|
提示:請點上方 ↑ ↑ ↑ 中華國學(xué)堂一鍵免費關(guān)注! 清末名仕曾國藩說,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yuǎn),一樂也;宏獎人材,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后憩息,三樂也。 1、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yuǎn) 曾國藩寫這段話的時候,已經(jīng)四十六歲了。身居高位,依然念念不忘讀書,甚至把讀書放在人生至樂的高度上,著實令人折服! 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從平頭百姓到朝廷大員,書早已經(jīng)失去了其“敲門磚”的價值,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已經(jīng)不需要讀什么書了,只要研究一下怎么當(dāng)官,怎么當(dāng)大官就行了,還讀什么書! 說說曾國藩讀書的事吧,在《百家講壇》上酈波老師講過曾國藩借錢買書的事兒。歸家之后“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者幾一年?!弊鴵韴D書消暇日,真是人生至樂也!這是考上進士之前的曾國藩。 曾國藩讀書有一套學(xué)問。總結(jié)如下:讀書要“先認(rèn)其貌,后觀其神”“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讀書不二,一書不點完,斷不看他書”,“每日讀史十頁”終身不斷……這是為官之后的曾國藩。 曾國藩讀書強到什么程度呢?在他五十六歲的那年,依然可以背誦出《離騷》《上林賦》,更為讓人嘆服的是他可以讀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惟讀書可變化氣質(zhì)”,乃至對生活的感悟,并以此來浸潤和融入人生…… 學(xué)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yù)做。 為學(xué)之首要在立堅卓之志;其二,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yǎng)生”,謂之不專也;第三,學(xué)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 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xué)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宏獎人材,誘人日進 古代評價一個人不看身前看身后,自己成功那不算什么,讓別人跟著成功,那就是了不得的成就。和平時期“平天下”是什么方向,培養(yǎng)人才,各行各業(yè)都有你培養(yǎng)的人才,你公司出去的,你教出來的,說出去真是一件自豪的事。 曾國藩作為清朝的中興名臣,他在培養(yǎng)人才這方面是別人無法比擬的。他有自己的幕僚集團,里面有各種人才,他培養(yǎng)、舉薦的人才數(shù)不勝數(shù),大到督撫,小到營哨。 在曾國藩之后,湖南英才輩出,這和曾國藩是分不開的。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不看他自己多成功,是看他培養(yǎng)的人多成功。 比如,鬼谷子,大家都知道,但是鬼谷子做出過什么成績呢,好像除了培養(yǎng)人才,真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比如,孔子,都熟悉吧,“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才是他最大的成就。也正是這些人,將孔子的言論和思想推向各地。 就說曾國藩同時代的左宗棠吧,很看不慣曾國藩。有一次,他跟別人吹噓自己打仗多厲害,同時還不忘了貶低一下曾國藩。 別人就問他:“你打仗可能確實要比曾國藩厲害,但說到識人用人你沒法跟他比,他手下的湘軍,號稱天下人才淵藪,你左宗棠的楚軍下面,除了你是個人才外,還有誰?” 3、勤勞而后憩息 “勤勞而后憩息,三樂也”這句話說得太傳神了,曾國藩以家書教育子女,不說如何如何去辛勤勞動,會取得什么樣的成就,而是告訴子女勤勞的本質(zhì)——追尋快樂! 身居高位,曾國藩同樣熱愛勞動,并不時提醒家人要勤勞,當(dāng)作持家之要。他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做飯;他還不厭其煩地教導(dǎo)兄弟、子侄們“大抵勤則難朽,逸則易壞,凡物皆然。” 這在封建社會,官紳人家,誰還織布、自己做飯?現(xiàn)代更不用說了,一堆暴發(fā)戶,真正的貴族之家有幾個? 曾國藩的這種勤勞意識,真真是讓現(xiàn)代人汗顏。勞作之后,泡上一杯茶,讀一本書,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