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郵票上中國古代名畫欣賞
專385鐘馗郵票 1998年5月15日臺灣中華郵政為配合節(jié)令,特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的鐘馗像古畫為主題,印制《鐘馗》古畫郵票一組。發(fā)行量360萬套。

5元面值圖案取宋、龔開《鍾進士移居圖》中,鐘馗役使眾鬼為其服務的“鬼王”形象的精華部分。 20元面值圖案則為明人《吉慶圖》畫中鐘馗醉后手舞足蹈,身旁有一小鬼扛著大酒壇子的模樣。
鐘馗源起于周代宮廷歲末驅(qū)邪典禮中的法器—終葵,至南北朝時由朝廷推廣至民間,成為除邪辟惡的器物。到了唐代終于創(chuàng)造出鐘馗由人死后成神的故事,一說是唐明皇夢到鐘馗,醒來而招畫圣吳道子繪出夢中鐘馗形象。因而建立了鐘馗的神格性質(zhì)。歷經(jīng)一千余年,鐘馗出盡了風頭,畫家替他描繪畫像,文人雅士用他作題材,寫成小說戲劇,民間更是深信他能降妖伏魔,且能吃鬼,更進而成為一切鬼魅的克星,每逢歲末年終、端午佳節(jié),家家戶戶張貼、懸掛鐘馗畫像,用以驅(qū)邪祈福。
特397《升平樂事》古畫郵票 發(fā)行日期1999年3月2日。臺灣中華郵政從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人《升平樂事》冊頁中,選用元宵節(jié)時婦孺在園苑中提燈玩耍嬉戲的四張古畫為主題,印制《升平樂事》古畫郵票一組及小全張一枚,定于1999年3月2日(農(nóng)歷正月15日元宵節(jié))發(fā)行。郵票和小全張發(fā)行量均為320萬套。

農(nóng)歷正月15日元宵張燈的習俗,源自漢代天子主持夜祀“太一”(即天皇大帝)的祭典徹夜到天明,需多燃燈燭。后來此祭典逐漸流傳民間,百姓也在半夜點燃燈火同樂。唐代由于朝廷鋪張慶祝,于是形成熱鬧繁華的元宵節(jié)日。元宵節(jié)古稱為“上元節(jié)”,是一個典型的中華民族民俗節(jié)日。民間慶祝春節(jié)的活動,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陪孩童提燈到各地寺廟參觀野臺戲、猜謎燈會后,中國人的大年才算真正結(jié)束。
特466《聽阮圖》古畫郵票小全張 發(fā)行日期2004年8月6日。臺灣“中華2004年全國郵展暨國際邀請展”將于8月6日至10日在國力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行。為配合此次盛會,臺灣中華郵政定于2004年8月6日發(fā)行《故宮聽阮圖古畫 》郵票小全張1枚。發(fā)行量70萬枚。

《聽阮圖》古畫為南宋時期重要的風俗畫家李嵩所繪。李嵩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時曾為木工,后成為畫院畫家李從訓的養(yǎng)子,繪畫上得其親授,擅長人物、道釋,尤精于界畫。代表作有《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圖》、《貨郎圖》、《四迷圖》、《觀潮圖》、《花籃圖》等。此幅聽阮圖古畫,絹本設色,橫104.5公分,縱177.5公分。阮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彈弦樂器,古稱秦琵琶。此幅聽阮圖古畫描繪出高木奇石的庭園內(nèi),枝葉掩映翁郁,樹下一士人持佛閑坐于榻上,左腿盤起,聆聽撥阮演樂并賞古玩。旁有儀態(tài)嬌美仕女,焚香、拈花、持扇隨侍。人物線條流暢,繪法近似明代畫家杜蓳、唐寅。
特490故宮《宋代書畫》郵票 發(fā)行日期2006年8月4日。臺灣為宣揚中華文化,介紹古代精致藝術(shù)品及推展集郵業(yè)務,并配合國立故宮博物院80周年院慶及宋代大觀文物特展活動,臺灣中華郵政續(xù)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推薦的宋代書法及古畫為主題,印制故宮《宋代書畫》郵票1組4枚及小全張1枚。郵票發(fā)行量80萬套,小全張發(fā)行量70萬枚。


5元面值,黃庭堅《花氣熏人帖》:5行書七言絕句1首,整幅以草書寫成,在有限的書寫范圍中,采含蓄內(nèi)斂的運筆,以較為勁直的筆畫,少量的墨水,表現(xiàn)出蒼勁堅實之感,是一幅精謹?shù)男∑芳炎鳌?br> 9元面值,米芾《蜀素帖》:“蜀素”本是十分珍貴的絹,此絹原在四川東境所造,后裝裱成卷。林希遍屬善書者書之,但諸名家僅在卷尾題字以示謙遜,米芾長篇自書各體詩八首,可見自視甚高,時為公元1088年。米芾以行草見長,此卷是其早年精力專注的杰作。 12元及15元面值,崔白《雙喜圖》的樹枝上鵲鳥特寫。 小全張為崔白《雙喜圖》全圖,描繪兩只山喜鵲,向一只野兔鳴叫示警。畫面上一只騰空飛來助陣,一只據(jù)枝俯向鳴叫,并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駐足回首張望,三者恰構(gòu)成似有“S”型韻律動感。在表現(xiàn)技法方面,靈活地運用工謹與粗放的筆趣,將質(zhì)感量感逼真地呈現(xiàn)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