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異國” 東北接收問題,始于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 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達成了秘密“交易”—— 在打敗德國后,蘇軍對日作戰(zhàn),以得到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以及對大連、旅順及其鐵路連接的控制作為報酬。 東北歸還中國。 在這項“交易”中,國民政府以損失東北的部分利益為代價,換取了蘇聯(lián)不干涉中國內政的口頭承諾。 抗戰(zhàn)勝利前夕,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5年8月30日,蔣介石任命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蔣經國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張嘉璈為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9月18日,蔣介石在紀念“九一八”事變14周年時,發(fā)表廣播演說,稱“最近將來,我們的行政人員及我國的軍隊就要來到東北,與我們隔絕了14年之久的親愛同胞握手言歡”。 參照此后接收的曲折歷程,他實在太樂觀了。 8月23日,剛辭去交通部長職務的張嘉璈,還在加拿大參加會議,其間接到電話,讓他即日歸國。 張嘉璈已經聽到風聲,政府內定他為東三省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接收東北。 回國前,他接連會見數(shù)位美國政府高官,交換意見。 據(jù)日記記載,與張嘉璈會晤的有美國商業(yè)部長、財政部長、國務院副國務卿、遠東司司長等人。這些人一致認為,東北能否“完璧歸趙”,關系重大。 9月14日,張嘉璈回到國內。 10月10日,他旋赴長春。 此前,東北地區(qū)的蘇軍司令員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稱,蘇聯(lián)紅軍將于11月底全部撤離東北。 事實上,剛走下飛機,蘇聯(lián)人就給了這位接收大員一個“下馬威”。 日記記載:飛機場上遍布蘇聯(lián)士兵,中國人寥寥數(shù)人,他們住在一個偽滿大臣的家中,做為臨時辦公地點,身邊廚子、衛(wèi)隊全是蘇聯(lián)人,不能隨意自由行動,也不知道怎么與當?shù)毓賳T接觸。 張嘉璈稱,“如同身在異國”。 隨后得知的消息,讓他更感焦急。 蘇軍正將東北的大批物資運回蘇聯(lián)?!柏S滿大電廠發(fā)電機八部已取其六,撫順煉鋼爐已拆取二只,長春廣播機件正在拆取。各機關家具、汽車,亦搬運一空……” 張嘉璈向蔣介石報告稱,“(東北)都市成一空城”。
“以退為進” 10月13日下午3點,張嘉璈和隨后飛赴東北的蔣經國、熊式輝會合,前往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司令部。 這是中蘇雙方的第一次會談。 會談提到了眾多關鍵點:蘇軍如何撤退,國民黨軍隊如何接防,行政人員如何安排…… 馬利諾夫斯基一一回答。 張嘉璈由此得出的印象是,蘇聯(lián)事實上并不希望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甚至有“阻擾”之意。 此后幾番會談,均無進展。 據(jù)史料記載,當時斯大林聲明:“如果保證不讓美國在東北得到利益,蘇聯(lián)可以讓步?!?/p> 但事實是,當時準備浮海而來的國民黨軍,乘坐的正是美國軍艦,登陸地點是蘇軍占領下的大連。 張嘉璈日記記載,“大連登陸問題交涉之絕望”。 11月5日,雙方第五次會談。 馬利諾夫斯基堅稱,“大連是自由港,中國軍隊從大連登陸,就是違反條約”,不過同意國民黨軍可以從葫蘆島、營口登陸,但不保證安全,因為那里被八路軍占據(jù)著。 蔣介石決定“以退為進”——東北行營撤退至山海關,“使蘇聯(lián)違約之真相大白于世界”。 11月16日,張嘉璈向行營全體人員宣布撤退命令,勸告大家“采取鎮(zhèn)靜態(tài)度,以免引起事端,使中蘇關系惡化至不可挽回”。 這一招,確實起到了效果。 迫于國際輿論壓力,蘇聯(lián)政府做了讓步,照會國民政府外交部,表示“中國政府軍隊能無阻礙在長春及沈陽降落,蘇軍將予應有之協(xié)助”。 國民黨軍隊隨即北上,11月26日進駐錦州;另一部則在美國海軍的幫助下,登陸葫蘆島。 出于軍事考慮,蔣介石甚至希望蘇軍能延緩撤退的時間,保證國民黨軍免遭中共軍隊的攻擊。 最后雙方商議,蘇軍的撤退日期延后至1946年2月1日。 毛澤東大笑:蔣介石是從峨眉山下來“摘桃子”的。
“經濟合作” 據(jù)張嘉璈日記載,早在國民黨接收之前,蘇聯(lián)就開始轉移當?shù)劂y行的資產,大量提取庫存鈔票。 蘇軍還自行印發(fā)鈔票,引發(fā)了物價上漲。 行營剛到東北,運行只能憑借后方援助,各省主席前來索款,竟無錢可取。 其時,國民政府在東北設置了9個省——遼寧、安東、遼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以及3個直轄市——大連、沈陽、哈爾濱。 為了進一步獲得利益,蘇聯(lián)還要求占據(jù)日本留下的工礦所有權。 在武力脅迫下,蘇軍要求日方企業(yè)負責人簽署了“轉讓協(xié)議”,并出具書面證書,將許多工業(yè)設備作為“戰(zhàn)利品”,運至蘇聯(lián)。 張嘉璈強烈反對。 此后,蘇軍司令部經濟顧問斯拉特闊夫斯基還提出了“經濟合作”方案。 11月13日,張嘉璈在日記中寫道:“乃至蘇方注意滿洲工礦業(yè),必欲染指,實為排斥美國勢力之侵入,阻滯我方軍隊運輸之一重大原因?!?/p> 他認為,“故經濟問題不先解決,即接收問題無法解決,已灼然可見”。 張嘉璈與馬利諾夫斯基會面,馬利諾夫斯基對他說:“此后第一幕工作為閣下之工作?!?/p> 這讓張嘉璈深思。 而隨后的幾次中蘇會晤,蘇方仍堅持先解決經濟問題,再談接收。 12月5日,馬利諾夫斯基再次表示:“先解決經濟,然后談接收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各市?!?/p> 蔣介石決定讓步,但又有所堅持,不承認蘇軍“戰(zhàn)利品”一說,關于“經濟合作”,一些重型關鍵企業(yè)不在合辦之列,其余可以商量。 這一讓步,亦為蘇聯(lián)反對。 蔣經國全程目睹談判之艱辛,“最感困難者,即對方開始承認,旋復否認,確難解決問題。但蘇俄真面目本來如此,故亦不足為奇?!?/p> 困難時,他“不覺悲痛淚下”。 正當中蘇雙方圍繞“經濟合作”糾纏時,美國也強行參與進來。 1946年2月,美國國務院照會中蘇雙方,認為日方留下工業(yè)由中蘇共管,違反“門戶開放”的原則,應該由同盟國成立組織解決。 于是,中蘇“經濟合作”再也無法進行。 3月,蘇軍陸續(xù)自東北撤退。 國共兵戎相見,鏖戰(zhàn)東北。 早在2月,張嘉璈就回到了南京,但他一直還在關注東北局勢。 他的“東北接收”日記,一直記到了1946年4月30日。 那一天,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進入哈爾濱。 1945年8月15日,中國東北,臨江縣大栗子車站。 乘火車倉皇撤退到這里的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從收音機里聽到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此前的8月9日午夜,蘇聯(lián)紅軍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下,發(fā)動了“滿洲戰(zhàn)役”。 六十萬關東軍,兵敗如山倒。 8月17日,溥儀宣讀了退位詔書,偽滿洲國滅亡。 東北,重歸華夏。 “東北”一詞,源于近代。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用“東北”取代了清朝對其發(fā)祥之地的稱謂——“滿洲”。 地理學上的“東北”,大致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內蒙古的東部。 你方唱罷我登場。 圍繞這一富饒之地,中美蘇三國上演了一幕幕縱橫捭闔的大戲。 近日,一本名為《戰(zhàn)后東北接收交涉紀實》的新書出版,再現(xiàn)了60多年前的這場暗斗。 此書以張嘉璈日記為中心。 當時,張嘉璈的身份為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關于東北接收的風云人物,有“三巨頭”之稱——政治為熊式輝,軍事為杜聿明,經濟則是張嘉璈。 ■本報記者 李 誠 6 1 5 1 1945年,東北市民在圍觀“中美合作”的壁報。 2 1945年底,東北某工廠。 3 1945年11月,等待遣返的日軍戰(zhàn)俘。 4 1945年,東北。蘇軍衛(wèi)兵。 5 1945年11月,蔣介石為國民黨軍士兵佩戴胸章。 6 1945年,東北某地,巨幅宣傳畫。 (本版圖片均選自美國《時代》雜志。) 4 3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