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施維德 來源:《管理學家》雜志 許多管理者一心想從外部尋找顧問來解決公司的問題,卻忽視了公司內部的最佳參謀——員工。 員工不被重視的最重要原因來自管理者個人的主觀意識:我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能行?我手下的人怎么可能比我更能干?如果他真有兩下子,怎么還會待在我這里…… 他們卻忘了,外部的顧問也是別人手下的員工。 美國惠普公司有一句遠近皆知的座右銘—關心顧客從關心員工開始。 這句名言闡述了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公司的成敗,首先取決于能否發(fā)揮出內部員工的潛能,而不是我們力求征服的市場。 一個組織的成功,不光是靠領導者個人的智慧和才華,絕大部分成功還要靠領導者周圍的那些追隨者。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才是領導者的成功,最終才有組織的成功。 “如果拿掉公司現(xiàn)在的一切成果,只須留下我的團隊,兩年之內我將讓你看到另一個毫不遜色的寶潔?!睂殱嵐镜墓芾碚呷缡钦f。 而有一些人為什么對此熟視無睹?原因可想而知,還是前面反復提及的那句老話—偏好復雜,對簡單之道心存疑慮。 外部的顧問總能滔滔不絕地用深奧的術語表述他們對公司和問題的看法,并能提供一些曾經出現(xiàn)過類似問題的知名企業(yè)的解決方案。當然,這些方案絕對已被他們復雜化,并且有一套定式化的程序。 而公司的員工只能告訴管理者簡單的一句話,可能是“對手的產品比我們的質量好,而且更便宜”,也可能是“我們的廣告針對性不強”。這些話管理者可能聽到過許多遍,但就是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管理者心里說:“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這些太簡單了,我能不知道嗎?”其實內心里企求一個更為華麗的方案。 讓我們來看看頂級企業(yè)是怎么做的。 在蜚聲全球的沃爾瑪公司,任何一名普通員工佩戴的工牌都注明“0ur People Make Difference”(我們的同事創(chuàng)造非凡);除了姓名之外,工牌上沒有標明職務,包括職務最高的總裁。公司內部沒有上下級之分,可以直呼其名。公司把每一個人都視為公司的財富。 沃爾瑪?shù)墓芾碚哒f:“我們最獨特的優(yōu)勢是員工的獻身精神和團隊精神,員工被視為公司最大的財富?!?/p> 沃爾瑪認為:“善待每一位員工就是善待每一位顧客。”沃爾瑪?shù)娜瞬殴芾砀拍睢皖I導,也就是領導和員工之間是一個“倒金字塔”的組織關系,領導在整個支架的最基層,員工是中間的基石,顧客永遠被放在第一位。領導為員工服務,員工為顧客服務。 為什么這樣說?零售業(yè)是服務性行業(yè),顧客就是“老板”。這是一個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事實。員工的工資和生活享受不是從總經理那兒獲得,而是來自他們的“老板”—顧客。只有把“老板”伺候好了,員工的口袋里才會有更多的鈔票。 員工作為直接與“老板”接觸的人,其工作精神狀態(tài)至關重要。員工整天為“老板”服務,誰來服務員工呢?在沃爾瑪就是—領導。領導的工作就是指導、支持、關心、為員工服務。員工心情舒暢,有了自豪感,就會更好地為顧客服務。 同時,員工有了和顧客打交道的第一手經驗,也往往更能發(fā)現(xiàn)公司決策和制度的優(yōu)劣之處。因此,參與具體事務的員工才是真正的內行。 其實,不僅是在零售行業(yè),所有行業(yè)的公司都是如此。 對企業(yè)管理有豐富的第一手經驗,并負責教育訓練工作而聞名于世的威廉·希特博士曾提議—公司應該用“參與式”管理來替代“專斷式”管理。他認為:“與其試著由一個人來管理組織,為何不讓整個組織一起分擔管理的功能?”希特所說可真是直指人心。因為在專業(yè)分工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我們愈來愈需要大家一起互動運作、通力合作,惟有這樣才能快速、順利、有效地完成工作。 重視員工的意見,是使管理工作變得更有效、更簡單的捷徑。 很多公司的管理者應該能夠不止一次地感受到,在很多情況下,在管理者心目中認為不好解決的疑難,在員工手里卻根本不是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的處理上更是如此。 這是因為員工直接面對公司的客戶,對他們的期望和擔憂了如指掌。而管理者大多數(shù)時間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過于關注一些方向性的大問題,反倒不能發(fā)現(xiàn)許多具體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定要認識到,員工是公司寶貴的財富。要重視員工及他們所做的努力,在有些時候,他們比來自公司外部的顧問更善于解決具體的問題。 開啟交流通道 好的決策離不開員工的意見,他們的意見來自對具體工作的切身感受,來自與顧客的直接交流,來自與對手公司的比較。 公司內部通暢的交流有利于員工發(fā)揮自己的才智,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和諧的氣氛能使公司的管理變得簡單,使很多麻煩在剛出現(xiàn)時就會消失于無形。 “管理是一門藝術”,更多地體現(xiàn)在戰(zhàn)略決策和員工管理方面。 既然是藝術,就有它特殊的東西。就像四川人喜歡“麻辣燙”、廣東人喜歡“鮮煲湯”,喜歡的口味不一樣。 管理員工就是管人,人有情感、有偏好,管理必須適合人的“口味”。 公司的員工管理,必須引入“情感管理”。所謂“情感管理”,就是企業(yè)的管理者要善于調動和引導員工的情緒,關心員工工作以外的情趣,從公司的角度。幫助員工營造良好的工作與生活氛圍。 好的企業(yè)是員工的“家”,員工會從內心里愿意為之奮斗。 社會需要和諧,企業(yè)也一樣。 沒有和諧,就沒有百年老店。 德國某化工廠的負責人海德曼,一天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有關“溝通夫妻感情”的文章。文章說,有些夫妻愛鬧矛盾,常常是缺乏溝通的結果。把那些夫妻聚集在一起,讓他們講出自己的不滿和對方存在的問題,旁聽的聽眾加以評論,促使他們的感情得到交流,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 海德曼突發(fā)奇想,找到了管理的靈感,他想:何不在公司內部開展與此類似的“溝通會議”呢?他設計了一種叫做“冷靜溝通”的會議,每個月讓那些有摩擦的部門負責人聚集到一起,溝通存在的問題,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溝通會上,負責人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討論一些實質性問題,并由聽眾加以評議。 一位參加溝通會議的人說:“我今后要注意與其他經理之間的協(xié)調,我覺得其實問題并不出現(xiàn)在某個人身上,而是大家都沒能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另一個人在參加了溝通會議后說:“這種會議讓我察覺到,我過去確實有聽不進別人意見的傾向,以后我要學會聆聽別人的意見。” 心理學家諾曼總結海德曼的這種溝通會議時說:“這種溝通會議,雖然說不上什么創(chuàng)造發(fā)明,但是它確實給了我們一些啟示,說明人與人之間確實需要溝通,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些溝通的技巧。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需要語言來表達思想、進行溝通的社會.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這種相互交流的重要作用。這經常使簡單的事務變得復雜而無序。” 管理者總要和自己的上級、下屬打交道,總要接觸人。經常與下屬進行交流,也讓下屬之間進行交流,是使管理更簡單、更高效的一種手段。 員工到底有多強的工作能力,是每個企業(yè)家都想知道的事情。不過,這個問題并不應該由員工來回答。因為員工到底有多強的工作能力,也許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也許,有效的交流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而只是理順了一些管理中溝通的途徑,消除了障礙,但這不正是企業(yè)所需要的嗎? 許多公司的老總每天都被淹沒在請示、匯報之中,似乎公司所有的事物都離不開他。 美國一位中型企業(yè)的經理也有這種經歷,但通過一件事情,使他學會了拒絕依賴性請示。 有一次,財務主管送來一份關于控制銷售開支的請示報告,請他審閱批示,并擬出具體的措施。可是他太忙了,這份材料放了一個月也沒有顧得上看。當這個主管第三次詢問他得時候,他說:“我可能永遠也不會有時間,你自己分析一下,提出個具體方案來吧?!苯Y果,第二天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做得相當不錯。 從此,他有了主意:把每天的工作分成兩類,一類是本來就該他自己干的工作,另一類是員工“分配”給他的工作。對于第二類工作,不論自己是否有時間,他一概拒絕,而是讓來請示的員工帶著問題回去,想好解決的辦法再來匯報。對一些有潛力的員工,他特別花精力加以培養(yǎng),并在適當?shù)臅r候調整他們的職位,從此就把某一類問題交給他們負責解決。 這樣做的結果,每一個員工都參與了公司的管理,管理得到了簡化,效率也提高了。 員工為誰工作,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老板也許會認為員工是在為他們自己工作,而員工的答案是什么卻取決于老板對他們的態(tài)度。 能夠為公司利益著想的員工不但對待本職工作兢兢業(yè)業(yè),而且還時常會為公司的發(fā)展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見。這些意見對于公司來說,不吝于“無價之寶”。 這就涉及一個如何對待員工意見的問題。有的老板對此僅是聽聽而已,并不重視,這種做法所產生的結果是打擊了員工的積極性,而不僅僅是犯了一種管理上的錯誤。 員工能對公司提出意見和建議,說明他關心公司,把自己真正當成了公司的主人。如果老板對他們的意見置之不理,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對公司的發(fā)展有害無益。何況,有些建議往往是員工深思熟慮的結果,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 所以,管理者在員工向自己提出建議的時候,不妨認真聽聽,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還可以共同討論一下那些建議的利與弊。 重磅:華為是如何凝聚17萬知識分子,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白手起家做到世界行業(yè)巨頭的?2015華為特訓營強勢來襲!華為官方唯一授權,前華為核心管理團隊親授,獨家開放華為26年從以為一無所有到世界500強、花費百億元打造的管理精髓,供中國企業(yè)界學習借鑒,已開展近20期,獲各界CEO和精英們一致好評。 北京7月23-25日《管理變革班》 深圳7月24-26日《人力資源班》 深圳8月13-15日《高管研討班》 北京9月17-19日《創(chuàng)始人班》 深圳11月19-21日《供應鏈管理班》 預定席位:直接微信回復“主題 企業(yè)名稱 手機號 郵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