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   意義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閱讀我的短篇自傳式故事的讀者們,時常請求我更充分及更直接地說明意義治療的學說。因此我在本書第一版中,增加簡短的篇幅來說明意義治療學。但這不夠.許多要求圍困住我,希望能作更詳盡的解釋。因此在這一版中,我重新并較充分地說明。 
  但這件工作何其困難!要以十四大本德文書寫的資料,用短短的篇幅通俗地介紹給讀者,真是不太可能。我記得有一位美國醫(yī)師曾到我在維也納的診所問我:"請問醫(yī)師,您是心理分析學家嗎?"我回答道:"不完全是心理分析學家,最好說是心理治療家吧!"然而他繼續(xù)問我:"那么您代表哪一種學派呢?"我答說:"是我自己創(chuàng)建的學說,稱為'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那么,您能用一句話告訴我什么是意義治療學嗎?"他又問"至少告訴我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與意義治療的不同點如何?""好吧!"我說;"但是首先請你用一句話告訴我心理分析的本質(zhì)是什么好嗎?"下面就是他的答案:"在作心理分析時,病人要躺在睡椅上,向你訴說那些有時是非常令人討厭去講的事。"于是我立刻用下面即興的話去反駁他說:"唉喲!作意義治療時,病人可以筆直坐著,但他必須聆聽有時是令人非常討厭聽的一些話。" 
  當然,上面這樣說法有點滑稽,也不可作為意義治療學的外在的說明。但是其中也有些道理。同心理分析比起來,意義治療是較少回顧與較少內(nèi)省的方法。意義治療的焦點是放在將來,也就是說,焦點是放在病人將來要完成的工作與意義上。同時意義治療盡量不強調(diào)所有"惡性循環(huán)的形成"(vicious
circle formation)及"反饋機質(zhì)"(feedback
mechanisms)因為這兩者恰恰足以助長"神經(jīng)官能癥"。這樣一來,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典型的自我中心遂告瓦解,不再益形增強、惡化。 
  當然,以上的敘述是過于簡略了,但在意義治療中,病人終必遭遇到生命意義的問題而再次予以探索。上面我即興而作的意義治療法的定義事實上也包含一些真理。精神官能癥病人企圖逃避他的生命課題,不愿力求領(lǐng)會;若使他醒覺,清晰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課題,則能激起他的潛力以克服神經(jīng)官能癥。 
  容我解釋一下為何要用"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一詞作為我的理論術(shù)語。"Logos"是希臘字,它表示"意義"(Meaning)。"意義治療法"或如某些學者所稱的"第三維也納心理治療學派",其焦點放在"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人對此存在意義的追尋"上。按意義治療法的基礎(chǔ)而言,這種追尋生命意義的企圖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動機。因此我所提出的"求意義的意志"(a
will to meaning)與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學派(Freudian
Psychoanalysls)所強調(diào)的"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以及與阿德勒心理學派(Adlerian
psychofogy)所強調(diào)的"求權(quán)力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大不相同。 201 求意義的意志 1 求意義的意志   人要尋求意義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而非因"本能驅(qū)策力"(instinctual
drives)而造成的"續(xù)發(fā)性的合理化作用"。這個意義是唯一的、獨特的,唯有人能夠且必須予以實踐;也唯有當它獲致實踐才能夠滿足人求意義的意志。有些學者認為所謂的意義與價值只是"心理自衛(wèi)機制"(defense
mechanisms),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a)以及"升華作用"(sublimatious)罷了!但為我而言,我不愿意只是因"心理自衛(wèi)機制"而活,也不準備為了"反向作用"的緣故而死。但是,人,是能夠為著他的理想與價值而生,也甚至能夠為著他的理想與價值而死。 
  數(shù)年前法國曾作過一項民意測驗,其結(jié)果顯示89%的人承認需要為了某些因素而話。更甚者,61%的人承認他們肯為了生命中的某個人或事物去死。我在維也納的診所中用此問卷測驗工作人員及病人,結(jié)果與法國的數(shù)千人樣本測驗雷同,只有2%差距而已。換言之,求意義的意志對大多數(shù)人是一"事實",而非一"信條"。 
  當然,會有某些個別情況,其表示的價值觀只是潛藏的內(nèi)在沖突之偽裝。如果如此,它們只代表法則的某些例外,而不能視之為法則本身。對于這些情況,精神動力學的解釋可以揭發(fā)其潛意識底下的因素;而我們必須處理其虛偽的價值觀(最好的例子是執(zhí)迷不悟的頑固分子),這樣便可揭開其面具,暴露其真相。不過,一旦面臨到人真實的一面(也就是人渴望一生盡可能充滿意義的事實),就該立刻停止揭穿面具的舉動。如果不立刻停止,適足以顯示揭發(fā)者有意貶低他人靈性上的渴望。 202 存在的挫折 2 存在的挫折 
  一個人求意義的意志也能遭受挫折即意義治療學所稱謂的"存在的挫折"。"存在"(Existential)一詞有三種用法:(1)表達"存有"本身,例如獨特的人類存在型式。(2)表達存在的意義。(3)在個人的存在中努力去尋找具體的意義,這就是上面所說的"求意義的意志"。 
  存在的挫折也能導致神經(jīng)官能癥,但意義治療學為這類型的神經(jīng)官能癥,刨造一新名詞,稱之為"心靈性神經(jīng)官能癥",以區(qū)別于一般常用的"心因性神經(jīng)官能癥"(psychogenic
neuroses)。"心靈性神經(jīng)官能癥"(Noogenic
neufoses)非起源于心理因素,而是源自人類存在的心靈層次(希臘字"noos"意指心靈mind)。這新創(chuàng)的名詞表示所有個人人格中有關(guān)靈性的部分。我們必須記住,在意義治療學的架構(gòu)中,"靈性"一詞(spiritual)并非只是宗教上的含義,而是指人類生命中一特殊的層次。 203 心靈性神經(jīng)官能癥 3 心靈性神經(jīng)官能癥 
  心靈性精神官能癥并非由于"驅(qū)策力"與"本能"之間的沖突所引起,而是由于不同的價值沖突所引起。換言之,是來自道德的沖突。或用更通俗一點的說法,是由于靈性的問題。在這樣的問題中間,存在的挫折常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因此,對于心靈性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適當而正確的治療,顯然通常并不是心理治療,而是意義治療,此治療法者膽敢進入人類生命中的靈性層次中去。事實上希臘字"Logos"不只表示"意義"也有"靈性"的意思。人類靈性的產(chǎn)物,諸如渴望存在的意義以及這種渴望的受挫,都必須用含有靈性意味的意義治療法來施予治療。治療者熱誠且認真地面對存在意義的問題,而不是去追溯潛意識的根源且處理本能的問題。   當一位醫(yī)師無法區(qū)別到底是靈性的層次還是本能的層次時就會發(fā)生危險的混淆。容我引證下面的例子作為說明。 
  有一位高級美國外交官到我在維也納的診所,希望能繼續(xù)接受精神分析治療。他已經(jīng)在紐約接受一位分析家治療長達五年之久。一開頭,我就問他為什么會認為自己需要分析?第一次分析是在何種情況下開始的?結(jié)果我弄清楚原來這位病人不滿意他的事業(yè),并且感覺要遵從美國的外交政策非常困難。然而過去那位精神分析家一再地告訴他應(yīng)該跟父親和解親善,因為美國政府及其上司皆為他父親的"心像",因此他對工作的不滿是由于潛意識里隱藏著對父親的憎恨之故。分析持續(xù)了五年,病人愈來愈接受分析家的解釋,直到最后他已經(jīng)看不見現(xiàn)實的森林,而只見到幻影的樹木。我與他會談了幾次之后,問題清晰呈現(xiàn),他的職業(yè)使其求意義的意志受挫,他真正地渴望從事其它種類的工作。我認為根本沒有理由不放棄這份事業(yè),他如此做了,結(jié)果非常滿意喜悅。最近他向我報告,雖然從事新工作已經(jīng)過了五年多,他仍然深感滿意。對于這個病例,我懷疑是否要像對待一位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那樣去處理,我認為他不需要心理治療,甚至也不需要意義治療,理由很簡單,因為事實上他根本不是病人!并非每個沖突都必然是病態(tài)的,有許多沖突可以是正常而且健康的。類似的概念,"痛苦"并非總是神經(jīng)官能癥者的病理癥狀,"痛苦"有時可以是人性的偉業(yè),尤其是因存在的挫折所產(chǎn)生的痛苦。我要斷然否認,一個人尋找他的存在意義,或懷疑其存在意義,皆是源自某種疾病。"存在的挫折"既非病理學亦非病源學的名詞。一個人的憂慮或失望超過他生命的價值感時,只能說是一種"靈性的災難",而不能視之為一種心理疾病。如果一位醫(yī)師將靈性的災準視為心理疾病,就會將其病人的"存在性失望"用大量的安神劑埋葬掉了。醫(yī)師的真正工作是引導病人通過存在的危機而獲得成長與發(fā)展。 
  "意義治療"的任務(wù),在于協(xié)助病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義,亦即盡量使他隨著分析的過程理會到存在中隱藏的意義。從這方面看來,意義治療與精神分析有些相像。然而,意義治療努力使人再意識到某些東西,因此它不光是注意人潛意識內(nèi)的本能因素,還關(guān)心靈性的事實,諸如:人潛伏而尚待實現(xiàn)的存在意義,及其求意義的意志。但是,任何分析法,甚至是那些未涉及心靈或靈性層次的分析法,在其治療過程當中,都會企圖使病人理會到,他內(nèi)心深處所渴望的到底是什么。意義治療與精神分析最主要的差異是在于前者認為: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關(guān)懷是實現(xiàn)意義與價值,而不僅僅為了滿足驅(qū)策力及本能,或只是為平衡協(xié)調(diào)原我,自我、超我間的沖突;或只是為了去適應(yīng)社會與環(huán)境而已。 204 心靈動力學(Noo-dynamics) 4 心靈動力學(Noo-dynamics) 
  我應(yīng)該肯定,人的尋求意義與價值可能會引起內(nèi)在的緊張而非內(nèi)在的平衡,然而這種緊張為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我要大膽地說,這世界上并沒有什么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人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正如尼采充滿智慧的名言:"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我認為對任何心理治療,這句話都可作為座右銘。在納粹集中營內(nèi),我們可以親眼看到,那些知道還有一件任務(wù)等待他去完成的人,最容易活下去。后來美國的精神醫(yī)學家在日本與朝鮮的集中營內(nèi)也證實了此點。 
  就拿我自己作例子,當我被抓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時,我正準備付梓的原稿被沒收了。(這是我第一本書的笫一個版本,英譯本在一九五五年由Alfred
A.Knopf出版,書名為《醫(yī)師與心靈:意義治療法簡介》--The Doctor and the Soul: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當然啦,那時我最深的心愿是要再次寫出這本書,而這竟幫助我活著度過集中營的嚴酷。例如當我患傷寒感覺很難受時,我用碎紙片記下許多摘要,以備重獲自由時能重新著書。我確信這份動機協(xié)助我度過巴伐利亞集中營黑暗的牢房,而克服了令人崩潰的危機。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奠基于某種程度的緊張:人"已經(jīng)達成"與"還應(yīng)該完成"二者之間的緊張,或者是:人"是什么"與"應(yīng)該成為什么"之間的緊張。這種緊張是人類生命中固有的屬性,為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我們不必再遲疑去要求人實現(xiàn)自身潛在的意義了;也只有這樣作,才能喚醒人潛伏狀態(tài)中的求意義之意志。我認為我們?nèi)绻詾槿俗钪饕男枨笫?平衡"(生物學上稱為Homeostasis),是沒有緊張的狀態(tài),那將是心理衛(wèi)生上的一種危險的錯誤觀念。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緊張,而是為了某一值得的目標而奮斗掙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價地解除緊張,而是喚醒那等待他去實現(xiàn)的潛在意義。人所需要的不是生物學的平衡,而是我所稱的"心靈動力學"--心靈動力在緊張的兩極之中,一極代表需實現(xiàn)的"意義",另一極代表必須實現(xiàn)此意義的"人"。我們不要以為這只有對正常情況中的人才是如此,其實對于精神官能癥病人甚至更加確實。如果建筑師想要鞏固一座老朽的拱門,便需增加覆蓋在拱門上的負荷,如此拱門的各部分才能接合得更緊密堅固。所以,如果治療者希望增長病人的心理健康,就不必害怕經(jīng)由再次探索其生命的意義而增加他的負荷。 
  提出上述意義治療的優(yōu)點之后,繼而我要說明它的缺點。今天有太多的病人抱怨,對自己的生命感到全部無意義,以及終極的無意義。他們無法體認到為了它就值得活下去的某種意義,他們被內(nèi)在的空虛所縈擾糾纏,他們中有一種虛幻的寂寞。這種境遇我稱它為"存在的空虛"。 205 存在的空虛 5 存在的空虛 
  "存在的空虛"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類要成為真正的"人"時,必須經(jīng)歷雙重的失落,由此而產(chǎn)生存在的空虛。人類歷史之初,"人"就喪失了一些基本的動物性本能,而這些本能卻深深嵌入其他動物的行為中,而使它們的生命安全穩(wěn)固。這種安全感就如同伊甸樂園一樣,永遠與人類絕緣,人必須自作抉擇。除此之外,人類在新近的發(fā)展階段中,又經(jīng)歷到另一種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為他行為支柱的傳統(tǒng)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沖動不告訴他應(yīng)該作什么;傳統(tǒng)也不告訴他必須作什么,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作什么了,于是他愈來愈聽從別人要他去作什么,于是他就愈來愈成為順從主義的犧牲者了。 
  我在維也納綜合醫(yī)院神經(jīng)科的工作同仁對全院病人及護理人員作了一項全面的統(tǒng)計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55%的問卷呈現(xiàn)或多或少的"存在的空虛感"。換言之,一半以上的人感到過生命無意義。 
  "存在的空虛"所表現(xiàn)最主要的現(xiàn)象是無聊厭煩?,F(xiàn)在我們可以領(lǐng)悟叔本華所說的,"人類注定永遠在兩極之間游移: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事實上,現(xiàn)時代中所興起的無聊厭煩感,比起災難疾病要給精神科醫(yī)師帶來更多的問題。而且這類問題必定會日益增加,因為自動化機器不斷進步,使一般人增多了閑暇的時間,但可憐的是其中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用這些新獲得的自由時間來作些什么?   舉個例子,讓我們仔細想想"星期天神經(jīng)官能癥"(Sunday
Neurosis)這回事。當一周的匆忙結(jié)束,而內(nèi)在的空虛浮現(xiàn),使人理會到他對自己的生命不滿意時,就會發(fā)生此類憂郁癥了。很多自殺的案例都可以追溯到這種存在的空虛上面?,F(xiàn)代如此廣泛普遍的酒癮(Alcoholism)及少年犯,除非我們能意識到問題底下的存在空虛,否則就無法理解為何有此種現(xiàn)象了。領(lǐng)養(yǎng)老金者及老年人的危機問題也是如此。 
  此外,還有許多種不同的面具及偽裝隱藏著存在的空虛。有時求意義的意志受到挫折,于是用其他代替者作為樸償,例如求權(quán)力的意志(包括最原始型態(tài)的權(quán)力意志)以及求金錢的意志。也有些時候.這種受挫的求意義意志被求享樂的意志所取代,因此成為性的代償作用(compensation)。在這些案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存在的空虛,性欲遂猖獗泛濫。 
  在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中發(fā)生一種類似的情況,就是某種型式的反饋機制與惡性循環(huán)作用。這我后面會再提到。我們可以再三再四地觀察到,神經(jīng)官能癥之癥狀一旦侵入存在的空虛中,就會繼續(xù)興風作浪。但是如果在心理治療中我們不增補意義治療法,那就永遠不能成功地使病人克服他的病況。要預防病人將來再復發(fā),我們必須充填其存在的空虛。因此,意義治療法不只適用于上面所述的心靈性病患,也適用于心因性病人,特別是對"假性神經(jīng)官能癥"病人更為適當?,敿舆_曾說過,"每一種治療方法,無論它多么受到限制,在某方面都可以成為意義治療法。"   現(xiàn)在讓我們深思一下,如果有位病人問你:"到底我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此時我們要怎么辦才好? 206 生命的意義 6 生命的意義 
  我懷疑一個醫(yī)師是否能用概括性的措辭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日而異,甚至因時而異。因此,我們不是問生命的一般意義為何,而是問在一個人存在的某一時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義為何。用概括性的措辭來回答這問題,正如我們?nèi)栆晃幌缕迨ナ终f:"大師,請告訴我在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一步棋,甚至也沒有不錯的一步棋,而要看弈局中某一特殊局勢,以及對手的人格型態(tài)而定。人類的存在也是如此,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xiàn)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 
  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zhàn),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yīng)該顛倒過來。人不應(yīng)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Responsibleness)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zhì)。 207 存在的本質(zhì) 7 存在的本質(zhì) 
  這種強調(diào)“能夠負責”的特色,就顯示在意義治療法的一句金玉良言中:“假設(shè)你已經(jīng)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并假設(shè)你第一次作錯了,而現(xiàn)在還可能作錯一樣?!币牢铱磥恚贈]有其它辭匯,可以比這句金玉良言更能激發(fā)起一個人的負責精神了。它叫人先假想現(xiàn)在已成過往,再假想過往可能無可改動、彌補。這種訓示,使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體悟到人由自身及生命中所創(chuàng)獲的一切都具有決定的意義。 
  意義治療法企圖使病人深深體會到他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讓他自由抉擇為了什么,對什么人或什么事負責。他了解是他自己要負責。這就是為什么意義治療家在所有的心理治療家中,是最少把價值判斷塞給病人的,他決不允許病人把判斷的責任交給醫(yī)師。 
  因此,病人必須自行決定他究竟該對社會負責,抑或?qū)α贾撠?。不過,也有不少人自認為該對上蒼,對天主負責。他們不只以承擔責任的角度,更以承行上天旨意的角度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意義治療并非一種教訓,也非傳道。它不是邏輯的推理,亦不是倫理的勸誡。打個比喻來說。意義治療家所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一個畫家,毋寧說是一名眼科醫(yī)師。畫家企圖把他所看見的浮世圖通傳給我們,而眼科醫(yī)師則是要我們自己去看見真實的世界。意義治療者的角色在于放寬及開闊病人的視野,以使他能意識到整個的意義與價值體系。意義治療不需要硬加給病人任何判斷,因為事實上,真理會自行呈現(xiàn),無需他人干涉或居間介入。 
  人是一種能夠負責的物種,他必須實現(xiàn)他潛在的生命意義。我這樣說,是希望強調(diào):生命的真諦,必須在世界中找尋,而非在人身上或內(nèi)在精神中找尋,因為它不是個封閉的體系。同樣地,我們無法在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上找到人類存在的真正目標;因為人類的存在,本質(zhì)上是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實現(xiàn)(Self-actualization)。事實上,自我實現(xiàn)也不可能作為存在的目標,理由很簡單,因為一個人愈是拚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一個人為實踐其生命意義而投注了多少心血,他就會有多少程度的自我實現(xiàn)。換言之,"自我實現(xiàn)"如果作為目的,是永不能獲得的,它只是當"自我超越"之后的副產(chǎn)品而已。 
  人不能把世界看成光為了表現(xiàn)自己,也不該將它視為只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工具或途徑。這兩種態(tài)度,都會使所謂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變成"世界評價"(Weltentwertung),因而瞧不起世界。 
  到此,我們已經(jīng)指出了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意義,按照意義治療學,我們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fā)現(xiàn)這意義:  (1)創(chuàng)造、工作。  (2)體認價值。  (3)受苦。  第一種,顯然是功績或成就之路。第二與第三種途徑,則需要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第二種途徑是經(jīng)由體驗某種事物,如工作的本質(zhì)或文化;或經(jīng)由體驗某個人,如愛情,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208 愛的意義 8 愛的意義 
 愛是進入另一個人最深人格核心之內(nèi)的唯一方法。沒有一個人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zhì)精髓,除非愛他。借著心靈的愛情,我們才能看到所愛者的真髓特性。更甚者,我們還能看出所愛者潛藏著什么,這些潛力是應(yīng)該實現(xiàn)卻還未實現(xiàn)的。而且由于愛情,還可以使所愛者真的去實現(xiàn)那些潛能。憑借使他理會到自己能夠成為什么,應(yīng)該成為什么,面使他原有的潛能發(fā)掘出來。 
 意義治療學并沒有將愛情解釋作性沖動及性本能的升華的"次級現(xiàn)象"(由原始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之結(jié)果)。愛與性一樣是屬于原始現(xiàn)象。正常言之,性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性是無罪的,甚至是神圣的--當它作為傳達愛的媒介時。如果只將愛情作為性的副作用,那么我們不會了解它便是兩心永相契的體驗,也是表達此體驗的一種方式。   第三種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的途徑,是借助于受苦受難。 209 苦難的意義 9 苦難的意義 
  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的、不能逃脫的情境,當他必須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比如罹患了絕癥或開刀也無效的癌癥等等--他就等于得到一個最后機會,去實現(xiàn)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即苦難的意義。這時,最重要的便是:他對苦難采取了什么態(tài)度?他用怎樣的態(tài)度來承擔他的痛苦?   我下面要引證一個清晰的例子: 
  有次一位年老的全科醫(yī)師來看我,他患了嚴重的憂郁癥。兩年前,他最摯愛的妻子死了,此后,他就一直無法克服喪妻的沮喪,現(xiàn)在我能怎樣幫助他呢?我又應(yīng)該跟他說些什么呢?我避免直接告訴他任何話語,反而問他:"請問醫(yī)師,如果您先離世,而尊夫人繼續(xù)活著,那會是怎樣的情境呢?"他說:"喔!對她來說這是可怕的!她會遭受多大的痛苦啊!"于是我回答他說:"您看,現(xiàn)在她免除了這痛苦,而那是因為您才使她免除的。現(xiàn)在您必須付代價,以繼續(xù)活下去及哀悼來償付您心愛的人免除痛苦的代價。"他不發(fā)一語但卻緊緊握住我的手,然后平靜地離開我的診所。痛苦在發(fā)現(xiàn)意義的時候,就不成為痛苦了,例如具有意義的犧牲便是。 
  當然,認真說來,這根本就不算是一種治療。因為第一,他的失望并非疾病;第二,我不能改變他的命運,我不能使他的妻子復活。但是在那瞬間,我成功地轉(zhuǎn)變了他面對自己不可改變之命運的態(tài)度;或在那一刻,至少他了解了他的痛苦的意義。意義治療學的基本信條之一即是:人主要的關(guān)心并不在于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中的意義。這就是為什么人在某些情況下,寧愿受苦,只要他確定自己的苦難具有意義即可。 
  不用說,除非痛苦是絕對必須,否則它就沒有意義。例如可用手術(shù)治療的癌癥,就不應(yīng)該要病人像背十字架一樣平白忍受。果真忍受下來了,那也只能算是一種"被虐狂",不能算是英雄氣概。不過,如果醫(yī)師既不能治愈這種疾病,也無法減輕病人的痛苦,就應(yīng)該激發(fā)他的潛能去實現(xiàn)痛苦的意義。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目的在于恢復病人的能力,使他能工作及享受生命。意義治療法也包括這些,但更進一步還要使病人再獲得受苦的能力,因此需要去發(fā)掘痛苦中的意義。   關(guān)于這一點,美國普渡大學心理學教授Edith Weiss
Kopf-Joelson,在其有關(guān)意義冶療的文章上說:"心理衛(wèi)生哲學日趨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快樂;而不快樂是適應(yīng)困難的一種癥狀。這樣的價值現(xiàn)應(yīng)該對我們四周許多由不快樂所引起的不幸負責。"在她另一篇論文中,表達了希望意義治療學可以"抵制當前美國文化不健康的趨勢。當前的趨勢是以痛苦為恥而非為榮,因此使得一個人不但不快樂,還要因不快樂而羞恥。" 
  在有些情況下人可能喪失工作的機會或生話的樂趣,但人永不能排除痛苦的不可避免性。如果勇敢地接受苦難的挑戰(zhàn),生命至最后一刻都仍具意義。換言之,生命的意義是絕對的,它甚至包括潛伏的痛苦的意義。 
  容我回憶一下在集中營里一次可能是最深刻的經(jīng)驗。眾難友之中,歷劫而猶能生還的人,不超過二十分之一,這是很容易以正確的統(tǒng)計來證實的。抵達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后,我暗藏在衣袋中的第一本書原稿,是不可能不被搜走的,因此我必須經(jīng)歷及克服喪失我靈魂之子的悲痛。當時,似乎已沒有什么東西能使我繼續(xù)活下去了,我既失去了身體的兒子,又失去了靈魂的產(chǎn)兒。我發(fā)現(xiàn)自己正面對著一個疑問:我是否在這樣的情勢之中,生命是終極的虛無而無任何意義? 
  但我發(fā)現(xiàn)我如此激動奮力要找尋的答案,已經(jīng)貯藏在我內(nèi),并且不久后就顯露了出來。事情是這樣的,我必須交出自己的衣服,而繼承另一位犯人的破衣服(那犯人在到達奧斯維辛火車站后就立刻被送進煤氣間了)。我失去了我的著作原稿,卻在別個犯人的破衣服口袋中發(fā)現(xiàn)猶太祈禱書中撕下來的一頁紙,其中還包括猶太人最主要的禱文Shema
Yisrael這樣的巧合。我除了把它當成一種挑戰(zhàn),一種要我活出自己的思想,而不光是紙上談兵的啟示之外,又能作何解釋呢? 
  后來幾天,我記得自己感到快要死了。但在這種危機時候,我內(nèi)心的問題與大多數(shù)難友不同。他們的疑問是:"我們能在集中營內(nèi)活下去嗎?如果不能,所有的痛苦便沒有意義。"但困擾我的疑惑卻是:"所有生命中的痛苦,我們四周的死亡,有意義嗎?如果沒有,那么人的生命終究毫無意義。如果生命的意義只依賴一些偶發(fā)事件--可以脫逃或不能脫逃的偶發(fā)事件--那么人生終究不值得一活。" 210 形而上的臨床問題 10 形而上的臨床問題  (Meta-Clinical Problems) 
 一位醫(yī)師愈來愈會面臨這個問題:生命是什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今天,精神醫(yī)學家不斷遭遇到的人類問題比精神官能癥的癥狀要多得多。昔日人們?nèi)ヒ娚窀?,牧師或大?佛教或猶太宗教中的大師),當時所問的問題,有些人現(xiàn)在轉(zhuǎn)而去問精神科醫(yī)師了。因此醫(yī)師現(xiàn)今要面對哲學上的問題而非僅僅情緒的沖突罷了。 211 演劇意義治療 11 演劇意義治療 
  我很喜歡舉下面的例子:有個十一歲的小男孩死了,他的母親因自殺未遂而住進我的診所。同事柯葛里醫(yī)師(Dr.Kocourek)遂請她加入一個治療性團體。當柯醫(yī)師正指導一出演劇心理治療時,我恰好進入,聽到她投訴她的故事。小兒子去世后,她就與患過小兒麻痹而需坐輪椅的大兒子住在一起。這位母親要反抗她的命運.她想與大兒子一起自殺,卻是這個可憐的有殘疾兒子阻止了她。他要活下去,因為對他來說,生命仍具有意義。但為什么對她的母親就不是如此呢?她的生命要如何才有意義?并且我們要怎樣去幫助她體會到這個意義? 
  我即席加進了他們的討論,我詢問團體中另一位婦人芳齡多少,她答:"三十歲。"我說:"不!你不是三十歲而是八十歲,并且正躺在臨終的床上?,F(xiàn)在你回顧一下你的生活,生活中沒有兒女卻充滿財富及社會名望。"然后我教她想像在這樣的情境中她感覺到什么。"你想些什么呢?你跟自己怎么說?"下面就是引用她錄音下來的一段實際談話:"喔!我嫁了一位大富翁,我過著充滿財富的舒適生活,我與男人調(diào)情并且戲弄他們。但是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八十歲了,我沒有自己的孩子,像個老女人那樣回憶,我看不出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事實上,我不得不說,我的生活是一場失敗!" 
  然后我邀請那位殘疾兒的母親作同樣的想像,去回憶她的生活。讓我們聽聽她錄音下來的談話:"我希望有孩子,而這個希望實現(xiàn)了。一個兒子死了,還有一個殘疾兒子可能要送進孤兒院--如果我自己不照顧的話。雖然他又有殘疾又無助,畢竟是我的親生兒子,因此我要盡量使他的生活更加圓滿,我要使他成為一個好人。"剎時,她突然大哭,流著淚繼續(xù)說:"至于我自己,我能夠?qū)庫o平安地回顧我的生活,目為我可以說我的生命充滿意義,我已經(jīng)努力去實現(xiàn)它,我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為了我的兒子盡了最大的努力。我的生命沒有失敗!"她因為假想自己在臨終前回顧一生,而突然能夠看到其中的意義,這意義甚至包含了她所有的痛苦。用這樣的方法,我們也可發(fā)現(xiàn)生命是何其短暫,像她那死去的兒子。但是那么短的生命卻可以充滿愛與幸福,其包含的意義或比八十歲還要多。 
  隔了一會兒我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次是向整個團體詢問。問題是有一種猿類很容易發(fā)生脊髓灰白質(zhì)炎,因此必須時常給它打針,那么它是否可以了解其所受痛苦的意義?全體一致回答它當然不能了解,因為它有限的智能是無法進入人類世界的,而人類是唯一能了解痛苦的意義。然后我再把問題往前推:"那么人類又怎樣呢?你能確知人類世界就是宇宙演化的終點?是否超越人類世界之上還可能有另一層次?在那里人生痛苦的終極意義就可以找到答案?" 212 超越的意義(The Supra-meaning) 12 超越的意義(The Supra-meaning) 
  這個終極的意義,必超越并凌駕于人類有限的智能之上!在意義治療學中,我們就稱之為"超越的意義"。人所要求的并非如同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言,是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要忍受自身無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絕對意義。"意義"比"邏輯"更加幽深。 
  一個沒有"超越的意義"概念的神經(jīng)科醫(yī)師,遲早會被他病人的問題所困擾,就如同我被我六歲小女兒的問題所困倒一樣。她問我:"爸爸,為什么我們要稱天主是好天主呢?"我說:"幾星期以前你生麻疹,是好天主賞賜你完全康復了呀!"但是這小女孩卻不滿意而反駁道:"嘿!爸爸不要忘了,首先也是他讓我出麻疹的。" 
  然而,一個病人如果具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借重他的宗教信念及精神力源來發(fā)揮醫(yī)療上的效果。為了這樣作,神經(jīng)科醫(yī)師可以站在病人的立場上為他設(shè)想。我個人就有過一次這樣的經(jīng)驗:有位近東國家的猶太經(jīng)師來看我,并告訴我他的故事。在奧斯維辛的集中營里,他的妻子與六個孩子都被煤氣殺死了;而現(xiàn)在,他的繼室竟然不孕。我認為生育并不是生命的唯一意義,果真如此,生命本身就變得毫無意義了。而本身沒有意義的東西并不能因為其永久存在而變?yōu)橛幸饬x。這位經(jīng)師的絕望是因為在他死后沒有兒子可為他誦經(jīng)祈禱,而這對正統(tǒng)猶太人是很重要的。 
  但我仍不放棄,便作最后的嘗試來幫助他。我問他是否不希望在天堂上再見他的孩子?不料,我的問題引得他放聲大哭,而他絕望的真正理由也跟著浮現(xiàn)出來。他解釋說,因為他的孩子死得像殉道的圣人,因此在天堂上地位最高,但是像他這樣的有罪老人,卻不能期望在天堂上有相同地位。我一聽,立刻接道:"這就是了,先生,這就是你比你孩子長壽的意義。這樣,你才可以用這些年來的苦難來凈化自己。直到最后,你即使不能像孩子們那般圣潔,也會有資格在天堂與他們在一起。圣詠上不是寫說天主不忘你的眼淚嗎?因此,你的一切痛苦都應(yīng)該不是白費的。"多少年來,第一次.他終于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為我給他開辟了另一條路,而讓他從新的觀點來看自已的生命。 213 生命的短暫性 13 生命的短暫性 
  使得人生看起來沒有意義的事,除痛苦之外還有瀕死;除疾病之外,還有死亡。但是我愿意強調(diào),生命中唯一真正短暫無常的部分是它的潛在力,這些潛力一旦成為事實,立刻就變成過去。然而,凡存在過的,會永恒地存在,因此它們就從短暫性中被解救及被保存起來。 
  如此說來,我們存在的短暫性決不會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構(gòu)成了我們的責任感。因為每樣事物的關(guān)鍵點就在于我們知道它是短暫的,所以人必須不斷地抉擇,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何種抉擇可成為一種不朽的生命痕跡?在任何時刻,人都要決定(不管是因而變得更好或是更壞)什么樣的事物,將成為他存在的里程碑。 
  人通常只注意到"短暫性"所余下的殘株敗梗,卻忽略了過往所帶來的豐盈谷倉(于其間,他收藏了那曾屬于他且永遠屬于他的言行、喜樂及痛苦)。事實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被毀滅,也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被廢除。存在過了就是一種最確實的存在。 
  意義治療學牢記著人類存在的短暫性本質(zhì),它不僅不悲觀,反而非常積極。若用比喻來表明此一觀點,我們可以說:悲觀主義者就好像一個人,既悲且懼地發(fā)現(xiàn)他每天撕去一頁的日歷愈來愈薄。積極解決人生問題的人,則像似一個人撕下日歷的一頁后,在背面摘記一些日志,然后按序歸檔。他能夠驕傲及喜悅地從那些摘記中回憶生活的豐盈,品嘗所有他已經(jīng)充分活過的歲月。即使他注意到自己正逐漸老邁,那又有什么要緊呢?
難道他要去嫉妒所看見的年輕人?或者傷感地懷念自己失去的青春?他何必要去羨慕年輕人?就因為年輕人有許多"可能性",并且有"將來"嗎?"不!"他會想:"為我來說,這已經(jīng)不是'可能性',而是'事實'了。我不只擁有已經(jīng)作過的工作,還有愛過的人,受過的痛苦。這些都使我引以為驕傲,因此我才不會去羨慕年輕人呢!" 214 意義治療是一種技術(shù) 14 意義治療是一種技術(shù)  
符合現(xiàn)實的畏懼(比如對死亡的畏懼),不能以精神動力學的解釋予以免除;反過來說,神經(jīng)官能性的害怕,如懼曠癥,也不能用哲學的了解來治愈。但是意義治療法卻發(fā)展出一種特殊的技術(shù)來處理這些病例。為了解使用這種技術(shù)的出發(fā)點為何,我們選擇了一種在神經(jīng)官能癥者身上常常會碰到的情況,所謂"預期的焦慮"。其特征為如果病人預期會害怕什么東西,到時就真的害怕了。例如一個人進入一間大廳面對許多人時,他害怕自己會臉紅,結(jié)果真的臉紅了。因此我們可把"愿望乃思想之父"(The
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這句格言改成"害怕為事故之母"(The fear is mother of
the event)。 
  但是,如果一個人強烈地意圖什么東西,反而會使愿望落空。這種過分的意愿在性的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中最易看到。如果一個男人愈是想要表現(xiàn)其性能力,或一個女人要表現(xiàn)性感,則他們愈是不能成功??鞓肥牵冶仨毷且环N副作用或附帶產(chǎn)品,如果將它視為目標則會消滅或破壞了快樂。 
  除了上述"過分意愿"之外,意義治療學上還有一種"過分注意"或"過分反射"(Hyper-reflection)的情況,也會導致病癥。下面的臨床報告可以說明我的意思:有一位年輕的婦人來看我,主訴她性冷淡。其病歷顯出她小時候曾被父親強暴,但是并非由于這創(chuàng)傷經(jīng)驗造成她性的神經(jīng)官能癥,這很容易證明。從很多流行的精神分析文獻中可發(fā)現(xiàn),這個病人所害怕是其創(chuàng)傷經(jīng)驗有一天會重演。這種預期性的焦慮造成"過分意愿"想確證自己的女性化,以及過分注意自己,因而忽略了她的伴侶。此二者足夠使病人無法達到性高潮,性的快感成為意愿的目標以及注意的焦點,因而使她無法注意到伴侶并且無法反應(yīng)了。在作了極短期的意義治療之后,病人的過分注意自己及過分意圖獲得快感都減輕了,并進入另一個意義治療的階段。當她的注意焦點轉(zhuǎn)向應(yīng)當?shù)哪繕?-她的伴侶一時,性快感自然地就獲得了。(附記,為了治療性無能的病例,意義治療發(fā)展出一種特殊的技術(shù),是基于"過分意愿"與"過分反射"的理論。當然,我們在這簡短的解釋中是無法詳細說明其處理原則的。) 
  基于上述兩頂事實,即人所預期的害怕會變成真的,而人過分想要得到的卻反而得不到,,意義治療就發(fā)展出一種稱作"矛盾取向法"的技術(shù)(Paradoxical
intention)。此法是使畏懼癥的病人故意去要他所害怕的東西,甚至只一剎那時間也好。 
  我想起一個病例,有一位年輕醫(yī)師因畏懼出汗而來看我。無論什么時候,當他預料會突發(fā)性地出汗,這種預期的焦慮就果真使他大汗淋漓。為了阻斷這種循環(huán)作用,我勸他當下次出汗時,他要下決心從容地給別人顯示到底他能流多少汗。一星期后他回來報告結(jié)果,當他在別人面前發(fā)生預期的焦慮,他就對自己說:"我只冒了一夸脫的汗,但是現(xiàn)在我打算至少要冒十夸脫汗才行。"于是困擾他四年的畏懼癥,只經(jīng)過一次會談,就在一周內(nèi)永遠地解除了。 
  讀者自然已經(jīng)注意到這種方法是使病人的態(tài)度顛倒,如果他害怕什幺,就以矛盾的希望來代替。憑借這種治療,使風帶走了焦慮之帆。 
  不過,這種方法必須利用人類所特有且附屬于幽默感的自我超越能力(Self一detachment)。任何時候只要一使用意義治療的"矛盾取向法",這種能力便會展現(xiàn)出來。而同時,病人也能夠使自己與他的神經(jīng)官能癥保持一段距離。關(guān)于這點,歐伯氏在他的著作《個人與其宗教》一書中說得很好(Gordon
W.Allport's book "The In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1956,P.92):"如果一個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已經(jīng)能嘲笑他自己,那么他就已經(jīng)在作自我治療了,有時還可能痊愈。"歐伯氏在臨床上使用矛盾取向法的經(jīng)驗證明相當有效。 
  再多幾位案例報告或許可以進一步闡明這種方法。下述的病人是一位簿記員,他進過好幾家診所,接受過許多醫(yī)師的治療都無效。當他來看我時已是極端失望,很想自殺,好多年來他罹患手抽痙的毛病,而最近更顯嚴重,還有失去工作的危險。因此只有立即的短期療法才能緩和這種情勢。在治療之初,我的同事建議病人做與他平時所行相反的事,也就是說,他平常極力要寫字寫得既整潔又清晰,而現(xiàn)在,卻極力地潦草。他勸他自己說:"現(xiàn)在我要給剮人看看我是多么亂寫的潦草專家!"然而就在他從容地企圖亂寫之時,他竟無法這樣作,第二天又來時他說:"我嘗試潦草寫字,可是不能夠。"四十八小對之內(nèi),這個病人就解除了手抽痙的毛病,并且在爾后的一段觀察時期仍然很好,現(xiàn)在他再度是個快樂的人,并且工作順利。 
  另一個類似的病例是語言的而非書寫的障礙。是維也納綜合醫(yī)院咽喉科我的一位同事轉(zhuǎn)診給我的病人,這個病人是他行醫(yī)多年來從未遇到過這么嚴重的口吃病人。就病人記憶所及,在他一生中從未免除口吃的困擾,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在他十二歲時有次偷坐電車被車掌抓到,他想唯一的逃脫方法是表現(xiàn)他的口吃,那么也許車掌會同情可憐這口吃小男孩而放了他??墒?,誰知他企圖口吃說話時,竟不能口吃了。因此彼時雖然不是為了治療的目的,他正用了矛盾取向法。 
  然而上述的說明不該給讀者一個印象,以為矛盾取向法只是對單一癥狀的病人才有效。我在維也納綜合醫(yī)院的同事們,以這種意義冶療法的技術(shù),相當成功地緩解了最嚴重的強迫性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之癥狀。例如有一位六十五歲的婦人,六年之久遭受嚴重的強迫洗手癥之苦,其嚴重度使我以為只有用"腦葉白質(zhì)切除術(shù)"才能緩解癥狀。但我的同事卻嘗試使用矛盾取向法,兩個月以后,這病人竟能過相當正常的生活了。在住院以前,她曾說:"生活對我而言如同地獄一樣。"由于"懼細菌癥"的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使她只能整天躺在床上而不能做任何家務(wù)事。當然,如果要說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康復是不正確的,因為"強迫思想"仍紫繞她的心頭,但是應(yīng)用矛盾取向法之后,她已經(jīng)可以嘲笑自己的強迫思想了。 
  矛盾取向法也可以應(yīng)用在睡眠障礙的病例。害怕失眠造成一種"過分意愿"希望入睡,于是反而睡不著了。(附記。對大多數(shù)害怕失眠的病人來說,是因為他們對于生物體真正最低睡眠量的無知所致。)為了克服這種懼怕,我通常勸病人不要努力想入睡,反而努力保持清醒狀態(tài)。換言之,想入睡的"過分意愿"引起了預期的焦慮,使他更無法入睡,而應(yīng)用矛盾取向法反其道而行時,就很快可以入睡了。 
  上述說明了矛盾取向法對治療強迫癥、畏懼癥是一種有用的工具,尤其是那些潛伏性預期的焦慮之病患。再者它又是一種短期治療法。然而我們不要以為像這樣的短期治療只會保持暫時的效果。艾彌爾說:正統(tǒng)弗洛依德學派最常見的錯覺之一即認為治療期間的長短與其效果成正比。(Emil
A.Gutheil,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l0:134,1956)。在我的檔案中有份病歷報告,他二十多年前用過矛盾取向法,至今仍能證明其治療效果。   矛盾取向法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管病人的病因為何。Edith Weisskopf
Joelson曾說:"雖然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認為必須要找出病因,但是很可能童年期有一些引起神經(jīng)官能癥的原因,到成年期卻另以純?nèi)徊煌囊蛩厥股窠?jīng)官能癥獲得緩解。" 
  心理情結(jié)、沖突及創(chuàng)傷,常被認為是神經(jīng)官能的原因。其實,有時候更好說它們是神經(jīng)官能癥的癥狀而非病因。當潮汐低落,暗礁就顯現(xiàn)了出來,但暗礁并非是低潮的原因。如果沒有某種情緒的低潮,憂郁癥又是什么呢!同樣的,內(nèi)因性憂郁癥患者(endogenous
depressions,千萬不可與神經(jīng)官能性憂郁癥相混),很典型的癥狀之一是"罪惡感"。其罪惡感并非造成憂郁癥的原因,而是因情緒低潮,使其浮現(xiàn)出意識的層面來了。 
  至于神經(jīng)官能癥的真正原因,姑先不論其為生理性或心理性的精抻官能癥,可能像"預期的焦慮"這類"反饋機質(zhì)"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畏懼癥有其癥狀,此癥狀又加強病人的畏懼。類似的鏈狀情況也可在強迫癥患者身上看到。強迫癥病人與縈擾他的思想奮戰(zhàn),然卻反而加強其作祟的力量,因為壓力引起反彈作用。但是如果病人停止與他的強迫思想作戰(zhàn),而用諷刺的方法嘲笑它們一番;于是就在應(yīng)用這種矛盾取向法之時,其惡性循環(huán)作用被切斷了。癥狀獲得減輕最后終至萎縮。那些并非由于"存在的空虛"而引發(fā)癥狀的幸運病例,不只可成功地減輕他們病態(tài)的畏懼,甚至到最后可完全痊愈。 
  我再重復一次:預期的焦慮要以矛盾取向法來克服;過分的意愿與過度的反應(yīng)要以"減反應(yīng)作用"來克服。然而最后,這些方法都只是方法;除非我們引導病人再度發(fā)現(xiàn)其生命的意義及天賦使命,否則仍不能徹底協(xié)助他。 
  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的自我關(guān)心,無論是自憐或自我輕視,都將使情況更壞,而其治愈的生機卻是"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215 集體性神經(jīng)官能癥 15 集體性神經(jīng)官能癥(The Collective Neurosis)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集體性的神經(jīng)官能癥,同時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它自己的心理治療法以應(yīng)付之。現(xiàn)時代的集體神經(jīng)官能癥可以說是"存在的空虛"。"存在的空虛"是一種個人性的"虛無主義"(nihilism),而虛無主義可界說為"生命沒有意義"。如果現(xiàn)時代的心理治療學無法脫離虛無主義哲學的撞擊與影響,那么充其量它只代表了集體性的癥狀,而沒有治療的效果。這種脫離不了虛無主義的心理治療,通傳給病人的并非真正"人"的圖像,而只是一張漫畫而已,雖然它不是故意這樣做。 
  首先,心理治療學有一個危險,將人看成"不過爾爾"(nothingbutness),人只是生物學的、心理學的及社會學的狀態(tài),或只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用這樣的觀點來看,人就不成其為人,而成為機器人了。并且因為否認了人的自由,反而更助長了神經(jīng)官能性的宿命論主義。 
  當然,人是"有限"的,因此他的自由也受到限制。但是人并非具有脫離情境的自由,而是面對各種情境時,他有采取立場的自由。舉個例子,我當然對自己的灰頭發(fā)沒有責任,但是我沒有去理發(fā)店染發(fā)(如同許多女士所作的)卻由我自己負責。因此每一個人都有大量的自由,即使是像選擇發(fā)色這樣的小事亦然。 216 泛決定論的批判 16 泛決定論的批判(Critique of Pan-determinism) 
 精神分析時常為人所詬病的即其所謂的"泛性主義"(pan-sexualism)。但我懷疑這樣的譴責是否正當。因為我認為其更錯誤與更危險的是所謂的"泛決定論","泛決定論"忽略了人面對任何情境時有采取立場的能力。人并非完全被制約及被決定的,而是他自己要決定向情境屈服還是與之對抗?換言之,人最后是自我決定的。人不僅僅是活著而已,他總是要決定他的存在到底應(yīng)成為什么?下一刻他到底要變成什么? 
  同樣地,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刻都有改變的自由,因此只有在有關(guān)整個群體的統(tǒng)計學研究之龐大架構(gòu)中,我們才能預測一個人的將來,至于個體的人格(personality),仍然是不可預測的。任何預測的基礎(chǔ),皆是用生物學、心理學或社會學的條件來表示。然而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卻在于他具有超越上述條件的能力。而且,人終究要以同樣方式來超越他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可以自我超越。 
  讓我引用齊博士的例子作為說明:我敢說齊博士是我一生中所遇見過唯一像魔鬼般的人物。那時人們稱他為"斯坦霍夫的大屠殺者",斯坦霍夫(Steinhof)是維也納一座大型精神病院的名字。當納粹開始其"安樂死計劃"時,他手中握有所有的線索,并且對當局委派紿他的任務(wù)極為熱衷,因此他盡量不讓任何一個精神病患者逃過煤氣間。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我返回維也納,也就是說我逃脫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煤氣間之后,我問及齊博士的遭遇如何?他們告訴我:"他被俄國人囚禁在斯坦霍夫精神病院的一間密室里,但是第二天發(fā)現(xiàn)門被打開了,從此再也沒見到齊博士。"以后我與其他人一樣,相信他由同伴的幫助逃到南美洲去了。然而一直到最近,有個過去曾任奧地利外交官的人來我這里看病,他在鐵幕中被囚禁了許多年--首先在西伯利亞,后來在著名的莫斯科盧布拉卡監(jiān)獄。當我正給他作神經(jīng)科的檢查時,他突然問我是否認識齊博士?在我肯定回答后他繼續(xù)說:"我在盧布拉卡認識齊博士,他死在那里,大約四十歲,是因為膀胱癌病死的。但是,你很難想像他死以前竟會是十足的一個好難友、好同伴。他去安慰每一個人,他活出最高的道德標準。他是我在監(jiān)獄的漫長歲月中所能遇到最好的朋友了。"   這就是齊博士的故事:"斯坦霍夫的大屠殺者"。你怎么敢預測一個人的行為呢?
你可以預測一部機器的運轉(zhuǎn)或預測機器人的行動!更甚者,你甚且也可以預測一個人精神的機制或動力(mechanisms or
dynamisms of the human psyche),但是,人比精神(psyche)還要復雜多了。 217 精神醫(yī)學的信條 17 精神醫(yī)學的信條 
  我簡直無法想像會有一個人是完全被制約住而沒有絲毫的自由存留。因此無論是神經(jīng)官能癥甚或精神病患者,都會有殘余的自由,不管所存留的自由有多少。事實上,即使是精神病,也不能觸碰到一個人最深的人格核心。我記得有位大約六十歲的病人被帶來看我,他罹患聽幻覺已有數(shù)十年之久。
當時,我面對著一個衰敗的人格(personality)。不出所料,他四周的人都認為他是白癡,但我卻發(fā)現(xiàn)他身上輻射出一種多么奇異的魅力!他從小就想要作神父,然而他卻只能享受到星期天早上在教堂唱詩班中唱圣歌的快樂。陪同他一起來看我的姊姊訴說,他有時會非常激動,但最后總是能恢復自我控制。我對這個病人非常的精神動力很感興趣(underlying
psychodynamics),我以為他對他姊姊的關(guān)系有很強的"固定現(xiàn)象";因此我問他:"為什么你能夠恢復自我控制?是為了誰的緣故?"停了幾秒鐘后,病人回答:"為了天主的緣故。"在這時刻,他最深處的人格顯露了,而在這樣的深底,不論其智能的秉賦是多么貧乏可憐,卻顯現(xiàn)了美麗的宗教生活。 
  一個無法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可能失去了他的"有用性",但是仍然保有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就是我的"精神醫(yī)學信條"。如果沒有此信條,我就認為實在不值得去作一個精神科醫(yī)師。為了誰的緣故?只是為了損壞而不能修理的"腦機器"嗎?如果病人再也沒有人性的尊嚴了,那么"安樂死"就可以使用了。 218 再賦予人性的精神醫(yī)學 18 再賦予人性的精神醫(yī)學 (Psychiatry Re-humanized) 
  良久以來(事實上已有半世紀之久了)。精神醫(yī)學試圖以機械作用的觀點來解析人類心靈,因而對心理疾病的冶療,也光是從技術(shù)上著眼。我相信這場夢已經(jīng)過去了,現(xiàn)在地平線上隱約可見的已是"人性化的精神醫(yī)學",不再是"心理學化的醫(yī)術(shù)"了。 
  一位醫(yī)師如果仍然認為自己的角色主要是一個"技術(shù)員"(technician),那么他應(yīng)該坦白承認他所看到的病人只不過是一部機器,而無法看到疾病后面的"人"。 
  一個"人"并非許多事物中的一件事物,"事物"是互相牽連決定的,而"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他要成為什么--在天賦資質(zhì)與環(huán)境的限制之下--他就成為什么。舉例來說,在集中營這個生活實驗室與考驗場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并且見證有些難友的行徑像個惡棍,有些卻宛如圣人。人在他自身內(nèi)有兩種可能性,去實現(xiàn)哪一種是由他自己所抉擇,而非視情境所定。 
  我們這一代處于現(xiàn)實主義的時代,因此我們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畢竟,"人"是發(fā)明奧斯維辛煤氣間的"存在";但同時,"人"也是筆直走進煤氣間,口中念著天主經(jīng)或猶太祈禱文的"存在"! 【全書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