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3月31日~4月4日,中華醫(yī)學會第二十次全國眼科學術大會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來自亞太地區(qū)和全國各地的眼科醫(yī)師參與了此次盛會,分享了眼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繼續(xù)教育”專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常青教授介紹了“感染性視網膜疾病”的鑒別診斷,包括獲得性眼部梅毒、眼部結核、內源性真菌性眼內炎、急性視網膜壞死、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CMVR)、眼弓蛔蟲病的簡要介紹和診斷。 眼內炎癥性疾病,廣義地講可以是由特定病原體引起的眼內感染,也可以是免疫反應介導的眼內炎癥。臨床上包括感染性眼內炎、非感染性眼內炎和偽裝綜合征。根據感染途徑不同,感染性眼內炎又分為外源性眼內炎(如眼外傷和眼內手術后)和內源性眼內炎(病原體隨血液循環(huán)至眼內)。根據感染的病原體,可分為細菌性眼內炎(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結核等)、真菌性眼內炎(最常見為念珠菌)、病毒性眼內炎(皰疹)以及由寄生蟲(蠕蟲和原蟲)引起的眼內炎。實際上,根據感染性視網膜疾病的表現,可分為兩大類:①全身感染性疾病為主,累及眼部;②眼部表現為主,且提示臨床醫(yī)師需要對其診斷。 病因學診斷 病因學診斷包括以下方面:①詳細的病史和系統(tǒng)回顧,包括評估有無糖尿病、器官移植、肝硬化、低蛋白血癥;菌血癥、敗血癥或發(fā)熱史(如有創(chuàng)手術史,靜脈置管、留置導尿管,其他部位感染灶);性傳播疾病[ 如偽裝大師(The Great Masqueraders)];②細致的眼部檢查;③有針對性的眼部輔助檢查和實驗室檢查,這些檢查有助于證實推測或為診斷提供線索;④及時的診斷性治療或手術,采集眼內液或眼內組織進行病原體鑒定。 獲得性梅毒 疾病介紹 獲得性眼部梅毒是由蒼白密螺旋體感染所致的性傳播疾病,也可通過輸血或者直接接觸感染部位感染,可累及包括眼在內的全身任何重要臟器。 診斷 獲得性眼部梅毒的診斷主要依賴于實驗室檢查和典型眼部表現。對于不能解釋的視網膜血管炎、視神經視網膜炎、視盤炎、常規(guī)治療無效或復發(fā)葡萄膜炎,均應進行血清學試驗,包非螺旋體篩選試驗[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VDRL)、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RPR)]和螺旋體確診試驗[熒光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FTA-ABS)、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獲得性眼部梅毒多無特異性癥狀,其特異性眼底病變?yōu)椋毙院髽O部鱗狀脈絡膜視網膜炎(ASPPC),表現為后極部視網膜深層出現單個或多個黃灰色大的扁平鱗形病灶,可有玻璃體炎、血管炎、視神經視網膜炎表現,50%雙眼發(fā)病,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早期可見低熒光,晚期可見高熒光,視網膜色素上皮(RPE)處可見特征性的小豹紋樣斑點,晚期可有滲漏。 眼部結核 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肉芽腫性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結核列為全球急癥(global emergency),結核是單一病因引起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每年有300 萬人死于結核,全球有1/3 人群感染結核,其中10% 的人群會在一生中發(fā)病。中國結核發(fā)病率位居全球第2位,每年有130萬新發(fā)病例,僅次于印度。 眼部結核屬于肺外結核,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診斷充滿挑戰(zhàn),如缺乏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多樣,缺乏微生物學和病理學證據,大多數不同時伴有系統(tǒng)性疾病。 推薦的診斷標準 確診眼部結核依賴于以下方面:①臨床表現;② 眼部檢查:a. 眼內樣本抗酸染色陽性或培養(yǎng)出結核桿菌;b. 結核菌聚合酶鏈反應(PCR)陽性;③全身檢查:a. 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試驗(PPD)陽性;b. 胸部放射學檢查可見愈合的或活動性結核病灶;c. 確診活動性肺外結核;④排除其他可能的診斷(梅毒、弓形體等);⑤診斷性治療:4 藥應用4~6 周判斷是否有效。若滿足上述標準① + ②,則可確診眼部結核;若滿足上述標準① +③或⑤ + ④,即可擬診眼部結核。 PPD[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ST)] 是至今仍被廣泛采用的古老的診斷結核的方法,但若患者接種卡介苗或發(fā)生非結核桿菌感染,可出現假陽性結果;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也可出現假陰性結果。在國外,多采用γ- 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診斷結核,IGRA 通過檢測血液中被結核桿菌致敏的淋巴細胞所釋放γ-干擾素的量診斷結核桿菌感染。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IGRA 包括QuantiFERON-TB Gold In- Tube(QFT-GIT)和γ- 干擾素釋放的T 細胞斑點試驗(TSPOT.TB),前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經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早期分泌靶抗原-6(early secretingantigen target- 6,ESAT-6)和培養(yǎng)濾液蛋白(culturefiltrate protein-10,CFP-10)刺激后分泌γ- 干擾素的濃度;后者應用酶聯免疫斑點技術(enzyme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assay)檢測經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ESAT-6 和CFP-10 刺激后釋放γ-干擾素的斑點形成細胞數(spot forming cell,SFC)。采用該試驗診斷結核,可以消除TST 引起的假陽性結果,但不能區(qū)分活動性和潛伏性結核。 小結 眼部結核應當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重視。20%的活動性結核患者表現為肺外結核,這些患者中60%無肺部體征。眼部結核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應注意鑒別診斷,診斷基于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輔助檢查(TST/CT等)、診斷性治療。治療方案尚未統(tǒng)一,建議采取標準抗結核方案,時間不少于9 個月。抗結核治療大于9個月復發(fā)率低。 內源性真菌性眼內炎 疾病介紹 內源性真菌性眼內炎指真菌隨血液播散至眼內(真菌血癥),該疾病一般先表現為真菌性脈絡膜視網膜炎,如突破內界膜,則發(fā)生真菌性眼內炎。真菌性眼內炎有很多,如念珠菌病、曲霉菌病、隱球菌病,眼科以念珠菌病最常見。念珠菌屬可分布于正常人的咽喉、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等,念珠菌只有在宿主抵抗力下降(如長期靜脈抗生素治療、近來手術和外傷等,特別要注意患者是否接受過小診所的靜脈輸液)時才會進入血液并全身播散,導致嚴重感染。一般而言,真菌性眼內炎患者會有一些高危因素。這些高危因素包括免疫力下降、消化道或生殖道手術等。2/3 的內源性真菌性眼內炎通常雙眼發(fā)病。臨床表現包括視力下降、飛蚊癥、視物變形、睫狀刺激(較輕)。 臨床表現 內源性真菌性眼內炎的非特征表現為輕度前節(jié)反應或玻璃體滲出,典型表現包括:單個或多個后極部白色邊界清楚圓形視網膜下或視網膜表面病灶,衛(wèi)星灶;病灶前玻璃體明顯混濁;病灶內可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玻璃體混濁可呈串珠狀,團塊狀;FFA 示早期脈絡膜或深部視網膜病灶早期低熒光,晚期高熒光著染。
診斷 內源性真菌性眼內炎的診斷依賴于典型體征、高危因素和玻璃體活檢結果。 急性視網膜壞死 疾病介紹 急性視網膜壞死主要是由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Ⅰ型和Ⅱ型以及巨細胞病毒引起的眼部疾病。好發(fā)于健康成年人,以虹睫炎起病,玻璃體炎明顯,可合并閉塞性視網膜血管病變、邊界清晰環(huán)狀融合的視網膜白色壞死灶和視神經病變。 診斷 急性視網膜壞死的診斷主要依據三聯征:視網膜壞死灶、閉塞性血管炎、玻璃體炎??蛇M行PCR 檢測確定病毒類型。 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 疾病介紹 CMVR 常發(fā)生于患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尤其是T 淋巴細胞(CD4)<50/mm3 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眼前漂浮物;一般眼前節(jié)和玻璃體反應輕;視網膜血管炎、壞死、出血;黃白色壞死與出血相間;視網膜壞死樣裂孔,脫離。 診斷 CMVR 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表現,血清抗體的診斷價值不大,因為大多數人群的血清抗體可表現為陽性。PCR 可直接檢測病毒性DNA,敏感度為80.9% ,特異度為97.4% ,但不能區(qū)分活動性或非活動性CMVR,因為CMV 也可分布于正常人。 眼弓蛔蟲病 疾病介紹 眼弓蛔蟲病主要發(fā)生于兒童和年輕人,主要為單眼發(fā)病,一般會有小狗接觸史。典型表現為慢性眼內炎、后極部肉芽腫、周邊視網膜肉芽腫和牽引改變。 診斷 眼弓蛔蟲病的診斷主要基于小狗接觸史和眼部表現,以及房水和玻璃體中發(fā)現嗜酸性粒細胞。ELISA弓蛔蟲抗體檢測診斷眼部弓蛔蟲病的特異度高。 總結 全身疾病多為感染性視網膜疾病的基礎,如巨細胞病毒感染是AIDS 患者的常見機會感染之一;細菌或霉菌導致菌血癥,可能經血液播散至眼內,引發(fā)感染。對于感染性視網膜疾病,應認識其典型表現,警惕非典型表現,重視病史的采集和眼部檢查,有針對性的實驗室檢查及局部活組織檢查可幫助診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