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埃及建筑的四個主要時期:(一)古王國時期(前2686-前2133年);金字塔產生。 2、金字塔的演化:(一)瑪斯塔巴:像略有收分的長方形臺子,在一端入口; (二)多層的金字塔:代表為昭賽爾的金字塔; (三)吉薩金字塔群: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包括庫夫金字塔、哈弗拉金字塔、門卡烏拉金字塔。 二、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3、兩河流域建筑的兩大類型:兩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和上游的。 4、山岳臺的作用:崇拜天體、山岳,觀測星相。(山岳臺的代表:烏爾的月神臺) 5、兩河流域下游古代建筑工藝的演變:陶釘→瀝青→石板→磚→琉璃轉 6、琉璃轉:大約公元前三千紀,兩河下游在生產過程中發(fā)明了琉璃;它們構圖的平面感很強,應用于土坯墻的結構邏輯;土坯墻的保護和建筑物的彩色飾面因為有了琉璃轉而大大提高了一步。 7、早期拱的結構形式:新巴比倫城的伊什達城門正中的拱券。 8、空中花園:修建于后(新)巴比倫時期。 9、薩艮二世王宮:修建于亞述的極盛時期。 10、人首翼牛像;是亞述常用的裝飾題材,象征睿智和健壯??赡芎桶<暗莫{身人首相有淵源聯(lián)系,通過喜特人和腓尼基人傳來。 11、帕塞玻里斯:兩座大殿都是正方形的,大異于薩艮二世的王宮;朝覲殿很華麗,木柱子施有紅、藍、白三色圖案,柱頭高度幾乎占柱子高度的2/5,雖然藝術水平很高,但過于纖巧,不合結構邏輯;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大亞歷山大摧毀。 三、愛琴文化的建筑 12、古典時代:歐洲人把古希臘和古羅馬稱作“古典時代”。 13、科諾索斯宮殿:建于克里特時期;空間高低錯落,依山而建,規(guī)模很大,樓梯走道曲折多變,宮內廳堂柱廊組合多樣,柱子上粗下細,造型獨特;建筑風格精巧纖麗、房屋開敞、色彩豐富;宮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劇場。 14、邁錫尼衛(wèi)城: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風格粗獷,防御性強。 15、獅子門:邁西尼衛(wèi)城的城門因其雕刻得名為“獅子門”。 16、古希臘建筑史的四個時期:(一)荷馬時期(英雄時期):公元前12 ~前8世紀; (二)古風時期(大移民時期):前7~前6世紀,紀念性建筑形成; (三)古典時期:前5~前4世紀,紀念性建筑成熟,古希臘本土建筑繁榮昌盛期; (四)希臘化時期:前4世紀~前2世紀,希臘 17、木建筑向石建筑的演變:早期的建筑是木構架結構,易于腐朽和失火,于是利用陶器進行保護,促進了建筑構建形式的定型化和規(guī)格化,并形成穩(wěn)定的檐部形式。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從木構過渡到石梁柱結構。 18、兩大柱式:1多立克(Doric)柱式——起始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帶,后在希臘各地廟宇中使用。特點是其比例較粗壯,開間較小,柱頭為簡潔的倒圓錐臺,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殺較明顯,沒有柱礎,直接立在臺基上,檐部較厚重,線腳較少,多為直面??傮w上,力求剛勁、質樸有力、和諧,具有男性性格。 2愛奧尼(Ionic)柱式——產生于小亞細亞地區(qū),特點是其比例較細長、開間較寬,柱頭有精巧如圓形渦卷、柱身帶有小圓面的凹槽柱礎為復雜組合而有彈性,柱身收分不明顯,檐部較薄,使用多種復合線腳??傮w上風格秀美、華麗,具有女性的體態(tài)與性格。 19、科林斯柱式:柱頭宛如一顆旺盛的忍冬草,其柱身、柱礎與整體比例與愛奧尼柱式相似。 20、布局形制:有端墻列柱式,圍柱式(包括雙重圍柱式、假圍柱式)等。 21:雅典衛(wèi)城山門:在多立克建筑物里采用愛奧尼式柱子,是雅典衛(wèi)城上首創(chuàng)的。 22、帕提農神廟:代表著古希臘多立克式建筑的最高成就。 23、伊瑞克提翁:是古典盛期愛奧尼柱式的代表。 24、疊柱式:即下層用比較粗壯質樸的多立克柱式,上層用比較頎修華麗的愛奧尼柱式;上層的柱子的底徑等于或稍小于下層柱子的上徑;上下層的柱式都具備完整的三部分,不因疊置而省略或簡化。 四、古羅馬的建筑 25、古羅馬建筑繁榮的三大主因:1統(tǒng)一了地中海沿岸最先進、富饒的地區(qū),提供了一定經濟基礎;2生產力達到古代世界最高水平,建筑技術先進;3羅馬建筑本身創(chuàng)作領域廣、建筑類型多,功能適應性很強。 26、古羅馬的建筑成就:古羅馬建筑直接繼承并大大推進了古希臘建筑成就,開拓了新的建筑領域,豐富了建筑藝術手法,在建筑型制、技術和藝術方面的廣泛成就達到了奴隸制時代建筑的最高峰。 27、古羅馬的建筑技術:建筑材料除磚、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發(fā)明了相應的支模、混凝土澆灌及大理石飾面技術。結構方面在伊達拉里亞和希臘的基礎上發(fā)展了梁、柱與拱券結構技術。拱券結構是羅馬最大成就之一。種類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創(chuàng)造出一套復雜的拱頂體系。羅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間組合、藝術形式都與拱券結構技術、復雜的拱頂體系密不可分。 28、古羅馬的建筑藝術:(一)繼承古希臘柱式并發(fā)展為五種柱式:A.塔司干柱式,B.羅馬多立克柱式,C.羅馬愛奧尼柱式,D.科林斯柱式,E.混合柱式; (二)解決了拱券結構的笨重墻墩同柱式藝術風格的矛盾,創(chuàng)造了券柱式。為建筑藝術造型創(chuàng)造了新的構圖手法; (三)解決了柱式與多層建筑的矛盾,發(fā)展了疊柱式,創(chuàng)造了水平立面劃分構圖形式(希臘雅典市場的敞廊已經使用); (四)適應高大建筑體量構圖,創(chuàng)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構圖形式; (五)創(chuàng)造了拱券與柱列的結合,將券腳立在柱式檐部上的連續(xù)券;(六)解決了柱式線腳與巨大建筑體積的矛盾,用一組線腳或復合線腳代替簡單的線腳。 29、天然混凝土:大大促進了古羅馬拱券結構的發(fā)展;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天然混凝土在券拱結構中幾乎完全排斥了石塊,從墻角到拱頂是天然混凝土的整體。 30、威特魯威的三大建筑原則:堅固、適用、美觀(堅固耐久、便利實用、美麗悅目)。 31、塔斯干柱式:早在公元前4世紀,受在意大利境內的希臘城邦的影響,羅馬人已經使用柱式,并且創(chuàng)造了一種最簡單的柱式,即塔斯干柱式。 32、《建筑十書》:它在全世界的建筑學術史上的地位獨一無二,作者維特魯威,是現(xiàn)存歐洲古代最完備的建筑專著,公元前20年完稿;成就(一)奠定了歐洲建筑科學的基本體系;(二)十分系統(tǒng)的總結了希臘和早期羅馬建筑的實踐經驗;(三)相當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類建筑物的設計原理;(四)按照古希臘的傳統(tǒng),把理性原則和直觀感受結合起來,把理想化的美和顯示生活中的美結合起來,論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藝術原理。缺點(一)為迎合奧古斯都皇帝的復古政策,有意忽視共和末期以來券拱技術和天然火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不公正的貶低它們的質量;(二)對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規(guī)則,做了過于苛細的量的規(guī)定;(三)文字有點晦澀,有些地方語焉不詳,以致后來有些人鉆空子隨意加以解釋。 33、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基督教沿用了羅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來建造教堂,尤其羅馬風時代的大多數(shù)教堂是巴西利卡格局。 34、廣場的演變:共和時期的廣場(自由布局,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劃)→帝國時期的廣場(皇帝個人的紀念物,變得封閉對稱)→愷撒廣場(定下了封閉對稱、以一個廟宇為主體的廣場的新形制,宣告了羅馬共和制的結束和帝國時代的來臨)→奧古斯都廣場(純?yōu)楦韫灥?,社會的對立顯得十分尖銳)→圖拉真廣場(羅馬最宏大的廣場),它們的演變鮮明的表現(xiàn)出建筑形制同政治形勢的密切關系,表現(xiàn)出從共和制向帝制向神化皇帝的變化過程。 35、角斗場:角斗場起于共和末期,也遍布個城市;羅馬城里的大角斗場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其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個奇跡。 36、萬神廟:又名萬神殿、潘提翁神殿,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建筑的代表,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其平面與剖面內徑都是43.3m,頂部有直徑8.9m的圓洞。 37、公共浴場:早在共和時期,羅馬大小城市里都仿晚期希臘的模樣,建造公共浴場,滿足居民多種多樣的需求;最早的大型浴場是羅馬城里的阿哥里巴浴場。主要成就(一)結構十分出色;(二)功能很完善;(三)內部空間流轉貫通,組織得簡潔而又多變,開創(chuàng)了內部空間序藝術手法。 五、拜占庭的建筑 38、拜占庭建筑簡史:公元395年,古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東羅馬后來得名拜占庭帝國。公元479年,西羅馬帝國被滅分裂;東羅馬從4世紀開始封建化,5、6世紀是它的極盛期,帶動了東歐、小亞細亞和西亞的發(fā)展;7世紀后東羅馬逐漸衰落,直到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成就:發(fā)展了古羅馬的穹頂結構和集中式型制,創(chuàng)造了穹頂支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穹頂統(tǒng)率下的集中式型制建筑。彩色鑲嵌和粉畫裝飾藝術。) 39、帆拱:在方形平面的墻體上蓋穹頂,要解決兩種幾何形狀之間的承接過渡問題,它的做法是:在4個墩柱上,沿方形平面的4邊發(fā)券,在4個券的頂點的高程上作水平切口(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圓筒形的鼓座),再在上面砌半圓穹頂。水平切口和4個發(fā)券之間所余下的4個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稱為帆拱。 40、圣索菲亞大教堂:位于首都君士坦丁堡,用帆拱結構體系,是拜占庭建筑最輝煌的代表。 41、希臘十字式教堂特點:教堂平面為十字形,與中央穹頂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長,或四臂用穹頂代替筒拱,外觀為以中央為主的五個穹頂,如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他們內部空間呈等臂十字形,叫“希臘十字式”) 42、圣馬可教堂平面:見右上圖。 六、西歐中世紀建筑 43、西歐中世紀建筑文明史:從西羅馬末年到10世紀,史稱早期基督教時期;以后,大致以12世紀分界,12世紀前史稱羅曼時期;之后稱哥特時期,在個別國家下延可到15世紀。法國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最典型,它的中世紀建筑史也是最典型的,其余各國深受法國的影響;意大利和尼德蘭的建筑各有獨特的道路;西班牙在中世紀被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占領,建筑基本上同伊斯蘭世界是一致的,到15世紀驅逐了摩爾人之后還在追補哥特建筑。 44、阿罕布拉宮:意為“紅宮”,建于摩爾人在西班牙的勢力滅亡之前(14世紀)。藝術風格——精致而柔靡、絢麗而憂郁、親切而徜恍。 45、拉丁十字與巴西利卡:在羅馬巴西利卡的東端建半圓形圣壇,用半穹頂覆蓋,其前為祭壇,壇前是歌壇。由于宗教儀式日漸復雜,在祭壇前增建一道橫向空間,形成了十字形的平面,縱向比橫向長得多,即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著基督受難,適合儀式需要,成為天主教堂的正統(tǒng)型制。(在西歐,教堂的祭壇在東,因而大門朝西;在東歐則相反) 46、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應用了飛券和骨架券,結構近似于框架式。 47、飛扶壁: 48、亞眠主教堂:采用飛券,顯得空靈得很。 49、哥特建筑特點: 1結構: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頂承重構件,其余填充圍護部分減薄,使拱頂減輕;獨立的飛扶壁在中廳十字拱的起腳處抵住其側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組成框架式結構,側廊拱頂高度降低,使中廳高側窗加大,使用二圓心的尖拱、尖券、側推力減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樣高。 2內部:中廳一般不寬但很長,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人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中廳高度很高,兩側束柱柱頭弱化消退,垂直線控制室內劃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頂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長出來的挺拔枝桿,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兩個動勢體現(xiàn)對神的崇敬和對天國向往的暗示。 3外部:典型構圖是山墻被兩個鐘塔和中廳垂直劃為三部分,山墻上的欄桿、門洞上的雕像帶等把三部分聯(lián)為整體,三座多層線腳的“透視門”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外部的扶壁、塔、墻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局部和細節(jié)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向天空的升騰感。 4裝飾:內部近似框架式結構,幾乎沒有墻面可做壁畫或雕塑。祭壇是裝飾重點。兩柱間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窗,極富裝飾效果。外部力求削弱重量感,一切局部和細節(jié)都減小斷面,凹凸大,用山花、龕、小尖塔等裝飾外墻。 50、羅馬風建筑: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地區(qū)的一種建筑風格,又叫羅曼建筑,似羅馬,羅馬式。 51、比薩主教堂建筑群:羅馬風時期建筑,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它們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氣氛,也不追求威嚴的震懾力量,作為城市戰(zhàn)勝強敵的歷史紀念物,它們是端莊的、和諧的、寧靜的。 52、半露木構建筑:市民建筑多采用的將木構架的一些構件外露涂以彩色,其間以磚石填充,有時抹灰,表現(xiàn)出輕快的性格。 七、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 53、文藝復興第一棟建筑:佛羅倫薩主教堂(“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光”) 54、育嬰院:伯魯乃列斯基設計;券廊開間寬闊,輕快、靈活;立面構圖明確簡潔,比例勻稱,尺度宜人。 55、“建筑師”:美狄奇府邸的設計人已不是工匠,而是新的知識分子建筑師,美狄奇家的座上客,彌開羅卓(1397~1473)。 56、坦比哀多:紀念性風格的典型代表。伯拉盂特(Bramante)設計,構圖完整,體積感強,穹頂統(tǒng)率整體的集中式型制,是當時有重大創(chuàng)新的建筑,對后世建筑影響很大。是一仿羅馬神廟式小教堂,建于蒙多里亞圣彼得修道院的迴廊內院中。小園廳的內直徑只有4.5m,外邊一圈柱廊有16根多立克柱式,頂上是一有鼓座的穹窿。(建于1502-1510年)。 57、文藝復興三杰: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達芬奇。 58、文藝復興最后的建筑: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文藝復興最偉大的紀念碑) 59、“帕拉第奧母題”: 60、圓廳別墅:晚期文藝復興莊園府邸的代表。外形由明確而單純的幾何體組成,依縱橫兩軸線對稱布置,比例和諧,構圖嚴謹,形體統(tǒng)一完整。帕拉第奧的重要作品之一,對后世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 61、廣場建筑群三大部分:安農齊阿廣場、羅馬市政廣場、圣馬可廣場。 62、安農齊阿廣場:伯魯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419年設計,是早期的、最完整的廣場,不同于中世紀隨宜而建的廣場。 63、活躍的建筑理論及書籍:威特魯威《建筑十書》、阿爾伯蒂《論建筑》、帕拉第奧《論建筑》、維尼奧拉《五種柱式規(guī)范》。 64、巴洛克建筑:17世紀至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直至19、20世紀在歐洲各國都有它的影響。以天主教堂為代表的巴洛克建筑十分復雜。它形式上是文藝復興的支流與變形,但其思想出發(fā)點與人文主義截然不同。它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識和侈奢的欲望,包含著矛盾著的傾向,它敢于破舊立新,創(chuàng)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和新手法,被長期廣泛地流傳,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違反建筑藝術的一些基本法則,一些形式主義的傾向曾起著消極的作用。所以,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 65、四大風格特征:(1)追求新奇。建筑處理手法打破古典形式,建筑外形自由,有時不顧結構邏輯,采用非理性組合,以取得反常效果;(2)追求建筑形體和空間的動態(tài),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3)喜好富麗的裝飾,強烈的色彩,打破建筑與雕刻繪畫的界限,使其相互滲透;(4)趨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表達世俗情趣,具有歡樂氣氛。 八、法國古典主義建筑 66、盧浮宮:巴黎盧佛爾宮(The Louvre,1546-1878年) 又譯魯佛爾宮、羅浮宮。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王宮,原為一90米見方的四合院,自16世紀起屢經改建與擴建至18世紀形成現(xiàn)存的規(guī)模。東面四臺院外的西立面始建于1546-1559年(設計人PkrreLesSor,1510-1578).擴建于1624-1654年(沒計人Jacques Lemer·cier 1585--654),是法國文藝復興盛期作品的代表。其立面有明顯的水平向劃分,每隔數(shù)開間便有一豎向構圖,上部有半圓形山花,正中部份特寬,三角形山花上還有方穹窿,裝飾很多,風格屬巴洛克式。院外的東立面又稱盧佛爾宮東廊是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設計人為彼洛CIaude Pe》rault 1633--1688.勒伏,勒勃亨Charies Le Broll 1619--1690)。 67、凡爾賽宮:歐洲最大的王宮,位于巴黎西南凡爾賽城。原為法王的獵莊,1661年路易十四令勒伏進行擴建,到路易十五時期才完成。王宮包括宮殿、花園與放射形大道三部份。 68、洛可可風格:1風格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室內裝飾上,應用明快鮮艷的色彩,纖巧的裝飾,家具精致而偏于繁瑣,具有妖媚柔糜的貴族氣味和濃厚的粉脂氣。2裝飾特點:細膩柔媚,常用不對稱手法,喜用弧線和S形線,愛用自然物做裝飾題材,有時流于矯揉造作。色彩喜用鮮艷的淺色調的嫩綠、粉紅等,線腳多用金色,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貴族生活趣味。 九、近現(xiàn)代建筑史(了解) 69、設計思想共同點: 70、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觀點: |
|
|
來自: 昵稱22303781 > 《復習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