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jīng)》關(guān)于金字塔的記載,以及與古代非洲的關(guān)系               ——介紹宮玉海先生寫得最好的一篇文章                           作者:宮玉海  埃及-階梯金字塔(趙自強(qiáng)注:這就是中國堯帝的陵墓) 
   
     迄今為止,關(guān)于金字塔的記載,只有中國的古籍《山海經(jīng)》較為具體準(zhǔn)確。而且,它的可信性越來越為人們所注目;這不僅在于古人的講求實際的思維方式,而且還有許多(包括西學(xué)者)的考古發(fā)現(xiàn)所逐步證實。     《山海經(jīng)》大約產(chǎn)生于夏代之前,因為其中一些記敘和《夏書?禹貢》具有同樣的性質(zhì),而范圍則吏為廣泛。《禹貢?正義》說:     海多邪曲,故言漸入。流沙長遠(yuǎn),故言漸及。皆是過之意也。 就是說當(dāng)時中國人所涉足的地方,都比現(xiàn)在的地域廣闊得多,至少已超出亞洲的范圍。     《淮南子》說:         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三步;使豎     亥自南極至于北極二億三萬一千五百里。(按《詩含神霧》校訂)     而《呂氏春秋》則說:         禹東至搏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木之所,抿大之山,鳥     谷、青丘之鄉(xiāng),黑齒之國。南至交趾,孫樸、續(xù)樠之國,丹粟、漆樹,沸     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xiāng)。西至三危之國,巫山     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石之山,共肱一臂,三面之鄉(xiāng)。北至人正之國,     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國,夸父之野,禺疆之所,積水、積石之     山。…… 這里一些地名,包括歐美、非洲許多地方。如“搏木”指今墨西哥一帶,“抿天之山”指安第斯山地域,因“民”an、wen、man等讀音。“大”則有da、di、dai、ta、tai等讀音。“青丘”指長洲,即南美洲。鬲到“續(xù)樠”,即今索馬里,也就是“壽麻”,《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說:那里“正立無影,大喊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正因為處在赤道上的緣故。當(dāng)然是指非洲了。西至的“巫山”,因為在三危之西,自然不是三峽的巫山,而是烏拉爾山。北至“人正之國”,就是君子國,一至到北美??傊?,大禹所到之處,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亞洲這一范圍。     《山海經(jīng)》關(guān)于金字塔的記載,大體有以下幾處:     (一)《大荒北經(jīng)》: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青自環(huán),食于九山,其所歟所尼,即為源     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不可生谷。其地     多水,不可居也。離堙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是因北為臺。在昆侖     之北。     (二)《海內(nèi)北經(jīng)》:         帝堯臺、帝嚳臺、帝舜臺、帝丹朱臺,臺二臺,臺四方,在昆侖北。     (三)《海外北經(jīng)》:         共工臣名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氏之所抵,厥為澤溪。禹     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生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     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     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以上幾段記述,有幾個共同點:      1、“眾帝之臺”,說明數(shù)量之多,不是少數(shù);      2、“臺二臺”,“各二臺”,說明是成雙成對;“臺四方”,應(yīng)是金字塔的形狀;      3、皆與共工、相柳有關(guān),并且說明大禹修造了其中的一部分,在年代上,共工較早,約五千年左右,大禹較晚,也在四千年之前;      4、在地理住置上,皆在“昆侖之北”。這些除地理住置位置以外,證明它們是一個金字塔群。象這樣的巨大建筑群,現(xiàn)今世界上只有埃及才有。那么,《山海經(jīng)》為什么說它們在“昆侖之北”?在中國的西北,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奇跡。如果是古埃及的特征,那么與“昆侖之北”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叫做“昆侖”的山,不止中國的西部有;郝懿行說:“荒外之山,以昆侖名者蓋多焉。”《海內(nèi)南經(jīng)》明明標(biāo)出:.         海內(nèi)昆侖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     郭璞注中說:         言海內(nèi)者,明海外復(fù)有昆侖山。     那么,為什么把“眾帝之臺”的位置均放在《北經(jīng)》里面?我認(rèn)為這是后人不了解,而在增補(bǔ)整理過程加以侈位造成的。他們以為既然在昆侖之北,肯是是北方的某個地方,不可能是西方和南方,吏何況是東方。這種做法常見于《經(jīng)》中;但象把海外的移到海內(nèi),把南方的移到北方,則是一種嚴(yán)重的誤解。     《史記?禹本紀(jì)》和《水經(jīng)》都說:         昆侖去嵩高五萬里。     《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說:         昆侖去中國五萬里,天帝之下都。 這說明此處昆侖當(dāng)在海外,并且比較遙遠(yuǎn),這個昆侖應(yīng)在非洲。過去把非洲叫昆侖,把非州人吽昆侖人,黑奴叫“昆侖奴”就是從這里來的。     《大荒西經(jīng)》: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曰昆侖之丘。有     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     山,投物輒然。 這個地方正是肯尼亞,肯尼亞山高5199米,四面有河流環(huán)繞,說“方八百里”,差不多。     《海內(nèi)南經(jīng)》說:         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     《海內(nèi)西經(jīng)》說:         昆侖南淵,深三百仞。 無疑,這就是現(xiàn)在的維多利亞湖,由英國人改的名,漯1134米,可以當(dāng)作一個佐證。     至于“海內(nèi)昆侖之丘”,《西山經(jīng)》說“實惟帝之下都”;而“海外”的昆侖之墟,按《史記》的說法,則是“天帝之下都”,天帝就是西帝。     近代以來,由于閉關(guān)鎖國,對外域不甚了解,使得一些人覺得,歷史上的中國人,只在這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活動,與整個世界無關(guān)。加上受西方教育,把世界文化中心視為西方,反面不知道古代中國對于世界的影響。對《山海經(jīng)》的理解也是如此。作者在1990年曾寫過一篇文章:《中國人修造了金字塔》,提出《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與美洲有關(guān);其中敘述的一些地形地貌與北美一些地方相符,得出了共同的結(jié)論。     古代中國人去了非洲,并且在那里安家落戶,立國殖民,在《山海經(jīng)》中多有記敘。如《大荒西經(jīng)》:         有壽麻之國。南岳娶州山女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壽麻     正立元影,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壽麻,即今索馬里。南岳指古埃及人(不是現(xiàn)在的埃及人),伏羲氏時,赫胥居南,大體在今云貴高原,以及緬甸、印度一帶。這赫胥即為埃及。這就是古時“四岳”中的南岳;昆連居西,即西岳;葛天居?xùn)|,即東岳;栗陸居北,即北岳。堯時仍有此制度,在選擇自己的接班人的問題上,首先“咨四岳”了就是向四方征求意見,尋訪圣人。這“南岳”是堯時人,這就更說明古中國之南岳在何處了。     州山,即古代非洲之地;如《大荒南經(jīng)》講到伯服——巴比侖以后,談到非洲之地有陳州之山、東州之山等即可能指此地。壽麻即索馬里。“正立無影,大喊無響”,皆指赤道之下,日光直射,空氣凝固;所以說“爰有大暑,不可以往。”是說那里的氣溫最高。以上均說明古中國人與非洲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     順便說一下:荷蘭漢學(xué)家戴聞達(dá)曾經(jīng)在講學(xué)中提到:(1)中國對西方國家的真正的了解始于漢朝;(2)也許中國人都是古埃及的移民;(3)西王母和非洲毫不相干。等等。這些說法也許對于一些漢學(xué)和地理學(xué)家具有頗大的吸引力;而任何一個認(rèn)真對待《山海經(jīng)》的人,則會把這些拋諸腦后。     當(dāng)然,我們從《山海經(jīng)》里也會發(fā)現(xiàn):在大禹之前就有共工在非洲存在,他還修建了一個“共工之臺”;以至昆侖等地的居民“不敢北向射”,起到了很大的威攝作用。     《海外北經(jīng)》說:         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這是說,有一座金字塔,在共工的臣子相柳國的東面。臺基四方形,它的一角有一條蛇的雕像,像老虎的花紋,頭向著南方。這就是齊夫林金字塔;這條“蛇”,就是人們所說的“獅身人面像”。“人面蛇身朱發(fā)”,是共工的圖騰。如果是共工所建,當(dāng)然是蛇身人面像,而不是“獅身人面像”。那么,蛇身在什么地方?根據(jù)最近的發(fā)掘表明,有一條“渠道”從金字塔的一角,直達(dá)人面像的基底。這不應(yīng)該是渠道,而是蛇身,它由兩壁及頂蓋組成,形成一條暗道,從外觀看,自然是一條蛇身了。如果有一天,考古者們竟然發(fā)現(xiàn):人面像上面的頭發(fā),原來是紅色的,那就不會令人奇怪了。(據(jù)報道:已有人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補(bǔ)注)     至于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是天然石塊還是混凝土攪拌澆注的這一點、已有所發(fā)現(xiàn)。法國化學(xué)家戴維杜維斯,取回金字塔的小石塊回去化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它不是天然石料,而是含有豐富貝売石灰礦的土,加以攪拌,澆注而成,這才是金字塔石塊與石塊之間連刀片也插不進(jìn)去的真正理由。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在一塊石頭里,竟然有一綹一英寸長的人發(fā);如果這還不足以證明在《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大禹對相柳的那場屠殺的話;卻也會證明不是天然石塊這一點。 美國得克薩斯州邁阿密的一位化學(xué)家約翰?大衛(wèi)多維茨也證明:金字塔的石塊是在現(xiàn)場澆注而成的;方法是把半流狀的石灰粉漿,與礦物質(zhì)粘合劑混合在一起,澆入木模中形成的。因而在石塊中含有礦物質(zhì)和氣孔,這是當(dāng)?shù)夭墒瘓鲋械奶烊皇瘔K中所沒有的。     這些都雄辨的證明了《山海經(jīng)》“三仞三沮”記述的準(zhǔn)確,真是“古人之不逛我也”。“三仞”,就是多次滋潤攪拌,干什么? “以為眾帝之臺”。“眾帝”包括顓頊臺、堯臺、舜臺、丹朱臺,以及先前修筑的共工臺,和法老們修筑的塔。     在《海內(nèi)經(jīng)》中,記有“九丘”,除陶唐(堯)之丘外,還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wèi)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等,從其位置上看,并非中國,而是中美汨的一些地區(qū)。如在這之前說: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若水出焉。 南海,指印度洋;黑水,插黑海;青水,指青尼羅河。如果這個地理位置不錯的話,那么上述這些“丘”,也應(yīng)是金字塔。     前面提到了“壽麻之國”,即索馬里。同時,在《海外北經(jīng)》中還提到“柔利之東”。“柔利”,注中說又作牛犁、留離,這可能就是現(xiàn)在的尼日利亞,它的地理位置正是埃及的西部。說“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也足準(zhǔn)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