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玉器?,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玉臥羊?yàn)榍鍖m舊藏玉器,由一塊青白色玉圓雕而成。玉臥羊外觀玲瓏精致,高3.1厘米,長5厘米,寬2.2厘米,晶瑩剔透,圓潤可愛。 玉臥羊整體為圓雕,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頸部以細(xì)線表現(xiàn)出羊毛形狀。 ![]() 玉臥羊的外形與現(xiàn)代的綿羊類似,為匍匐姿態(tài),兩只前足一跪一起,兩只后足貼臥于腹下。羊頭微微昂起,目視前方。雙角彎曲,盤于頭后方兩側(cè),頸下及身體兩側(cè)有羊毛。 ![]() 玉臥羊可能作為席鎮(zhèn)使用,用來系壓帷帳或席角。秦漢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的人們普遍席地坐在草席之上,因而類似的席鎮(zhèn)出土很多,例如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的漢代金獸就是席鎮(zhèn)之一。 ![]() 而且,在早期歷史上,羊和“祥”字義相同,羊也就意味著吉祥,因而羊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例如商代的“四羊方尊”中就出現(xiàn)了羊的形象。到了秦漢時(shí)期羊的形象更加豐滿逼真,多采用圓雕等,類似還有同樣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玉臥羊形硯滴。 ![]() 玉臥羊形硯滴也制作于漢代,由一塊青玉圓雕而成,長7厘米,高5.6厘米,口徑1.6厘米,也是清宮舊藏玉器之一。 ![]() 玉臥羊形硯滴同樣為綿羊形象,匍匐在地,羊頭微微昂起,目視前方。羊的頭部為深褐色,面部為三角形,雙角彎曲,盤于頭后方兩側(cè)。羊背部有一圓形凹洞,為明代人改制而成,作為硯滴使用。 ![]() 漢代玉羊的一般特征是整體為圓雕,細(xì)部以手工刻出的陰線,線條細(xì)密、排列整齊、有彎有曲,通常用于表現(xiàn)羊毛等,一般位于頸下、身體兩側(cè)、腿彎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