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國風(fēng)光(71)頤和園“ 畫中游”建筑群


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半山腰的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各色琉璃瓦組成的建筑群,共有三亭二樓一齋一牌坊。它們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起伏變化,高低相依,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酷似一幅中國山水畫。 登臨此處,可飽覽山湖美景,猶如置身畫中游覽,這就是乾隆爺夢中的“畫中游”建筑群。

“ 畫中游”是頤和園園內(nèi)的重要點景建筑群。建筑群中央為八角兩層樓閣。


東西配置兩亭兩樓,東樓名愛山,西樓稱借秋,用爬山廊溝通。

閣后山坡有白石牌坊


石牌坊后山頂有一座3間小殿,兩側(cè)有廊向下通愛山、借秋兩樓



借秋樓與愛山樓,在正面看是兩層的小樓,但從背面山坡上望去,卻變成一層的敞軒。走進“湖山真意”,從敞軒內(nèi)向外遠望,軒中的上楣、下底座、左右楹柱相組合,恰好形成一個個“取景框”。西眺玉泉山,南望昆明湖等,每框一景,景景不同。

“ 畫中游”也是一座觀景建筑。


它的亭臺樓閣別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間由爬山曲廊暗洞連接,利用山形地勢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臺,而且建筑的不同形體相互搭配,構(gòu)圖豐富。


當(dāng)步入建筑群中,登閣憑眺,漫步游廊或在洞中穿行,眼前是半虛半實,若明若暗的景觀,有置身畫中。正如乾隆詩云:“層樓雅號畫中游,四面之窗萬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闊,破煙幾點下閑鷗?!?/strong>
 (此圖是從頤和園老圖翻拍復(fù)制的)

相傳這“畫中游”是乾隆親自設(shè)計的。


據(jù)說當(dāng)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園。他先找來工匠制作模型,可模型完成后他總覺得聽鸝館后空著塊地方不合適,找人設(shè)計了多種圖樣,均不滿意。乾隆日思夜想,后于夢中見一白須老者帶二使女前來,使女手中各持一畫軸,打開后是兩幅畫著樓臺亭閣的圖畫,美妙絕倫。老者邀乾隆去畫中一游,乾隆興致勃勃,邊游邊吟:
金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飛水自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遠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畫中游。
此圖是從頤和園老圖翻拍復(fù)制的 乾隆 夢醒后把夢中所見畫了下來,命內(nèi)務(wù)府制成燙樣,這就是“畫中游”建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