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tǒng):凡是執(zhí)行重大任務之前的航天人,凡是到此參觀的各界人士,都要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向前輩和烈士們致敬! ![]() ![]() 同樣,我被邀請赴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參加“神舟八號”飛船發(fā)射的前一天 ——2011年10月31日下午,也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 ![]() ![]() 穿過一條筆直的林蔭大道,我來到陵園門口?;◢弾r大門的頂端懸掛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是張愛萍將軍書寫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四周綠樹常青,碧草鋪地。遠處的“神八”發(fā)射塔架巍峨挺立。 ![]() ![]() 走進大門,印入我眼簾的是敬愛的聶榮臻元帥之墓。聶帥墓的后面是東風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體仿佛一座高聳的白色飛天火箭,聶帥的題詞金光閃閃。站在鮮花簇擁的聶帥墓前,望著“聶榮臻同志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的金色墓文,他老人家1992年5月14日的遺言,仿佛回蕩在我的耳旁:“為國爭光,為人類進步多做貢獻?!?nbsp;
聶帥墓的兩側(cè)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首批進場的,為“兩彈一星”獻身的老紅軍、老八路、老將軍、老科學家等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墓地。讓我們永遠牢記他們的名字:孫繼先、栗在山、李福澤、張貽祥、徐明、曾凡有、張雷平、喬平、江萍、高震亞、田園、張超義、石榮屺、李希寬…… ![]() ![]() 烈士紀念碑的后面,整齊地排列著六百余座黑色的墓碑與白色的墓穴,仿佛是威武雄壯的軍陣列隊在茫茫戈壁上。他們中有從抗美援朝戰(zhàn)場凱旋歸國后就扎根戈壁的志愿軍英雄,有拋棄了優(yōu)越城市生活、千里赴大漠的科學家和大學畢業(yè)生,有“干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年輕指戰(zhàn)員,有同樣為航天事業(yè)奉獻了寶貴生命的職工和家屬,還有至今沒留下姓名的先驅(qū)和開拓者。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航天人。 ![]() ![]() 向你們致敬!長眠在這里的元帥和士兵們! 你們?yōu)榱俗鎳榱巳嗣?、為了未來,用鮮血和生命建設起來大漠明珠——東風航天城。你們的奉獻精神融入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你們的生命之光化作了宇宙永恒的星光。你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 ![]() ![]() ![]() ![]() ![]() ![]() ![]() ![]() ![]() ![]() ![]() ![]() 孫繼先中將:1958年首任司令員(原志愿軍20兵團代司令員) 栗在山少將:1958年首任政委(原空三軍政委) 李福澤少將:1958年副司令員(原廣州軍區(qū)副參謀長) 張貽祥少將:1958年副司令員(原總后軍械試驗靶場主任) 林 毅少將:1958年副司令員兼第二試驗部部長(原北京軍區(qū)空軍參謀長) 徐 明少將:1958年參謀長(原空軍副參謀長) 楊 卓少將:1958年政治部主任(原總參警備部干部部副部長)未到職。 張雷平少將:1958年政治部副主任(原志愿軍炮兵指揮所政治部主任) 張志勇少將:1958年工程部部長((原空軍航空工程部副政委) 曾凡有少將:1959年后勤部政委(原空軍某航空師政委) 張乃川大校:1958年首任后勤部部長(原志愿軍后勤部軍需部長) 楊學禮大校;1958年后勤部副部長(原志愿軍后勤三分部部長) 呂琳大校:第一試驗部部長(原志愿軍火箭炮師政委) 喬平大校:1959年測量部部長(原27軍炮兵副軍長) 江萍大校:第三試驗部部長(原志愿軍高射炮指揮所參謀長) 蔡劍橋大校:1958年第二試驗部政委(原空軍第四師政委) 冰野大校:1958年第四試驗部部長(原海軍??茖W校副校長) 田園大校:1958年第三試驗部政委(原志愿軍20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長 ) 崔子高大校:1961年第一試驗部部長(原志愿軍20兵團司令部炮兵主任) 高震亞大校:1959年第一試驗部政委(原信陽步校訓練部部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