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法是通過滋養(yǎng)、補益人體氣血陰陽,適用于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或氣、血、陰、陽之一,或全部虛弱的一種治療方法。《素問》說:"虛則補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都是指此而言。補法的目的,在于通過藥物的補益,使人體臟腑或氣血陰陽之間的失調(diào)重歸于平衡,同時,在正氣虛弱不能祛邪時,也可用補法扶助正氣,或配合其他治法,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補法雖也可以間接收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無外邪時使用,以避免"閉門留寇"之弊。 補法的具體內(nèi)容甚多,既有補陰、補陽、補氣、補血、補心、補肝、補脾、補肺、補腎之分,又有峻補、平補之異,更有兼補、雙補、補母生子之法。但常用的治法分類仍以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以及陰陽并補、氣血雙補為主。在這些補法中,已包括了分補五臟之法 (1)補氣法 適應(yīng)于脾肺氣虛,倦怠少氣,虛熱自汗,脈大而虛;或脫肛,疝氣,子宮下墜,虛脫;大失血時還當重用補氣以生血,可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獨參湯等。s:%u-, 百拇醫(yī)藥 (2)補血法 適應(yīng)于血虛,失血,面色萎黃,唇爪蒼白,眩暈耳鳴,嘈雜心悸,大便艱澀,血枯津閉,用四物湯或人參養(yǎng)營湯之類。 (3)補陰法 適應(yīng)于陰津或津液不足,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肌膚枯澀,虛煩不寐,盜汗遺精,咯血消渴,用左歸丸或大補陰丸之類。 (4)補陽法 適應(yīng)于脾腎陽虛,腰膝冷痛,下肢軟弱,步履無力,腹痛泄瀉,小便頻數(shù),陽痿早泄,用右歸丸、腎氣丸之類。 |
|
|
來自: 柯達s > 《中醫(yī)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