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本十分權威的恐龍百科,本書的主體部分介紹了恐龍的主要類群和代表性物種。介紹基本按照演化順序,比如對獸腳類恐龍的介紹,就是從先出現(xiàn)的類群開始,一直到鳥類的出現(xiàn)。值得稱道的是,這些類群名稱基本采用恐龍研究的新分類體系,易于讀者厘清其演化關系。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全書手繪圖片都來自意大利著名恐龍科普插畫團隊,他們用高超的技法重建了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恐龍世界,完美展現(xiàn)了恐龍統(tǒng)治地球時的風采,讓你恍如重回恐龍時代。 始盜龍 (學名:Eoraptor) 又名曉掠龍,是世界最早的恐龍之一。它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生活于230-225百萬年前的阿根廷西北部。模式種是月亮谷始盜龍(E. lunensis),其名字的意思是“從月亮來的破曉掠奪者”。 黑瑞龍(學名:herrerasaurus) 學名意思為“黑瑞的蜥蜴”,名稱來自偶然在安地斯山上發(fā)現(xiàn)它的農(nóng)夫黑瑞。黑瑞龍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龍之一,體型中等、牙齒銳利、手上各長著三支彎爪的指頭。由骨骼的來看,它的腿骨和腳骨具有“老式”的特征,使得科學家相信它比任何一種鳥臀目和蜥臀目的恐龍來的原始。 皮薩諾龍 (學名:Pisanosaurus) 又名匹薩諾龍、皮薩龍、比辛奴龍或皮沙諾龍,是二足的原始鳥臀目恐龍,生存于晚三疊紀的南美洲。其學名來自它的發(fā)現(xiàn)者皮薩諾 南十字龍 (學名:Staurikosaurus) 恐龍總目下的一屬恐龍,也是已滅亡的恐龍中的一屬。南十字龍是種小型的獸腳亞目恐龍。南十字龍生活于三疊紀晚期的巴西。。 虛形龍 (學名:coelophysis) 又譯“腔骨龍”,學名意思為“中空的形態(tài)”,是最早廣為人知的恐龍之一。體型類似瘦長的大型鳥類,狹窄的頭部就像鸛,頸部呈S型,骨骼薄壁而中空;和鳥類不同之點包括皮膚上長著鱗片,長長的顎部長著牙齒,以及前肢有三根指頭。 腕龍 (學名:brachiosaurus) 學名意思為“臂蜥蜴”,是已知最長、最重的恐龍之一。前肢比后肢長,因此肩膀比臀部為高。和大部分的蜥腳類恐龍相比,腕龍的尾巴算是短的了。有些科學家認為腕龍缺少一些肌肉,使得它無法像長頸鹿一樣將脖子伸的高高的,且在此狀況下,他們也懷疑腕龍的心臟是否夠強,強到能將血液輸送到達頭部。 角鼻龍 (學名:ceratosaurus) 學名的意思為“有角的蜥蜴”,是角鼻龍類中體型最大、最原始的恐龍,它的名稱由來就是在它的口鼻部上有一個骨質(zhì)的角。顎部巨大長著彎牙,頸部短而厚實,手臂短小,腿長而肌肉發(fā)達,但是體重可能并不太重;尾部硬直笨重,可能只有末端可以自由擺動?;C據(jù)顯示雄性的體型比雌性大且強壯,四肢構造顯示它可以突然加速,以爪子和利牙獵捕食物。 棱背龍 (學名:Scelidosaurus) 輕度裝甲的棱背龍,身長不超過一輛汽車的長度,頭部小小的,相較之下頸部的長度在所有裝甲恐龍中算是較長的了。身體最高點在臀部,骨質(zhì)的筋腱讓牠的尾巴挺的直直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沿著頸部、背部長至尾巴的數(shù)排脊狀骨板與骨質(zhì)結瘤。牙齒則和劍龍的相似,嘴部最前端是窄喙,進食時以窄喙剪下低處的嫩葉或果實,顎部再簡單的上下運動以咀嚼食物。背上的裝飾則是對付未來攻擊的最佳防御。 雙冠龍 (學名:dilophosaurus) 又名“蜥龍”,學名意思為“雙脊蜥蜴”,綽號“侏羅紀早期惡魔”,是當時最大型的獸腳類。身體長而柔軟度佳,體重比角鼻龍輕,而體型類似較小的表親——虛形龍,但不同的是雙冠龍長著高而薄、互相平行的兩組骨脊組成的頭冠。根據(jù)它雙腳的特征不難猜測它能敏捷追逐獵物,長牙、利爪能干凈利落地進行獵殺任務。
劍龍 (學名:stegosaurus) 學名意思為“有屋頂?shù)尿狎妗?,因為在頸部、背部及尾部有向上突起的大骨板而得名。劍龍頭的最前端是有層角質(zhì)覆蓋的無齒嘴喙,嘴喙的后方有許多牙齒;尾巴的末端有兩對長骨釘突出。
梁龍 (學名:diplodocus) 學名意思為“雙梁”,是目前找到最長、最完整的恐龍骨架。前肢比后肢略長,尾巴甚至比頸子還要長,并且逐漸變細,形成像鞭子般容易彎曲。雖然梁龍的體型非常長,但脊椎骨中有深而大的空洞,估計它的體重可能比不上兩三只大象的重量。演化成梁龍這樣體型的恐龍,整天除了進食大量的葉子外,可能什么事也不做。集體行動可能免除被肉食性恐龍攻擊。在化石的足跡中顯示沒有尾巴拖行的痕跡,顯然尾巴事懸在空中行走的。
霸王龍:(外號:骨骼破碎機) 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和鋒利牙齒能夠?qū)C物撒裂成牙簽大小。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 (你沒看錯是白堊紀的才出場)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nèi)灾靡墒欠癜酝觚埵莿幼鬟t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生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恐爪龍 (學名:deinonychus) 學名意思是“恐怖的爪子”,恐爪龍一改恐龍行動遲緩的形象。它的體型小,以兩腳直立行走,長不過一輛小汽車,重不過一個成人,但它的裝備卻不輸給任何獸腳類恐龍:強而有力的顎部長著大大的尖牙,長而壯的手臂長著有三根利爪、彎曲能握的手,最令人恐怖的是肌肉發(fā)達的腿部末端有著兩根像大鐮刀般的利爪??肿堖€可群體出擊,攻擊體型比它大好幾倍的大型鳥腳型恐龍。
暴龍 (學名:tyrannosaurus) 學名意思為“暴君蜥蜴”,是所有肉食性恐龍中最晚出現(xiàn)、最大型、也最孔武有力的種屬之一。它以兩腳行走,頭部的比例極為巨大,顎部上長著有鋸齒邊緣得牙齒,粗壯的腳上長著具利爪的腳趾,手則小的不成比例,且手上只有兩指。為什么如此巨大的獵殺機器卻有只這么小的手臂?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研究它的科學家。有學者認為暴龍的骨骼結構不足以支撐其快速奔跑,因而懷疑它主要是以腐食為生。
釘背龍 (學名:polacanthus) 學名的意思為“多棘”,背上具有堅甲,與蜥結龍有親戚關系。釘背龍出土的化石很少,但科學家認為它有較大的劍骨保護肩部和尾部,較小的劍骨保護體側。臀部披上一大片甲殼,當遇到攻擊時會采取卷伏的姿勢,利用身上的盔甲裝備抵御敵人。
三角龍 (學名:triceratops) 學名意思為“臉上有三根角”,是已知最大形的角龍類,也是最晚出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種類之一。三根角中有兩根位于眉心、一根位于鼻心,鼻角屬短型。目前它被列為加斯莫龍亞科,此亞科成員都擁有長的頸盾,頸盾在血液充分供應下可能用來調(diào)節(jié)溫度。無齒的嘴喙邊緣銳利,可剪下植物小枝與葉子,再以頰齒將食物切割咬碎。1880年首先在落磯山脈東側的高原被發(fā)現(xiàn)。
鸚鵡龍 (學名:Psittacosaurus) 學名的意思是“鸚鵡恐龍”,最顯著的特征是短厚的頭上長著鸚鵡般的嘴喙,這個嘴喙的一部份是由角龍類特有的隆起骨骼所構成。曾經(jīng)在一具鸚鵡龍的骨架中發(fā)現(xiàn)光華的小圓石,應該是被當最胃石使用。由于鸚鵡龍不像角龍類有尖角與骨質(zhì)的頸盾以嚇阻肉食性恐龍,因此推測當它受到威脅時只能逃跑或躲起來。
這是一本十分權威的恐龍百科,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教授作序推薦,張蜀康博士審校。 本書原創(chuàng)作班底為意大利專業(yè)恐龍科普團隊,插圖由頂級手繪師描繪完成。 這本書可以說是科普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先進的研究成果與最逼真的插圖,帶孩子進入震撼的恐龍世界。 書中精選了200余種最具代表性的恐龍,350余張頂級手繪師的精美恐龍復原圖片,成功構建出一個恐龍稱霸的史前世界。 細致講解恐龍的進化演變歷程,科學、嚴謹、精準。 從地球變遷到恐龍進化,從三疊紀到侏羅紀,與恐龍有關的一切,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書中的各種小版塊設置可以幫助孩子了解更多的生物學與解剖學知識。 各種古生物學小故事,讓知識變得更活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