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祖籍及包氏源流考證
濱海老包
目前,隨著姓氏文化研究的興起,關(guān)于包拯祖籍以及天下包氏源流問題的探討,引起了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的興趣和重視。筆者自1993年在丹陽麥溪包家村發(fā)現(xiàn)清代同治年間續(xù)修的《包氏宗譜》以來,曾對族譜所提供的新材料、新信息進行過深入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包拯與丹陽包氏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guān)系,包氏族譜中提供的大量佐證材料,更說明了天下包氏源出丹陽。
包氏始祖有文字可考者,乃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夫申包胥。丹陽《包氏宗譜》在小引中說,“包胥公乞師(指‘秦庭哭師’事)復(fù)楚,功成逃賞,事跡具載春秋內(nèi)傳,自茲以后,由戰(zhàn)國贏秦以至西漢傳志闕如,迨東漢而咸公(包咸)崛起延陵,為世大儒,故追考姓苑諸書,皆稱胥公為包氏受姓之祖,而載包氏聞人則必自咸公而始。今咸公以前,上至胥公,年遠無稽,惟據(jù)原譜邑志,仍載咸公為陽邑包氏始祖云?!睋?jù)此而觀,前人考證備矣,天下包氏皆以申包胥為始祖是沒有疑義的,但人們對“天下包氏出丹陽”之說是有一些爭議的。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不以一家之言而奪人視聽,我市原政協(xié)文史委的一些同志在認真解讀專家、學(xué)者孔繁敏先生1998年出版的《包拯研究》一書時,對包拯祖籍在丹陽,根在丹陽,以及有些同志提出的“天下包氏源出丹陽”的提法,不斷地進行新的考證。2000年秋,我市政協(xié)原副主席楊訓(xùn)先生率文史委有關(guān)同志專程去合肥包拯故里進行實地考察。2001年春,楊訓(xùn)副主席又率文史委同志去江西南城包氏聚居地進行考察。通過兩次外出考察,結(jié)合新的史料發(fā)現(xiàn),我們對包氏播遷歷史的來龍去脈有了更新的認識,現(xiàn)將對有關(guān)包氏源流的再考作如下說明。
一、關(guān)于《包氏宗譜》幾種版本的對照比較。 孔繁敏先生在《包拯研究》中提及的《包氏宗譜》的幾個版本為:一、安徽合肥、舒城、桐城《包氏支譜》;二、浙江鎮(zhèn)海橫河堰、甬東《包氏宗譜》;三、江西南城《包氏宗譜》。此外,在河南西峽縣包村尚發(fā)現(xiàn)與安徽同樣內(nèi)容的《包氏宗譜》,孔繁敏先生成書時,未見過江蘇丹陽的清代同治年間修編的這樣一部極為重要的《包氏宗譜》,故而未能對包氏源流,統(tǒng)攬全局,作出全面客觀的分析,并得出較為合理的結(jié)論。然而,孔先生的研究成果,卻為“包公祖籍是丹陽,天下包氏出丹陽”的提法,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佐證新史料、新內(nèi)容。今將“丹陽譜”與其他《包氏宗譜》對照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同而小異,其源流關(guān)系非常清晰,一個包氏族脈的縱橫演繹圖就逐漸顯現(xiàn)出來。
我們在安徽合肥考察時,合肥市政協(xié)及新加坡天圣壇海外顧問,包公第三十四代孫,合肥包公后裔聯(lián)誼會會長包遵亮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那里,我們作為外姓人,有幸看到包遵亮先生珍藏的合肥《包氏宗譜》。這部譜系清末時刻印,譜的序文說,合肥包氏的先祖是“曲河”人包咸,“曲河”應(yīng)為“曲阿”,此系刻印錯訛。這一信息給包遵亮先生以莫大驚喜,因為他們過去不知“曲河”就是我們丹陽的古稱“曲阿”。“合肥譜”只是對包拯前五世祖記載較詳,包拯之后的世系記錄也很翔實。而丹陽《包氏宗譜》則對包拯五世祖之前部分(東漢、唐、宋)記錄較詳。使人興奮的是,“合肥譜”與“丹陽譜”皆稱申包胥為包氏受姓之祖,都將曲阿包咸列為包氏第一代始祖。將“丹陽譜”與“合肥譜”上下對照,不僅包氏族脈清晰,而且珠聯(lián)璧合,源流分明。這樣,對“包拯祖籍在丹陽”之說,合肥包氏族脈由丹陽包氏遠祖派生之說,終于可以下一個基本的定論。
關(guān)于包氏始祖,“丹陽譜”稱“曲阿包咸”為第一世。“安徽譜”稱為“曲河包咸”(“河”應(yīng)為“阿”),這是兩譜公認的最大的共同點。包咸何許人也?丹陽《包氏宗譜》和丹陽縣志都有明確記載:“包咸,字子良。少為諸生,師事博士右?guī)熂毦?,習《魯詩》、《論語》。王莽末,自長安歸鄉(xiāng)里,途為赤眉賊所執(zhí),晨夜誦經(jīng)自若,賊異而遣之。往東海、立精舍教授。光武即位,舉孝廉,除郎中,授皇太子《論語》,累遷大鴻臚,每進見,賜以幾枚,經(jīng)傳有疑,輒遣小黃門就問,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俸祿視諸卿加厚,咸以給諸生之貧者。病篤,帝新臨視。年七十一,卒于官。著有《論語章句》、《魯詩章句》。子福拜郎中,亦以《論語》入授和帝”。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包咸是東漢初期的大儒,是著名的儒學(xué)家,他和兒子包福都曾是兩代皇帝的老師。
再將丹陽《包氏宗譜》與江西南城《包氏宗譜》比較對照,則更進一步說明天下包氏的源頭在丹陽,根在丹陽。江西“南城譜”是現(xiàn)存的自南宋、元、明、清迄民國的較完整的《包氏宗譜》。此譜由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包氏后裔包遜作序?!澳铣亲V”序中稱包愷為一世祖,而包愷“為東漢鴻臚卿咸公之后”。該譜的世系表側(cè)重提到包咸后人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包宗遠?!白谶h仕西晉,為郎中,懷帝永嘉末,中原濁亂,五湖雜霸,攜家居丹陽。”(宋時曲阿已稱丹陽,故稱謂按宋時人慣稱)
“宗遠八世至愷,隋煬帝時為國子博士學(xué)者……先生見隋室荒亂,退歸東海,教授數(shù)千人,與門人游于吳興,遂家焉。愷之曾孫曰融,唐開元中為集賢學(xué)士,子二,長何,起居舍人;次佶,天寶六年進士,拜諫議大夫御史中丞,擢邢部侍郎兼三司使,掌天下財賦,歷事玄、肅、代、德四朝,封丹陽郡公(故包氏有二郡)。佶之六世孫曰恒善,五代周為廬州合肥縣尉,卒于官。三子留家合肥:伯樹德、仲植德、季松德。樹德三子:長諱播、次振、幼拯”。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包氏源流的主干:曲阿包咸(東漢)→包宗遠(西晉)→包愷(隋)→包融(唐)→包何、包佶(唐)→包拯(宋)。“南城譜”繼而又說明:“蓋曲阿之包皆祖咸,東海之包皆祖愷與兄愉,吳興之包皆祖融,合肥之包皆祖恒善,建昌之包皆祖播及拯,其凡包氏皆祖楚大夫包胥。蓋自包胥至咸,自咸至愷,其間世次皆不可紀,而事跡不免于略者,世遠也?!苯裉?,我們縱觀包氏發(fā)展由來,曲阿(今江蘇丹陽)乃歷史上包氏聞人的發(fā)祥之地,“天下包氏出丹陽”的提法不再是“空穴來風”,而是一個歷史上形成的不爭事實。
丹陽《包氏宗譜》與其他《包氏宗譜》的對照比較,一般說來,是包氏“上與下”、“直與旁”、“源與流”的族脈關(guān)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二、關(guān)于歷代包氏聞人的祖籍和籍貫。
古人常以出生地和該族郡望來說明自己的籍貫和祖籍,歷代望族后人對此尤為重視。至于“包氏有二郡”(上黨郡和丹陽郡)之說,這要從包氏成為望族的歷史階段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申包胥的苗裔居上黨郡,但在秦滅楚統(tǒng)一中國后,劉邦、項羽起義,贏秦歷二世而滅,緊接著楚漢相爭,戰(zhàn)亂頻仍,包氏居上黨者,大都流播天下,而史無所載。直到東漢初年,才出現(xiàn)包氏聞人,經(jīng)學(xué)家、世之大儒包咸。包咸出生曲阿,故稱曲阿包咸,而未以“上黨包咸”呼之。自從秦統(tǒng)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后,西漢仍治襲其制,包咸的郡望當為上黨,而籍貫卻在曲阿。到了唐代,包咸的后人包佶被封為丹陽郡公,包氏又有了一個新的封地和郡望,丹陽延陵再次成為包氏聞人的發(fā)祥之地,歷史上才有“包有二郡”之說。遠者難稽,近者可考,故而“天下包氏出丹陽”之說成立。
從包氏播遷的歷史沿革中,丹陽《包氏宗譜》和江西南城《包氏宗譜》都曾涉及“東海”這一地名??梢姟皷|?!迸c包氏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對此,有必要予以說明。東海,東漢時隸屬山東。包咸從長安返鄉(xiāng)時,曾遭赤眉之亂,致使他回曲阿未成,于是去東海建立書院,收徒教授儒學(xué),后成為一代大儒。在包咸的仕途生涯中,東海是他成就功名的跳板之地,也可以說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無獨有偶,江西“南城譜”中記載的包宗遠八世孫包愷,也因隋室荒亂而退歸東海,教授數(shù)千人,與門人游于吳興,遂家焉。但值得注意的是,包愷退歸的“東?!?,已不是東漢時山東的東海,而是西晉永嘉末中原濁亂,北方漢人望族南奔避禍,越過長江設(shè)置在京口(鎮(zhèn)江)一帶的僑郡,其時所謂南東海郡包括今天丹陽的部分地區(qū)。包愷繼承包氏先賢包咸的以“魯詩”、“論語”起家的傳統(tǒng),仍以家學(xué)五經(jīng)授徒傳世,以待時機,將以有為,這在亂世不失為一個較好的全身之術(shù)。
包愷是包咸的十六世孫,是包宗遠的八世孫。包宗遠,是包氏聞人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包氏宗族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他繼包咸后又一次把包氏的發(fā)祥地定格在丹陽?!兜り柨h志.陵墓》和丹陽《包氏宗譜》祖墓志都明確記載著“晉左中郎將守大中大夫包君墓。墓在延陵鎮(zhèn)北,有碣,已廢,地名包墓?!睍x當為西晉,左中郎將守大中大夫包君,即是“南城譜”序中提到的包宗遠。包宗遠及其后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居住在丹陽延陵。
《丹陽縣志.文苑》有包愷曾孫包融的條目。“包融,開元中,張九齡引為懷州司馬,遷集賢學(xué)士、大理司直。與賀知章、張旭、劉脊虛皆有俊名,號‘吳中四杰’。子何、佶,俱能詩,世稱‘二包’。”元代人辛文房所撰《唐才子傳》中錄有包何、包佶的簡歷,稱他們是潤州延陵人。唐代潤州其州治所在地在今鎮(zhèn)江;而今延陵其時是隸屬潤州的縣治所在地。包何、包佶為包氏三十二世孫,為包愷第四代孫。包愷祖籍丹陽,包融籍貫是湖州還是丹陽呢?如果作一推論,可以這樣說,包何、包佶祖籍、籍貫是曲阿或潤州延陵,所以其父包融一定在延陵居家過,在祖籍生活過,否則包何、包佶的籍貫就不會是潤州延陵了。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故鄉(xiāng)桑梓,祖宗的基業(yè),宗族的發(fā)祥地,一直都是宦游人解不開的情結(jié)。曲阿是包咸的故里,在不同的歷史朝代,包氏后人重返祖籍所在地,或為官,或為民,或發(fā)達光宗耀祖,或淪落消極避亂,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包氏聞人亦是如此。
三、關(guān)于包氏祖塋。
中國人有“葉落歸根”之習俗,歷代包氏聞人生前享受殊榮時,大都不在家鄉(xiāng),而死后卻不遠千里,歸葬桑梓之地。據(jù)丹陽縣志和《包氏宗譜》載,包咸為漢代名儒,字子良,曲阿人,世居延陵。卒后歸葬延陵,其遺冢巍然,與延陵十字碑可并立千古。包咸之子包福,漢永平中以父蔭任衛(wèi)尉,后授中郎將遷大中大夫改太子少傅,以論語授太子劉肇(后為漢和帝),福以忠直忤竇憲,謝政東歸,卒于家,葬于延陵。
包宗遠,仕西晉,為郎中。卒后葬延陵包墓,墓碣曰:“左中郎將守大中大夫包君墓”。
包佶,擢進士第,累官諫議大夫。曾因事貶嶺南。劉晏奏起為汴東兩稅使。晏罷,佶充任諸道鹽鐵使。時李希烈阻兵江淮,佶勤王紓難有功,遷刑部侍郎改秘書監(jiān),封丹陽郡公。貞觀五年,佶以疾卒于京邸,歸葬延陵包墓之西。關(guān)于包佶歸葬家鄉(xiāng)延陵之事,一個非常難得的史料記載,卻在《全唐詩》中發(fā)現(xiàn)。包佶歸葬延陵時,時人竇常一首挽詩的詩題是《故秘監(jiān)丹陽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詞》,歌詞是:“卓絕明時第,孤貞貴后貧,欲詵為胄子,季札是鄉(xiāng)人。筆下調(diào)金石,花開領(lǐng)縉紳;那堪歸葬日,哭渡柳楊津。”另一首挽詩為竇弁所寫,詩題為《故秘監(jiān)丹陽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詩這樣寫道:“臺鼎嘗虛位,夔龍莫致堯,德音冥秘府,風韻散清朝,天上文星落,林端玉樹凋,有吳君子墓,返葬故山遙?!币陨蟽墒淄煸?,明明白白指出包佶死后是歸葬丹陽延陵祖塋——包墓的。
丹陽延陵是吳季札的封地,他以“三讓”王位的高風懿德而名垂千古,包佶死后選葬家鄉(xiāng)延陵祖塋,欲與吳季札為鄰,足見其耿耿心志。
這里有兩位詩人竇常、竇弁值得提及,他們是何許人?根據(jù)丹陽《包氏宗譜》中錄有的皇帝封誥,可以猜測,他們都是丹陽人,而且還是包佶夫人的娘家人。
《包氏宗譜》中有《佶公元配竇氏封吳郡夫人》的誥文。誥文中說竇氏夫人“宜室宜家,令儀令色,持躬儉約,不以富貴而事驕奢,黽勉官衙,不以時艱而圖燕息,相成君子之功,用濟邦家之厄,則褒封在即,寧遺曼倩之細君;誓錫山河,應(yīng)被執(zhí)巾之佳耦。惟開府之階,亦寧遽稱為曠典。惟蘭陵故域是用,大啟爾疆,則帶礪名蕃,尚克永綏,厥位承茲寵渥,與國咸休可?!闭a書為貞元二年三月丞相李泌行之寶。“惟蘭陵故域是用,大啟爾疆”,說的是竇氏夫人的封地不僅是蘭陵故域(丹陽),而且要“大啟爾疆”,把封地范圍擴大到吳郡。總之,兩位詩人及竇氏夫人的誥命,可作包佶歸葬延陵,延陵是包氏發(fā)祥之地的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