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決定——學會自己負責父母總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事情都不問孩子,擅自替孩子做主。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讓孩子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不僅讓孩子失去自己動手、嘗試著做事情的機會,也讓孩子失去了想象力,不得不依賴父母。 康路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碩士,不僅成績非常優(yōu)秀,而且無論是做事情還是看待問題,都非常有自己的主見。雖然在他們班上,他的年紀是最小的,卻是同學們眼中的老大哥。遇到事情總是找他商量,有什么問題總是和他討論。 “你是如何培養(yǎng)主見的呢?”有一次聊天時,老公問康路。 “哦,這得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從小這么教我的?!?/p> “你父母從小怎么教你的?”老公問。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經(jīng)常有意識地讓我做主,他們總是告訴我,有各式各樣的選擇。就像每次到玩具店,我可以自由選擇我的玩具一樣,只要自己手上的錢足夠,我可以買任何我喜歡的東西,而不是聽從別人的意見。” “你的父母真開明!” 是啊。上了學之后,我父母看我喜歡音樂,就建議我一邊讀書一邊學音樂。反正我喜歡什么、想做什么,都是由我自己決定。他們只給我一些指導性的意見或建議?!笨德返恼Z氣里明顯帶著感激。 讓孩子自己做主,培養(yǎng)主見“那你的父母不怕你的選擇是錯誤的嗎?”我擔心地問:“畢竟小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很容易做出不切實際的事情來?!?br> “你說得很對。所以,我的父母總是告訴我,在作出決定之前,要多多思考,在作出決定之后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然,他們自己也是這么做的,為我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所以,這么多年來,我養(yǎng)成了遇事有主見的習慣。”康路說完,起身倒了一杯咖啡,繼續(xù)說:“比如說晚上要睡覺的時候,父母會讓我們自己選擇一本故事書,讓他們念給我們聽。早上起來的時候,我想穿什么衣服和襪子,他們也都讓我自己選!” “我覺得不僅和你父母的培養(yǎng)有關(guān)系吧,是不是學校教育也鼓勵孩子自己選擇呢?因為我們家欣欣在學校的時候,就經(jīng)常面臨一些選擇?!蔽也遄斓?。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相輔相成,僅僅只有一個方面是不行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華人家庭雖然教育觀念比較進步,卻無法成功,就在于學校的教育沒有跟上。孩子在家里所受到的教育和在學校所受到的教育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有沖突、互相矛盾的。” “那么,你在學校里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呢?學校也讓你們做主?”老公繼續(xù)問道。 “是,很多事情學校都讓我們自己做主,比如說讓我們決定什么時候用餐、讓孩子決定是否要午睡、是否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其他小朋友玩等等。”康路非常興奮地說道。 “有意思!”老公開玩笑道:“德國的優(yōu)秀教育造就了很多人才,或者說是精英!” “哈哈哈,你也是精品,簡直是極品嘛……”康路毫不示弱。 作決定前要思考,作決定后要負責“還給孩子自由”、“給孩子自由飛翔的天空”,類似這種口號我們已經(jīng)喊了不知多少年了,然而,原本想要為孩子減除壓力,最終的結(jié)果卻是越壓越重。 隨著一些“補習班”、“才藝班”的興起,很多父母在沒有征求孩子意愿的情況下,幫孩子報了名,一點也不考慮孩子是否喜歡。這不僅給孩子增加了學習上的負擔,也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quán)。 很多華人父母總是喜歡在各種大小事上幫孩子決定、為孩子做主,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上什么大學、找什么工作。因此,與德國的孩子相比,華人孩子的自由選擇權(quán)很少,更缺少獨立自主。 那么,如何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呢?我們不妨從德國父母的身上多學習,其實并不難,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即可: 首先,不要凡事都幫孩子做決定,而要征詢孩子的意見。最好是遇事只幫孩子出主意,而不是做主。 其次,給孩子爭辯或者頂嘴的機會,這樣才能了解孩子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再次,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喜歡做的事,就要讓他做。當然,如果做的是錯事除外。 總之,要讓孩子獨立自主,就必須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讓孩子凡事都自己做決定。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遇到問題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不要凡事都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爭辯或者頂嘴的機會;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趙麗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