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
讀懷特海教授的《教育的目的》很長時間了,經(jīng)過校長的講解和各位老師的集思廣益,收獲頗多,但畢竟因?qū)W淺識薄,覺得還是一知半解,很多東西根本無從登堂,有些東西雖然有一些想法,但也不知理解是否正確,“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一部從根本上談論教育的書,可能會奠定一個讀者一生的力量,會決定一個教師的全部生涯。因此,理解的正確與否至關重要,因而,在寫這個讀后感時我的心情是誠惶誠恐的。 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正確地理解生活,過去的知識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們能夠幫助我們的頭腦聰慧,使我們能夠自信地面對現(xiàn)在。所以,教育培養(yǎng)的人必須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yè)知識為人們奠定生存的基礎,而文化為人們指引生活的方向,把人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這番話讓我這個長期生活在應試教育泥淖中的老師真有醍醐灌頂之感。 過去,我們絞盡腦汁給學生傳授知識,目的好像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即使搞一些實踐,談一些思想,做一些拓展,也是因為考試中有這樣的題,我們在這些活動中關注的不是學生到底有什么真實的思想,他的實踐能力是否有利于他當下生活的改變,而是他是否經(jīng)過活動得到了考試中能得分的思想和能力,雖然有時候這也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因為考試要有的思想和能力我們老師都沒有真正弄懂。教育淪為人生存的工具。文化?根本不在我們的考慮之列,或許我們自身就是一個沒有方向的人,因為我們當初受的教育和我們給予學生的教育是一樣的。經(jīng)常遇到學生問我學習有什么用或?qū)W習某個具體的知識有什么用,而我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學習是為了考上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學,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有人直言就是為了當官發(fā)財找美女。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們無論怎樣折騰,教與學的過程都必然是索然無味的,教與學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無趣的,教與學的結果都必然是可笑無聊的。 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關重要,它是根,決定著一切。真正弄清教育的目的,我們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時,老師自己就是一個過濾器,自然會想到首先要評價知識,即對學生理解當下的生活是否有用?怎樣講述或?qū)W習才能對當下的生活有用?然后我們就會對學習方式和學習結果的評估進行改造,教育才能在一個良性的軌道上發(fā)展。我們就會在每一次學習教程中重視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去表達,去與他自己的感覺、情感、希望和思維相聯(lián)系,從而感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老師就不會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剝離,學生也不會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相區(qū)別,它們本身就是一體化的,是有機融合的,生活就是教育的全部源泉和內(nèi)容,或者說,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學會教育,在教育中學會生活的。 懷特海告訴我們:智力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但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識就不可能聰明,但也很容易獲得知識卻仍然沒有智慧。那么,何為智慧?智慧如何獲得?智慧是掌握知識的方式,它涉及知識的處理,確定有關問題時知識的選擇,以及運用知識使直覺經(jīng)驗更有價值。智慧高于知識。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時保持紀律。自由和紀律是教育的兩個要素。因此,在學生剛開始接受教育時,我們應該更注重自由,當然這是外在的自由,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做到守住底線就可以了,不要過多地干涉,以免影響到他到智慧的好感。因為,在此時學生是茫然的,很容易把老師的紀律要求看成是知識和智慧本身,當紀律要求過嚴時,學生會對知識和智慧產(chǎn)生恐懼感。當學生對智慧和知識的本質(zhì)有了一定認識,而且學習進入相對精確的階段時,就需要加強紀律約束,因為此時學生容易被外在的,與智慧發(fā)展無關的東西影響,加強紀律要求,保證他的全神貫注。但是一定注意,紀律的約束還是外在的力量,它必須為學生獲得智慧服務,不能以紀律本身為目的,在加強約束時,時時告訴學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zhì)量,從而讓學生有明確的方向感,自覺地遵守紀律。當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遵守紀律后,老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舞臺,讓他們更好地體會到智慧帶來的樂趣?;蛘哒f,學生是否遵守紀律關鍵是老師是否提供了讓他們感到愉悅的獲取知識的方式,這是學生能否自覺遵守紀律的前提。 通過知識培養(yǎng)智慧的渠道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人們在遇到問題時明顯地感受到知識的作用,就不僅能提高學習知識的興趣,而且智慧就在運用知識中不斷得以發(fā)展形成。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如果內(nèi)容選擇恰當,組織得法,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是非常顯著的。因為綜合性學習著眼的就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并在活動中不斷地汲取新知識、運用新知識,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習,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但是,現(xiàn)在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對綜合性學習的重視程度很不夠,有些老師終三年都沒有組織過哪怕一次象樣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學生接觸的綜合性學習只是在初三時的考卷上,這和綜合性學習本身的要求差之千里,還是在為學習無意義的知識而在努力,學習怎么會對語文感興趣?怎么會有對作品和生活的領悟力? 強化紀律有時是為了保證訓練效果,但教育就是這么一件很難度的事情,過分的要求雖然可能保證訓練的順利進行,但知識的內(nèi)在魅力也在這種要求中被抹殺了,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可能是只記住了枯燥的知識卻缺乏靈性和感悟力;不強化紀律,必要的訓練則不能保證效果,學生則油滑昏聵。所以,最好的紀律是自我約束,而這種紀律必須是讓學生在浪漫階段充分地享有學習知識的愉悅,充分感受到知識、思維和智慧的偉大魅力后,才能實現(xiàn)。如常麗華老師的《在農(nóng)歷的天空下》課程,借助詩畫樂,通過共讀共寫、朗誦、田野實踐等多種方式,感同身受地體會節(jié)氣里人們的一切愉悅、意緒,體驗生命拔節(jié)的律動,學生不用刻意背詩而詩已刻在心中。罕臺新教育實驗校每學期一次的話劇演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對自我生命發(fā)展的反思,豈是僅僅讀讀議議就能得到的??磥?,要真正讓學生走在“浪漫——精確——綜合”的路上,關鍵是課程內(nèi)容的設置和開發(fā),要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專業(yè)知識的豐厚,更需要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為底子,還需要把詩、書、畫、樂、實踐考查等方面都有機結合在一起。而課程必須指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那就是發(fā)展智慧,對自己的生活有益。 懷特海教授的書博大精深,幾乎是字字珠璣,掩卷難掩思,可能需要更多地閱讀和體會才能有真正的感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