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處士橫議、英雄輩出的時代。諸子百家,唇槍舌劍;諸侯群英,南征北戰(zhàn)。但在這些綿里藏針的“文爭”和摧堅折銳的“武斗”之外,還有一些奇人義士,為了達到報恩或復(fù)仇等不同目的,甘愿冒死充當(dāng)殺手,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刺客。他們以其臨事之沉穩(wěn),行事之決絕,義氣之深重,膽識之超群,演繹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歷史傳奇。縱觀中國歷史,在刺客這個龐大的群體中,荊柯無疑是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超級”刺客。但有趣的是,荊軻的名頭不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而是在無奈的情況下,被太子丹等人“制造”出來的。 劍藝欠佳,不適刺客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荊軻是個素質(zhì)一流的優(yōu)秀刺客。實則不然。據(jù)《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卿好讀書擊劍”,曾經(jīng)憑借著劍術(shù)游說于衛(wèi)元君(衛(wèi)國第43任國君),結(jié)果“衛(wèi)元君不用”;后來又與蓋聶(秦國人,戰(zhàn)國末年著名劍術(shù)家)論劍,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結(jié)果“荊軻出,……不敢留”;再后來又與魯句踐(趙國人,非越王句踐)下棋,發(fā)生爭執(zhí),魯句踐大聲呵斥,于是“荊軻嘿而(默無聲息地)逃去”。在這三次需要荊軻一顯身手的時候,荊軻都沒有出手,而是選擇了離開。我們姑且認為這不是因為荊軻劍術(shù)造詣淺,而是因為修養(yǎng)境界高,不屑因雞毛蒜皮之事放棄韜光養(yǎng)晦的道德信條。那么我們再來看看他刺殺秦王時候的表現(xiàn)吧。據(jù)《史記·刺客列傳》和《戰(zhàn)國策·燕策》記載,荊軻刺秦王(即后來的秦始皇嬴政)時用的是能夠削金斷玉、見血封喉的淬毒寶刃——徐夫人(趙國人,戰(zhàn)國鑄劍名家)匕首,方式是借呈獻地圖之機發(fā)起突然襲擊。但結(jié)果卻不盡人意:荊軻抓住秦王衣袖而用匕首刺之,在這零距離的搏斗中,秦王非但毫發(fā)無損,反而扯裂衣袖,“環(huán)柱而走(逃跑)”。不過沒關(guān)系,荊軻還有機會,因為當(dāng)時秦國法律不準(zhǔn)帶甲侍衛(wèi)上殿,因此荊柯得以在殿上追逐秦王,在這小范圍的追捕中,荊軻不但“望塵莫及”,反而被御醫(yī)夏無且用藥囊砸中。結(jié)果秦王趁機拔劍“以擊荊軻,斷其左股?!?/SPAN>已成廢人的荊軻只能以匕首擲向秦王,可惜這最后一擊又是不中。盡管荊軻在臨死前冷笑大罵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但這不過是對自己失敗的無謂辯解,如果他決意要生擒秦王,那又何必在匕首上淬上“以試人,血濡縷(只要沾濕一根血絲),人無不立死者”的劇毒?在零距離的撕扯中,荊軻竟然屢刺不中,而秦王卻能在奔逃中回首一劍,斷其左腿,莫不是身為刺客的荊軻,武藝尚不及成天忙于國事的秦王?荊軻在秦王斷其左腿之時,如此的近距離,尚不能用匕首擲中秦王,而夏無且卻能在荊軻奔跑中用藥囊將其擊中,莫不是荊軻的暗器功夫還不如一個醫(yī)生?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其他幾位刺客,曹沫趁齊桓公盟誓之機,沖上祭壇將其劫持,逼其答應(yīng)歸還所侵魯國之地。事成下壇,“顏色不變,辭令如故。”專諸刺王僚時,將匕首藏在烤魚腹中,趁進魚之機,“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他們都是在戒備森嚴(yán)的情況下輕松得手。當(dāng)然,最精彩的莫過于聶政刺俠累(韓傀,字俠累)。當(dāng)時俠累正坐在府上,“持兵戟而衛(wèi)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shù)十人”。似這等萬夫不擋的絕世劍藝,荊軻豈能及得萬一?盡管荊軻存在兵器短小,人單勢孤(隨從秦舞陽沒起作用)的劣勢,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荊軻武藝稀松平常。難怪魯句踐在聽到荊軻刺秦王的事情后不禁慨嘆:“嗟乎,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shù)也。”對他沒有好好研習(xí)劍術(shù)感到遺憾。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也在《詠荊軻》中惋惜說:“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SPAN>可見荊軻雖然膽氣過人,可惜劍藝欠佳,并非充當(dāng)刺客的良材。 遭遇綁架,充當(dāng)刺客 根據(jù)《史記·刺客列傳》和《戰(zhàn)國策·燕策》的記載,荊軻雖然喜愛讀書和擊劍,但他起初并不愿意充當(dāng)刺客。因此,當(dāng)太子丹“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求他刺秦救燕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婉言拒絕了太子丹的請求。但當(dāng)時發(fā)生的一系列“綁架式”的自殺和施恩行動使他無路可退,最終萬般無奈地接受了充當(dāng)刺客的使命。 首先是田光的自殺。據(jù)《史記·刺客列傳》》和《戰(zhàn)國策·燕策》記載,太子丹決定派人刺殺秦王后,最先想到的刺客人選是“為人智深而勇沉”的田光(燕國勇士,世稱“節(jié)俠”)。但田光自感年事已高,“精已消亡”,于是舉薦荊軻,并為了保守秘密在荊軻面前“自刎而死。”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如果荊軻不答應(yīng)刺殺秦王,這位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的節(jié)義大俠就白死了。這無疑在心理上給荊軻造成巨大的壓力,因此經(jīng)過太子丹的再三磕頭請求,荊軻“然后許諾”,勉強答應(yīng)下來。 其次是太子丹的施恩。為了防止荊軻變卦,太子丹加大對荊軻的心理攻勢,不僅讓他住進最好的客舍,而且天天上門拜望,奉上美味佳肴、奇珍異玩、車馬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SPAN>更有甚者,據(jù)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燕丹子》記載:荊軻和太子丹在東宮游樂,荊軻撿瓦片擲池塘里的青蛙,為了讓荊軻玩得開心,“太子捧金丸進之?!?/SPAN>后來兩人共乘千里馬,荊軻說:“千里馬肝美”,太子丹立即“殺馬進肝?!?/SPAN>還有一次,太子丹宴請荊軻,讓美人彈琴助興,荊軻稱贊美人的手好看,太子丹立刻令人斬斷美人之手,“以玉盤盛之?!?/SPAN>太子丹緊緊抓住荊軻“知恩必報”的心理弱點,通過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施恩行動,一步步將其“綁架”,使他無法反悔。然后看時機一到,就底氣十足地對荊軻說:“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SPAN>言外之意,我錦衣玉食伺候你這么久了,你也該去履行你的使命了。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這時的荊軻如果不答應(yīng)動身,恐怕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了。 再次是樊於期的自殺。太子丹無以復(fù)加的隆恩厚遇使荊軻身不由己,騎虎難下。但他在答應(yīng)動身前還是給太子丹出了一道大大的難題:要求用秦王垂涎三尺的督亢(燕國膏腴之地)地圖和秦王重金懸賞的樊於期人頭做為取得秦王信任的“見面禮”。樊於期原是秦國名將,秦王嬴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他率軍攻趙,被趙將李牧擊敗后不敢回國,逃至燕國。秦王殘忍地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并懸賞“金千斤,邑萬家”購買樊於期之首。太子丹當(dāng)然不好開口去向樊於期要人頭,只好說:“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SPAN>但此時的荊軻已經(jīng)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因此索性自己去找樊於期商量人頭。沒想到樊於期聽了荊軻的行刺計劃后,二話沒說,“遂自剄”。同時太子丹也忍痛奉上了督亢地圖。至此,為了讓荊軻去刺秦王,太子丹不僅勞身散財,而且死傷了這么多人?,F(xiàn)在荊軻所要的苛刻、無價的“見面禮”都已備齊,他除了動身上路,已經(jīng)別無選擇了。 既不成事,何故成名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刺客多如牛毛,然青史留名者寥若晨星。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只記述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跡,其中荊軻的故事耗用筆墨最多。但是與其它四位刺客相比,荊軻無疑是最失敗的一個。曹沫劫齊桓公,盡復(fù)失地,全身而退;專諸刺王僚,一招斃敵,功成身死;聶政刺俠累,如入無人之境,擊殺數(shù)十人。豫讓雖然多次功敗垂成,但最終還是義感趙襄子,讓他自殺前在自己的衣服上刺了幾下。而荊軻刺秦王,秦王是有驚無險,燕國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行刺前就有田光、樊於期兩顆高貴的人頭落地;行刺中又搭上了荊軻和秦舞陽(荊軻刺秦王的助手)兩位勇士的性命;行刺后秦王怒而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國都城)。”太子丹被殺,燕國旋即滅亡。在燕國滅亡的過程中,名將樊於期的自殺、拱手奉上的督亢地圖,都無疑幫了秦國的大忙。然而奇怪的是:象荊軻這樣一位“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刺客,為何能夠名垂千古?為何能夠成為眾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首先,刺秦失敗,非荊軻之過。上文已經(jīng)說過,荊軻并無刺客應(yīng)該具備的高深武功,起初也并不愿意充當(dāng)刺殺秦王的刺客。是太子丹等人通過自殺、施恩等手段一步步將其“綁架”,將他“逼”上刺殺秦王之路的。不過這還不是大問題,因為據(jù)《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卿好讀書擊劍,……雖游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可見,荊軻雖然不是武功卓絕的劍客,但他識書達理、文武兼?zhèn)洹R虼司驮诔鍪骨貒?,極有自知之明的荊軻已經(jīng)安排好了萬全之策——等他的朋友同去。至于這位朋友究竟是誰,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武功應(yīng)該不弱,至少不亞于荊軻,比那個十三歲就能殺人的秦舞陽更是強之百倍。荊軻之所以苦苦等待,因為他知道秦舞陽名不副實,恐怕有辱使命(否則就不用等了),只有和這位朋友同行才有勝算。試想,如果當(dāng)初在秦王殿上出現(xiàn)兩個“荊軻式刺客”圍追堵截,秦王豈能輕易逃脫?可惜太子丹過于性急,在荊軻等待朋友的時候再三催促:“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SPAN>意思是:已經(jīng)沒有時間了,荊卿你還打算動身嗎?請讓我先派秦舞陽去吧。這句話不啻于掌摑鞭抽,因此荊軻怒斥他“往而不返者,豎子(沒用的小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SPAN>可見荊軻本是打算和朋友共同劫持秦王并全身而返的,但經(jīng)太子丹這么一催,只好負氣上路。失去了朋友的幫助,荊軻自知生還無望,于是高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頭也不回“就車而去”。太子丹不讓荊軻等朋友,如果給他配備一個藝高膽大的助手也可,可配備的卻是一個徒有殺人虛名的秦舞陽。一見秦王就“色變振恐”,令“群臣怪之”。不僅在行刺時沒有起到任何協(xié)助作用,反而在行刺前因失態(tài)引起秦國君臣的懷疑和警惕。幸虧荊軻隨機應(yīng)變打圓場說:“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震驚恐懼)。”才算勉強蒙混過關(guān)。否則,“圖窮匕見”也就輪不著上演了。對此,唐代詩人周曇在《秦舞陽》中評價說:“丱歲徒聞有壯名,及令為副誤荊卿。是時環(huán)柱能相副,誰謂燕囚事不成?!?/SPAN>意思是說秦舞陽空有年幼殺人的虛名,讓他充當(dāng)副手誤了荊軻,如果秦王繞柱逃跑時他能幫一把,誰說刺秦之事不會成功呢?可見,如果當(dāng)初按照荊軻的籌劃安排,刺殺秦王極有可能成功,但由于太子丹太過性急、秦舞陽太過膿包,致使荊軻功敗身死。 其次,秦王偉業(yè),令名望倍增。荊軻的知名度之所以高于曹沫等四位刺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刺殺的對象名氣太大。齊桓公(春秋齊國國君)、王僚(春秋吳國國君)、趙襄子(戰(zhàn)國初年趙國創(chuàng)始人)、俠累(戰(zhàn)國初年韓國相國)等人,盡管爵高位顯,史書留名。但與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比,實乃螢火之于日月,不可同日而語。正是因為秦始皇嬴政的功績、名望都高于齊桓公等人,所以,與此相對應(yīng),荊軻的名望也就高于曹沫等人。倘若荊軻行刺的是一個無名小輩,或者秦始皇只是個庸碌無為的君主,荊軻就不會在諸多的刺客中脫穎而出。可以說,荊軻的出名是以秦始皇的知名度作為基礎(chǔ)的,秦始皇的功勞越大,荊軻的名望越高。 再次,個性魅力,令世人敬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刺客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知恩圖報、輕死尚義、膽識過人,千百年來,一直倍受世人敬仰。這種重情義、輕生死的精神,從秦漢至今,已不多見,只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放異彩。荊軻不止在行刺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無畏、冷靜、勇敢、機智令人欽佩,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滲透著的,血液里流淌著的是一種對朋友最原始的感恩和忠誠。與這種令人著迷的個性魅力相比,什么劍術(shù)高低,什么功過成敗,都已變得微不足道。人們記得的,只有那震古爍今的驚天一擊背后再現(xiàn)出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剛烈精神。它曾經(jīng),正在,并將繼續(xù)震撼和感動著每一個了解他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的結(jié)尾評價說:“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俠義之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清楚明朗),不欺其志(不違背良心),名垂后世,豈妄也哉(這難道是虛妄的嗎)?!?/SPAN> 最后,抗暴義舉,順民心民意 。在中國歷史上,刺客猶如一顆顆劃過長空的流星,雖一掠而過,但斂不住它那耀眼的光芒。他們以匹夫之軀力搏強勢群體,使人感受到幾千年來普通民眾對強權(quán)的仇視。誠然,秦的統(tǒng)一是個人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即使荊軻殺死了一個秦王,還會有下一個秦王出來繼續(xù)完成統(tǒng)一的事業(yè)。再退一步說,即使荊軻成功劫持了秦王,逼他訂立歸還諸侯們土地的契約,又有誰能保證他不會出爾反爾?天下大勢又豈是劫持一個君王就可以改變的?所以荊軻刺秦王,成敗本身并無太大意義。重要的是,我們在肯定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歷史功績的時候,也應(yīng)看到他在統(tǒng)一過程中對人民造成了莫大傷害。因此荊軻刺秦王代表了人民的抗暴之心,代表了人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沖天豪情。“荊軻刺秦王”這一蕩氣回腸的千古史話,“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一慷慨激昂的英雄悲歌,必將伴隨著壯士英名永世流傳。“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SPAN>“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陶淵明的《詠荊軻》和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集中體現(xiàn)了兩千多年來人們對荊軻抗暴義舉的贊頌和懷念之情。 |
|
|
來自: 昵稱13770129 > 《侃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