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洞書院,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曾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它有著幽靜的環(huán)境,寬敞的院舍,頗具實力的師資,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規(guī),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資生徒讀書的圖書,教學經費所需的學田。因此,在它興教以來,延續(xù)時間達1000余年,曾為封建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批人才。  ?。?935)南康知府何巖,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記》。他提到“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歷世既遠,則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誠有名而無實也?!彼痔岬剑骸凹尉父?,郡守王玉溪,改筑是洞于書院明倫堂后”,他覺得“洞中無鹿,寥寥無意趣,迺命工琢石鹿于內”,鹿作“攸伏厥狀”,他認為這樣可以游觀于斯者,因廢以知洞,因洞以斯古”。這樣可以先哲之遺跡不泯,而后人之景仰愈久而愈切也”。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參議葛寅亮看見洞中白鹿,問諸生開洞和置鹿之原委,葛寅亮認為洞不應開,鹿更不應琢,遂將石鹿埋入地下。直至1982年維修禮圣殿時在地下約二米深處發(fā)現(xiàn)石鹿,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清代光緒九年(1883)南康知府劉錫鳴提到,石鹿在“咸豐六年(1856)兵燹以后,石鹿亦弗存,而董事者以木為之”?!敖翊河鄼嗨拱?,往來書院,恭行典禮,見鹿身損壞,置之洞旁,深為感嘆,愛命石工復鑿一鹿安奉洞中,以徽其實,用垂永久”。他這里提到的“石鹿亦弗存”的石鹿,應為以后再刻制的,而非嘉靖石鹿了。    洞中現(xiàn)置放明代嘉靖年間的跪式石鹿,豎耳昂首,凝視前方,刀法簡練,為書院僅存的明代實物。石鹿后有清順治十一年(1672)白鹿洞山長熊維典撰《大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洞碑記》。洞正壁有嘉靖十年(1571)開州王溱所書《鹿洞記》。左右兩壁有王鳳池所書的石刻殘碑。    洞為花岡巖砌,呈卷拱形,高4.00米,寬4.15米,深6.35米。    鹿洞前為一坪地,以花岡巖石和卵石鋪地。左右花壇中種植桂花樹。從鹿洞右側有花岡巖石級登思賢臺。 --------------------- 白鹿洞座落在五老峰南10多千米處,山峰至此匯成環(huán)狀,別具一種格局??勘钡姆Q后屏山,向西的稱左翼山,朝南的稱卓爾山。山上蒼松翠竹,郁郁蔥蔥。一股清泉從凌云峰來,經左翼山與卓爾山交會處流出,這就是著名的貫逍溪。溪水由西向東,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過東面的峽口,注入鄱陽湖中。白鹿洞本無洞,因山石環(huán)天然氣似洞形,故名之為洞。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陽人李渤年青時隱居求學之地。李渤養(yǎng)有一頭白鹿自娛,白鹿十分馴服,常隨主人外出走訪游玩,還能幫主人傳遞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稱此處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馬亂,各處學校毀壞,到廬山隱居、避難的讀書人,常到白鹿洞研討學問,交流心得。南唐升元年間,在此處“建學置田”,正式稱之為“廬山國學”,任命國子監(jiān)九經李善道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學習。這就是白鹿洞開辦學校之始,比濂溪書院約早30余年,成為廬山的第一所學校。   北宋初年,各地設置書院,廬山國學乃改稱為白鹿洞書院,從此規(guī)模逐步擴大,逐漸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與嵩陽書院、岳麓書院、石鼓書院并稱。書院殿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云集,儼如學城。今日白鹿洞書院形成了以禮對殿為中心,有明倫堂、文會堂、御書閣、朱子閣、思賢臺、狀元橋、門樓、牌坊、碑郡等眾多殿堂組成的古建筑群,與周圍的山川環(huán)境融為一體。 白鹿洞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并撰寫《新辟石洞告后士 文》,呂柟撰《新辟白鹿洞記》。呂認為:“夫白鹿書院之有洞,猶吾儒之經記也”?!坝惺掳茁苟凑撸恍奁涠炊鵀橛斡[諸奇者,致則何異于學者馳鷸于訓詁辭章而忘其經之正哉?”嘉靖十四年(1935)南康知府何巖,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記》。他提到“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歷世既遠,則鹿弗存,而洞亦圮”?!笆钦\有名而無實也。”他又提到:“嘉靖庚寅春,郡守王玉溪,改筑是洞于書院明倫堂后”,他覺得“洞中無鹿,寥寥無意趣,乃命工琢石鹿于內”,鹿作“攸伏厥狀”,他認為這樣可以游觀于斯者,因廢以知洞,因洞以斯古”。這樣可以先哲之遺跡不泯,而后人之景仰愈久而愈切也”。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參議葛寅亮看見洞中白鹿,問諸生開洞和置鹿之原委,葛寅亮認為洞不應開,鹿更不應琢,遂將石鹿埋入地下。直至1982年維修禮圣殿時在地下約二米深處發(fā)現(xiàn)石鹿,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清代光緒九年(1883)南康知府劉錫鳴提到,石鹿在“咸豐六年(1856)兵燹以后,石鹿亦弗存,而董事者以木為之”。“今春余權斯邦,往來書院,恭行典禮,見鹿身損壞,置之洞旁,深為感嘆,愛命石工復鑿一鹿安奉洞中,以徽其實,用垂永久”。他這里提到的“石鹿亦弗存”的石鹿,應為以后再刻制的,而非嘉靖石鹿了。     洞中現(xiàn)置放明代嘉靖年間的跪式石鹿,豎耳昂首,凝視前方,刀法簡練,為書院僅存的明代實物。石鹿后有清順治十一年(1672)白鹿洞山長熊維典撰《大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洞碑記》。洞正壁有嘉靖十年(1571)開州王溱所書《鹿洞記》。左右兩壁有王鳳池所書的石刻殘碑。     洞為花岡巖砌,呈卷拱形,高4.00米,寬4.15米,深6.35米。       鹿洞前為一坪地,以花岡巖石和卵石鋪地。左右花壇中種植桂花樹。從鹿洞右側有花岡巖石級登思賢臺。 |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王崇慶與王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