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諺語云: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初學對此不甚理解,滿頭霧水,臨證既深,漸解其意。取象得解:夏天室內(nèi)涼快,外面炎熱,人體道理亦同,內(nèi)寒外熱,亦即夏天三陽居外,理應少吃寒涼之物為好,奈何草木之人不明其理,貪涼飲冷,以求一時痛快,不知憂患已然積于自身,這時適當吃些姜可化解體內(nèi)的陰寒之邪,有利于陽氣的升發(fā),所謂春夏養(yǎng)陽。冬天陽氣潛藏,室外寒冷,室內(nèi)溫暖,人體順應亦外寒內(nèi)暖,蘿卜色白入肺經(jīng)以幫助收降陽氣,以備來年之需。本地有“蘿卜小人參”一說。從此我更覺取象比類的重要性,感覺這就是中醫(yī)入門切入之處。 藥用 在我國民間有“小人參”之美稱,也有“蘿卜上市、醫(yī)生沒事”,“蘿卜進城 ,醫(yī)生關門”,“冬吃蘿卜夏吃姜,不要醫(yī)生開藥方”,“蘿卜一味,氣煞太醫(yī)”之說,還有一個俗語表現(xiàn)了蘿卜的益處:“吃著蘿卜喝著茶,氣得大夫滿街爬”。飽吃蘿卜饑吃蔥。山東有民諺語: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卜皮。 明代著名的醫(yī)學家李時珍對蘿卜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卜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br> 中醫(yī)價值生姜皮性辛涼,治皮膚浮腫,行皮水;生姜汁辛溫,辛散胃寒力量強,多用于嘔吐;干姜辛溫,溫中煽動寒,回陽通脈,溫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溫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溫,偏于溫血分之寒;煨姜苦溫,偏于溫腸胃之寒。生姜辛而散溫,益脾胃,善溫中降逆止嘔,除濕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嘔為長。 開胃健脾促進食欲 在炎熱的夏天,因為人體唾液、胃液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食欲,如果飯前吃幾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冬吃蘿卜,夏吃姜”,“飯不香,吃生姜”的道理。 防暑降溫提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