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老貓) 自2015年3月《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發(fā)布施行后,國家旅游局官網(wǎng)近日公布了首批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昂诿麊巍敝?,大鬧亞航罵泰國空姐、強行打開飛機應急艙門、爬紅軍雕塑照相的4名當事游客全部上榜。
游客“黑名單”制度實施,其目的是減少不文明旅游行為的發(fā)生。按說這是個好制度,但也給我們留下一些疑問。
首先是這個“黑名單”怎么執(zhí)行。金融機構有“黑名單”,可以限制對方的貸款、信用卡等業(yè)務;航空公司有“黑名單”,可以拒絕對方購買機票或登機;法院有“黑名單”,可以凍結(jié)當事人的資產(chǎn)。旅游系統(tǒng)的“黑名單”怎么執(zhí)行?
有媒體認為,“黑名單”上的游客無法報名參加旅游團,也許會影響旅游出境。但這個人單獨出行行不行?不以旅游名義出行行不行?不乘飛機乘火車或汽車出行行不行?進入景點時,沒有人會查驗身份證,那么又如何實行對其的限制?
還有,爬紅軍雕塑照相游客被拉入“黑名單”10年,這個限度是怎么做出的?
《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中規(guī)定,“視游客不文明行為情節(jié),‘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信息保存期限為一至兩年”,10年期限,顯然遠遠超出了規(guī)定的范疇。也許,這一處罰的依據(jù)是地方旅游部門的規(guī)定,但這又違反了地方法規(guī)不能超越全國性法規(guī)的原則,而且這個地方的規(guī)定,并沒有完整地公布出來。
這些都說明“旅游黑名單”制度并不完善—它是怎么制定的、什么樣的行為會招致多長時間的懲罰、處罰依據(jù)是什么?
“黑名單”制度應該是一項嚴肅的制度,不能停留在讓圍觀者“爽一爽”這個層面上。它應該更為細致地對游客行為作出規(guī)范,如果必要,還應該走立法程序。
如果“黑名單”僅僅限于媒體曝光,其影響力就會有限。它的告誡力應該來自明白、來自透明、來自執(zhí)行力更強。只有這樣,才能加速促進出游文明。嚴肅、透明、執(zhí)行力,這些標準是旅游管理部門進一步細化規(guī)則時該努力的方向。
文/老貓 編輯/熊穎琪
如果您有更多新聞線索,請撥打法制晚報熱線電話:010-52165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