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前2357年—前221年) 王國時代指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之前的先秦時代。經(jīng)歷了虞、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等歷史階段。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春秋戰(zhàn)國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分界線:春秋(前770-前476)戰(zhàn)國(前475-前221)。 王國與邦國的區(qū)別在于有無王權(quán)存在。王權(quán)是邦國中強制性的權(quán)力經(jīng)過發(fā)展后,進一步集中的體現(xiàn)。王國中,君王位于權(quán)力頂點,王與臣下的差別是結(jié)構(gòu)性的、制度化的。據(jù)虞夏商周諸朝的情況看,這種王權(quán)還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范圍內(nèi)世襲的。王權(quán)的世襲性、結(jié)構(gòu)性和制度化,形成了王朝或王權(quán)的正統(tǒng)意識和正統(tǒng)觀。 從邦國時代,到王國時代,到帝國時代的發(fā)展過程中,國家實體因兼并而從多到少乃至歸一,而中心王朝的統(tǒng)治與影響范圍日益擴大。史載禹時萬國,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戰(zhàn)國七雄,至秦漢一統(tǒng)為帝國,社會組織國家的由多變少。權(quán)力中心的都邑則由小變大--從中心聚落到小國之都、王國之都直至膨脹為帝國之都。 夏商周之前有虞朝。有虞氏諦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諦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諦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諦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周得天下,武王未及下車,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下車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虞朝(前2357年—前2070年) 01
《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很多,而用“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也是時代遷移所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相埒的確證?!跋拇坝杏荽钡耐茢?,會被考古不斷發(fā)現(xiàn)所認證。被稱為上博簡的戰(zhàn)國楚簡上,就發(fā)現(xiàn)有例證。 02 世系
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有虞氏世系:幕、窮蟬、敬康、句芒、蟜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個名號。虞朝之說的論點如確立、確認,那么中國的歷史通稱就要改變?!爸袊舷挛迩辍本鸵臑椤爸袊舷铝辍?,“五千年華夏文明”就要改為“六千年華夏文明”。
03 虞幕
虞代可分兩期:前期從顓頊到幕,后期從幕到舜。虞部落的真正強盛是從幕開始。幕受有虞氏“報”祭說明他在虞代的歷史地位與上甲微在商、高圉大王在周相當。虞幕別名也叫窮蟬,《泗志鉤沉》記“顓頊封其庶子窮蟬於姑幕”。虞幕的幕是昧字的通假。虞幕即是虞淵昧谷的簡稱,也叫姑幕、姑昧,是姑幕國領(lǐng)袖。
04 虞迵
對戰(zhàn)國楚竹書《容成氏》的編連、研究已有新的看法:竹書中兩次出現(xiàn)的“又吳迵”應(yīng)當讀為“有虞迵”,是屬于有虞部族的一位古代帝王之名;認為有虞迵應(yīng)該編連在堯以前的古帝王部分;對“堯舜同屬虞代”、“陶唐氏為虞前及虞時之一諸侯”之說提供了有利的證據(jù);舜以前的傳位過程應(yīng)是“有虞迵--堯--舜”。
05 堯生于伊,嗣后祁(耆),故姓伊祁,名放勛;初封陶,后徙唐(今河北唐縣),又稱陶唐氏;謚曰堯,史稱唐堯。堯設(shè)官觀測天象,制定歷法,敬授民時,諮詢四岳,用鯀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刑法。因水患震及帝都,遂率部從唐故地西徙,入今山西太原盆地。堯廟位于山西臨汾,臨汾史稱平陽,是堯都平陽舊城。 06 歡兜,又寫成歡頭,三苗之首領(lǐng)。驩頭、三苗,同一族類。驩頭(歡頭)為三苗首領(lǐng),曾率領(lǐng)三苗之民,反抗堯帝南下的征討,被《史記》稱為“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因接連不斷反抗堯帝的南征,而遭堯帝的撻伐,驩頭部屬被驅(qū)趕去崇山,即放驩頭于崇山。崇山,實為洞庭湖平原西部的山區(qū),即湖南西部山區(qū)。 07 堯娶散宜氏女,生丹朱,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丹水)。堯德衰,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帝堯崩,舜排斥堯子丹朱而篡堯位。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雙方在丹浦展開大戰(zhàn)。丹朱戰(zhàn)敗,避舜于房陵(今湖北十堰南部)。舜繼位后,封丹朱于房,為房邑侯。丹朱死后,葬于房陵,城南二郎崗有丹朱墳遺址。 08 舜是有虞氏樂正瞽瞍之子,名重華,生于姚墟(今山西永濟蒲州),故姓姚。耕歷山,漁雷澤,所封在先代虞幕之舊邑虞地(今山西平陸虞城),都蒲阪。舜設(shè)官分職,流放四兇,統(tǒng)一諸侯。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零陵(湖南永州寧遠舜陵)。山西芮城坡頭遺址為(有虞氏部落從虞幕到舜的二百年間)龍山文化遺址。 09 鯀原封崇(今河南登封嵩山境內(nèi)),謂有崇伯鯀,始作城郭,為堯舜時部落首領(lǐng)。鯀為禹父當可疑,但都為西夷人。崇鯀部落從河南伊洛遷到山西西南,與有莘氏(今山東莘縣)聯(lián)姻,筑堤堵流治水,使東夷舜部分地方被淹,舜聯(lián)合與其搭界的西夷祝融向鯀開戰(zhàn)。鯀敗,被殛(即流放)于羽山(今江蘇東海和山東臨沭交界)。 10 有莘氏,亦即高辛氏。古有莘氏分布范圍很廣,今山西、陜西之間的黃河南段岸邊,據(jù)歷史記載為古有莘氏國。陜西渭南曾出土“有莘氏”遺物銅矛,洽川古為合陽,前身為有莘氏國。夏鯀之國,史載在“秦晉之間”,和有莘氏為鄰國,鯀娶于有莘氏之子(修已),為之女志氏,產(chǎn)文命(禹)。禹子啟,被封于莘地。 11 均為舜長子,女英所生,給均起此名是望他聰明能干。均和羿、禹從小一起長大,都想為國作貢獻。但相傳舜以均不肖,只知歌舞,不會理政,乃使禹繼位。禹又為感恩舜的禪讓,將均封到有虞氏部落為王,襲其父舜國號,稱虞國。因當時有虞氏部落歸屬于商部落,所以均被稱為商均。均死后葬于封地,今河南虞城。 12 皋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圣”。舜時士師,神話中的“司法鼻祖”,“皋陶造獄,劃地為牢”,制定中國首部《獄典》。東夷少昊之后,皋城(今安徽六安)人,城東有皋陶墓。偃姓(生于曲阜偃地少吳之墟),名繇,字庭堅,春秋時英、六等國是其后人。禹繼位后舉薦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先于禹亡故,未繼位。
13
《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可見堯不傳子而讓位于舜并非堯之本意,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蛟S原本就沒有什么圣人間的禪讓一說,后來舜去世后,禹逼奪舜子商均帝位,以及禹去世后,伯益和夏啟的部落聯(lián)盟首腦之爭,這些才是歷史的真實寫照。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01 姒夏 夏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形式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依據(jù)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此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02 禹,姒姓,名文命,號禹,后世尊稱大禹,夏后氏首領(lǐng)。禹祖籍蜀地北川(夏族起源于羌族,后逐漸從西向東發(fā)展,遷徙到伊、洛、河、汾地區(qū))。父族崇鯀,母族有莘(修己),娶涂山氏。因治水有功,封于夏(今河南萬縣)。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國號夏。禹因病崩,葬會稽(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大禹陵)。 03 涂山 涂山氏部族在今安徽蚌埠西郊涂山。東夷皋陶為涂山氏首領(lǐng),夏后氏的禹為倚重涂山氏擁有的強大軍力,入驁涂山氏,娶涂山氏女嬌,并任命皋陶為刑官,兩族結(jié)成政治聯(lián)盟。治水成功,禹聲望如日中天,靠皋陶和東夷扶助,發(fā)動政變,篡奪了舜帝位,流放舜到廣西蒼梧,報了殺父大仇。后禹會諸候于涂山,建夏朝。
04 伯益 05 有扈 有扈氏,姒姓,部落居于今陜西戶縣附近。啟繼承禹的權(quán)位,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lǐng)。有扈氏不滿啟破壞禪讓制度,拒絕出席鈞臺之會。啟以“恭行天之罰”名義討伐不服他的有扈氏?!妒酚洠谋炯o》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zhàn)于甘」記載。戰(zhàn)爭結(jié)果是有扈氏被打敗,啟滅掉了有扈氏,它的族眾被淪為牧奴。 06 夏啟 禹崩,子啟行使王權(quán),與原被推舉繼任的伯益發(fā)生夷夏大戰(zhàn)。伯益敗,啟在鈞臺(河南禹縣)公開宣布繼位,但仍有反對。有扈氏要求還位于伯益,啟和有扈氏在甘澤(陜西戶縣一帶)發(fā)生戰(zhàn)爭。有扈氏敗,啟棄陽翟,西遷到大夏(汾澮流域),建都安邑(山西夏縣西),坐穩(wěn)王位。啟在位9年,死后葬于安邑附近。 07 啟死后,夏朝內(nèi)部出現(xiàn)內(nèi)訌,先是夏啟“五子”——太康、中康、羲、和、胤爭奪王位,接著是武觀叛亂。而繼位的太康卻“盤子游田,不恤民事”。在這種情況下,后羿率領(lǐng)強悍的東夷人深入到夏王朝的腹地,匯合反夏的夏朝民眾,把太康趕出了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奪得了夏王朝的政權(quán),史稱“太康失國”。 08 窮鉏氏初居今山東濟南城南玉函山,歷虞、夏。后羿或夷羿,學射於吉甫,其臂長,故以善射聞,為帝司射。及夏之衰,自鉏遷于今河南孟縣西窮石,稱有窮氏。因夏民以代夏政,夏帝相徙于商丘。后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棄其良臣武羅、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以寒浞為己相。后寒浞殺羿於桃梧。 09 寒國,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伯明其君也。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后以讒棄之,而羿以為己相。寒浞殺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窮門。浞遂代夏,立為帝。寒浞襲有窮之號,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灌鄩二國馀燼,殺寒浞,立少康,有窮遂亡也。 10 奡即澆,寒浞子,多力,能陸地行舟。浞使奡帥師滅斟灌、斟鄩,殺夏帝相,封奡於過。夏代東夷古過國(俗稱都子國)舊地在今山東掖縣(萊州)西北近海處,是膠東最早的封國,后夏帝少康中興,被其子帝杼所滅。掖北過西村,因臨過國以西得名;在萊州驛道鎮(zhèn)朱漢村東里許,有一土丘曰“澆冢”,據(jù)說是過奡的墓。 11 戈姓出自姒姓。夏初,夏禹支封于戈地,又稱戈方,地域在今河南太康縣境。豷[yì],寒浞次子,寒浞篡奪王位后封其于戈地。夏王少康復國,令其子季杼率軍進攻戈地的豷。季杼先至戈地,引誘、麻痹豷,使其喪失警惕。后,率有虞氏軍突然進攻戈,一舉殲滅豷部有窮氏軍,殺死豷,為少康復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2 有仍氏是太昊、少昊后裔(東夷昊族),國稱有仍國,上古四風姓古國中最古老一個,也是最早建立族邦國家之一,到夏朝時期是居東方的一個富庶強大的部落方國。有仍國位于今山東省濟寧市中區(qū)(有仍國都)、任城區(qū)、微山縣、金鄉(xiāng)縣境內(nèi)。奡殺帝相,妃有仍氏女后緡,歸有仍,生少康。少康中興封此地為任國。 13 舜之子為商均,商均在大禹執(zhí)政時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至今還保留著商均墓村)。商均后為虞思。太康失國,帝相遺腹子少康,長大后做了有仍氏“牧正”,后因躲避寒浞追捕,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西南),做了有虞氏的“庖正”,并娶了虞氏之君虞思的兩個女兒,安定了下來。虞思后封于商(今陜西商縣)。 14 鬲兩讀音:讀(lì)時意為陶器,三足,空心,炊器,是德州龍山文化遺址中最典型的器物;讀(gé)時意為地名,如:有鬲氏、鬲津。山東德州,三千多年前即被稱“有鬲氏”?!吧倏抵信d”有其部族功勞: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灌鄩二國馀燼,殺寒浞,立少康,滅奡於過,后杼滅豷于戈。 15 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中興夏禹之績。 16 夏桀 夏桀,在位52年,又名癸、履癸,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據(jù)《竹書紀年》記載,他“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于鳴條敗亡后,被放逐南巢,餓死,成史上著名的暴君。成語桀驁不馴中“桀”便是指夏桀。 17 禹都
禹都平陽(山西臨汾)
與安邑(山西夏縣)是夏部落北上堯舜控制區(qū),為加強統(tǒng)治建立的輔都(即軍政據(jù)點)。唐虞及夏皆都冀方。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由此看來,冀就是舜都平陽。平陽是舜之都,禹得天子位于舜自然當先都平陽得到認可再尋機遷址易都。禹辟舜子商均,再陽城(河南登封)建都,須先離舜都平陽。
18 夏都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01 子商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孫,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lǐng)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zhàn)滅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王朝,將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殷商。延續(xù)600年時間,經(jīng)歷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紂王于牧野之戰(zhàn)被周武王擊敗而商亡。 02 祖契 商在夏之東。卜辭中的“夒”可能指嚳。商的始祖契,又載“契居蕃”,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功績,被“封于商,賜姓子氏”,其后裔便從地名自稱。蕃、商二地在今山東棗莊滕州和河南商丘。商可分為先商、早商、晚商三個階段。成湯滅夏至盤庚遷殷之間為早商,滅夏之前為先商,遷殷之后為晚商。晚商又稱“殷”。 03 先公 契逝后,其子昭明繼位,“居砥石”?!罢衙髯洌酉嗤亮ⅰ?,相土是繼契后較為著名的商族首領(lǐng),有“東都”。相土逝,子昌若立。昌若逝,子曹圉立。曹圉逝,子冥立。殷人將冥與嚳、契、湯四位先祖先公齊列祀典。王亥、王恒為冥的二子,冥卒后相繼為王。殷人對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稱作“王”的君主。 04 商湯 王恒死后,其子上甲微立。上甲之后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五公先后即位。大乙湯乃示癸之子,商朝建立者。湯有七名:大乙、唐或成、成唐、湯、武湯或武王、天乙、子履。商湯與有莘氏通婚后,運用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今商丘)為前進據(jù)點,積極治國,后以武力滅夏,史稱“商湯革命”。 05 盤庚
盤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不詳。祖丁子,陽甲弟。陽甲死后繼位。商代第20位國王,在位28年。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搬遷到殷(今安陽),在那里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xiàn)了復興的局面。故商又稱為殷或殷商。病死后葬于殷。
06 商紂 普遍觀點,紂王是罕有的暴君。然而,也有觀點認為,紂王向東南方向開疆拓土,平定了東夷。但,東征也使商朝的兵力損耗大半,還沒來得及休養(yǎng)生息,周人就乘虛而入。《尚書》中記載的武王之所以伐紂的種種理由,可能是周人為戰(zhàn)爭進行的宣傳。要探究紂王究竟是怎樣的君王,只能寄希望于新材料的不斷發(fā)掘。 07 商都
商都:湯定都“亳邑”(先居南亳-河南虞城熟谷,后遷西亳-河南洛陽偃師西。北亳-蒙);仲丁遷“囂隞”(河南鄭州西北);河亶甲遷“相”(河南內(nèi)黃東南);祖乙遷“邢”(河北邢臺);南庚遷“奄”(即“郾”-山東曲阜);盤庚遷“殷”(即“北蒙”-河南安陽西北);紂王遷“朝歌”(河南鶴壁淇縣)。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01 姬周 周朝是繼商朝之后的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兩個時期。周人的祖先是棄,即后稷。西周由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定都鎬京和洛邑;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zhàn)國,分為春秋及戰(zhàn)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公元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 02 遷周 傳周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之子棄,即后稷。周人早居今山西中南部一帶。商初,后稷的后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后氏族遷居于豳。自公劉起,又經(jīng)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lǐng)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離鄉(xiāng)遠徙: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chǎn)生“周”的概念。 03 翦商 古公亶父之時,周部落已頗具規(guī)模。他有三子,偏愛小兒季歷。長子太伯及次子仲雍為順父意傳位與季歷,自身逃亡荊蠻,與當?shù)乇就潦献褰Y(jié)合,后為吳國。此時期的周國已經(jīng)有了“翦商”的想法,吳國的建立或是打算建立西、南兩個戰(zhàn)略方向的結(jié)果。周部落興盛于周文王昌作首領(lǐng)之時,他的統(tǒng)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 04 豐鎬 文王遷都于豐都(今陜西西安戶縣灃河西岸),準備進取殷商,此時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死,次子發(fā)即位,率兵會盟軍于今河南孟津,大戰(zhàn)于牧野(今河南汲縣),大勝。紂王于鹿臺自焚,商亡。武王滅殷后,以“周”為朝代名,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并稱豐鎬城,即宗周。 05 洛邑 周幽王寵愛褒姒,廢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引起申侯(申后之父)的大怒。申侯引犬戎攻入鎬京,害死幽王,擁立其外甥宜臼為周平王,平王遷都洛邑,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史稱東周列國。東周列國又分為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兩個時期。 06 五霸 周天子失去權(quán)威后,諸侯國為爭霸權(quán),互相征戰(zhàn)。所謂“五霸”是種虛指。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yè)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位串聯(lián)起了整個春秋時代。而宋襄公因仁而敗,尊為五霸,有待商榷。 07 七雄 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jīng)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戰(zhàn)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田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七國爭雄的時代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到秦始皇橫掃六國,統(tǒng)一天下為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