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父親去世前一年,他執(zhí)意帶一家人去了慈溪橫河。父親感慨地說,這里才是他的老家。我十分疑惑,上小學、中學、大學,進新民晚報工作,我填“籍貫”,一直是寫距離慈溪市七十公里的寧波市。慈溪橫河上三房村,只是我母親的出生地而已。慈溪橫河怎么就成了我的原籍了呢? 父親說,他出生在橫河彭橋附近的一個自然村,名字很別扭,叫徐家笆弄。這個笆字,過去一直以為是“壩”或者“埠”字(慈溪話相似),直到今天才完全弄清楚。這是早先的地名,解放后改為隆興大隊了。徐家笆弄,幾乎都是徐姓,我的三叔公,生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這個村里的許多人,都同我們家沾親帶故,叫都叫不過來。 父親回老家,主要是上墳。祖父的墳,在橫河彭橋湖清墊村旁邊一個不知名的山上。山上墳瑩眾多,幾乎都是徐姓。好不容易,我們才找到祖父的墳??吹侥贡液芗{悶。墓碑居然是1953年立的。我聽祖母說過,我的祖父在我父親五歲時就去世了。如此推算,祖父應該死于1936年。祖母為什么在我祖父去世十幾年之后才重修了這個墳呢? 我父親叫徐志貴,在村里,屬于志字輩。他的堂兄弟眾多,也都是志字輩。我的祖父,叫徐照仁,照字輩。祖父是長子,村里的同輩老人,我都叫叔公。我的父親,僅僅高小文化,居然寫得一手好字。很多年后,父親給我寫的信,我都會像欣賞書法一樣的去讀。我隱約感覺,我們的祖輩,可能是有點來頭的。有一點,我很好奇,我的祖母,小時候經(jīng)常給我講故事,天南海北,神仙鬼怪,很多很多,唯獨不說我祖父的事,也不說跟我祖父有關的老家的那些事。 關于祖父和祖輩的一切,依然是謎。我是喜歡歷史的,一直喜歡做點歷史考據(jù)的事兒。然而,我卻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前些年,我特別留意余姚和慈溪的徐氏宗譜。橫河,人杰地靈。這個地方,過去屬余姚縣治,解放后行政區(qū)劃調整,劃歸慈溪。歷史記載,這里地處海濱,人口稀少,兵戎罕至,季宜種植,稻香魚肥,每每政局動蕩,狼煙四起,便會有不少中土百姓攜家?guī)Э趤泶藢ど?。久而久之,這里匯集諸家百姓,九洲文化。歷年越代,繁衍生息,人口漸眾,單姓成族。徐姓在諸多族姓之中,熠熠閃光,日漸壯大。 這個地方的徐氏,主要有四支,分別是《余姚江南徐氏宗譜》,修撰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姚江馬堰徐氏宗譜》,修撰于明成化七年(1472);《余姚茹墟徐氏宗譜》,修撰于明成化十年(1475);《余姚梅川徐氏宗譜》,修撰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我的祖先屬于哪一支呢?不清楚。 前幾年,鄉(xiāng)下的堂姑說,村里有人在續(xù)修家譜了,要我們兄弟倆和兒子的名字。我是長子,父親是長子,祖父是長子,我的曾祖父徐林咸和高祖父徐開祥也都是長子,缺了我們兄弟,這個續(xù)修的家譜似乎說不過去。今年春節(jié),我去橫河過年,給堂弟堂妹打電話,希望拿到新續(xù)修的家譜。大年三十,臨行前,接到弟弟電話,他告訴我,家譜找到了。這一刻,我有著一種莫名的激動。 到堂姑家,還沒坐定,我就趕緊讓堂妹拿家譜。一看譜名,我驚呆了,居然是那本著名的《余姚梅川徐氏宗譜》!這太叫人興奮了。我們徐家的祖先,有據(jù)可查、有名有姓的,一下子可以逐代追溯到南宋初年。感謝這本家譜,讓我透過歷史煙塵,遠眺祖先的背影。家譜就象一種割不斷的血脈,頑強地將我們拉進了歷史文化的傳承之中。 這本《余姚梅川徐氏宗譜》是報本堂本,共二十卷。初修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徐應鳳(進士)編纂;天啟末年,徐泰初(進士)續(xù)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徐夔(進士)續(xù)修,世系圖一卷,譜錄四卷;道光十二年(1832),徐烈舜(進士)續(xù)修。以后各支,又有陸續(xù)的勘誤和訂正。 家譜記載,遷姚始祖為徐正中,字文叔,南宋寧宗慶元年間,曾仕湖廣武昌縣尹。配王氏,生子三人。徐正中之前,沿襲古時修家譜的慣例,尊徐若木為始祖,以國為姓,擇名人而記之,不太靠譜。不過,徐正中祖先中有徐杲(族譜稱文靜公),曾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壬子科探花,應當屬實。徐正中之后,以徐仲達最為有名,在南宋理宗一朝任僉事侍郎,浙東道廉政使。家譜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未詳所遷之何自也,碑文云;由睦州徙連山,由連山徙余姚之西北隅,然不知遷睦州何時,徙連山何代,亦闕文也,志之以存疑?!庇纱伺袛?,徐氏祖先應在南宋初年為避戰(zhàn)亂,跟隨趙構小朝廷南遷,先居睦州(今建德淳安一帶),再行遷連山(今奉化),最后定居在今天慈溪縣境內的橫河鎮(zhèn)地區(qū)。 這一記述,同今天余姚、慈溪等地的徐姓遷徒之歷史大致吻合。當?shù)刂饕男焓献谧V,基本都修于明朝中后期,從源流來說,遷居余姚和慈溪地區(qū)之始祖,都是從南宋初年開始的。從此推斷,我們這一支徐氏,北宋之前大抵生活在今天安徽東部、江蘇西北,可稱“青徐”一脈,后避中原戰(zhàn)亂而南遷。那么,徐氏祖先自睦州、經(jīng)連山遷居余姚境,徐正中所居之處“梅川”是什么地方?這同祖父出生地徐家笆弄又有什么關系呢?一團的疑問,涌上心頭。 一般而論,有宗譜的族群都會有宗祠。梅川在哪兒?我們徐家的宗祠又在何處?我的堂姑告訴我,她的記憶之中,徐家宗祠應該在新帀(讀za)廟附近。該廟附近有一個自然村,叫徐家畣村。這個畣(ba)字,相信認識的人不多,感覺也很古老。查字典,原來是答字的古寫,答字的原意為“以竹修籬”。我在想,這個畣字同徐家笆弄的“笆”同音,詞意相近,它們又有什么關聯(lián)嗎? 有此線索,我坐不住了,當即驅車去徐家畣村。該村位于今慈溪白沙之南,彭橋之北。手機導航,片刻抵達。下車一看,四周都已是新農村的感覺了,雖說白墻青瓦,但都是新蓋的,看不到任何古樸的地方。走進一戶人家打聽徐家宗祠,結果喜出望外,這就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戶人家的主人叫徐才德,他也是余姚梅川徐氏的后人。徐老先生今年七十多了,聽我的來意,趕緊上樓,找出一本家譜,上面也有我的名字,兩人一對表,我們居然還是同輩,二十六世。徐氏家譜,從志字輩后,取名就不按序排列了,五花八門,這也是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造成的。
(徐才德是同輩人,應該是我遠房的堂兄) 徐才德在徐家畣村長大,土生土長。關于徐氏宗祠,才德兄如數(shù)家珍?!靶焓献陟粼肪驮谖壹覀群蠓?,十幾年前拆了……”祠堂位于村西北角,門前有威猛石獅,有旗桿石,以及空曠的廣場。關于徐家宗祠,明嘉靖年間,橫河名人孫鋌(明朝進士、官至尚書)曾撰《梅川徐氏宗祠碑記》,能請孫挺撰宗祠之碑文,足見當年徐家的顯赫地位。這個石碑不知現(xiàn)在何處?上面的碑文有傳?!坝嘁χ畺|北鄉(xiāng)曰梅川,余家梅川,號梅川孫氏。稍東曰徐氏,曰烏山胡氏,而胡之河西派最顯盛者,出自徐。梅川名族相望,兩姓合而族滋大,則徐氏獨也。按徐氏譜牒,其傳舊矣。由睦州徙連山,連山徙余姚之西北隅,是宋嘉泰間兵部侍郎諱逢龍者始也?!睂O挺筆下,徐氏宗祠“肇建于嘉靖辛酉十月,落成于壬戌三月,地廣二十丈,袤三十丈有奇,墻垣四周,宇凡三層,后堂七楹,設主享祀,扁曰報本;其前川堂三楹,又前則祀畢享馂戒讀之所,扁曰惇敘,亦七楹;旁立四齋,則以藏遺貯器各二楹;又前門房三楹,扁曰徐氏宗祠。”這就是最完整的有關徐氏宗祠的記錄,可以窺見當年的建筑規(guī)模。只可惜,這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的徐家祠堂,歷經(jīng)500多年的歷史洗禮,居然在十幾年前拆了。 徐氏宗祠在徐家畣村,確定無疑。該村應該就是梅川徐氏的最早居住地。關于徐家畣村地名的由來,我聽到了一個解釋。據(jù)說,此字拆開,就有“一人一口田”的寓意,這大概也是我的祖先徐正中的初衷。他希望子子孫孫,都有田種,都有飯吃,安居樂業(yè)。梅川徐氏后來以徐家畣村為中心,向四周發(fā)展繁衍,相繼出現(xiàn)了中宅、東宅、前宅、后宅等村落。我的祖先,從十世分支,徐伯能以長子身份,建后宅村落而居,成為后宅西河派一支。該支祖先后又分出一脈,越河一二里地而居,村名就叫徐家笆弄。這個笆字,是不是就是畣字呢?至于弄,古義有小巷的意思,有別于村的概念,也算是徐氏后人對祖先的尊重了。 夜讀《余姚梅川徐氏宗譜》,發(fā)現(xiàn)幾處有意思的地方。一是梅川徐氏,在南宋中后期即已成當?shù)孛T望族;二是明清兩朝更為發(fā)達,舉人、進士和為官者眾多,譜中更有多處皇帝誥命附錄;三是子孫繁多,有幾世,一門竟有二十幾個兒子和女兒。但是,譜中有兩處記錄,耐人尋味。梅川徐氏萬歷譜有序稱:“先世居中土,遭金人之亂、避地海濱、僅保余生,國初入籍、灶午煎辦、輸納甚苦、幾不能有家室。彭惠公改折后,稍有得生。乃正德七年海溢,盡沈其蓋藏滋息。嘉靖間茶飯布衣始家……因想先人丁金元兵火其間,滋荒又不知其幾,更將何如以存?”這就告訴我們,徐氏因金人南侵,從中原避難來越,燒鹽開荒,粗茶淡飯,期間又曾遇海侵和倭患,勉為生計。后家業(yè)甫發(fā)達,又遭元朝殘酷統(tǒng)治,甚為艱辛。 這些都有歷史記載,元朝統(tǒng)治中國,對原宋地庶民進行了殘酷統(tǒng)治,并實行屈辱的等級制度,把宋代王族、官宦、大戶人家及戰(zhàn)俘全部淪為“驅口”。徐氏既為大戶人家,又在朝廷為官,家道重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比如,姚江茹墟徐氏,以茹墟為名,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余姚徐氏從元朝統(tǒng)治的廢墟中重建家園的艱辛歷程。從僅有的資料看,梅川徐氏的重新振興,應該是從明朝嘉靖初年開始的。 梅川徐氏族譜的另一記載,也讓我掩卷沉思。族譜十七至十九世,竟然有許多祖先,或失,或佚名,或不娶,或不考。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個時期,應該是清道光未年和咸豐年間。我的祖先,發(fā)生了什么事?我盡力查了目前有限的資料,看到“三北論壇“上徐全榮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姚北徐氏淵源之我見》,其中提及一件事,驚心動魄。徐先生在調查中,聽到一則民間傳說,說“梅川”徐氏與余姚著名的“馬堰”徐姓,本是同宗近室,古時曾商議共同建祠,由于二支人丁太多,祠堂容納不下,故各自造祠。一支在馬堰村,另一支就在徐家畣。二支徐姓,原是親戚,互有往來,但是在太平天國占據(jù)余姚時期,兩支徐姓發(fā)生尖銳矛盾,曾借太平軍之刀引發(fā)宗親血案,從此割袍斷義,互不相認。若此說成立,則可以認定,我的祖先當時可能是同情太平軍的。天平太國失敗之后,我們這一支徐姓受到清政府的壓迫和清洗,也是可以想見的。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為什么馬堰徐姓在此后百余年,依然興盛,而梅川徐氏卻家道中落了?,F(xiàn)存的馬堰徐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同治、光緒和宣統(tǒng)年間,仍有人舉朝為官,而梅川徐氏,幾無出名者。直到近現(xiàn)代,梅川徐氏后人,才有不少人參加國民革命和共產革命,比如,徐家畣村的徐宏水等等。不過,當?shù)匾灿小鞍咨承旒耶?,三年不留囡”的傳說,特指徐家因嫁女而家道中落的說法,迷信色彩嚴重,顯然沒有什么依據(jù)。不述。 因此,從我高祖父徐開祥和曾祖父徐林咸開始,梅川徐氏已家道中落。這一點,我從當年徐家笆弄祖父的故居,已略知一二。大戶人家,家道中落,既講門面禮儀,又羞于家貧無措,這樣的故事,在中國不勝枚舉??梢韵胍姡斈晡业淖婺戈愋』?,從寧波遠嫁到余姚徐家,估計也有更多的不幸。后面的故事,盡管前輩都不愿涉及,但我還是從大量的言談之中,弄清了來龍去脈。祖父徐照仁,英年早逝,二十九歲死于天花。撇下祖母和五歲的兒子。父親八歲那年,祖母將兒子送回了寧波,寄養(yǎng)在她妹妹家中,按我父親的說法,其實是兼當學徒,學木匠活兒。同年,祖母改嫁同村同宗徐姓,生下一子,取名徐志堂,后無力撫養(yǎng),送了人,改名胡志堂。三年之后,再有身孕的祖母毅然離開徐家畣村,獨自回到寧波,依靠一手精湛的奉幫裁縫手藝,含辛茹苦,拉扯大了兒子和女兒。這其中的故事,肯定委婉曲折,可惜已無從知曉。但是,在當時封建社會的大環(huán)境之下,祖母背負了怎么樣的屈辱與沉重,則是可以想象的。1953年,祖母在離開徐家畣村十年之后,帶著兒子重新回到了橫河老家,在徐家宗親的祖墳旁邊,替我祖父重修了一座墳,她的目的,是讓兒子認祖歸宗。墓碑落款:兒徐志貴立。顯然,她是一位個性獨立、敢做敢為、堅毅剛強、亦識大體的偉大女性。 祖父三兄弟,二弟照春建國初期去了廣西,后來音訊全無。三弟照泗,有徐氏遺風,秉性強悍,敢闖敢干,持家立業(yè),亦人丁興旺,后成為隆興大隊(徐家笆弄)的支部書記,凡二十余年,一直干到去世。 徐家笆弄,這個祖先世居的村落,因為靠近慈溪市中心滸山地區(qū),已被悉數(shù)拆遷,舊貌蕩然無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