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我們還是回到核能源的思路,《唐詩三百首》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律詩!律詩是古體詩發(fā)展的巔峰,而且具備了古體詩的所有特征。換句話說,學習《唐詩三百首》時,應該向律詩聚合能量。這樣既便于學好律詩,而學好了律詩之后,又能夠自然地擴展到絕句和其它體裁的詩詞歌賦方面去。我將在后面的相關章節(jié)用實例來說明這一點。而學好律詩的基礎則在于對仗句的創(chuàng)作,《聲律啟蒙》這本書不僅是用來夯實楹聯(lián)基礎的,而且還夯實聲律基礎,因為詩詞的內核就是聲律,聲律不是很美就成了一般的文而不是詩詞。 為什么可以將律詩作為《唐詩三百首》的核能源呢?簡單地說,古體詩是有格律要求的,而律詩則囊括了古體詩的所有的各項要求,換句話說,律詩的格律是從古體詩中提煉出來的,反過來,再對律詩的格律松綁之后,便成了其它古體詩了。換句話說,只要掌握了律詩的基本要求,便掌握了古體詩的全部要領,還包括掌握了詞的格律之要旨。不是說詞是古體詩演化來的嗎?嚴格地說,還是從律詩經多次演化而來的!因此,只要掌握了這種演化的方法和過程,填詞就成了寫詩的邊際效應了! 下面先簡單概括一下律詩的基本要求及其向宋詞演化的基本形式,具體細節(jié)問題則在以后的各章節(jié)中分別討論。 1、格式要求:律詩格式是七(五)字八行。古體詩是古代的自由體詩,所以通常沒有特定的格式要求,而宋詞卻沿用了這條規(guī)則,不同詞牌都有不同的字數和排列的格式要求,并且,在宋詞的演變成型的過程中,還有少數詞牌有兩種相近的格式(如《臨江仙》有許多格式,除被公認的兩式之外,其它的都各有所短,應該視作被淘汰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有一種嗜好,總愛翻撿一些早就被淘汰的所謂“宋詞格律”作為自己有見識的證明,卻從來都不會意識到他在翻撿垃圾,證明的恰恰是他的無知。把斂財中的“撿漏”的概念和方法運用于唐詩宋詞的創(chuàng)作之中,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可想而知,這樣將會出現(xiàn)多少贗品、廢品,而這些贗品、廢品卻是在瘋狂地破壞宋詞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的形象并且動搖著宋詞在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地位。
5、韻律要求:一首律詩只能有平聲韻或只能有仄聲韻,那種“入韻式”提法是錯誤的,繼此而生的所謂“仄韻《七律》難寫”的說法也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后面將會專題討論這類問題。 律詩的最后一個字與第二句的末字同聲調,由此決定全詩韻腳的平仄(實際還決定了格律),其它各句末字與這兩處同調的都要踩韻,而且,全詩不能換韻。對此要求放寬,于是古體詩還可以中間換韻,進一步延伸到宋詞,普遍的基本要求是:如果某詞牌的最末字為仄聲時,該詞牌就是仄聲韻式,如果最末字為平聲時,該詞牌就是平聲韻式,每句末字與該詞牌的最后一字同調的都要踩韻。在掌握了這種普遍要求之后,就容易掌握一些特殊詞牌的特殊要求了,有些詞牌還可以特別規(guī)定在某句末不要求踩韻,還可以在中間換韻(如《釵頭鳳》的上下闋除第六句外都要踩韻,共分四組,四組仄聲韻可以換韻);有些詞牌規(guī)定末字為平聲的都踩平聲韻,末字為仄聲的都踩仄聲韻,還可以在中間換韻(如《菩薩蠻》,共分四組,平韻、仄韻各兩組,平聲韻可換,仄聲韻可換)。這些特殊規(guī)定都是對律詩要求的變通,全都是為音韻表現(xiàn)力服務的,也是經過大量的實踐檢驗之后才成型的,絕不可能由幾個人或某些人說了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