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好面,不一定很貴價,也未必要有名。但它總有能觸動舌尖味蕾的最本真味道和直指人心底的在地情懷。那么就請打開五感的雷達,從上海到臺灣,從港澳到廣州,尋覓這碗隱匿在街頭巷尾的好滋味。 文/戴踏踏(資深尋味者。工作是不停歇地走街串巷,尋找隱世好店。) 1.澄園 上海市徐匯區(qū)泰安路115弄1號樓101室 每日一早,澄園主理人 Leo會親自上菜場采購豬肉和春筍,但總量不多,以保證當日能賣完不至隔夜而不新鮮。制作起來也是最傳統(tǒng)的老方法,頗費時費工。自家熬制的豬油爆香,再先后加入剛上漿的瘦肉片、細碎的雪里蕻、薄切的春筍片和料酒略微炒煮,再舀入一大勺熬制了一上午的腌篤鮮,將同時在另一鍋內(nèi)沸水略煮的面條瀝干后加入,煮熟入味后起鍋裝碗。Leo還鋪了幾尾新鮮汆熟剝殼的河蝦仁在面上,再頗有玩心地灑了幾抹才從朋友處獲得的正宗獅峰明前龍井葉,紅綠相間格外漂亮。 這碗獨家版本的龍井蝦仁片兒川面,沒有一般片兒川過量的油膩感,也以他自己喜愛的蘇式細白面取代了傳統(tǒng)的徽面,透著春日里的小清新氣息。吃來湯底鮮美濃郁,以豬油香點睛,鮮嫩的肉片、清脆的春筍、爽口的雪菜互相廝磨在口中,就著澄園的私家小院和豐盛的陽光,實在讓人恍若置身于靈秀襲人的杭州鄉(xiāng)野間。 *** 2.富祥面館 上海市虹口區(qū)武進路244號
富祥是每日清晨六點就開門營業(yè)的,到下午三點關店,做的早、午市兩餐。我通常午間光顧,但為了避開蜂擁的人流,往往會趕在十一點前來,可即便這樣,只有四張桌子的小店還是經(jīng)常人滿為患。 我只為雪菜黃魚面而來,并且永遠固執(zhí)地加點一份黃魚,雙份的澆頭吃起來總是很豪邁。黃魚都已洗凈,開膛破肚后片下整片的魚肉,剔除了細小的魚刺,再裹了層薄漿冷藏待用,有點單了才微微過油。眼前的這碗面上鋪著滿滿的卷曲著身子的黃魚片,洋溢著透亮的金色。輕咬一口,雪白的魚身柔嫩細致。以筷子拌面夾面時,魚片也不會輕易碎開,這可是市面上其他黃魚面難以做到的優(yōu)點。調(diào)味的咸菜咸度正好,泛著點甜,吃起來還是利落爽脆,保有著它們應有的活力口感。 ***
3.金楊拉面王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金楊路460號
我穿過大半個上海跑來這個門頭毫不起眼的小店,并照著朋友的建議,點了紅燒牛肉面和一碗沒有牛肉的牛肉清湯。伙計先端了碗牛肉清湯給我,看著很濃稠,吃起來遠超普通小店拉面那種清湯寡水百倍,據(jù)說是鮮牛骨和雞骨熬成,濃郁之中有著香甜鮮美。紅燒牛肉面隨后上,深紅色的湯頭依舊香濃,是清湯底再加入當歸、黃芪、人參、陳皮等等18種香料熬制的?,F(xiàn)場即拉的拉面圓滾均勻不粘連,柔中帶韌也可算是普通水準之上。鄰桌的大爺吃著山西刀削面,拌了碟牛雜配了碗牛肚湯,吃得一臉滿足。 *** 4.港園牛肉面館 高雄市鹽埕區(qū)大成街55號
港園的店家其實蠻低調(diào),午飯時間抵達,被超長人龍嚇到。足足等了二十分鐘,湯面才上桌。呈清澈醬色的湯底和常見的紅燒或清燉都不同,這當然也是由牛骨原汁原味熬制的牛肉湯,但那咸鮮濃郁的醬油香,卻令這滋味更富有層次。面條頗筋道,牛肉已燉到酥爛,入口滿是肉香和肉汁。見到身邊的當?shù)厝嗽诔悦鏁r加入了桌上放著供自取的辣椒油和蒜蓉,我也依樣學了起來。這店家自制的辣椒油極辣,令口腔中有陣爆裂的快感。蒜蓉也有著濃郁的蒜香,依著個人口味加到湯頭里,更惹味。 *** 5.廖家牛肉面 臺北市金華街111之14號
隱身在金華街中的廖家,比起那些知名大店來講,環(huán)境實在普通,也容易漏眼錯過。我們隨意坐下,搭臺的都是附近的居民。這里的牛肉面獨沽清燉這一味,是沒有紅燒可選的。 等了約三分鐘,面上桌了。眼見碗中湯色清澈,聞起來卻散發(fā)著濃郁的香氣。呷一口熱湯,馥郁的肉香肆虐橫飛在整個口腔中,泛著甘甜的回味。面條嗦著湯汁入口,柔韌中有著些微嚼勁和襲人的麥香,臺灣本地的黃牛肉經(jīng)長時間的燉煮已見粉嫩,輕輕咬下時,牙齒便能感受其恰到好處的松軟酥爛。司機大叔自取了幾碟小菜大方地和我分享,滿臉驕傲地贊美眼前這碟鹵豆干是他送面的最愛。 *** 6.臺南小公園擔仔面 臺南市西門路二段317號
小店沒有大字招牌,只在門頭懸掛著幾盞貼著“小公園”紅字的紅燈籠。每晚燈籠點亮起來,熟客們就知道它開門營業(yè)了。滿打滿算也不到20個座位,想來和40年前開張那會兒都沒有什么太大變化。灶上的生鐵大鍋里久久熬燉著的肉燥呈現(xiàn)褐紅色,有些經(jīng)年累月已結成一圈,散發(fā)著躥鼻的香味,這鍋老鹵可謂店家的鎮(zhèn)店之寶。一旁還有油亮的豬腳、鹵海帶、鹵豆腐等食物。 面送至桌前,我雙手捧起小碗做起了深呼吸,盡情地聞著那陣誘人的香氣,味蕾頓時打開。再喝一口湯,感受混合著蒜香和鮮香的大骨高湯之美味。小小的啟動儀式后,就可以將肉燥與面條拌勻,爽快淋漓地吃下整碗油面,品嘗肉燥的濃郁咸香時,連甜蝦、香菜、豆芽都不舍得放過。放下碗,一抹嘴,滿足感油然而生。 *** 7.吳財記面家 廣州市荔灣區(qū)大同路84號和隆里20號
云吞面很快上桌,是傳統(tǒng)的“細蓉”??床灰娫仆?,它們都躺在碗底的調(diào)羹上,藏身于面下。撩撥起一束面入口,爽口筋道的面身可見功夫。散開著漂亮金魚尾的拇指般大小的云吞透出肉餡的淺粉色澤。咬開,是三分肥七分瘦的新鮮豬肉粒,并無在香港慣常吃到的蝦仁,據(jù)說這才是老廣州的傳統(tǒng)做派,入口滿是順溜幼滑的口感。就著豬骨、蝦皮、大地魚熬制幾個小時而成就的鮮美湯底吃著,小小的一碗很快見底,其滋味比之“寶華”和“堅記”要好味許多。 *** 8.南村路口牛腩面 廣州市海珠區(qū)同福東路聚榮東8號
小店在南村路上近同福東路口,開了30年,抬頭不見招牌。它的真名“瑞芳”其實沒人知道,但是說起南村路口牛腩面,大伙兒都知道是這家。店里只經(jīng)營幾種簡單的粉面,價格便宜到讓人暗自偷笑。招牌的牛腩面小碗只要9塊錢,我很喜歡它的湯底,用牛骨和干貝熬成,還有股近似于蘿卜的清甜味,清透中泛著些小油花,不濃郁卻很淡雅。牛腩是坑腩和腩筋部位,炆得入味無渣,配上纖細幼身的雞蛋面,算是很輕盈的一餐,作為宵夜?jié)M足而無負擔。 *** 9.蘇記 香港深水埗耀東街15-16門前大排擋
“蘇記”的豬扒面用的是出前一丁,但妙就妙在現(xiàn)點現(xiàn)煎的豬扒,手心大小的幾塊碼在面上,上桌還冒著滋滋的油星。一咬開,即便是半厘米厚的薄身都飽含著汁水,肉香嫩而不柴。爐灶上傳出的“轟轟轟”的聲音,聞著這股鑊氣,感受絢爛浮華之外的另一面的香港,我所喜愛的庶民本色。 *** 10.長發(fā)面家 香港深水埗耀東街1號地下
“長發(fā)”的古法豉油王撈面,以簡單真味而取勝,爽口彈牙的面條染上了豉油色,有種素面朝天的油亮感,還裹著噴香的豬油味。小小的綠色鐵皮檔,在耀東街屹立幾十年。我們就坐在路邊的小圓臺旁,大熱天也無空調(diào)侍候,周圍都是最普通的本港市民。 ***
11.榮記豆腐面食 澳門半島新馬路果欄街47號
榮記從一家小攤檔到搬入鋪,營業(yè)近半世紀,出名的是車仔面和豆腐花。狹長的店面是典型的前店后工廠格局,最里端就是豆腐作坊,一家子人每天親力親為制作豆花和豆?jié){。 我原以為是用豆腐做成面條,未想是將豆腐做面碼,這種新奇的組合還真是頭一回見,能不能接受也是見仁見智的。面條有隱隱的堿水味,大塊豆腐的豆味并不濃郁,是清淡風味,但勝在口感潤滑細膩。店主給我們倒了一小碟麻油,說可以夾豆腐點著吃,也可在湯頭中加幾滴提味。我們照著做,突覺香氣沁人,又和豆味很搭。原來這麻油是澳門百年老店和昌醬園的小磨芝麻油,這種突如其來的驚喜和店家對細節(jié)的認真,讓我一直對這碗豆腐面念念不忘。 *** 12.牛記咖喱美食 澳門半島五月初五日街1號
五月初五日街的“牛記咖喱美食”。這家茶餐廳格局,以水蟹粥、清湯腩和墨魚餅聞名的小店,還做著一道在澳門不常見的美食——蟹黃撈面。我貪心地多要了一份蟹黃,以致幼面上鋪著滿滿一層的金黃燦爛,聞得香味撲鼻,吃得鮮美豐腴。深夜時分美味當前,我依舊施行我的光碟政策,哪怕那碟底一層油亮橙黃的蟹油,都搜刮得一點不剩,已完全無懼于膽固醇和高脂肪的侵襲了。 * *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長按下面的二維碼, 對原創(chuàng)表示支持吧!
本篇內(nèi)容來自微信公眾號【悅食中國】,授權轉載及合作請與【悅食中國】微信后臺聯(lián)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