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健身養(yǎng)生的功法都是值得我們研習的寶貴財富,例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jīng)、六字訣等實用易學的健身功法。 我們將陸續(xù)為您推薦幾套方便實用,簡單易學的養(yǎng)生功教程,方便您的學習。
怎么樣,聽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的樣子?是不是仿佛窺到了某部曾在江湖中失傳已久的武功秘笈?又像是哪個門派的內(nèi)功心法?其實熟悉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八段錦”的口訣。
那么首先,八段錦是什么呢?八段錦,是一個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保健功法。形成于12世紀,后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 古人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yōu)美,如綢緞般優(yōu)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八段錦有坐八段錦、立八段錦之分,我們這篇文章中先為您介紹一下立八段錦:
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 作用: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掌心向上托,小指和無名指有麻的感覺。 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雕 作用:向前推出的食指向上,拇指斜向上,做法正確會有麻脹的感覺 三式,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 作用:調(diào)理脾胃 四式,五勞七傷向后瞧,作用:任督通,病不生,頭旋轉,手下按,打通任督二脈
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作用:健腎(去心火即強身) 六式,兩手盤足固腎腰,作用:健腎 通過身體前后動 兩手至命門 七式,攥拳怒目增氣力,作用:練內(nèi)氣 八式,背后七顛百病消,作用:血脈通暢,氣血充足 《遠方的家》欄目攝制組在少林寺采訪時,有幸得到少林高僧延琳法師的指點,跟隨他學習了少林八段錦中的動作,下面請跟隨我們的腳步,帶您到少林寺學習我們?yōu)槟扑]的第一套健身功《八段錦》。
八段錦練習視頻 下面我們將八段錦的動作進行分解,以方便您的學習:
1雙手托天理三焦
三焦,是指人體上、中、下三焦,屬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間,其中胸膈以上為上焦,胸膈與臍之間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人體三焦主司疏布元氣和流行水液。這一式為兩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氣機流通,水液布散,周身都得到元氣和津液的滋養(yǎng)。
2左右開弓似射雕這一式展肩擴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招式優(yōu)美;可以抒發(fā)胸氣,消除胸悶;疏理肝氣,治療脅痛;同時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適。對于那些長期伏案工作,壓力較大的白領人士,練習它可以增加肺活量,充分吸氧,增強意志,精力充沛。
3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泉。中醫(yī)認為,脾主升發(fā)清氣,胃主消降濁氣。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緊配合的上下對拉拔伸,能夠牽拉腹腔,對脾胃肝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輔助它們調(diào)節(jié)氣機,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強營養(yǎng)。
4五勞七傷向后瞧五勞,是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勞損;七傷,是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傷害。五勞七傷,猶如今天的亞健康;長期勞頓,沒有及時修養(yǎng)生息,終究造成損傷的累積。這一式,轉頭扭臂,調(diào)整大腦與臟腑聯(lián)絡的交通要道—頸椎(中醫(yī)稱為天柱);同時挺胸,刺激胸腺,從而改善了大腦對臟腑的調(diào)節(jié)能力,并增強免疫和體質(zhì),促進自身的良性調(diào)整,消除亞健康。
5搖頭擺尾去心火:心火者,思慮過度,內(nèi)火旺盛。要降心火,須得腎水,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一式,上身前俯,尾閭擺動,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煩、口瘡、口臭、失眠多夢、小便熱赤、便秘等等癥候。
6雙手攀腳補腎腰:這一式前屈后伸,雙手按摩腰背下肢后方,使人體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得到拉伸牽扯,對生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調(diào)理作用。
7攢拳怒目增氣力中醫(yī)認為,肝主筋,開竅于目。這一式馬步?jīng)_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經(jīng)系統(tǒng),使肝血充盈,肝氣疏泄,強健筋骨。對那些長期靜坐臥床少動之人,氣血多有郁滯尤為適宜。
8背后七顛百病消這一式動作簡單,顛足而立,拔伸脊柱,下落振身,按摩五臟六腑。俗話說:百步走不如抖一抖。這一式下落振蕩導致全身的抖動,十分舒服,不僅可以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好可以作為整套套路的收功。
每天坐在辦公室電腦前,頸椎、肩周、脊背、腰部這幾個部位簡直是過度疲勞的“重災區(qū)”,八段錦簡單易學又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就能讓這些部位得到有效的鍛煉和緩解。
除了腰酸背痛的毛病以外,八段錦對于脾胃調(diào)理、元氣補充、緩解壓力等等都有著一定功效,每天五分鐘,練練八段錦,您可以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晚上睡覺沾枕頭就著,白天心情愉快神清氣爽,而且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尤其有益。還等什么,為了自己和他們的健康,也教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