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寫|孫麗文 來源|藍媒匯 仇勇,1999年進入財經報道領域,曾任《商務周刊》高級編輯、《中國新時代》執(zhí)行主編。在2013年3月,他從《環(huán)球企業(yè)家》副主編的位置上辭職,開始了一個新媒體的實驗。 仇勇這樣說過:“長久以來,我都渴望到達現在這個年紀:35-45歲,男人黃金般的歲月。在人生的中場,裸辭的原因很簡單:我不缺工作,缺的是一份事業(yè),真正想找到一份值得再次全情投入的事情,然后下半生去創(chuàng)·做它?!?/p> 于是在今年2月份他又下決心從中信出版社辭職,去用他的“下半生”去真正投入到自己的事業(yè)。 他去麗江去了束河,出發(fā)前他想過出本關于新媒體的書。在麗江的15天中,他與白云陽光生活,也就是在這短短的15天,他完成了自己的新書——《新媒體革命——在線時代的媒體、公關與傳播》 以下為《新媒體革命》作者仇勇答“藍媒匯#記者站”問 Q1: 為什么會選擇眾籌這種模式?是因為是新玩法么? 仇勇:【贊賞】是個很好的新興眾籌社交出版平臺,其Slogan是:“人人皆可贊賞成書”,降低了個人出版的門檻。眾籌不是為了金錢,更重要的是,它是適合在線媒體時代的出版方式,有效測試一本書的市場水溫,避免由圖書編輯決斷和遴選哪些圖書應該出版、哪些圖書不應該出版。換句話說,在這個時代,圖書編輯和媒體的主編一樣,不能再扮演受眾閱讀清單把關人的角色。既然我這本書寫的是《新媒體革命》,也希望其出版行為本身就帶有“革命”的色彩。 Q2:您覺得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哪里,是什么讓您有信心可以通過眾籌方式實現出版?您預期這本書的銷量是多少? 仇勇:說實話,這是一本小眾的圖書。或許只有媒體從業(yè)者、公司公關人員、關心新媒體變局和機會的人才有興趣一讀。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未來,一切皆媒介,在線傳播將不只是關乎媒體、公關,更是所有企業(yè)、商業(yè)、政府機構都需要順應變化的趨勢,所以,我努力想描述清楚為什么過去的傳播方式和鏈條在失效、破裂,以及未來可能的傳播方式會是什么。 眾籌能否成功,我理解關鍵在于權益回報的設計是否有吸引力,表達足夠的誠意,而不能只是一種“預售”、“推廣”,這是把讀者當傻瓜看。所以,我設計的回報權益是: 1,初稿預審權。我想求一字之師——現在,就把未完成的WORD版初稿發(fā)至您郵箱,聽取您預讀之后的修改意見;若您同意,我還希望能夠將您的名字將列入本書的致謝名單之中?!伺e,是希望讓讀者真正參與到本書的創(chuàng)作之中,而不是閉門造車。 2,所有參考書目一套+見面聊——此舉,是考慮到讀者希望獲取的知識是立體的,那么就不妨把我寫作本書過程中的思考之源也供應給讀者。另外,讀后對我這個“母雞”有見面深聊愿望的讀者,還可以約起,由我埋單。 3,50本本書+培訓講課——此舉,是面向企業(yè)、機構客戶,相當于把講課費、顧問費、差旅費包含在內,可量身、貼身提供新媒體傳播的建議和方案。 總之,書其實也是一種連接,我愿通過它,讓我和更多讀者能夠結識和創(chuàng)-做。也就是,由此,凝聚為一個社群。 Q3:您之前的傳媒從業(yè)經歷,主要是關注財經報道領域。什么原因讓您開始轉型并研究新媒體? 仇勇:進入媒體行當10幾年,經受了無數次打臉、學習、磨礪,剛剛初窺媒體寫作和編輯之門縫,這個行業(yè)就迎來被洗牌的時刻。2013年2月17日春節(jié)過后,我將自己的一些粗淺思考寫就了一篇文章:《傳統(tǒng)媒體在洗牌中(Traditional media Under New Management)》,發(fā)布在微博上。此文引發(fā)的熱議是我也始料未及的。它可能在那個時間點上正好觸發(fā)了大家關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公關和傳播的迷惘與思考,吵醒了鐵屋子里的人。 紙上談兵,不如起而行之。兩周后,我也正式告別了我工作了14年的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希望有機會做一個新媒體的試驗。對于我這一代的媒體人來說,從來沒有感受過新聞業(yè)的黃金時代,也錯過了2000年左右的第一波互聯網浪潮,我想,再不投身于移動互聯網的這一波洪流,這一輩子可能也就這樣交待了。 從告別傳統(tǒng)媒體的那一刻起,我就有著兩個小小的野心:找到媒體適用于在線時代的生產方式;讓優(yōu)質內容有權獲得合理的市場定價。很希望能看到真正的新媒體涌現,并實現它。 不過,慘痛的教訓比經驗多,但也就此讓我對在線時代的媒體、公關和傳播有了更深入思考的機會。之所以有這本書,是希望把以往片斷式的思考系統(tǒng)地整理成書,它映射了我們不斷跌倒和修正過程中的心得,并有勇氣繼續(xù)前行。 Q4:怎么看待之前曹林所提出的:學新聞的第一份工作別去新媒體? 仇勇:不太了解曹兄說出此語的語境和上下文,不好評論。不過個人覺得,沒有一定之規(guī),沒有絕對的YES或NO。新媒體需要新的文體和內容生產方式,一批資深媒體人也流向了新媒體,所以,對有志于新聞事業(yè)的年輕人來說,重要的是跟對導師、跟對老板,呵呵。 Q5:在這本書的引子中您提到了柴靜的《穹頂之下》,這個視頻在各大媒體得到轉載,而您新書的電子版也會和紙質版同時上線,現在網絡傳播力度很大,為什么還要選擇出紙質版的書。 仇勇:之前,我曾經考慮過多種“出版”方式。因為寫作此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作家”,也不是為了靠版稅致富,更希望的是將我關于新媒體的思考與更多人連接、碰撞,所以,擴散是最重要的。因此,我曾想過,把本書只做成電子書,并免費供所有人下載閱讀;我也不介意所謂“盜版”,所以也歡迎各種轉發(fā)。 后來聽取了朋友的建議,覺得一本紙質的出版物對自己還是一個人生里程碑式的紀念物,因此,決定還是把它印成鉛字。不過,上市時,我計劃電子書和紙書同步發(fā)行,并且定價保持一致。現在的電子書通常是紙書定價的1/4或更低,我認為這是不對的。真正的讀者不是為了圖便宜才買電子書,而是因為閱讀場景和習慣的變化。對于我這本關于新媒體的書來說,即使電子書定價1元,不關心的讀者也不會購買;而有興趣的讀者,肯定會接受和紙書一樣的定價。 這也是一個試驗,看看能否打破關于電子書定價的迷思。 Q6:現在很多媒體人都看到了傳媒的瓶頸,紛紛轉型,您也是其中之一。對于新媒體來說,也有它的局限性,從傳媒到新媒體,你的看法是什么? 仇勇:我有一個極端的看法,覺得傳統(tǒng)媒體機構至少在3年之內,可能都無法找到適應在線時代的內容生產方式和贏利模式。這也是媒體人跳脫這個行業(yè)的原因。而諸多新媒體,如果內容生產方式和贏利模式不更新,我認為也只是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傳統(tǒng)媒體。新舊之說只是暫時的,更好的名字是“在線媒體”。我相信有一天,對新聞有情結的我們會回來的。只不過,我們會以另一種身份和方式回來:找到媒體適用于在線時代的生產方式,讓優(yōu)質內容有權獲得合理的市場定價。 I'll be back。 Q7 :對于這本書的定位是什么?是更注重于對媒體的討論還是更在意公關和商業(yè)傳播? 仇勇:我期望它是一本喚醒之作。它不提供良方,不關乎實戰(zhàn),不解決問題,只是希望剌激讀者的思考。我相信讀者是聰明的,自能找到方法解決所在情境中的問題。本書涉及到的是在線時代媒體、公關、傳播甚至商業(yè)的全新變革,所以,我愿意以此與所有關心傳播變革的媒體人、公關人和商業(yè)人士交流。 Q8:網絡信息時代,是不是傳統(tǒng)媒體的存在就毫無意義?對此您怎么看? 仇勇:有些東西的崩解是為了讓更好的東西可以聚合。未來還會有《紐約時報》、CNN,但可能它身體里的每一部分都新生并重新組合在一起。媒體機構仍會存在,但它不再是依附于紙張、電視機和收音機這些傳統(tǒng)傳播載體的媒體。關注公共利益的深度調查仍將是媒體機構才能提供的主要產品,“看門狗”的角色仍然是社會的必需,要讓那些不良政客、奸商和機構時時知道,有人在24小時盯著它們,不作惡。 用《三體》的話說,這是一種威懾存在。 Q9:您提到新媒體其實還是在走傳統(tǒng)的路徑,那應該怎么擺脫傳統(tǒng)路徑來做新媒體? 仇勇:第一,找到新的內容產生方式:一云多媒、眾包生產、分子化聯盟化、讓讀者為體驗付費,由算法來決定哪些新聞應該置頂、加精、成為頭條,而不是編輯決定。 第二,新的商業(yè)閉環(huán)。如果還依賴廣告、公關費,那就是舊錢;要賺新錢:提供有用之用的信息,也就是情報服務;提供解決現實痛點的服務;提供劇場效應的線下活動等。 詳見本書:)
Q10 新媒體的價值和未來在哪里? 仇勇:媒體的價值在于信任,所以,要在信任的市場里建立與受眾的信任關系。未來的成功媒體,一定是能夠清晰地說出自己表征了哪一群體受眾的利益和興趣,并且這個群體足夠大。辯識度足夠高、風格化的媒體品牌將具有極大的商業(yè)價值。 一家媒體機構如何打造自己的風格化品牌? 一, 只提供精眾內容。 二, 只滿足所有受眾的某一種需求,而不是試圖滿足一類人群的所有需求。 三, 成為強關系的社區(qū)。 個人淺見,而且它可能只是在當下“有效”的建議。謝謝“記者站”的提問。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左下原文閱讀,可直達本書眾籌支持頁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