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沾化縣歷史沿革考略

 欣欣茶樓圖書館 2015-05-04

    

王德賢  李向升

                              

茲將沾化歷代行政歸屬概述如下:

    夏朝的歷史,無文字記載,被認(rèn)為是夏朝史書的《書·禹貢》,實(shí)際成書時間晚在戰(zhàn)國,且所記內(nèi)容又很粗略。但欲考沾化在夏朝的歸屬,除《書·禹貢》別無文字資料可鑒,權(quán)引之作參考?!稌び碡暋份d,禹時“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又載,禹“疏九河”。所謂“九州”,指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州;所謂“九河”,指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河(均見《爾雅·釋水》)?!稘h書·地理志》轉(zhuǎn)引《書·禹貢》對兗州的記載說:“濟(jì)、河維兗州”,意思是說,兗州的地理位置在濟(jì)水和黃河之間?!皾?jì)”,指黃河以南自今河南滎陽北,東北流至今山東利津南入海的古濟(jì)水,“河”,指自今河南武陟東北流至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的古黃河。 據(jù)上所述,在夏朝,沾化屬兗州域。值得注意的是,“九河”中的徒駭河,自古至今已幾易河道,不可完全認(rèn)為就是今天南北斜貫沾化境內(nèi)的徒駭河。

    商朝無地理志。《漢書·地理志》記載商朝諸侯國情況說:“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 國此也?!辈椤吨袊鴼v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地圖集》),商朝薄姑國治所在博興縣城東南,沾化在薄姑國轄境。

    西周無地理志?!妒酚洝ぶ鼙炯o(jì)》記載西周初年大封建情況說,周克商后,“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薄吧懈浮?,又名呂尚,呂望,太公望,姜太公,姜子牙。“營丘”,指今山東昌樂。齊初都營丘。后遷臨淄?!洱R乘》載:“周武王克商,封太公呂尚于齊,未得薄姑之地。成王時,薄姑與四國作亂,王滅之,益封太公,遂有全齊。”《國策.齊策》載:“蘇秦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瑯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所謂四海之國也,地方兩千余里。”查《地圖集》,周初所封的齊國地盤,轄沾境。今縣內(nèi)泊頭鎮(zhèn)呂望莊、姜牙店,富國鎮(zhèn)宿牙橋等村,至今還流傳著當(dāng)年姜太公在這一帶活動的傳說。那么,在西周,沾化當(dāng)屬齊國。

東周時,沾化歸屬問題的可據(jù)文字資料較西周更為具體豐富。《戰(zhàn)國策·齊策》載蘇秦語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瑯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所謂四塞之國也?!庇謸?jù)史書載:“管仲既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cái),富國強(qiáng)兵。”史書載,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疆土擴(kuò)展到今山東東部,齊的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無棣水,在今河北鹽山南。查《地圖集》,在東周,沾境當(dāng)屬齊國無棣。(見圖1 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圖)

秦朝歷史無地理志資料可鑒。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秦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據(jù)史書載,秦初所置的齊郡,后改名為臨淄郡。查《地圖集》,臨淄郡千乘縣轄境跨今沾化利津兩縣東部地區(qū)。秦時山東北部各郡,除臨淄郡外,還有濟(jì)北郡,濟(jì)北郡厭次縣轄境跨今沾化西部地區(qū)。可知,在秦朝,沾境東部屬臨淄郡千乘縣,西部屬濟(jì)北郡厭次縣。(見圖2秦代圖)

 

西漢地方行政單位為州刺史部、郡(國)、縣(侯國)三級。據(jù)《漢書·地理志》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全國劃分為司隸、冀、幽、青等十四個州部?!渡綎|通志》上說,今沾境是陽信、富平兩縣地;《沾化縣志》載為千乘郡濕沃縣地,都不全面。查《地圖集》,在西漢時,沾境處二州(幽、青)、三郡(渤海、平原、千乘)、三縣(陽信、富平、濕沃)交界處,陽信縣屬幽州刺史部渤海郡,縣治所在今山東無棣縣北;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縣治所在今山東惠民縣桑落墅;濕沃縣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縣治所在今山東濱縣??梢?,在西漢,沾境西北部屬幽州刺史部渤??り栃趴h,南部和東南部分別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富平縣,千乘郡濕沃縣。(見圖3、西漢圖)

東漢地方行政單位和西漢相同,仍為州刺史部、郡(國)、縣(侯國)三級。據(jù)《山東通志》載:此期黃河改道,由濱縣一帶入海,漯河為黃河所奪,濕沃縣被淹,撤銷縣建制并入千乘縣;渤??び捎闹莞膶偌街?,富平更名厭(ya) 次,千乘郡更名樂安國。據(jù)《后漢書·郡國志》載:厭次縣,本富平縣,東漢明帝時更名。樂安國,本千乘郡,東漢和帝永元七年更名。渤海郡原屬幽州刺史部,東漢時劃歸冀州刺史部。查《地圖集》,在東漢,沾境地處兩州(冀、青),三郡國(渤??ぁ⑵皆?、樂安國),三縣(陽信、厭次、千乘)交界處。沾境西部、北部為陽信縣轄境;南部、西南部為厭次縣轄境;東部、東南部為千乘縣轄境。陽信縣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厭次縣和千乘縣分別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和樂安國。到東漢,沾境西部,北部屬冀州刺史部渤??り栃趴h,南部西南部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厭次縣,東部、東南部屬青州刺史部樂安國千乘縣。(見圖4東漢圖)

 

    三國時期無地理志。據(jù)史書載,三國時,地方行政單位同兩漢,仍為州刺史部、郡(國)、縣三級。查《地圖集》,三國時,沾境處陽信、厭次、濕沃三縣交界處。據(jù)《晉書·地理志》載,濕沃縣西漢置,東漢省,三國魏復(fù)置,并將濕沃縣由青州刺史部劃歸冀州刺史部。查《地圖集》,三國時,曹魏據(jù)有冀州、青州等十三州。冀州的樂陵國轄陽信、厭次、濕沃等五縣。所以,三國時,沾境東南部為魏冀州樂陵國的濕沃縣地,西南部為厭次、陽信縣地。

西晉時,地方行政單位仍為州、郡(國)、縣三級。據(jù)《晉書·地理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將全國劃為司、冀、兗、青等十九州,一百七十三郡國。冀州領(lǐng)樂陵國、渤??さ仁齻€郡國,樂陵國領(lǐng)陽信、厭次、濕沃等五縣。查《地圖集》,西晉時,沾境處陽信、厭次、濕沃三縣交界處,隸屬未變。(見圖5三國、西晉圖)

 

    東晉時期,沾化的歸屬難以查考。因?yàn)椋?17年,司馬睿在建康建立起偏安之局的東晉小朝廷后,北方出現(xiàn)“五胡十六國”局面。在此期間,北方政權(quán)變化很大。據(jù)《晉書·地理志》載:“惠帝之后,冀州淪沒于石勒,勒以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僭號于襄國,稱趙。后為慕容儁(?。┧鶞?,慕容氏又為苻堅(jiān)所滅。孝武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堅(jiān)敗,其地入慕容垂,垂僭號于中山,是為后燕,后燕卒滅于魏?!睋?jù)上所述,東晉時期,沾境先后屬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和魏的樂陵郡。另據(jù)清光緒版《山東通志》記載,此期朝代雖多次更替,但行政區(qū)劃無大變化,今沾境一直為樂陵郡(永嘉末復(fù)為郡)濕沃縣、陽信縣、厭次縣所有。(見圖6東晉十六國圖)

 

    公元420——589年,我國歷史為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地方行政單位為州、郡、縣三級。全國一級行政單位共114個州(包括僑置州),查南北朝時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79年)北魏的幽、冀諸州`地圖,沾境處北朝北魏冀州樂陵郡。樂陵郡領(lǐng)樂陵、陽信、厭次、濕沃四縣,沾境處陽信、厭次、濕沃三縣交界。據(jù)《魏書·地理志》載,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曾分瀛、冀二州置滄州,并說滄州領(lǐng)浮陽、樂陵、安德三個郡??磥?,南北朝時期,沾境分屬于北朝北魏樂陵郡陽信、厭次、濕沃三縣,初屬北魏冀州,后屬北魏滄州。(見圖7南北朝圖)

    隋朝沾境歸屬,舊志眾說紛紜?!渡綎|省通志》說沾境在隋朝屬渤??り栃牛幻魅f歷、清光緒和民國時期的舊縣志則說沾境在隋朝分屬渤??さ钠雅_和平原郡的將陵縣。查《地圖集》隋朝地圖,沾境處陽信、蒲臺兩縣交界。 據(jù)史書載,隋初廢郡改州,后又改州為郡,并說隋煬帝時“大凡郡一百九,縣一千二百二十五”,又說,隋朝的渤海郡領(lǐng)陽信、樂陵、蒲臺、無棣等十縣。沾境東部應(yīng)屬渤??て雅_縣,西部屬渤??り栃趴h。舊縣志關(guān)于沾化在隋朝屬平原郡將陵縣之說,是一大誤,《山東通志》指出“將陵縣在今直隸吳橋縣境”這一誤置是“自顏魯公東方朔畫像贊碑陰記稱厭次城在安德縣東北二十二里輾轉(zhuǎn)而來”。 (見圖8隋代圖)

 

唐朝地方行政單位為道、州、縣三級。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載,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為關(guān)內(nèi)、河南、河北等十道,道下置州。在唐朝,由于行政區(qū)劃幾經(jīng)演變,沾化歸屬也隨之演變。具體說,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 以滄州的厭次縣、德州的商河縣和陽信縣置棣州。又割淄州的蒲臺屬棣州。此時沾境屬河南道棣州陽信縣和蒲臺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棣州為樂安郡,此時沾境屬河南道樂安郡陽信縣和蒲臺縣。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又改樂安郡為棣州,領(lǐng)厭次、陽信、商河、蒲臺、渤海五縣。又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載,渤海縣,系“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析蒲臺、厭次置,有鹽?!辈椤兜貓D集》,唐朝渤??h境內(nèi)已有招安鎮(zhèn)。此時,沾境屬河南道棣州渤??h招安鎮(zhèn)。(見圖9唐代圖)

    五代十國時期地方行政單位仍為道、州、縣三級。據(jù)《舊五代史·郡縣志》載,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曾以距洛陽近遠(yuǎn)為序排列十道。上書又載,五代十國時的河南道,領(lǐng)滑、宋、曹、濱等十一州,還說,濱州系周顯德三年六月置,割棣州渤海、蒲臺屬之。查《地圖集》,在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四代,沾境屬河南道棣州渤??h,在后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以后,沾化屬河南道濱州渤海縣招安鎮(zhèn)。(見圖10五代圖)

北宋、遼時期,地方上有路、府、州、郡、監(jiān)之設(shè)。府多設(shè)于較大而重要的州,郡、監(jiān)多與府同級,實(shí)際上地方行政單位只有路、州、縣三級?!端问?、地理志》載:“宋太祖受周禪,初有州百一十一”,“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天圣析為十八,元豐又析為二十三?!庇终f:“河北路,舊分東西兩路,后并為一路,熙寧六年再分為兩路。”河北路東路轄滄、冀、棣、濱等十一州?!端问贰さ乩碇尽愤€說:“招安,上,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升招安鎮(zhèn)為縣,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省為鎮(zhèn)入渤海,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復(fù)為縣?!睋?jù)上所述,沾境在北宋初年的隸屬關(guān)系與五代后期同,仍屬河南道濱州渤??h。宋太宗至道三年劃全國為十五路后,沾境屬河北路東路濱州渤海縣。慶歷二年(1042年),沾境屬河北路東路濱州招安縣(這是沾境第一次自為縣治)。熙寧六年(1073年),屬河北路東路濱州渤??h。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屬河北路東路濱州招安縣。(見圖11北宋時期圖)

    南宋、金時期,地方行政單位為路、州、縣三級。據(jù)《宋史·地理志》載:“高宗倉皇渡江,駐蹕吳會,中原、陜右盡入金,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guān)為界,其所存者兩浙、兩淮,……廣西十五路而已”。又說:“金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苯饡r十九路中的山東東路,領(lǐng)二府,二防御州,七刺郡,七刺郡中的濱州轄渤海、利津、蒲臺、沾化四縣。還說:“沾化(本名招安,明昌六年更。)鎮(zhèn)三(永豐、永阜、永科)”。又據(jù)《金史·志第六??庇洝份d:“永科”當(dāng)是“永利”之誤??梢姡谀纤?、金初之時,沾境為山東東路濱州招安縣。金章宗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更招安縣為沾化縣,沾境始以“沾化縣”命名。舊縣志認(rèn)為沾化所以取名沾化縣,系指西漢時龔遂出任渤??ぬ兀卫碛蟹?,則渤海之民“復(fù)沾圣化”之意。此說始見于元朝于欽的《齊乘》,后人或有持疑義者。(見圖12金朝圖)

元朝地方行政單位為行中書省、路、州、縣四級。據(jù)《元史·地理志》載,元世祖二十七年“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又說,元朝為方便統(tǒng)領(lǐng)離大都較遠(yuǎn)的各路,設(shè)立了介于省和路之間的派出機(jī)關(guān)肅政廉訪司和宣尉司、宣尉使司,濟(jì)南路和般陽府路受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統(tǒng)領(lǐng),總屬于中書省。查《元史·地理志》,濟(jì)南路除直轄歷城、章丘、鄒平、濟(jì)陽四縣外,還領(lǐng)棣州和濱州。元初濱州、棣州自為一道,中統(tǒng)三年(1262年)改棣州、濱州合為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1265年)省路為州,復(fù)置濱州、棣州,均屬濟(jì)南路。即沾化在元朝中統(tǒng)三年(1262年)屬山東東西道濱棣路。至元二年(1265年)屬山東東西道濱州。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濟(jì)南路濱州,直屬稱之為“腹里”的中書省。(見圖13元代圖)

明朝地方行政單位為布政使司、府、州、縣四級。據(jù)《明史·地理志》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四月,置山東行中書省。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置青州都衛(wèi);八年(公元1375年)十月,改都衛(wèi)為山東都指揮使司。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并說全國共分十三個布政使司和南北兩個直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領(lǐng)濟(jì)南等六府,濟(jì)南府除直轄歷城、章丘等十五個縣外,尚領(lǐng)泰安州、德州、武定州、濱州等四州。濱州領(lǐng)利津、沾化、蒲臺三縣。《明史·地理志》又載:“沾化,州西北,東北濱海,有富國等鹽場,又有久山鎮(zhèn)巡檢司。”由此可見,沾化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屬山東行中書省濟(jì)南府濱州。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屬山東都指揮使司濟(jì)南府濱州。洪武九年(1376年),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jì)南府濱州。(見圖14明代圖)

 

清朝地方行政單位為省、府(包括省屬廳、州),縣(包括府屬廳、州)三級。史書載,清朝全盛時期疆域政區(qū)有十八省、五個將軍轄區(qū)、兩個辦事大臣轄區(qū),共二十五個一級行政區(qū)域。此外,還有內(nèi)蒙古等盟旗?!肚迨犯濉さ乩碇尽份d:“明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因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濟(jì)南府之泰安、武定、濱州,兗州府的濟(jì)寧、曹沂等六州為直隸州。”又說,雍正十二年,改武定州為武定府,“置附郭,降濱州所領(lǐng)利津、沾化、蒲臺及濟(jì)南之青城、商河來隸”,武定府領(lǐng)一州(濱州)九縣(惠民、青城、陽信,海豐、樂陵、商河、利津、沾化、蒲臺)。”《清史稿·地理志》還載:“沾化,難,府東北七十里。海,北少東百里。西與海豐接,西有鉤盤河自陽信入,錯海豐復(fù)入,又東南入大洋口。西南:徒駭,自濱入。鎮(zhèn):永豐,久山有廢巡司?!笨梢?,沾化在清世祖順治年間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jì)南府濱州。雍正二年屬山東省濱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屬山東省武定府濱州。乾隆以后,屬山東省武定府。(見圖15清代圖)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設(shè)道,沾化屬山東省岱北道。民國四年(1915年),改岱北道為濟(jì)南道,沾化屬山東省濟(jì)南道。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山東分設(shè)十道,在惠民設(shè)武定道,沾化屬山東省武定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沾化遂直屬山東省政府。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三權(quán)交叉”,各有建置:國民政府將沾化劃屬魯北行署;日偽將沾化劃屬山東省武定道; 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沾化屬冀魯邊第三專署。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沾化屬清河區(qū)。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沾化屬渤海區(qū)四專暑。1947年,渤海區(qū)四專署更名墾利專署,沾化仍歸屬。(見圖16民國時期圖)

1949年,沾化屬渤海區(qū)墾利專署。1950年,墾利專署由陽信遷惠民,并改名為惠民專署,沾化隨屬。1958年惠民專署與淄博合并,統(tǒng)稱淄博專署。同年沾化、利津并縣,仍稱“沾化”,治所亦在富國,隨屬淄博專署。1961年,惠民與淄博分設(shè)專署,沾化、利津分縣,同屬惠民專署。1982年,專署改稱行署,沾化屬惠民地區(qū)行政公署。1992年3月,惠民地區(qū)改名為濱州地區(qū),沾化屬濱州地區(qū)行政公署。2000年6月,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濱州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濱州市,沾化屬濱州市,至今。(見圖17、1983年行政區(qū)劃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