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開口羊開口的其他名稱:八月札 ,八月炸 ,圣知子 ,圣先子 ,木通子 ,百日瓜 ,燕葍子 ,八月瓜 ,預(yù)知子 ,玉支子 ,木通實 ,拿子 ,畜葍子 ,桴棪子 ,覆子 ,八月楂 ,壓驚子 ,八月果 ,冷飯包 ,拉拉果 ,野香交 ,臘瓜 ,牽藤瓜 ,先兆子 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和白木通的種子。 主治肝胃氣痛,胃熱食呆,煩渴,亦白痢疾,腰痛,脅痛,疝氣,窟經(jīng),子宮下墜。 【英文名】 Fruit of Fiverleaf Akebia, Fruit of austral Akenia,Fruit of Threeleaf Akebia 【別名】 畜葍子、拿子、桴棪子、覆子、八月楂、木通子、壓驚子、八月瓜、預(yù)知子、八月炸、八月果、百日瓜、牽藤瓜、冷飯包、拉拉果、野香交、羊開口、臘瓜 【來源】 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和白木通的種子。 8-9月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采摘,用繩穿起晾干,切忌堆放,以免發(fā)熱霉?fàn)€,或用沸水泡透后曬干。 【性狀】 本品呈腎形或長橢圓形,稍彎曲,長3~9cm,直徑1.5~3.5cm。表面黃棕色或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深皺紋,頂端鈍圓,基部有果梗痕。質(zhì)硬,破開后,果瓤淡黃色或黃棕色;種子多數(shù),扁長卵形,黃棕色或紫褐色,具光澤,有條狀紋理。氣微香,味苦。 【炮制】 洗凈,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曬干。或洗凈曬干,用時搗碎。 【性味】 味微苦,性平。 【歸經(jīng)】 肝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氣,活血止痛,除煩利尿。治肝胃氣痛,胃熱食呆,煩渴,亦白痢疾,腰痛,脅痛,疝氣,窟經(jīng),子宮下墜。 
①崔禹錫《食經(jīng)》:食之去淡(痰)水,止赤白下利。②孟詵:厚腸胃,令人能食,下三焦,除惡氣,和子食之更好。通十二經(jīng)脈。③《本草拾遺》:利大小便,宣通,去煩熱,食之令人心寬,止渴,下氣。④《食性本草》:主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熱。⑤《本草匯言》:以蜜水煮食之,治噤口熱痢。⑥《南京民間草藥》:治腰痛。⑦《四川中藥志》:疏肝,納腎氣。治膀胱疝氣,吐血。⑧《藥材學(xué)》:利氣,活血,殺蟲,解毒,止痛。用于肝胃氣痛,脅痛,月經(jīng)痛等癥。⑨《陜西中草藥》:疏肝益腎,健脾和胃。治消化不良,腹痛,瀉痢,疝氣,子宮下墜。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 30~60g;或浸酒。 【注意】 《本草經(jīng)疏》:凡病人脾虛作泄瀉者勿服。 孕婦慎服。 【附方】 
① 治大風(fēng)腹臟有蟲,令人皮膚生瘡,語聲變,眉鬢落:八月札二兩(搗末),雄黃二兩(研細(xì)),乳香三兩(研細(xì))。上件藥,先以乳香末用水一斗,于銀鍋內(nèi)以慢火 煎至五升,入八月札并雄黃,慢火熬成膏,入瓷器中盛。每日空心以溫酒調(diào)下一茶匙,后有蟲如馬尾隨大便出。(《圣惠方》乳香煎)②治心氣不足,志 意不定,精神恍惚,語言錯妄,忪悸煩郁,愁憂慘戚,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異夢,寐即驚魘,或發(fā)狂眩,暴不知人,并宜服之:枸杞(凈)、白茯苓(去 皮)、黃精(蒸熟)、朱砂(研、水飛)、八月札(去皮)、石菖蒲、茯神(去木)、人參(去蘆)、柏子仁、地骨皮(去土)、遠(yuǎn)志(去心)、山藥各等分。上一 十二味,搗羅為細(xì)末,煉蜜丸,如龍眼核大,更以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細(xì)嚼,人參湯下,不計時候。(《局方》預(yù)知子丸)③治中寒腹痛、疝痛 八月札30g,小茴香12g,水煎服。④治睪丸腫痛 八月札30g,橘核10g,荔枝核12g,大腹皮6g,小茴香6g。水煎服。(3~4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79年)⑤治輸尿管結(jié)石 八月札配薏苡仁各60g。煎服。(《中藥志》)⑥治淋巴結(jié)核 八月札、金櫻子、海金沙根各120g,天葵子240g。煎湯分3日服。(蘇州醫(yī)學(xué)院《中草藥手冊》)⑦治肝癌 八月札、石燕、馬鞭草各30g。水煎服。(《常用抗癌藥物手冊》)⑧治子宮脫垂 八月札(鮮)60g(或鮮根500g),升麻10g,益母草6Og,檫樹根250g,黃連30g,枳殼10g。燉雞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