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要具體介紹新現(xiàn)實主義團體每個藝術家及其創(chuàng)作,首先應該敘述的是伊夫·克萊因,他是這個團體中的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雖然只活了34歲,從事藝術前后不過八年時間,但他不僅是新現(xiàn)實主義運動最杰出的代表,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法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的生命像燃燒的焰火,雖然轉瞬即逝,但卻綻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 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1928年4月28日出生于法國尼斯一個藝術家庭,他的雙親都是畫家,但兩人的畫風絕然相反,父親畫具象畫,而母親畫抽象畫,但他一開始并沒有當藝術家的興趣和志向,他甚至不是一個學習用功的學生,以致連高中畢業(yè)文憑都沒有拿到。青年時期,他先是醉心于爵士樂,19歲時又迷戀上了柔道。20世紀40年代中期,克萊因先后進入尼斯商船學院和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學習航海和日語。學習航海是因為他喜歡大海的蔚藍和遼闊;學習日語則是為了去日本學習柔道。24歲時,也就是1952年秋天,他如愿以償前往日本留學,專習柔道,一年多的時間,他獲得了四段段位(這是柔道中的高級段位)。此時,克萊因躊躇滿志,希望在法國開設自己的柔道館,并打算將教授柔道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yè),他還撰寫過一本關于柔道的小冊子,但事與愿違,由于種種原因,他的柔道發(fā)展計劃胎死腹中。
早在1947年,克萊因在學習柔道的同時加入了一個名叫“玫瑰十字社”(Rosicrucian)的團體?!懊倒迨稚纭笔且环N于17世紀初在德國興起、后來長期流行于歐美的帶有宗教性質的自由結社形式的組織,該團體倡導人們輕肉體重心靈,輕物質重精神,追求人的生命與宇宙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這一宗旨非常投合克萊因的內心需要,他如癡如狂地信奉這一理想,竭力追求這一境界,直到這時,他才想到要通過藝術來表達其思想觀念。
1954年,26歲的克萊因帶著從柔道和“玫瑰十字社”的宗旨中領悟到的超越有形之物、抵達無形之境的觀念,踏入了藝術之門。當年他推出了他的第一批創(chuàng)作“單色畫”(monochrome)。這種單色畫就是在畫布上均勻地涂上一種顏色,不僅沒有形象,甚至沒有一點一線,作為抽象繪畫它們簡化到了極點??巳R因的單色畫所使用的顏色有藍色、金色和紅色等幾種,其中藍色是他最喜歡的顏色。據(jù)說,克萊因在少年時代就迷戀藍色,18歲那年他與阿爾曼和克洛德·帕斯卡爾(Claude Pascal)兩個青年時代的伙伴躺在尼斯的海灘上,三人開玩笑想要瓜分世界,阿爾曼選擇了陸地,帕斯卡爾包攬了空氣,克萊因則希望擁有藍色的天空,他甚至幻想在天穹的另一邊簽下自己的名字,他想成為藍天的主人,想將藍天當作他的作品。在克萊因眼里,藍色代表的是天空、水和空氣,是深度和無限,是自由和生命,藍色是宇宙最本質的顏色。 1956年,克萊因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合成了一種獨特的天青石藍色,1960年他為這種顏色申請了專利,稱為“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 簡稱IKB)。克萊因的單色畫完全擺脫了色彩本身的悅目和諧等視覺心理學效應,而進入了純粹精神性的觀念領域。他說:“借助色彩,我體會到一種與空間同化的感覺,我是真正自由的?!彼€說:“一幅畫的質量,它的終級實在存在于它的視覺性之外?!边@批單色畫面世后隨即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英國展出,引起歐洲藝術界極大關注,克萊因隨之成為法國前衛(wèi)藝術中最耀眼的明星。
1958年4月,克萊因在巴黎伊利斯·克萊爾畫廊(Galerie Iris Clert)舉辦了一個名為“空無”(Vide)的展覽。展覽之前他將這家畫廊展廳內所有物品搬空,把墻壁刷白,他把這個空無一物的空間作為他的一件作品,對外開放,供人參觀。展覽開幕后,成千上萬的巴黎觀眾前來觀看,把畫廊所在的小街擠得水泄不通。為了維持秩序,警察都出動了??巳R因衣冠楚楚站在門口,迎接觀眾分批進入展廳參觀。對于這件史無前例的作品,有的觀眾哈哈一笑,掉頭而去;也有人留連忘返,深受感動。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 1913—1960)看過展覽后在留言簿上寫下了這樣一行文字:“空無充滿著力量?!笨巳R因的《空無》是在單色畫的基礎上朝著非視覺性、非物質性的觀念藝術邁出的更遠的一步。
1960年3月9日,克萊因在巴黎國際當代藝術畫廊創(chuàng)作了一個名為《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Anthropométrie de l’époque bleue)的表演藝術作品。他請來三個美麗的裸體女模特兒,將她們身上涂上顏料——就是被他申請了專利的國際克萊因藍,然后指揮她們在鋪在地面上的畫布上翻滾拖拉,或在掛在墻上的畫布上貼靠按壓,將身體形態(tài)和姿勢的痕跡留在畫布上。表演還包括一個由20位交響樂演奏家組成的樂隊,現(xiàn)場同時演奏克萊因創(chuàng)作的《單調交響曲》,這個交響曲由單獨一個音符持續(xù)演奏10分鐘,然后間以10分鐘的沉默,如此交替而成。他還請來了許多盛裝男女作為觀眾觀看表演。整個過程被記錄在一部名為《狗的世界》(Mondo Cane)的影片中。而那些印有女人體痕跡的畫面則被題為《裹尸布》。 同年秋天,迷戀非物質并對空無的向往達到瘋狂程度的克萊因完成了一個名為《空中的畫家躍入空無》(Le peintre de l’espace se jette dans le vide)的行為藝術作品。為了體驗飛翔和失重的感覺,在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克萊因置生死而不顧,從巴黎郊區(qū)讓蒂爾-貝爾納街3號(Rue Gentil-Bernard)一棟樓房的二樓窗口縱身躍出。這幾乎是一次玩命的行為,盡管他在柔道中接受過縱身騰空而落地無傷的訓練,但在這次“跳樓”行為中,他還是輕微扭傷了腿腳。克萊因騰空飛翔的身姿被攝影師哈里·勛克(Harry Shunk)攝入鏡頭,該照片后來被克萊因發(fā)表在他自己創(chuàng)辦的名為《1960年11月27日星期天》的報紙上面,這是一份“僅存一天的報紙”。
完成了上述表演和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之后,1961年,克萊因又著手進行另一種被他稱之為“宇宙起源”的實驗性繪畫。他將涂上顏料的畫布綁在汽車頂上,然后開車在雨中飛馳,通過風吹雨淋,使畫面產生各種偶然的抽象痕跡。這樣的作品是人力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產物。 除了風雨之外,克萊因還把火作為繪畫創(chuàng)作的手段。1961年2月,克萊因在法國燃氣試驗中心,用噴火器當畫筆,將熾熱的火焰噴射在涂有紅黃藍各種顏料的石棉板上,由此創(chuàng)作出一批《火畫》(Peinture feu)。在那些《火畫》中,紅黃藍各種顏色經過燒灼,產生一種熱烈奔放的視覺效果。關于這組作品,克萊因寫道:“總的來說,我有兩個目的,首先是記錄在今天的文明里人的影響力的痕跡,其次是記錄引起這種文明的源頭,換句話說,就是火的痕跡。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所思所想總是與空無聯(lián)系在一起,我肯定,在空無的中心,如同在人的心臟,有火在燃燒?!?1961年寫于紐約,引自1965年巴黎亞歷山大·伊奧拉斯畫廊《伊夫·克萊因畫展前言》) 在克萊因的有形的作品中,除了上述勉強可稱之為繪畫的平面作品之外,還有三維的立體作品,他利用海綿、石膏和樹脂等材料創(chuàng)作了大量雕塑,其中一組根據(jù)新現(xiàn)實主義各位成員的形象創(chuàng)作的紀念浮雕像尤其引人注目。1962年創(chuàng)作的這組肖像浮雕都是通過從真人身體翻模而制作完成的,每個人像都涂有顏色并配有底板??巳R因將自己的半身像涂上金色,固定在藍色底板上,而其他人則是藍色形象,金色底板。這組作品在展出時,一字排開,克萊因將自己的金色塑像置于正中心,其他人像則被排列在左右兩邊。這組肖像浮雕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展覽方式充分顯示了克萊因狂狷自大的心態(tài)。 在克萊因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還有一件買賣觀念藝術作品的行為值得一提。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1959年的一天,克萊因將原來存放在畫廊中準備出售的作品全部取走,然后告訴畫廊老板說,自己的作品是非物質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顧客要購買,僅僅留下支票,交易就算完成了。這樣的買賣似乎荒誕不經,但是克萊因最終還是與一位名叫佩皮諾·帕拉佐里(Peppino Palazzoli)的意大利人做成了一筆這樣的交易。1962年1月26日,克萊因將帕拉佐里約到塞納河邊,當著證人的面,將一件他稱之為《非物質的繪畫感受區(qū)》(Zone de sensibilité picturale immatérielle)的作品——其實就是一張收據(jù)——交給帕拉佐里,帕拉佐里則付給他一片金箔??巳R因隨即將金箔扔進塞納河,而帕拉佐里則按要求將收據(jù)燒毀。如此這般,克萊因完成了一件獨特的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這件作品,克萊因想要告訴人們的是,有形的作品來源于無形的觀念,因此無形的觀念就是作品,甚至比有形的作品更重要。 1959年,克萊因在杜塞爾多夫舉辦的一個報告會上高聲說道:“什么是感覺?感覺就是存在于我們自身存在之外,但又永遠屬于我們的東西。生命本身并不屬于我們,但我們的感覺讓生命屬于我們,我們用感覺來感受生命。感覺是宇宙,是空間,是大自然通用的貨幣,我們可以用它來購買‘元物質’狀態(tài)的生命。想象力是感覺的交通工具,張開想象的翅膀,我們可以獲得作為絕對藝術的生命。” 1962年6月16日,克萊因因心肌梗塞猝然死亡。這位畢生渴望超越實在,進入虛無的藝術家,留下他那崇高而永恒的觀念,從物質的世界消失了。在克萊因僅僅八年的藝術生涯中,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1077件作品,這些作品是他傳達藝術思想的載體和媒介,它們被后來的藝術史家分別歸入極簡主義、環(huán)境藝術、行為藝術、表演藝術、偶發(fā)藝術和觀念藝術等各個不同的門類,事實上,克萊因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各種后現(xiàn)代藝術流派的先行者,這位短命的天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與德國的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齊名的極少數(shù)可以與美國藝術家相抗衡的歐洲藝術家之一。 在雷斯塔尼眼里,克萊因的逝世意味著新現(xiàn)實主義作為一場運動的結束。 |
|
|
來自: BEIFANG88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