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級政府今年普遍面臨財政壓力。一季度,多項財政收入數據出現下滑,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僅增長1.2%;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2.4%,增速處于低位;土地出讓收入同比更是下降36.1%。今年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形勢不好;二是結構性減稅;三是營改增。今年,在積極財政政策背景下,國務院給地方政府批下了5000億元一般債券和1000億元專項債券。此外,今年還有約1.85萬億元的地方債到期,為處理好化解債務和穩(wěn)增長的關系,財政部年初給地方下達了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對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到期債務過多,各地首批公布的債券額度基本上都用于借新償舊。審計署口徑的2015年政府債務到期規(guī)模約2.8萬億元,按口徑測算的地方政府到期量約為3.8萬億-4萬億元,而二季度是債務到期高峰。不過,在地方政府深受債務之苦的同時,國內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一個例子就是財政預算資金使用不暢,結果導致年底突擊花錢。一般每到年底,全國各級財政支出的積壓資金都在數萬億左右。比如2014年前11個月,全國各級財政支出12.6萬億元,僅完成全年預算82.5%。這意味著12月需要完成近2.7萬億元的財政支出,是正常月份財政支出額的兩到三倍。在財政花錢從嚴的背景下,財政資金積壓的現象十分嚴重。在財政緊張的背景下,加快財政體制改革,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對2015年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