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薊,草名。翻遍典藏,描述原植物的只有《廣韻》里精短的一句。不似詩文里其他浪漫的植物,或許是因為太常見而熟視無睹,“草薊”和“草芥”一樣身份低微。 但是薊在藥用領(lǐng)域占據(jù)一席之地,南北朝時就有記載“大薊……小薊……葉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在《證類本草》《日華子本草》《本草經(jīng)集注》等書中列為最常用的止血藥。大薊、小薊同是菊科薊屬,按照現(xiàn)代植物學(xué)分類,薊Cirsium japonicum為大薊學(xué)名,而小薊一般稱作刺兒菜Cirsium setosum,兩者都是涼血止血藥,能散瘀解毒消癰。藥性相較,大薊消癰止血力稍長于小薊,可用于九竅之各種熱性出血,小薊兼利尿通淋之功,善治血尿血淋等疾病。全草入藥,生用或炒用,鮮品適合外敷,炒炭后止血效果增強(qiáng)。 兩者容易分辨,大薊的葉子深裂明顯,葉緣的刺齒較長,被毛稠密,花托近球形,苞片尖端也是較明顯的針刺狀;小薊長得相對溫和,葉通常不裂,刺齒較短小,花托呈略長的橢球形。花都是粉色頭狀花序。 小薊↑ 大薊↑ 大、小薊都是可以吃的,歷史上有正式記載的,是明成祖朱棣主持編撰的《野食》一書里,開篇就是小薊和大薊,“采嫩苗葉,煠熟,水浸淘凈,油鹽調(diào)食,甚美?!泵鞔懦霈F(xiàn),說明薊的食用史并不特別悠久,可能真的是鬧饑荒不得已而嘗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味道居然挺美的。煠(音ye)意為燒,也通油炸的炸。吃野菜的境界不止于燒熟,就算熬饑荒也要翻新花樣,像吃香椿魚兒,裹著粉油炸才過癮,如果用蘿卜泥搭配調(diào)味汁,不就成了天婦羅了嗎。 菊科的很多嫩菜都可以吃,蒲公英、鼠鞠草、茼蒿、青艾,還有大薊、小薊,清炒涼拌,或者制成蒸米粉團(tuán),伴著菊科特有的清涼,光想想就讓人流口水。說點題外話,咱們吃野菜都是挑嫩的時候,因為老了往往有毒,開花后口感也不好。但的確有長花了才吃的植物,也是一種薊,學(xué)名食托菜薊Cynara scolymus,俗稱洋薊或朝鮮薊,在歐美是很普遍的菜肴。地中海風(fēng)味的油浸朝鮮薊,鮮香開胃,嗜之者欲罷不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