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書人韋力在古籍收藏領(lǐng)域極具知名度。在天津,他擁有一個600多平方米的“藏書樓”,收藏有8000余部、7萬余冊古籍善本,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 3月6日,韋力在國家圖書館典藏博物館作了一場關(guān)于古籍收藏的講座,講述了藏書人的“修煉之道”。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一位藏書家,不僅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沖動—有“占有欲”,還要有一定的章法—專一且博學(xué)。 先有“占有欲” 2012年,過云樓藏書以2.16億元天價被江蘇鳳凰集團收入囊中,之后不斷有民間藏書亮相拍賣會,讓古籍收藏慢慢進入大眾眼中。不過,想收藏古籍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其最首要的條件是什么?愛書,還是愛看書?韋力給出的答案是,要想收藏古籍,首先要有“收藏癖”。 將收藏古籍當(dāng)成癖好、融入血液的人,才有耐心和毅力尋書、藏書。這與愛好、研究的意思皆不同。因為研究和喜歡看書的人,并不一定要將古籍占為己有,哪怕是有心想要從孤本或者原版圖書中找到資料,大可直接閱讀影印版?!八裕姓加杏奶煨?,對古籍有貪欲,才能做到有目的性的收藏?!表f力說。 而且,古籍與書畫等藝術(shù)品不同,書畫、古玩更多地具備了直接觀賞性,“而古籍則是一種'曲折美',必須要知道它的價值、意義乃至版本及傳遞之后,才能領(lǐng)略其真諦”。韋力解釋說,只有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史,你才知道哪些文化、哪些書籍才是重要的,在書籍的收藏上才不會走偏。 然后要專一 若提起藏書的癖好,晚清名臣曾國藩算是代表人物之一。晚年的曾國藩曾說過:“余將來不積銀錢留于子孫,唯書籍尚需添買耳。”經(jīng)過在琉璃廠的數(shù)年歷練,他已經(jīng)成為淘書的行家,藏書之中不乏珍本、善本。當(dāng)年他修繕房屋,特地建造了“富厚堂”用以收藏十幾萬冊的書籍。如今,人們談起曾國藩,除了宦海沉浮,便是他那引以為傲的藏書了。不過,韋力卻認為,曾國藩藏書數(shù)量雖多,但是對于書籍版本要求不高,很難稱之為“藏書大家”。 “人們在開始藏書時往往會先從大的門類入手,進行收集,然后才會慢慢縮小范圍,將自己的收藏目標(biāo)變得更專一。但這個過程其實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如果真的想收藏好書,那么應(yīng)該一開始就制定明確的目標(biāo)?!表f力說。比如,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宋代出版的書籍,不論從寫本還是刻本皆是珍品。宋刻本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這是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書籍的形式,再早就是鈔本了,而鈔本又非常罕見?!暗?,自從公私合營后,藏書像百川歸海一樣,都歸入各大公共圖書館了,私人手中的珍品非常少?!表f力說。 “撿漏”背后是博學(xué) 由于民間市場古籍珍品變少,你若想要“撿漏”,只依靠好書之癖遠遠不夠,堅定收藏之心后,需要的便是博學(xué)的支撐,就像書畫古玩的收藏家也要練就一番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對于藏書人而言要求更為苛刻。在中國浩瀚歷史進程中,“每個時代的書籍都會有自己的特征,就好比在書籍的扉頁看到毛主席語錄便能判斷這本書出自'文革'時期?!表f力說。聽起來簡單,真的實現(xiàn)起來卻是需要依靠大量的閱讀與歷史知識結(jié)合:書中提及的內(nèi)容是否與書籍出版的年代吻合,古籍的版本是否是真的值得收藏的版本…… “可以作為藏品的書籍多為傳世經(jīng)典,有些書籍更是被影印了多次,那么哪一版是最值得收藏的,就得靠收藏家自己的知識了?!表f力說。畢竟人云亦云無法尋到真正的善本,只有獨具慧眼才能另辟蹊徑,找到可能尚未被世人認知卻存在升值空間的古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