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浸泡:煮粥前先將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時,讓米粒膨脹開。這樣做的好處是,a.熬起粥來節(jié)省時間;b.攪動時會順著一個方向轉;c.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2、開水下鍋:大家的普遍共識都是冷水煮粥,而真正的行家里手卻是用開水煮粥,為什么?你肯定有過冷水煮粥糊底的經(jīng)驗吧7開水下鍋就不會有此現(xiàn)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時間。 3、火候:先用大火煮開,再轉文火即小火熬煮約30分鐘。別小看火的大小轉換,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攪拌:原來我們煮粥之所以間或攪拌,是為了怕粥糊底,現(xiàn)在沒了冷水煮粥糊底的擔憂,為什么還要攪呢?為了“出稠”,也就是讓米粒顆穎飽滿、粒粒酥稠。攪拌的技巧是,開水下鍋時攪幾下,蓋上鍋蓋至文火熬20分鐘時,開始不停地攪動,一直持續(xù)約10分鐘。到呈酥稠狀出鍋為止。 5、點油:煮粥還要放油?是的,粥改文火后約10分鐘時點八少許色拉油,你會發(fā)現(xiàn)不光成品粥色澤鮮亮,而且人口別樣鮮滑。 6、底、料分煮:大多數(shù)人煮粥時習慣將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全倒進鍋里,百年老粥店可不這樣做。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頭煮的煮、焯的焯,最后再擱一塊熬煮片刻,且絕不超過10分鐘。這樣熬出的粥品清爽不渾濁,每樣東西的味道都熬出來了又不串味。特別是輔料為肉類及海鮮時,更應粥底和輔料分開。 砂鍋燉羊肉 營養(yǎng)損失少 燉羊肉由于在煮的過程中保持了原湯原汁,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營養(yǎng)不丟失。冬天里,不妨為家人送上一砂鍋蘿卜燉羊排,能起到益氣補虛、下氣化痰的作用。只需將羊排剁成5~6 cm長,加入蔥、姜,以慢火熬燉,再下蘿卜即可。 除了可以配蘿卜外,羊肉配山藥、栗子、核桃仁一起燉,更是營養(yǎng)全面。山藥益氣補脾、又助消化;栗子補腎壯腰、益胃平肝,還是補腦佳品;核桃仁溫補肺腎、定喘潤腸。 涮羊肉方法得當 營養(yǎng)也很好 涮羊肉選料十分講究,一般來說,只有上腦、大三叉、小三叉、磨檔、黃瓜條5個部位較適合。刀工技藝更是關鍵,需先把羊肉用冰塊壓去血水.以專用大刀切成薄片,才能保證肉質(zhì)鮮嫩、不膻不膩。但專家提示,很多人喜歡四川火鍋的麻辣湯底涮羊肉,這樣容易導致上火。 涮肉調(diào)料有妙用,白胡椒補肺,黑胡椒暖腸,在清湯里加一點,對體虛泄瀉的人很有幫助。在涮肉時,下一些海產(chǎn)品,如海帶、海參等也有溫補脾腎的功效:加入豆腐。能增添更多的蛋白質(zhì);加入少刺或去刺的新鮮魚片,營養(yǎng)價值更高,也適合脾胃稍顯虛弱的老人、兒童食用;在涮肉的同時涮一些茼蒿、蒿子稈之類的蔬菜,則可以起到清火降熱的功效。 涮的時間適當短些,羊肉營養(yǎng)會保存更好。 爆炒羊肉營養(yǎng)次之。 爆是指將羊肉放入鍋中旺火急炒,通常為蔥爆羊肉。做時應選用鮮嫩的羊后腿肉,切成薄片,配上新鮮蔥白,旺火炒制,益氣補虛、溫中暖下,還兼有發(fā)汗解毒之功。 烤、炸羊肉油分大 營養(yǎng)損失較多 烤肉應選用鮮嫩的后腿和上腦部位,剔除筋膜、壓去水分、切成薄片。如果切得厚薄不勻,或筋膜剔得不干凈,吃時會有腥膻味。將嫩羊肉片用鹵蝦油、醬油、大蔥末、香菜段、姜汁、白糖、辣椒油等十幾種佐料浸泡好,再用火烤制。烤羊肉味美爽口、增進食欲。 炸羊肉的代表萊有松肉、烤羊肉等。松肉是用油皮包裹肉糜制成條狀炸制而成,色澤金黃、質(zhì)地酥軟、成鮮干香;燒羊肉則來源于宮廷菜“鹵煮鍋燒羊肉”,可選用鮮肥羊腰窩或前眼肉,加佐料以小火燜熟至爛,再上油鍋炸,屬于先煮后炸的形式,口味外酥里嫩、咸干酥香,有溫中暖下、益腎強陽之功。但這種做法畢竟油分太大,烹飪過程中由于溫度過高,會損失不少營養(yǎ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