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的開創(chuàng)者—倉頡和Seshat-Thoth 方哲 在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傳說中,漢字是倉頡創(chuàng)造的。倉頡造字發(fā)生在很古老的黃帝時代。那時候還沒有漢朝,嚴(yán)格說來倉頡所造的并不是漢字。倉頡造的字被古人稱為鳥跡書。唐代人李白有詩云,“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鳥跡書經(jīng)過了歷代演變—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以及后來的篆書、隸書、楷書,其原貌已經(jīng)不被世人所了解。現(xiàn)在對鳥跡書的認知只局限于在陜西省白水縣的《倉圣鳥跡書碑》上所刻的二十八個符號??墒钦l又能為我們解讀這二十八個符號的意思呢? 古埃及的文字也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演變: Hieroglyphics (象形文字) 、Hieratic、Demotic、Coptic。到公元三世紀(jì)的時候,已經(jīng)沒人懂hieroglyphics。幸運的是1799年在尼羅河三角洲的一個叫Rosetta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塊碑—即后人所稱的 Rosetta Stone。Rosetta Stone上用三種文字(埃及的hieroglyphics、Demotic、古希臘文)刻著國王Ptolemy V在公元前196年頒發(fā)的法令(下圖)。通過對照古希臘文,人們逐漸解密了Hieroglyphics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文字是由Seshat[1](女)和Thoth[2]兩個人發(fā)明的。有人說Seshat是Thoth的女兒,有人說Seshat是Thoth的配偶,總之關(guān)系很親密。Seshat(下圖左)和Thoth(下圖右)都是很遙遠的歷史上的人物,在古埃及就被尊為神。從Seshat-Thoth的時代到Rosetta stone (196BC),至少有幾千年的時間。當(dāng)初Seshat-Thoth所造的字應(yīng)該也是幾經(jīng)變化才成熟到Rosetta stone上的Hieroglyphics的樣子。 中國歷史上的倉頡和埃及歷史上的Seshat-Thoth都是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會不會是同一種文字呢?乍看之下,這是一個不著邊際的問題。他們所發(fā)明的文字多半已經(jīng)湮滅在歷史的長河。這兩種文字也許根本沒有關(guān)系。但是,如果有所關(guān)聯(lián),在歷經(jīng)演變后的古代中國文字和中古時代的埃及Hieroglyphics之中,我們說不定找出點蛛絲馬跡。 ‘倉’和‘頡’ 兩個中文字就是很好的出發(fā)點。讓我們先找到‘倉’的甲骨文和‘頡’的篆書[3],然后找出Seshat和Thoth在埃及Hieroglyphics中的寫法[4]。如下圖所示,‘倉’和Seshat都有一個頂蓋,頂蓋下面是開著星星形狀的花的植物?!R’和Thoth都有一只鳥,雖然一個在右邊另一個在左邊。也都有一個類似半圓的圖形,雖然一個比另一個更圓一些。也都有兩條平行線,雖然一個是水平另一個是傾斜的。 中國歷史上的倉頡和埃及歷史上的Seshat-Thoth都創(chuàng)造了文字。進一步比較他們的名字的讓我們看到驚人的巧合!這難道只是巧合,還是倉頡造字和Seshat-Thoth造字是同一件事在兩個不同文化中各自的傳說?除了倉頡二字,還有哪些類似的巧合? 咱過去主修計算機專業(yè),對于文言文一知半解,對于Hieroglyphics更一無所知。現(xiàn)在先搞到一本關(guān)于中古埃及文字的書。在讀書的過程中的感悟會記在以后的blog中。如果你對此問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共同尋找那些蛛絲馬跡,一起分享每一個發(fā)現(xiàn)。也請你問一下身邊的人,看看他們怎么想—或許他們能幫忙讀懂《倉圣鳥跡書碑》或者《山海經(jīng)》。這些是可以令人心中抓撓的華夏上古文化之謎。 [3] [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