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
陽和湯:陽虛寒凝而成之流注、陰疽、脫疽、鶴膝風、石疽、貼骨疽等漫腫無頭,平塌白陷,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者。
《外科全生集》卷四。
【內補黃芪湯】
內補黃芪湯:補益氣血、養(yǎng)陰生肌。治癰疽潰后,氣血皆虛,潰處作痛,倦怠懶言,間或發(fā)熱,經久不退,脈細弱,舌淡苔薄等癥。
《證治準繩》
【五子衍宗丸】
五子衍宗丸:腎虛精少,陽瘺早泄,遺精,精冷,余瀝不清,久不生育。(不孕、不育)。用于補腎陽,改善精液質量,治療不育癥。
《攝生眾妙方》卷十一。
【橘核丸】
橘核丸:疝。睪丸腫脹偏墜或堅硬如石,或痛引臍腹。
《濟生方·卷三》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
《保命集·卷中》
【枳實導滯丸】
枳實導滯丸:痢疾,脘腹痞悶,腹痛,大便窘迫,小便黃赤澀少,或大便不通,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內外傷辨惑論》
【左歸飲】
左歸飲:真陰不足,腰酸遺泄、盜汗、口燥咽干、口渴欲積、舌尖紅、脈細數。
《景岳全書》
【牡蠣散】
牡蠣散:體虛自汗、夜臥尤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質淡紅,脈細弱。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湯: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醫(yī)林改錯》
【十棗湯】
十棗湯:1.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2.其人漐漐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而里未和。3.邪熱內蓄,有伏飲者。
《傷寒論》
【六味地黃】
六味地黃: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小兒藥證直訣》
【人參養(yǎng)榮湯】
人參養(yǎng)榮湯:治積勞虛損,四肢沉滯,骨肉酸疼,吸吸少氣,行動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咽干唇燥,飲食無味,陰陽衰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久者積年,急者百日,漸至瘦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虎潛丸】
虎潛丸:肝腎不足,陰虛內熱之痿證。腰膝酸軟,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暈,耳鳴,遺精,遺尿,舌紅少苔,脈細弱。
《丹溪心法》
【七寶美髯丹】
七寶美髯丹:肝腎不足,須發(fā)早白,齒牙動搖,夢遺滑精,崩漏帶下,腎虛不育,腰膝酸軟。
《本草綱目》
【右歸丸】
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益髓。主治腎陽不足引起的命門火衰,神疲氣怯,畏寒肢冷,陽痿遺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軟,小便自遺,肢節(jié)痹痛,周身浮腫;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虛寒,飲食少進,
《景岳全書》
【四物湯】
四物湯:血虛血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以及一切血虛證而見舌淡、脈細者。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等
【三妙丸】
三妙丸:肝腎不足,濕熱下注,腰腿疼痛麻木,腳氣,濕瘡,淋病,白帶。濕熱腰痛,或作或止。濕熱下注引起的腳氣病,腰膝關節(jié)痠痛,濕瘡,以及帶下、淋濁。
《醫(yī)學正傳》
【導赤散】
導赤散:心經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
《小兒藥證直訣》、《醫(yī)宗金鑒》等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F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痛等屬于風寒濕邪而成者。
《傷寒論》
【四神丸】
四神丸:溫暖,澀止瀉。脾腎虛寒之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