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小歡的<三字經(jīng)>》 我最早知道《三字經(jīng)》的時候,它還是一篇“大毒草”。那是在文革的后期,批林批孔運動正酣,《三字經(jīng)》自然也是難逃厄運。 同學們誰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反正不是什么好東西。我卻還知道一點,因為我比較會畫畫,小學就是負責辦黑板報的,免不了要批判《三字經(jīng)》。不過所謂知道,也只是聽說而已,就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等開頭的幾句,但卻全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很長一段時間,我百思不得其解于“狗不叫”,狗為什么不叫呢……直到上了大學,專門找來《三字經(jīng)》,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茍不教,性乃遷”。 實事求是地講,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有大智慧的,不學習不繼承絕對是一大損失??墒切『⒆佑采诚履切安恢啤钡臇|西也是件挺“痛苦”的事兒。 我的孩子從小讀了很多書,可以說是第一批讀圖畫書長大的孩子。但童年時期卻幾乎沒有讀古文,原因就是“枯燥無趣”,而我又不想強迫她去“囫圇吞棗”。作為中學時代就讀了大量古文,深知熟讀文言文對于凝練語言、遣詞造句有著不可替代作用的我來說,這一直是一個遺憾。 日本有一本繪本,叫做《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數(shù)臓敔敗?,用非常幽默的方式講人類的演進與淵源,很受小孩子和爸爸媽媽們的歡迎。其實這個內(nèi)容在《三字經(jīng)》中早就有,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边@是講家族血統(tǒng)和長幼倫理。因此說,如何用孩子和家長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國學,還真是個事兒。 《三字經(jīng)》與《百家姓》、《千字文》舊時并稱為中國傳統(tǒng)蒙學三大讀物,算是家喻戶曉,可是現(xiàn)在即便是孩子的父母,自身真正通讀過的也未見得有多少。一部《三字經(jīng)》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忠孝節(jié)義等等,把《三字經(jīng)》讀懂的同時,就了解了科學常識、歷史故事,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因為《三字經(jīng)》是以三個字的形式編排,因此很多內(nèi)容是高度精練的,可以說沒有解釋,別說是小孩子就是大多數(shù)成年人也不可能都看得明白。這就需要大量的注釋解讀、典故說明。而對于小孩子來講,大量的注釋本身就又造成了極大的困惑和無趣。因此,尋找一種易于被小孩子接受和喜愛的形式,來傳達古典文化的精髓,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小歡的<三字經(jīng)>》一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表述傳統(tǒng)國學的內(nèi)容,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除了把每句原文進行簡單明了的講讀外,配以漫畫起到了非常具象的作用,能提高小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小孩子理解故事的內(nèi)涵。 比如關于“九族”,從高祖父到玄孫,用一張圖表來表示就非常清楚明了。再比如“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講述的是地球的公轉(zhuǎn)和自轉(zhuǎn),本身靠文字是很難解釋明白的,這時候配上畫面尤其重要。 用小孩子能看懂的語言和漫畫傳達國學經(jīng)典,是一件很有意義同時又很費腦筋的事情。除了對原文的解釋外,還有相關知識的拓展和表現(xiàn)。比如“經(jīng)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作者用畫面補充了經(jīng)、子的代表作品,一目了然;同時用對話的形式告訴讀者,“諸子共計有189家,除去漢代的49家外,先秦諸子還有140家之多。”“歷代子書包括儒、法、道、墨、兵、術數(shù)、小說、雜家等100種類?!?/p> 再比如,“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除去這五子外,作者還用畫面列出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凡此種種,都需要作者事先做深入細致的了解和研究。 很多時候,家長糾結于要不要孩子學國學,其中糾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種生吞活剝式的學習方式。尤其是目前引入了西方圖畫書理念之后,家長趨之若鶩,二者的優(yōu)劣似乎高下立判。如何讓經(jīng)典的國學持續(xù)滋養(yǎng)新一代的孩子們,的確應該吸納圖畫書的優(yōu)點,洋為中用,讓孩子們在快樂的閱讀中去學,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不僅事半功倍,而且絕對不會再有我小時候“狗不叫”的莫名其妙。 “小歡學國學”就是這樣一套國學普及繪本讀物,除《小歡的<三字經(jīng)>》外,還有《小歡的<孟子>》《小歡的<莊子>》等。故事以小歡為主角,有歡爺爺、歡爸爸和小歡的朋友們,其間不斷有幽默風趣的表述,你看那位扎著小胡子的歡爸爸,不正是作者王歡自己的形象嗎。 作者:趙世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