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僵尸片中,所有的僵尸清一色的清朝裝束,這是為何呢? 僵尸在民間傳說中沒有變成妖怪之前,曾經(jīng)是非常風光的。僵尸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死而不化,中國古代包括秦始皇在內(nèi)的很多王侯將相達官貴人都有一種念想,死后都追求永存尸身,用金銀珠寶甚至水銀、夜明珠、金縷玉衣等等,其目的就是用各種方式保持尸身,以此來達到“永生”,就是僵的表現(xiàn)。反而對于自己的仇敵當然最爽快的是要做到碎尸萬段,死后鞭尸等等,也就成不了“僵”。因此而言這就是古代僵尸的最初形象,非常高大上,在一些野史中,僵尸甚至可以入藥,比如南北朝時期的《異苑》,因為他們身上帶有“仙氣”,等同于現(xiàn)在的舍利子。 僵尸何時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清朝的時候,僵尸已經(jīng)從仙家變成妖怪了,這得“歸功”于袁枚。在袁枚所著的《子不語》中,記載了大量關于僵尸鬼怪的故事,比如《僵尸抱韋陀》《僵尸求食》《秦中墓道》等等 ,不僅把僵尸變成鬼怪,甚至還如生物學那般系統(tǒng)化地進行了分類,比如僵尸“夜肥晝瘦”、“兩眼深黑,中有綠眼,遍身白毛,食人小兒”等等。這些如鬼怪一般的僵尸在清朝以前的筆記小說中是從未出現(xiàn)過的,而到了清朝,不僅變成了鬼怪,甚至還有等級之分。 歸納了一下,僵尸在清朝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六大等級,依靠變成僵尸的時限長短,以外形和行動方式劃分,依次為“白僵、黑僵(也有紅僵一說)、跳僵、飛僵、魃、魔”六級。還有根據(jù)僵尸體重來劃分的,《續(xù)子不語》中又分為“游尸、伏尸、不化骨”三種,甚至根據(jù)尸變情況,后世竟然歸納出一十八種尸變情況。 (據(jù)《東方早報》 夢見烏鴉/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