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烏鴉喝水:到底怎樣能喝到? | 科學(xué)人 | 果殼網(wǎng) 科技有意思

 九重天上游霄漢 2015-04-23

很多人小學(xué)的時候都學(xué)過“烏鴉喝水”的故事:一只烏鴉口渴了,四處找水喝。它發(fā)現(xiàn)一個瓶子里有水,但是夠不著,于是聰明的烏鴉把石子丟進去,升高了水位,從而喝到了水。



這個故事最早的出處可能是伊索寓言,名為“烏鴉和水罐”,佩里索引號為390。在伊索的原版里,烏鴉先是試圖把水罐弄翻,發(fā)現(xiàn)力量不夠,然后想到了丟石頭的辦法。4世紀(jì)的寓言作家阿維安努斯說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聰明才智比蠻力更重要,16世紀(jì)畫家弗朗西斯·巴羅則說它的寓意是“需要是發(fā)明之母”……總之,作為一個寓言,它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方法。那么今天我們來換一種解讀:烏鴉到底能不能靠丟石頭喝到水?怎樣的條件下它能成功,怎樣的條件下不能呢?



最重要的是水量,水夠多就不用在乎瓶子



如果把這道題化簡成純物理題,那么就是:瓶子的體積為V1,瓶內(nèi)有體積為V2的水,裝滿小石塊之后所有石塊的總體積為V3。假如V2+V3>V1,那么水就會溢出來,從而烏鴉肯定能喝到水。



而V3實際上是可以計算的,這涉及到一個概念:孔隙率(porosity)。



孔隙率是多孔材質(zhì)物體里“空”的部分占總體部分的比例。當(dāng)然這個比例受偶然因素影響很大,但一般有一個范圍。如果查閱數(shù)據(jù)會發(fā)現(xiàn),對于松散物質(zhì)而言,它的顆粒越“粗”,總孔隙率反而越小。比如粗礫石的平均孔隙率為0.28,細礫石是0.34,粗砂是0.39,細砂是0.43,粉砂是0.45。這個結(jié)論雖然看起來有違直覺,但實際上是因為自然環(huán)境中,粗粒沉積物基本都是最先沉下來的,來不及經(jīng)過水流篩選,大小相差甚遠——用沉積學(xué)的話說是“分選”很差。因此,大孔隙之中總會有小顆粒的物質(zhì)進一步填充,于是減少了孔隙率。



不過在烏鴉的例子里,因為每一粒石子都是烏鴉用喙丟進去的,所以石子之間的大小相當(dāng)一致,或者說是“分選良好”。因此它們在孔隙率上并無明顯優(yōu)勢。如果烏鴉換成了大一點或者小一點的石子,也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假如讓所有石頭等比例縮小或者放大,對于孔隙所占的比例并沒有影響。(當(dāng)然實際上太大的石頭還是會產(chǎn)生影響的——邊緣處的空隙太多。)



我們用實驗驗證了所需水量。這個杯子的容量約為95ml。往里面丟立方體亞克力塊,丟滿時剛好水溢出,這樣所需水量為41ml。折合孔隙率為0.43。



IMG_0850_調(diào)整大小.JPG道具:Greeny,攝影:Ent



如果使用平均直徑小一半的魚缸碎石,所需水量為39ml,相差無幾。折合孔隙率為0.41。



IMG_0852_調(diào)整大小.JPG道具:Greeny,攝影:Ent



使用工地建筑沙的水量略少,為35ml——因為建筑沙的相對大小比起亞克力和魚缸石更不均勻。



現(xiàn)實中比總孔隙率更重要的是有效孔隙率。有些孔洞并不對外連通,水流不進去,和沒有一樣,這些孔是“無效”的。對于粉砂和粘土這樣極細的顆粒物,這個問題特別嚴(yán)重,粘土的平均總孔隙度為0.42,可是平均有效孔隙度只有0.06。不過在烏鴉喝水的例子里,這不用擔(dān)心——是先有了水,再一點點把顆粒物丟進去的,就算最后形成了無效孔,里面也已經(jīng)塞滿水了。



總而言之,關(guān)鍵并不是烏鴉用的石頭有多大,而是這些石頭自己大小有多均勻。假如分選良好,那么礫石的孔隙率估計在0.4左右,上述實驗也佐證了這一點。在這個前提下,只要一開始的水量大于40%,那么丟到最后就一定會溢出來,從而一定能讓烏鴉喝到水。這和瓶子的形狀是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



而如果烏鴉聰明一點兒,可以先丟粗礫,再丟細礫,再丟粗砂,再丟細砂,再丟粉砂……其實不用這么多步,但大小不均勻更有助于它喝到水。



水不夠,嘴來湊:這時瓶口越寬越好



如果水不夠多,溢不出來怎么辦?那只能把喙伸進去了。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瓶子的形狀才會產(chǎn)生影響——但可能不是你以為的那種影響。



假定烏鴉擁有一個長度固定、直徑無限小的喙,和一個直徑無限大的腦袋,那么它能伸進去的距離就是固定的。假如喙長度為L,它就等于是節(jié)約了L*pi*r^2的體積,其中r是這段距離里杯子的平均半徑。半徑越大,省下的總體積越多,所需的水也越少。



所以,和直覺不符的是,細口瓶是不利于烏鴉喝到水的。我們對于細口瓶的“感覺”是每丟入一粒石子水位上升得“快”,但實際上這個快慢并沒有任何影響。每丟入一粒石頭,總體積的增加是一定的,而容器所能容納的石頭總量也是一定的。把嘴伸進去,產(chǎn)生的唯一影響就是節(jié)省了一部分體積,而瓶子上口越粗,節(jié)省的體積越大。



下圖這三個杯子使用3D打印,容積一樣,但是形狀不同。裝入了同樣量的水和亞克力塊之后可以明顯看到,越是廣口的瓶,其實越容易讓烏鴉喝到。



IMG_0841_調(diào)整大小.JPG道具:Greeny,攝影:Ent



造成這一錯覺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對最后幾塊石頭的效果最為關(guān)注,仿佛是這最后的石頭決定了最終烏鴉能否喝到水,而細口瓶的最后幾塊石頭效果最明顯。我們情不自禁地代入了體育比賽的場景。不幸的是,這里的場景是事先定好的,烏鴉能否喝到水是早已決定的事情。



而且現(xiàn)實中烏鴉的嘴并非直徑無限小,腦袋也并非直徑無限大,細口瓶只會讓它更難伸進去而已。



操了這么多心,烏鴉知道嗎?它還真知道



烏鴉喝水的故事收錄在伊索寓言里,希臘和羅馬人對這個寓言應(yīng)該相當(dāng)熟悉,事實上老普林尼就在《自然史》中提出,這個寓言反映的是鴉科鳥類的真實行為。



到了2009年,《當(dāng)代生物學(xué)》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禿鼻烏鴉(Corvus frugilegus)真的是懂得這個物理原理的。研究者在瓶子里裝水然后放了一條漂浮的蟲子,讓禿鼻烏鴉夠不著。禿鼻烏鴉在野外是不使用工具的,但在這個實驗里所有的被試都非??焖俚貙W(xué)會了往里丟石頭。它們還很快地意識到大石頭比小石頭好(效果一樣,但是大石頭省事兒)。而且,當(dāng)研究者把水換成了鋸末之后,它們就知道往里面丟石頭不管用了。



crow2small.gif



2011年,研究者更進一步,對松鴉(Garrulus glandarius)進行了測試。松鴉在野外也不使用工具,但它們也很快學(xué)會了解決這一謎題。它們知道往裝液體的瓶子里里丟東西有用,固體和空氣不管用;它們還知道丟沉下去的東西有用,浮起來的沒用。最后研究者甚至設(shè)計了一個陷阱,其中一個管子是正常的水面上漂浮食物,每丟一個石頭食物就往上漂一點;另外的管子則加了機關(guān),食物會在投入一定量的石頭之后突然出現(xiàn)。結(jié)果,松鴉會選擇那個正常的管子。這似乎表明,它是真的理解了每丟一塊石頭意味著什么。



2014年,研究者終于轉(zhuǎn)向了最聰明的新喀鴉(Corvus moneduloides),這種鴉早已因為它的工具使用能力而聞名。結(jié)果是:(A)新喀鴉知道往水里丟石頭有用,往沙子里沒用;(B)知道丟進重的物體有用,輕的沒用(它們甚至不需要真的丟進去看,就知道該選重的);(C)它們會選擇實心的石頭而不是中間挖了個大洞、排水量較小的石頭。



journal-pone-0092895-g001.png新喀鴉的六個實驗,它們成功地解決了其中四個(ABCE),但還有兩個(DF)失敗了。圖片來源:見參考文獻



其中最有趣的是實驗E。左邊管子里水量非常少,因此無論怎么丟石頭都是不管用的。新喀鴉一開始會往左邊丟石頭,但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幾塊石頭之后就放棄了努力轉(zhuǎn)向另一個管子。



所幸,它們還是沒能通過實驗D和F——在實驗D里,它們意識不到往窄管子丟石頭更有效。實驗F里,只有中央管子有東西吃,但中央管子太細,石頭丟不進去。如果新喀鴉意識到了左輔助管和中央管相連,它們應(yīng)該只往左邊管丟東西——但事實上它是不區(qū)分地兩側(cè)都丟。人類總算是守住了最后的尊嚴(yán)。



順便說,這一招除了鴉科鳥類之外,紅毛猩猩也會。2007年研究者把花生放在管子里再丟到紅毛猩猩面前,但沒有給它們石頭。結(jié)果紅毛猩猩跑到附近的飲水處,灌了一口的水,然后跑回管子這邊再吐進去,于是讓花生浮了起來。



動物寓言古已有之,大部分寓言只不過是用動物來說出人類的言辭和道理,這樣只要挑明了說就沒什么問題。少數(shù)寓言比較煩人,自稱是反映了動物的真實習(xí)性,其實只是讓動物成為沉默的演員來出演人類的戲碼,這屬于掛羊頭賣狗肉。但是時不時地總會出現(xiàn)真正反映了動物天性的故事——雖然故事的解讀權(quán)在人手中,一樣可能解讀出奇怪的方向,但就憑這敏銳的觀察,我們也應(yīng)該向寓言的作者表示敬意。看起來,烏鴉喝水就是這樣一個寓言。(編輯:Calo)



參考文獻:



  1. Bird, Christopher David et al. (2009) Rooks Use Stones to Raise the Water Level to Reach a Floating Worm. Current Biology , Volume 19 , Issue 16 , pp 1410-1414

  2. Bird, Christopher David et al.(2011) Tool-use and instrumental learning in the Eurasian jay (Garrulus glandarius). Animal Cognition, Volume 14, Issue 3, pp 441-455

  3. Jelbert SA, et al. (2014)  Using the Aesop’s Fable Paradigm to Investigate Causal Understanding of Water Displacement by New Caledonian Crows. PLoS ONE 9(3): e92895. 

題圖來源:古登堡計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