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多少次來芒碭山了。
今年清明節(jié),我和妻兒陪著88歲的老父親,再次來到芒碭山。
“登山則情滿于山”,踏著松軟的泥土,望著滿山的桃花,嗅著清香的空氣,我的心都要醉了??粗@熟悉的一草一木,我突然發(fā)覺我早已愛上了芒碭山。
芒碭山在永城東北部,海拔雖僅有156.8米,卻是一座靈山。童年時,我便與芒碭山結(jié)了緣。那是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末,父親在芒碭山工作,我坐著母親拉的架子車,到老家50公里外的芒碭山探望父親。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走出家門,第一次看到山。那份興奮、那份驚喜,簡直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很快我就和山里的孩子們混熟了,我們一起游戲,一起玩耍。我們上山打過野鳥,摘過野果,掏過鳥窩,烤過鳥蛋,鉆過梁孝王墓洞,爬上過夫子崖,撫摸過光滑的孔子石像,到過劉邦斬蛇處……
帶著對芒碭山的留戀,我回到了家,依然上我的學(xué),讀我的書,只是心中多了個夢想:我要去芒碭山!因為那里有老家沒有的樂趣,有老家沒有的風(fēng)景。
帶著對芒碭山的憧憬,我努力學(xué)習(xí),發(fā)奮苦讀,高中畢業(yè)后,我考上了芒碭山附近的永城師范學(xué)校,成了全村第一個走出農(nóng)門、吃商品糧的“大學(xué)生”。從此,我終于有更多機會看到我心儀已久的芒碭山。
那時的我,用“吃咸菜,啃干饃”節(jié)省下的生活費買了許多與芒碭山有關(guān)的書,盡情享受著芒碭文化帶給我的快樂時光。我知道了曹操盜梁孝王墓的故事、漢高祖斬蛇起義的傳說,讀懂了李白“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的感慨,杜甫“芒碭云一去,雁鶩空相呼”的嘆息。課余時間,我常常約上三五個同學(xué)去爬芒碭山,去領(lǐng)略她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里的不同風(fēng)采。畢業(yè)后,我選擇在離芒碭山不遠的鎮(zhèn)上教書。其間,我多次和學(xué)生一起游覽芒碭山、祭掃烈士墓。那些曾經(jīng)爛熟于心的、有關(guān)芒碭山的故事傳說全都化成了我有聲有色的講解,也化成了學(xué)生心中美好的記憶。
芒碭山最熱鬧的是古廟會。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下旬逢會,歷時十天,豫皖蘇魯交界的百姓集聚于此,買賣東西,觀光游覽,燒香祈?!襁^年一樣熱鬧??窗桑缘?、穿的、用的、娛樂的東西琳瑯滿目;聽吧,歡笑聲、叫賣聲、討價還價的爭論聲,聲聲入耳。
廟會上有不少東西都是其他集市上少有的。有形態(tài)各異的泥人、面人、糖人,有做工精致的陶壺、陶罐、瓦缸、瓦盆、瓷碗、瓷盤,有孩子們喜歡的撥浪鼓、泥小響、捻捻轉(zhuǎn)兒、小竹板兒,還有山里產(chǎn)的野菜、野果、中藥材。小時候跟著父母趕廟會,總會解解饞一飽口福,長大后每次陪父母趕廟會,累了餓了,我們就坐在路邊隨處可見的石椅石凳上嘗嘗地攤上的特色小吃:豆粥、肉盒、水煎包,涼粉、蛙魚、搟面皮。有時候還多走幾步,到裝修體面的小店里去品品鹵羊頭、粉脊湯、野蘑菇燉家雞的獨特風(fēng)味。
廟會上好吃好玩的東西那么多,我還是對泥小響情有獨鐘。
泥小響,又稱泥哨、山響。是用芒碭山特有的膠泥手工捏制而成的。長約4厘米,粗如小拇指,狀如小靴子,前端有普通哨子一樣的孔,吹起來比哨子的音要清脆響亮。關(guān)于泥小響,還有一個傳說呢!據(jù)說劉邦斬蛇起義后,隱藏于芒碭山紫氣巖,官軍時常來圍剿。為了傳遞警情,劉邦就地取材制作了泥小響。用它作為聯(lián)絡(luò)暗號。響一聲有敵情,響兩聲敵情緊急,響三聲敵情解除。泥小響也一直流傳至今,現(xiàn)在成了芒碭山特有的旅游紀(jì)念品。
在那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父親從芒碭山帶回來的泥小響是我童年時代唯一的“樂器”,我視如珍寶,小心拿,輕輕放,吹著上學(xué),吹著回家,就是晚上睡覺也小心翼翼地放在枕邊壓不著碰不著的地方。后來,我每次趕廟會,都會買上一些泥小響,回來送給身邊的朋友們。不為別的,只為對泥小響那份美好的記憶,那份特殊的情感。
幾年前,我有幸成為芒碭山雨亭中學(xué)的校外輔導(dǎo)員,多次參加了全國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后人組織的公益活動“雨亭行動”,延續(xù)著我的“芒碭情結(jié)”。
與芒碭山結(jié)緣,讓我思考歷史,感悟人生,提升境界?!案≡朴巫右猓淙展嗜饲椤?,悠悠歲月,蒼蒼芒碭。這里有我童年時的夢想,有我青年時的追求,有我如今的心心相印,一定還會有我將來的相依相伴。這一刻,我對芒碭山的愛,都化成了一抹揮之不去的云,化成了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