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畿輔通志8 【清】李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六 鹽政 鹽者民生所頼而自漢以后尤闗國計滄瀛幽青四州設官置灶至后魏始見于史自宋以前鹽法與諸道同宋太祖以山后十六州入于遼推恩河朔特許通商至明法始詳備直鹽運使舊治河間府[長蘆]故縣洪武初稱北平河間鹽運使后乃改稱[長蘆]今徙治天津而[長蘆]之名不改蓋[長蘆]在舊滄州西北四十里據(jù)二十四鹽場之中譏察指揮呼吸可徧故古名不可易也明初額設六萬三千一百五十三引引三百觔弘治間改小引増為一十八萬八百七引引一百八十觔凡常股存積折色諸欵皆在焉其后僅存空名而余鹽割沒倍増其數(shù)至于戚畹中貴咸得脅監(jiān)臨制有司以要中鹽而[長蘆]鹽政之弊極矣我世祖章皇帝建極之元年特勅[長蘆]鹽運使商灶兩敝毋蹈前明陋習貪黷阘冗縱官屬吏胥侵漁擾害圣祖仁皇帝二十六年特詔凡軍興暫加一切鹽課次第豁免并免灶地錢糧我皇上御極首蘇商困[長蘆]之法引増鹽觔不増引目從前官吏巧立名目濫増稅課澄汰無遺豪商營私剝眾利己之弊一時并絶商益阜引益流而民之食徳愈溥矣用稽厯年[長蘆]鹽法備著于篇庶朝廷徳意得有所考云 沿革 北魏 [長蘆]鹽法自魏以前無考魏初嘗弛禁其后鹽官罷立不常自遷鄴后于滄瀛幽青四州傍海煮鹽置鹽官轄滄州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灶一百五十二幽州灶一百八十青州灶四百三十六又于邯鄲置灶四計歲終合收鹽二十萬九千七百八斛四升軍國所資得以周贍 唐 初以使命官置副使開元中以拾遺劉彤言詔將作大匠姜師度與諸道按察使簡天下鹽課令幽州大同橫野軍諸鹽屯皆于度支每屯有丁有兵歳得鹽二千八百斛下者一千五百斛 肅宗干元元年鹽鐵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為鹽院逰民業(yè)鹽者為亭戶免雜徭廉察盜鬻者論以法 天寳初河北一路鹽利俱為藩鎮(zhèn)所據(jù)至穆宗時田弘正舉魏博歸朝廷乃命河北罷鹽榷嗣戶部侍郎張平叔以榷鹽法弊請官自賣鹽可以富國詔公卿議中書韋處厚兵部侍郎韓愈條議以為不可乃止 后唐 荘宗同光三年勅魏府每年所征隨絲鹽錢逐年俵賣荘宗又命趙徳鈞鎮(zhèn)[蘆臺]軍因[蘆臺]鹵地置鹽場又舟行運鹽東去京國一百八十里相其地髙阜平闊因置榷鹽院謂之新倉以貯其鹽流衍于民間因其鹽曰榷鹽復開渠運漕鹽貨貿(mào)于瀛莫間上下資其利遂致饒衍贍于一方 后周 世宗令榷河北鹽犯輙處死其后北伐父老遮道泣訴愿以均之兩稅錢而弛其禁蓋行之河北免鹽之榷而征其稅所謂兩稅鹽錢也及其甚也鹽不給而征錢如故稅已納而禁榷再行民不堪焉 宋 太祖建隆四年令河朔邢洺磁鎮(zhèn)冀趙等六州許通鹽商止令收稅 開寳三年悉罷榷官收其筭止過稅錢一文住賣二文蓋緣河北土皆斥鹵民間稅地五榖不豐惟刮鹽煎之以納二稅至今六州之境咸頌宋祖之澤不衰 仁宗時言者請禁榷以收遺利諫官余靖諫寢之其后王拱辰為三司使復議榷張方平言曰河北有兩稅鹽錢今復榷之是再榷也仁宗悟立以手詔罷之 熙寜八年章惇為三司使以河北無榷禁乃祖宗一時誤恩請遣使與兩路轉(zhuǎn)運司度利害行之蘇軾上書宰相文彥博言其害遂止之紹圣中惇為相仍行禁榷元豐三年京東轉(zhuǎn)運使李察請置河北買鹽場自大名府澶恩信安雄霸瀛莫冀等州盡灶戶所煮鹽官自榷賣禁私為市 遼金 自后晉髙祖石敬塘以遼主有援立之恩舉燕薊十六州歸之遼遂改為燕京因置新倉鎮(zhèn)廣榷鹽以補用度金滅遼以地屬京圻生齒既繁炊鍋益眾嘗設提舉司于寳坻秩視五品以重其選所轄諸場越支課居其半特除勾管一員以蒞之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參知政事梁肅言寳坻旁縣多缺食可減鹽價増粟價而以粟易鹽命宰臣議皆謂鹽非可多食之物若減價易粟恐多而不售以致虧課不可 元 元初未立鹽政任土之貢一付京官時土豪張進輩被府檄鳩遺民數(shù)十戶集越支場之宋家營復事煎造聚落未成京使旁午令大償巨價債緡鞭笞急廹田野為之騷然未幾以鹽司隸征收課稅所眾稍息肩自鬻課之令行提領諸路者皆自詭増镕山爨海搜羅殆盡其征輸入官者須厚賄乃獲歸且以所費取償于其屬大抵用直十錢之物估以當數(shù)十錢之屬而工本又稽時不給給則克減自是灶民皆困 至元二年詔以大中大夫禮部侍郎倪徳政為中都路轉(zhuǎn)運使提領稅司事答木丁同知使事寳坻鹽使崔巖臣副之徳政敦厚亷平凡場戶入鹽即給仍純支寳鈔不折諸物其尤貧窶者預貸工資以赒之 明 洪武初年[長蘆]歳辦大引鹽每引四百觔共計六萬三千一百五十三引三百觔零已而改辦小引鹽每引二百觔共計一十八萬零八百零七引一百八十八觔零永樂間定都北京以[長蘆]宻邇應進貢白鹽每年于正課內(nèi)進五十三萬四千六百六十九觔二兩二千六百七十三引零 分商之綱領者五曰浙直之綱曰宣大之綱曰澤潞之綱曰平陽之綱曰蒲州之綱分商之名目者四曰在邊報中之商曰在場買鹽之商曰在司守支之商曰行鹽地方賣鹽之商 中鹽之邊鎮(zhèn)三曰宣府鎮(zhèn)每年中七萬五千五百二十五引八十六觔曰大同鎮(zhèn)每年中三萬七千三百七十六引五十觔曰薊州鎮(zhèn)每年中六萬七千九百六引一百五十觔以上共大引九萬四百四引四十觔十四兩每一大引折二小引共折一十八萬八百八引八十九觔十二兩八錢 派場規(guī)則為三上則十場南海豐深州海潤北嚴鎮(zhèn)豐財[蘆臺]越支富國惠民歸化是也中則七場南利民利國富民阜民北興國厚財石碑是也下則三場南阜財海盈北濟民是也 永樂十三年始差御史給事中各一員押支天下鹽課尋以渤海鹽藪私犯撓法特差御史一員巡視河間私鹽 宣徳四年命御史于謙率錦衣衛(wèi)官捕[長蘆]一帶馬船夾帶私鹽者于謙不避權貴悉置之法河道為之一清正統(tǒng)元年命刑部侍郎何文淵戶部侍郎王佐副都御史朱與言總督兩淮[長蘆]兩浙鹽課 正統(tǒng)三年差侍郎差御史一年兩巡[長蘆]私鹽后定議歲差御史巡視[長蘆]鹽法而河渠由濟寜迤北抵張家灣[長蘆]御史兼理之 詔灶戶逃移者鹽課勘實停征 正統(tǒng)五年詔逺年客商中鹽未支者每引給資本鈔二十錠議準[長蘆]鹽課量場分逺近著為則四等召商中賣髙下互為搭配其逺年不敷者又立法俾于納剰余鹽自相糶糴 定常股存積分數(shù)以天下鹽八分為常股聽商支二分為存積備客兵不時之需凡引常股價輕存積價重常股須挨次行支存積則不分次第引到即支長蘆分派常股鹽一十二萬六千五百六十五引一百八十觔三兩三錢存積鹽五萬四千二百四十二引一百五觔一十二兩八錢 正統(tǒng)八年吏科給事中俞泰奏請每引鹽連包索二百五十觔所帶余鹽亦準二百十觔令輸價銀三錢八分是年裁革運司副使 正統(tǒng)八年吏科給事中俞泰奏請每引所帶余鹽即令輸價此[長蘆]納課之始也 正統(tǒng)十一年命[長蘆]巡鹽御史兼理山東鹽法 正統(tǒng)十四年秋罷兩淮[長蘆]巡鹽御史命撫按官兼理成化十四年詔正統(tǒng)十四年前客商中鹽未支者按引給資鈔[長蘆]鹽每引給二十錠其景泰元年以后及今告代支者放商行鹽亦照此例 成化十六年詔永樂宣徳正統(tǒng)間客商所中鹽未支者各造冊送部于原籍有司給資本鈔每引三十錠景泰元年以來未支引鹽愿闗資本者聽 弘治五年令兩淮兩浙[長蘆]等鹽運司鹽引俱于運司招商開中納銀彚解戶部以備邊儲從戶部尚書葉淇請也 弘治十七年都御史王允中上言先該漕運衙門題明回空運軍每名夾帶私鹽五十觔以上者照例盤詰其瓶礶裝買不足五十觔者放行固屬憐念運軍然此端一開其弊無窮今后食鹽旋買旋用不許指以瓶礶裝買因而興販有壊鹽法 正徳二年御史張智題準鹽法在清本源私鹽之弊私煎為之始今后灶丁聚團煎者不得離場私煮仍將該地方立保伍連坐之法責令彼此覺察通同者事發(fā)俱問罪枷三月 正徳五年有中官織造南京奏給[長蘆]鹽八千引鬻于兩淮戶部尚書周經(jīng)言鹽筴本以濟邊且各有分地若許之越境則私販必多官鹽反滯乃命止[長蘆]鹽弗給 正徳十六年南京浙江織造太監(jiān)王瓚崔果奏討長蘆運司鹽引一萬二千道至南京變賣辦織造物料戶部司官李夢陽王宗文等言于尚書韓文祇與六千引上問內(nèi)閣曰戶部何以不全與劉健曰內(nèi)官裝載官鹽中間夾帶數(shù)多沿途害人且壅滯商課從之 嘉靖八年御史傅烱奏近來[長蘆]山東商鹽有經(jīng)年在場而支放不絶者以大包所致耳查得律內(nèi)每鹽一引帶耗二百五觔近來寛恤商人每引連包索以二百五十觔為正數(shù)此外余鹽逐觔納價仍問以夾帶罪名其法未為不宻但商人貪利筑鹽一包或至五百觔者竟有至六七百觔者奸灶惟知多賣商人惟知夾帶遂使積年引目經(jīng)久不完自后支鹽出場如有過四百觔者除問罪外將夾帶余鹽盡數(shù)入官 嘉靖十二年御史鄧直卿奏為各場灶灘所以刮土淋鹵草場所以刈草煎鹽皆系官地不得開墾變賣近年界限不明以致豪強越界侵耕煎辦無地課額多累查照弘治元年題準事例委差運司會同府佐正官清查還官筑立界堤分撥灶民管業(yè)如有侵占典賣照依侵占盜賣官田例坐罪 嘉靖十四年給事中管懐理題請每引止準鹽四百三十觔內(nèi)二百零五觔為正鹽包索其余鹽二百二十五觔南所納銀三錢北所納銀三錢三分后十七年御史陳讓題準仍加包索二十觔共四百五十觔 嘉靖二十九年御史趙鏜疏[長蘆]山東二運司各場灶戶一切差役費用已繁灶丁雖屬于運司名籍實在于州縣有司恒重民而賤灶畧無存恤以致妄加科派潛逃遺辦應請申諭有司事在州縣即與從公分理事在運司即與解人勘報如遇編審之年查實優(yōu)免亦不許灶丁兩相影射躱避身役 嘉靖三十年御史陳善治題準每引除四百五十觔外再加余鹽一百五十觔包索一十五觔通共六百一十五觔 嘉靖三十七年給事中趙鏘題準正鹽一引二百五十觔外加六十觔酬其赴邊勞苦連包索二十觔共三百三十觔許帶余鹽二百六十五觔為一包共五百九十五觔 嘉靖四十四年御史李文續(xù)題準増包索十觔南所納銀三錢九分七厘五毫北所納銀四錢三分七厘二毫五絲此外多帶二十觔以上納銀一錢再多則問罪有差 嘉靖以前自罷巡鹽后間遣大臣清理鹽法給事中郭鋆極論不便遂罷遣迨嚴嵩専政復遣鄉(xiāng)人副都御史鄢茂卿名為清理實總利權天下于是騷然矣 嘉靖四十五年李文續(xù)上言[長蘆]行鹽地方畿內(nèi)八府河南二府今鹽之行者惟順天保定大名衛(wèi)輝彰徳五府而其它州縣皆壅滯不通蓋由永平離場甚近多屬私販往來正定順徳廣平等處地多鹻鹵以致各村居民刮土煎燒私鍋不下四百余面納官之銀約三百余兩巨鹿一縣私鍋計一百余面稅銀約百有余兩他若冀州安平饒陽衡水隆平廣宗曲周等處俱習以為常乞委亷干官員逐一清查如果鹻味厚鍋面多比照南北二所事例附入五場編課仍查利國利民等場中有疲憊不堪者移此附彼并屬該司一體配搭支掣其地土原額糧米既征鹽稅相應豁除若鹻味薄而鍋面少則務嚴行禁之 隆慶元年御史劉條上言[長蘆]引目壅滯皆由私販過多以進鮮為名者自東安永清一帶而來啖馬為名者由青縣寳坻一帶而來皆權貴為之也沿河糧船北行則夾帶抵通南歸則販賣抵臨清皆勢要窩頓販之也合行查治 隆慶三年奏準鹽場二十四并為二十南司九場北司十一場 隆慶四年御史蘇士潤上言[長蘆]歳貢白鹽其煎辦勞費視尾穢詞賭藲r征鈔貫不知于義何居乞自五年為始將該司課折三百余兩悉與豁免報可 隆慶四年御史蘇士潤題準疏通官鹽當復計里撥引之制酌量人戶多寡分為春秋二闗照依官制州縣次序凡納過余鹽商人召集掣籖挨名均撥周而復始不許隨其告指及攙越増減以啟規(guī)避在商人領水程照依撥去地方盡數(shù)赍運當官驗發(fā)不許他處盜賣及鹽引相離以滋影射之弊仍責令巡鹽官因時春秋酌地逺近為估價多寡使彼此各得其平每季將繳過引目填簿并發(fā)過水程驗單責差吏兵赍比如有縱容奸販阻撓官鹽及行引不如數(shù)繳引不依期者比照錢糧事例就事紏劾以為玩肆之戒 隆慶五年戶部覆巡鹽御史盧明章條陳鹽法六事一清理實籍無令灶產(chǎn)民產(chǎn)互相影射一禁戢私販以通官課一飭治分司申明春秋兩廵之法一嚴督巡鹽地方驗單繳銷不得阻滯一蠲免[長蘆]利國等二十四場白鹽腳價一御馬監(jiān)歳用啖馬涼鹽止許現(xiàn)買商鹽不得交通私販撓壊鹽法報可 萬厯十七年開封府二十三州縣改食[長蘆]鹽共派[長蘆]大引三萬九千四十二引増課三萬二百三十九兩六錢零 萬厯二十年御史黃卷題請正鹽之法掣出鹽觔多者納銀一錢部増六分凡過六百觔上下者引鹽則全沒銃毀 萬厯二十一年御史彭好古條議沒鹽賣價虧本仍請復舊四十觔納銀一錢又議昌平等七處鹽稅令運司收解俱從之 御史姚思仁因解額虧欠奏準増割沒鹽觔又請于直沽河口設置船索攔江委官驗放詔從之 萬厯二十八年太監(jiān)張華欲筦鹽柄創(chuàng)為挨單之議兩臺會疏力斥其奸事遂寢而挨單之稅征榷如故后亦裁 萬厯三十二年部議蘆鹽開在薊永每引價各加三錢大同價止二錢宣府一半運商納價三錢一半土商納價二錢一引二價似啟爭端請將未經(jīng)加價之鹽照運商事例各加一錢其大同偏輕亦加一錢總期歸于畫一 萬厯三十四年部議于見行歲額內(nèi)每引帶鹽十觔征銀四分以充寜夏兵餉共征銀九千五百九十四兩未幾商人稱帶鹽賠累每引帶鹽十觔止征銀二分自是每引共鹽六百五十觔遂循之不變 萬厯三十六年御史李應魁題[長蘆]南北兩所水陸異運每引十萬北所七分南所三分運司分派相沿已久苐北所水運甚便又日曬產(chǎn)肥于商較利故雖七分引尚不足而鹽有余南所陸運最難又鍋煎產(chǎn)瘠不利于商故雖三分引猶有余而鹽不足以致南所積引虧課病商為甚故南北分隸舊雖定制地勢逺近商民之便不便因之如嚴鎮(zhèn)一場地廣人眾灘鍋獨多雖隸北所而去北反有二百四十里之遙且運從陸道腳價倍于鹽價本場商引多就近買于南場運所聽掣遂至本場煎曬鹽觔苦于無售積囤私室轉(zhuǎn)售販夫勢所必至場民逃亡額課日虧私販日熾有自來矣查得本場赴南所止九十里腳價減半運載為便而南所又止有海潤富民海豐三場出鹽往往鹽少引多所以停擱應將本場改隸南分司庶商民兩便報可 萬厯三十八年巡撫吳亮奏準宣府引價仍舊二錢 萬厯四十年鹽臣馬孟貞題準并改薊永引價亦仍照舊二錢 天啟六年大工告匱増[長蘆]每引銀四分共一萬二千一百九十四兩 本朝 順治元年七月天津總督駱養(yǎng)性請疏通鹽課部覆鹽包觔數(shù)太重則秤掣為艱錢糧欵目繁多則朦混易起今將明朝包索余鹽割沒遼餉各項名目盡行削去每引止定二百二十五觔臣部鑄造引板印刷引目運司責令各商赴部完納如按舊例原包觔兩折算每引該納銀二錢六分五厘七毫五絲今各項賦稅已免三分之一商民一例亦應免其六分五厘隨給鹽引赴場支鹽運賣運司照數(shù)秤掣不必別委以啟鉆營至于截角銃毀銷繳一如舊制再查[長蘆]鹽額除一切新征停免外原額共計二十三萬九千八百五十引今鹽觔既減當一引分作三引每年應以七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引為額其秤掣舊例原系春秋二次目今商人星散尚俟招徠暫準隨到隨掣一月一行俟商賈云集頻掣則鹽積難行自應按季秤掣 順治元年十二月題準順天府屬包課州縣今已改課各商既已均認但各州縣行引事屬創(chuàng)始前[長蘆]運司派薊州量行二千引寳坻三千六百引香河平谷各一千六百六十引遵化豐潤三河各二千四百引玉田二千引除薊州等七州縣應照該司派數(shù)督商納課注名入綱領引行鹽至于寳坻一縣應行引目每歲認包稅銀二千三百兩應令該商比照自變量納銀給引不許仍前包納以累小民其宻云縣新増四千一百引俱應照數(shù)考成將引內(nèi)各商姓名造入綱冊責令照依派定地方數(shù)目按引行鹽 順治二年題準停止邊商納粟令運司招商納銀依額解部 順治五年準御史金志逺題[長蘆]運鹽南所由陸北所由水其來已久近因土氛未靖道路多梗車牛缺乏改南所亦由水運議定每船一只運司給票一張?zhí)钌堂}數(shù)并船戶姓名行至天津赴北司照票查驗放闗行至青縣鮑家嘴公河口本司必委員驗實放行每五日將放過鹽數(shù)挨順造冊查對行至[長蘆]照票進坨秤掣完日給發(fā)引程發(fā)賣 順治七年部查永平府屬州縣原系包課今定為領引行鹽該運司確查戶口數(shù)目以定引額每丁派鹽一十五觔盧龍等五州縣歲該行六千四百七十二引樂亭猶在其外四五六年以來逋欠實多商人求減每丁定以十觔為率按數(shù)上引納課 順治十年準禮科給事中陳協(xié)題各處行鹽地方令商人立店自賣責成運司及州縣印官嚴禁私販疏通官引不得散派戶口累民 順治十三年御史牟云龍清查包索照例按引増價二分五厘應増課銀一萬九千八十五兩零七分五厘自十三年為始添入課額征解另鑄銅板遵行又查出北場石碑灶地虗額包課[蘆臺]場欺隱越支場影占共灶地一千七百四十五頃九十五畆六分九厘五毫南場利民嚴鎮(zhèn)海豐三場原額未行糧地一千五百八十七頃四十二畆一分二厘二毫究擬其罪外造冊征解 順治十七年準河南道御史髙而明題革去永平薊遵等州縣京土各商更換綱商自十八年為始照依原額并新増引目認地行鹽 順治十八年準御史張沖翼題引目發(fā)司以后欠課愈難追比除本年春季引目領過外自夏季仍催各商赴部納課按銀給引 康熙三年部覆御史賈弘祚仍將蘆引自康熈四年為始先發(fā)運司轉(zhuǎn)給各商以便與淮浙山東河東等處畫一遵行 康熙六年準鹽臣孫錫齡題口北道屬深井堡東城堡西城堡三處原系煎鍋地方近已革鍋改食蘆鹽定額一千二百引自應責商照數(shù)納領辦運至于保安衛(wèi)向銷[長蘆]綱引三百道今既鍋禁稅豁除原行三百道改銷外當另立宣引四處計増宣引一千五百道其引價似應與包課改引之薊永正河一例每引例納課銀三錢一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統(tǒng)計該納課銀四百七十兩四錢六分八厘七絲 康熈七年準御史孟戈爾代題[長蘆]巡鹽御史衙門向在京城闗里到任后巡厯山東河南等處回京有事則進衙門料理而仍居于私家其間恐生弊端天津系行鹽之所且有衙門御史自應駐札天津料理鹽務至于在京鹽院衙門交與工部 康熈八年準孟戈爾代題鹽犯贖罪銀兩専歸御史題報不必督撫衙門彚題領解鹽課銀兩亦免督撫衙門掛號 康熙九年準李棠羅璧等題州縣額設私鹽銀兩原因行鹽地方恐有私販巡役賄放每年科以額獲私鹽若干為前御史贖支造冊奏銷心紅紙張各役工食商人奨賞并賑濟貧生孤民修理船只衙署抵解更名食鹽變價等用雖有懸設之額未敷所支之數(shù)嗣后止許見獲私鹽銀兩報解州縣如有定額私征者該御史指名題參從重議處 康熈十四年十一月戶部題準量増鹽課以濟軍需各省鹽課每引増銀五分事平之日停止仍照舊額征收[長蘆]鹽課應加増三萬八千六百六十四兩六錢零嗣于康熈二十五年河東鹽臣李時謙題稱各省額引加課銀兩原題定事平停止今大兵全撤長蘆每引應除加課五分共減去課額銀四萬四千八百七十五兩二錢五分零 康熈十六年八月戶科給事中余國柱條奏清查割沒部議額引七十七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引每引加鹽二十五觔加征銀七分共増銀四萬九千五百九十二兩零又先報割沒銀四千三百三十八兩有竒實共増銀五萬四千一百三十兩四錢四分 本年十一月御史劉國安會同戶部郎中石柱等題綱引地方及包課地方計丁加引八萬六千九百六十二道每年加増課銀四萬三千六百四十七兩二錢七分八厘六毫二絲三忽一微內(nèi)増設天津衛(wèi)引四千道課銀一千八百九十四兩五錢八分一厘五毫二絲
康熙十七年六月準戶科給事中余國柱條奏連閏扣筭按課議増閏月[長蘆]鹽差任內(nèi)加六萬四千四百四十一引請自今年起每歲加増閏月課 康熙十八年準鹽臣劉安國題滄州一帶南十場距北十場道里遼逺不特青州分司勢難兼顧即各商灶戶亦往來未便且東連海濵西臨漕河私販出沒商鹽裝運必須専員查驗以杜夾帶應復設滄州分司就近董理以専責成 康熈二十四年四月準河南巡撫王日藻會同河東巡鹽御史李時謙題河南懐慶府河內(nèi)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溫縣六屬原食河東之鹽路途遙逺兼池多積水無鹽可買官民交困應改食蘆鹽令[長蘆]巡鹽御史招募良商報部行鹽辦課原河東懐慶六屬額引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一引每引納課銀四錢六分八厘六絲一忽五微共課銀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八厘九毫三絲六忽五微 康熈二十六年九月準河南廵撫章欽文題陳州項城縣并舞陽縣等處舊食解鹽均于明朝改食淮鹽各屬距淮窵逺費多價貴額引難銷請照懐慶例改食蘆鹽將六屬額引九千一百道改増[長蘆]又準長蘆巡鹽御史布爾海題陳州等州縣改食蘆鹽原為便民但淮例每引納銀一兩四分零蘆例每引納銀四錢六分零按課計引共該額引二萬四百一十九道 康熈二十九年準直隸巡撫于成龍會同巡鹽御史江蘩題東西城深井三處聽民仍設鍋煎鹽包納引課 康熙三十年準直隸巡撫郭世隆會同巡鹽御史顧鐔題懐來等六處改食彛鹽包納引課 康熈三十二年準直隸巡撫郭世隆題延懐保等九處包課地方改設州縣歸并包課銀兩永寕衛(wèi)歸并延慶州該包課銀九百七十九兩四錢八分二厘深井堡改宣化縣該包課銀四十二兩三錢六分四厘五毫三絲八忽懐來衛(wèi)改懐來縣保安衛(wèi)礬山堡亦歸并懐來縣該包課銀五百八十四兩一錢八分五厘二毫一絲四忽西城堡改西寜縣東城堡亦歸并西寜縣該包課銀四百六十六兩九厘九毫一絲八忽保安州照舊該包課銀五百二十二兩三錢九分四毫共該包課銀二千五百九十四兩四錢三分二厘七絲 康熈四十年準鹽臣劉灝題大宛兩縣額引十萬五千九百余道舊例一引一鹽因康熙十六年積鹽至二十余萬不能銷疏鹽臣呂朝潤題準納三引之課行兩引之鹽銷完照舊運行康熙二十九年又因外府州縣引積鹽壅鹽臣江蘩題準照兩淮河東例隨時代銷于大宛兩縣鄉(xiāng)會之年將外州縣眾商積鹽告運疏銷康熈三十三年代銷一次三十九年又行一次因各處現(xiàn)積之鹽即系大宛商人所辦疏銷不去故于鄉(xiāng)會之年詳明代銷若通州并非代銷之處應停止 雍正元年八月準鹽臣莽鵠立題云南鹽政向有官本收鹽之例臣查天津北場鹽運由水路船行便易滄州南場鹽運從陸路腳價費多是以眾商舍南就北羣趨便宜計南場一歲得鹽十萬余包引商數(shù)家僅銷鹽一萬有竒其余露堆海灘灶戶任意私賣棍徒興販遂致引壅課絀今欲抜本清源請援官本收鹽之例于南場本年額課內(nèi)留銀五萬兩遴委能員専司收買場鹽不許在灘露堆盡運官坨筑包堆[土馬]苫蓋收管陸續(xù)發(fā)商告運再南運商人中本少者量為接濟及時銷賣官本隨課兼征官收官解周而復始 雍正二年八月鹽臣莽鵠立奏稱康熈六十一年之引原系逓年所積今眾商先盡運完積引二十萬道又領運雍正元年額引八十萬有零止剰十余萬道元年之課竭力措辦已經(jīng)全完元年之引雖有未完然較之去歲已為多運十余萬道若不為展限遽加題參恐該州縣畏懼考成勒令繳引辦課商人仍有包賠之累請再展限二年將未完之引每年帶運一半于雍正三四兩年內(nèi)全完積引部議不準奉旨允行 [長蘆]御史所轄四至 鹽院所治之地以[長蘆]名其實非止[長蘆]也直隸山東二省與河南之五府四州一縣江南之二州四縣皆歸統(tǒng)轄其以[長蘆]名者[長蘆]本漢參扈縣地廢于隋大業(yè)間唐以屬滄州宋省入清池縣明永樂破滄州徙其民于[長蘆]置都轉(zhuǎn)運鹽使司遣御史歲一廵視之 國初亦仍其舊后準鹽臣孟戈爾代題移官署駐天津其銜則仍冒之以[長蘆]而兼轄山東又以河南開彰懐衛(wèi)四府舞陽一縣雖近河東而鹽從陸運民食維艱遂亦附食[長蘆]鹽河南歸徳一府江南徐宿二州并豐沛蕭碭四縣食山東鹽因亦隸于[長蘆]天津者古北海國也東循大海迤北直抵山海闗西倚長城運山西界踰黃河距兩淮之西北境綿亙數(shù)千里 運使所轄四至 明洪武二年初設河間[長蘆]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后省其文曰[長蘆]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其所司南北十六場凡蘆鹽所行之處共一百七十五州縣營衛(wèi)皆統(tǒng)轄之 北分司所轄四至 青州分司所轄者興國富國豐財濟民[蘆臺]越支石碑歸化明隆慶三年以三岔沽場并入豐財場康熈十八年又以厚財場并入興國場惠民場并入歸化場東距山海闗迤南沿海直抵滄州境轉(zhuǎn)西及北過靜海武清寳坻環(huán)繞神京綿亙八百余里 南分司所轄四至 滄州分司所轄者利民阜民利國海豐富民深州海盈阜財嚴鎮(zhèn)明隆慶三年以潤國場并入阜民場益民場并入阜財場海阜場并入海豐場康熙十八年又以海潤場并入阜財場海盈場并入海豐場東沿滄海西抵深州南入山東樂陵海豐北接天津靜海周圍六百余里 疆域 十六場 界址 興國場 場初在靜海鹽水沽今移髙家荘距運司分司七十里西南接富國場界南入滄州境接嚴鎮(zhèn)場界東北増并阜財場地臨海河上流接豐財場界延廣幾五百里戶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縣及直順天府寳坻武清河間府天津靜海滄州青縣鹽山南皮等處初本場及厚財場各有坨一今廢本場堡三每堡三鑊厚財場堡三每堡一鑊今堡共六鑊共十二灘蕩如舊 富國場 場初在靜??h鹽水沽今移住天津東至上古林接興國場界西南過大頭港至子牙鎮(zhèn)入靜??h界北濵漕運入海道延亙一百六十里戶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縣及直隸順天府武清寳坻河間府滄州南皮慶云靜海寜津青縣天津等處舊有坨一今廢鑊共十六灘蕩已久迷失無跡可考 豐財場 場在滄州葛沽距運司分司七十里東北沿海南連滄州境接嚴鎮(zhèn)場迤西連興國富國轉(zhuǎn)北直抵軍梁城入寳坻縣境接[蘆臺]場延廣四百余里戶籍在靜海青縣滄州鹽山天津武清寳坻香河及山東樂陵九州島縣地方本場及所并三岔沽場各有坨一今廢堡三灘蕩沿海 濟民場 場在灤州柏各荘距運司分司三百一十里南界大海東極潮河即劉家河也接石碑場界轉(zhuǎn)北至笨城入灤州境西跨運河連越支場界延亙一百三十五里戶籍在灤州豐潤玉田樂亭遷安遵化闗東熱河等處坨三今廢堡三鍋蕩在焉 [蘆臺]場 場在寳坻縣[蘆臺]鎮(zhèn)距運司分司一百四十里南界大海北連寳坻縣東至斗沽接越支場界西跨夾河之側廣一百二十里戶籍在寳坻縣坨一今廢鑊有五灘蕩俱存 越支場 場在豐潤縣宋家營古薊州地方青州分司舊署在此距運司分司二百八十里南濵海別渚名建河即今運河下流東接濟民場界踰沙河西北至斗沽接[蘆臺]場界廣袤二百四十里戶籍在豐潤灤州遵化玉田等處坨五今廢堡四灘蕩沿海 石碑場 場在樂亭縣石碑鎮(zhèn)距運司分司三百六十余里南臨大海北跨南河入永平府境東連石閣接歸化場界西抵劉家河接濟民場界延廣一百七十里戶籍在樂亭昌黎兩縣坨三今廢堡五灘蕩在場之南 歸化場 場在撫寜縣鹽務鎮(zhèn)距運司分司七百余里南臨海中秦王島北接撫寜院境至龍王廟東抵山海闗界西増惠民場域入昌黎縣境接石碑場界延亙四百余里戶籍在撫寜昌黎兩縣本場及所并惠民場各有坨三今廢堡亦如坨數(shù)今尚存灘倚山之麓蕩久荒蕪 利民場 場向在皂坡荘今遷至畢孟鎮(zhèn)俱系滄州地方距運司二百四十里分司六十里東連阜民場西接滄沽南至舊縣北抵大浪白周圍二百里戶籍在山東樂陵直隸滄州南皮鹽山慶云青縣交河河間東光等處舊有鹽坨今廢鑊存十五灘移東南蕩地荒蕪 阜民場 場在鹽山縣常葛鎮(zhèn)距運司二百七十里分司七十里東至利國之仁邨西連利民之棗園南接趙村北抵栁葉荘周圍一百余里戶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直隸慶云寜津交河鹽山等處鹽坨三鑊十四灘蕩荒廢 利國場 場在鹽山縣韓村距運司二百四十里分司九十里東連海豐場界西接王門荘舊至九女墳止南抵望樹旗北至宼邨周圍二百余里戶籍在滄州鹽山興濟天津等處鹽坨一鑊十四灘居東北蕩地荒蕪 海豐場 場在鹽山縣羊兒荘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二十里東界大海連深州海盈舊場西北過孟洼至武帝臺接利國場東界戶籍在山東樂陵海豐直隸滄州鹽山青縣慶云興濟等處鹽坨一鑊十二南北各六灘蕩僅有本場舊數(shù)海盈所歸者已廢 富民場 場在鹽山縣崔家口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六十里東連潤國場故基西臨古黃河岸迤南入慶云境北抵阜財場延袤一百四十里戶籍在山東樂陵海豐直隸滄州鹽山慶云東光等處鹽坨二今廢鑊十因潤國場歸并復増兩鑊鹽灘相距七十里草灘半被東民侵占 深州海盈場 場在鹽山縣蘇[土其]鎮(zhèn)舊因皂戶多居衡水縣遂西徙至衡水縣城內(nèi)系正定府深州所轄距運司四百八十里分司二百四十里東連武邑西接新集北距陳二荘南抵南天周圍三百余里戶籍在衡水滄州鹽山南皮青縣冀州等處坨廢鑊存其六灘居東北蕩則荒蕪 阜財場 場在鹽山縣髙家灣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三十里東至清水溝南連富民場西近鹽山故城轉(zhuǎn)北過小山接海豐場界周圍七十余里戶籍在山東海豐樂陵陽信直隸滄州鹽山慶云南皮寜津等處坨二因鹽運海豐場廢鑊十五本場有七為西場鑊海潤所歸者八為東場鑊灘蕩居場東北 嚴鎮(zhèn)場 舊制[長蘆]二十四場青州滄州二司各轄十二明隆慶三年于南場裁并其三北場裁并其一所司不均遂將北場嚴鎮(zhèn)裁屬南場在滄州同居鎮(zhèn)距運司一百二十里分司九十里東近大海西唐官屯南抵利國場界北連興國富國兩場周圍一百二十里戶籍在玉田武清寳坻豐潤滄州南皮鹽山寜津交河青縣靜海東光十二州縣坨二鑊共二十有四灘居東北距場七十余里 灶籍 戸口 人丁 興國場 原額戶共八十三戶今實在八十三戶 原額丁六百二十九丁今實在六百一十九丁 厚財場歸并興國場 原額戶共三十戶今實在三十戶 原額丁三百一十六丁今實在三百一十六丁 富國場 原額戶共二百一十二戶今實在二百一十二戶 原額丁八百九十九丁今實在八百九十九丁 豐財場 原額戶共一百四十五戶今實在一百四十八戶 原額丁九百四十七丁今實在九百四十七丁 [蘆臺]場 原額戶共一百一十二戶今實在一百一十八戶 原額丁三百九十三丁今實在三百九十三丁 濟民場 原額戶三十八戶今實在三十八戶 原額丁六百四十五丁今實在六百四十五丁 石碑場 原額戶共八十六戶今實在八十戶 原額丁一千六百五十丁今實在一千六百五十丁 越支場 原額戶三百九十三戶今實在三百九十三戶 原額丁一千一百三十丁今實在一千一百三十丁 歸化場 原額戶一百五十四戶今實在一百五十四戸 原額丁五百五十二丁今實在五百五十二丁 惠民場歸并歸化場 原額戶共四十二戶今實在四十二戶 原額丁四百一十三丁今實在四百一十三丁 利民場 原額戶一百六十九戶今實在一百五十二戶 原額丁四百八十六丁今實在四百八十六丁 阜民場 原額戸一百六十二戶今實在一百五十一戸 原額丁五百九十五丁今實在五百九十五丁 利國場 原額戶共一百零一戶今實在八十三戶 原額丁五百六十八丁今實在五百六十八丁 阜財場 原額戶共九十九戶今實在七十三戸 原額丁三百三十四丁今實在三百三十四丁 海潤場歸并阜財場 原額戶共八十六戶今實在七十一戸 原額丁六百一十三丁今實在六百一十三丁 深州海盈場 原額戶一百九十四戶今實在一百九十三戶 原額丁七百零五丁今實在七百零五丁 海豐場 原額戶八十五戶今實在八十三戸 原額丁三百零六丁今實在三百零六丁 海盈場歸并海豐場 原額戶共六十九戶今實在六十七戶 原額丁七百七十八丁今實在七百七十八丁 嚴鎮(zhèn)場 原額戶二百零六戸今實在一百九十戶 原額丁五百一十二丁今實在五百一十二丁 我朝初定經(jīng)制悉準前明而南北十六場灶地舊多圏撥遞有増減自順治十八年命巡鹽御史親厯場分清丈灶地歸還灶戶不許豪右隠占康熙元年復以山東省民地內(nèi)錯雜灶地有在本省者有在直隸南皮鹽山縣者厯年不清令巡鹺御史及地方官清丈各正疆界閱今五十余年灶地復多迷失灘蕩不無荒熟鍋面不無廢興其額數(shù)未能確載惟據(jù)雍正三年由單所載原額纂入 灶地 各場 地畝 興國場 原額灶地三百三十一頃三十畆二分九厘五毫九絲新増灶地三十一畆原額灘六副原額草場地一十七頃九十畝四分四厘三毫鍋無又并厚財場原額灶地一百五十九頃二十二畆六分四厘一毫四絲新増灶地四十六畆原額灘八副原額草場地一十一頃三十七畆鍋無 富國場 原額灶地六百四十三頃一十二畆三分三厘三毫三絲三忽新増灶地六頃二十畆原額灘七副原額草場地三十八頃七十三畆鍋無 豐財場 原額灶地二百九十七頃三十二畆一分二厘四毫九絲四忽新増灶地二十六畆原額灘一百六十六副原額草場地五十二頃二十七畆原額鍋共九面 [蘆臺]場 原額灶地五百三十七頃六十四畆五分八厘五毫新増灶地二頃四十畆原額灘二百二十二副半原額鍋三十一面草蕩地無 越支場 原額灶地一千三百六十頃新増灶地九頃九十四畆五分原額灘七十二副半草蕩地一百四十頃七十四畆七分五厘原額鍋三十四面 濟民場 原額灶地二百六十六頃八十畆草蕩地一十九頃八十四畆原額鍋一百七十面灘無 石碑場 原額草蕩地六十三頃五十四畆三分原額鍋七十二面灶地蕩地俱無 歸化場 原額灶地二千九百六十四畆六分五厘八毫六絲七忽原額草蕩地六十七畆原額鍋一百一十九面灘無又并惠民場原額草蕩地四十四頃五十四畆二分三厘五毫八絲原額鍋一百零七面灶地無灘地無 利民場 原額灶地一千三百零六頃一十七畆四分新増灶地八頃一十一畆五分七厘原額灘二十副鍋無 阜民場 原額灶地七百三十八頃一十五畆九分二厘新増灶地一頃零七畆五分灘無鍋面昔有今無 利國場 原額灶地五百二十三頃三十五畆四分九厘六毫新増灶地二頃三十一畆五分原額灘四副鍋無 海豐場 原額灶地三百三十三頃四十一畆四分新増灶地一頃零五畆二分原額灘九十六副半鍋無又并海盈場原額灶地三百六十五頃五十二畆二分九厘四毫原額灘四十七副鍋無 富民場 原額灶地五百九十五頃四十三畆一分新増灶地七十三畆三分八厘五毫原額灘七十八副鍋無 深州海盈場 原額灶地五百三十四頃六十八畆三分新増灶地三十畆原額灘七副鍋面無 阜財場 原額灶地五百二十八頃四十七畆三分六厘七毫新増灶地一頃八十九畆八分原額灘一副草蕩地二十九頃七十三畆鍋無又并海潤場原額灶地四百九十一頃五畆一分九厘新増灶地九十畆七分九厘一毫原額灘八十五副草蕩地三頃二十七畆二分鍋無 嚴鎮(zhèn)場 原額灶地縣地四百六十六頃零三畆六分三厘八毫州地七百三十九頃二十畆零三厘六毫新増灶地州地三頃五十六畆三分二厘原額灘二百零九副官鍋昔有今無 雍正三年覆準[長蘆]灶場灘地及両省民灶交錯之處俱行細加丈量除各州縣魚鱗冊所載民田外將灶地悉行清出凡有從前典賣與民者俱準其回贖無力者暫令現(xiàn)在管業(yè)之人耕種納糧所丈出地畆不得混侵地尺寸造具魚鱗圖冊并查明灶戶名姓開載圖籍申詳該鹽政及該督撫存案該鹽政造冊送部查核如有豪衿土棍不服勘丈或不肯收價退地分司申報該鹽政及各省督撫嚴提審究按律治罪四年上諭[長蘆]灶地久未清查以致民灶爭控不已聞當年灶地轉(zhuǎn)售與民其年分久逺有百余年者業(yè)主售主多半變更即有子孫當時價值多寡亦俱遺失或有逃亡等戶更無從質(zhì)問以致同姓影響之人彼此爭贖紛紛告訐實滋煩擾若必俟原業(yè)灶戶有力之日回贖倘原業(yè)之人始終無力則此項地畆久久竟成民地亦非清查灶地之良法朕意以為不若將灶戶賣與民人之地交易年近確有實據(jù)者令灶戶備價取贖其余年久迷失之地所有爭告無憑詞狀該衙門俱存注銷凡民人所有灶地嗣后止許賣與灶戶永逺為業(yè)如有仍轉(zhuǎn)行典賣與民者照盜賣官地律治罪永以為例 雍正三年覆準[長蘆]灶丁自康熙十八年以后未經(jīng)編審以本年為始將各場灶丁逐戶查現(xiàn)在丁數(shù)昔年丁多而今少者開除昔年丁少而今多者頂補 按興國等十六場原額灶地一萬二千三百七十八頃三十七畆零原草蕩地四百二十二頃六十一畆零又嚴鎮(zhèn)場州地七百三十九頃二十畆零三厘六毫又厯年新増灶地三十九頃一十三畆五分四厘八毫今以隱占現(xiàn)在清查尚未定確數(shù)行鹽地方總額 順天府 大興縣 原額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二引新増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七引 宛平縣 原額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二引新増一萬七千六百五十六引外又各地方分銷京鹽余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引 良鄉(xiāng)縣 額引三千七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七十引 固安縣 額引四千七百八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二十引 永清縣 額引八千引 東安縣 額引一千四百引分認京引四百三十二引 香河縣 額引八百六十四引新増七百六十引 通州 額引一萬二千六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五百八十二引 三河縣 額引一千四百廿八引新増一千二百八十引 武清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一千一百二十引 寳坻縣 額引三千七十一引新増二千七百六十引 寜河縣 額引附入寳坻縣疏銷 昌平州 額引七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三百三十六引 順義縣 額引三千六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一千引 宻云縣 額引四千二百六十八引 懐柔縣 額引一千一百三十引分認京引四百一十四引 涿州 額引八千七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四引 房山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四引 霸州 額引三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一引 文安縣 額引一千一百引新増一百三十九引分認京引五十七引 大城縣 額引一千一百二十引新増三百六十六引 保定縣 額引一百七十引分認京引八引 薊州 額引一千四百二十八引新増一千二百八十引 平谷縣 額引四百四十引新増三百八十引 遵化州 額引一千五十二引新増一千七百三十七引 延慶衛(wèi) 額引八百引分認京引三十七引雍正三年七月內(nèi)部札延慶衛(wèi)奉 旨裁汰將引分與延慶州銷四百一十八道昌平州銷四百一十九道雍正四年四月復奉部咨仍設延慶衛(wèi)其額引照舊疏銷 舊州營 額引四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采育營 額引三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十八引 永平府 盧龍縣 額引八百七十七引新増八百七十六引分認京引八十一引 遷安縣 額引八百四十六引新増三百八十九引分認京引五十七引 撫寜縣 額引一千六十八引新増一千八百三十九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十四引 昌黎縣 額引一千二百三十三引新増一千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灤州 額引一千二百四十引新増一千二百四十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四引 樂亭縣 額引一千四百二十三引新増一千六百八十九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玉田縣 額引一千一百五十二引新増一千三十引 豐潤縣 額引一千三百二十八引新増一千一百九十引 保定府 清苑縣 額引一萬五千引 滿城縣 額引四千六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四引 安肅縣 額引六千四百引 定興縣 額引六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新城縣 原設額引五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二引 唐縣 原設額引五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二百五十七引 博野縣 原設額引三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慶都縣 額引二千引分認京引九十二引 容城縣 原設額引三千五百引又分認京引一百六十引 完縣 原設額引五千五百引又分認京引二百五十三 引 蠡縣 額引六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雄縣 額引五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三十引 祁州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束鹿縣 額引五千引新増六千五十五引分認京引五百 七引 安州 原設額引共一千一百引又分認京引五十一引 髙陽縣 原設額引共二千四百引又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引 新安縣 原設額引共二千二百引又分認京引一百一引 河間府 河間縣 額引三千引新増二千四百四十五引分認京引二百五十引 獻縣 額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一百八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引 阜城縣 額引一千五百引新増六十八引分認京引七十二引 肅寜縣 額引二千引分認京引九十二引 任邱縣 額引二千四百引新増九百五十三引分認京引一百五十四引 交河縣 額引四百五十引新増一千九十一引 寜津縣 額引一千八百引分認京引八十三引 景州 額引一千九百引新増四百四十六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引 吳橋縣 額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三百一十七引分認京引一百十六引 東光縣 額引一千引新増九百三十八引分認京引八十九引 故城縣 額引七百三十六引新増五十六引 天津府 天津縣 新増七百引附靜海縣代銷 青縣 額引六百三十八引新増二十六引 靜??h 額引九百引 滄州 額引三百六十五引新増四十六引 南皮縣 額引三百引新増三百六十四引 鹽山縣 額引三百引 慶云縣 額引三百引 正定府 正定縣 額引九千一百九十七引分認京引四百二十三引 獲鹿縣 額引六千七百引新増三百七十七引分認京引三百二十五引 井陘縣 額引七千引分認京引三百二十二引 阜平縣 額引五百引新増十五引分認京引二十三引 欒城縣 額引四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九引 行唐縣 額引三千八百引新増二百二十八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五引 靈壽縣 額引二千四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引 平山縣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元氏縣 額引五千九百引新増四百一十四引分認京引二百九十引 贊皇縣 原設額引一千七百引分認京引四百五十三引 新樂縣 原設額引三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晉州 原設額引四千四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五引 無極縣 額引二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五百四十六引分認京引一百七十二引 藁城縣 原設額引五千四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四十八引 順徳府 邢臺縣 額引一萬一千引分認京引五百六引 沙河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新増六百一十四引 南河縣 原設額引四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平鄉(xiāng)縣 原設額引四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廣宗縣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巨鹿縣 額引四千四百引新増五百七十一引分認京引二百二十八引 唐山縣 額引一千引新増二百四十六引分認京引五百九十四引 內(nèi)邱縣 額引三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三百引 任縣 額引二千二百引新増四十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廣平府 永年縣 額引一萬二千七百八十七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三引 曲周縣 額引九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引 肥鄉(xiāng)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新増一千一百八十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九引 雞澤縣 額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三百九十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九引 廣平縣 額引二千七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二十四引 邯鄲縣 額引四千三百二十五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九引 成安縣 額引三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引 威縣 額引六千二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八十五引 清河縣 額引七百二十引分認京引三十三引 磁州 額引六千一百一十引分認京引二百八十一引 大名府 元城縣 額引六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大名縣 額引五千一百九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三十九引 南樂縣 額引三千二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七引 魏縣 額引六千六百引 清豐縣 額引二千七百引新増三千五百六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八十八引 東明縣 額引三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十八引 開州 額引三千一百引新増二千七百四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六十九引 長垣縣 額引八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三百九十六引 宣化府屬五州縣包課引五千七百道 宣化縣 原額一百引系宣化府深州堡改仍設煎鍋令民包課 懐來縣 原額六百八十引系懐來衛(wèi)改又歸并保安衛(wèi)三百引礬山堡三百引共額引一千二百八十引改食彛鹽令民包課 西寜縣 原額六百引系宣化府南路西城堡改又歸并東城堡五百引仍設煎鍋令民包課 延慶州 額引一千六百引又改食彛鹽令民包課 保安州 額引一千一百二十引改食彛鹽令民包課 易州 額引一萬一百五十引分認京引四百六十七引 淶水縣 額引三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六引 廣昌縣 額引未設 冀州 額引二千一百引新増二千四百三十七引分認京引二百九引 南宮縣 額引二千四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引 新河縣 額引新増二千二百四十一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棗強縣 額引三千六百二十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六引 武邑縣 額引一千五百引新増一千六百八十五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六引 衡水縣 額引三千九百八十九引新増一百五十八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引 趙州 額引四千八百引又分認京引二百二十引 柏鄉(xiāng)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引 隆平縣 額引三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髙邑縣 額引二千一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九十九引 臨城縣 額引二千二百四十九引分認京引一百零三引 寜晉縣 額引九千二百引分認京引四百二十三引 深州 額引三千引新増三千二百九十 原闕 二百八十九引 武強縣 額引六百引新増九百六十一引分認京引七十二引 饒陽縣 額引二千八十五引新増二千八百一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二十五引 安平縣 額引一千五百引新増一千八百八十二引分認京引一百五十六引 定州 額引一萬二千四百引又分認京引五百七十引 曲陽縣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深澤縣 額引四千六百三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三引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七 鹽政 課額 額征綱引課銀三十四萬七千二百五兩三錢八分一毫計引七十四萬四千四百五引每引應征銀四錢六分六厘四毫二絲 額征大宛兩縣分銷余引課銀一萬六千四百七十兩六錢八分九厘四毫六絲計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道每引應征銀四錢六分六厘四毫二絲 額征薊引課銀八千九百七十二兩八錢九厘一毫四絲八忽四微計引二萬一千一百八十道每引應征銀四錢二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額征永引課銀五千八百一十五兩三錢八分一毫三絲一忽二微六纎計引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引每引應征銀四錢二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纖 額征正引課銀一萬二千三百六兩八錢九分八厘二毫八絲九忽計引二萬九千五十引每引應征銀四錢二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額征采育引課銀八百四十七兩二錢九分七毫六絲計引二千道每引應征銀四錢二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額征河引課銀一千八百二十六兩七錢五分八厘八毫七絲八忽五微六纎計引四千三百一十二引每引應征銀四錢二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額征儀封引課銀六千一百五十一兩六錢一分三厘三毫八絲計引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九引每引應征銀四錢六分六厘四毫二絲 額征懷慶引課銀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八厘九毫三絲六忽五微計引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一引每引應征銀四錢六分八厘六絲一忽五微 額征陳州引課銀九千五百二十三兩八錢二分九厘九毫八絲計引二萬四百一十九道每引應征銀四錢六分六厘四毫二絲 額征天津引課銀二百九十六兩五錢五分一厘七毫六絲六忽計引七百道每引應征銀四錢二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宣化府屬包課銀二千五百九十四兩四錢三分二厘七絲計引五千七百道 延慶州包課銀九百七十九兩四錢八分二厘計引二千一百道 保安州包課銀五百二十二兩三錢九分四毫計引一千一百二十道 以上三宗每引照綱引算課 宣化縣包課銀四十二兩三錢六分四厘五毫三絲八忽計引一百道 每引照正引算 懷來縣包課銀五百八十四兩一錢八分五厘二毫一絲四忽計引一千二百八十道 內(nèi)九百八十引照綱引算其余照正 引 算 西寧縣包課銀四百六十六兩九厘九毫一絲八忽計引一千一百道 每引照河引算 以上各項歲征課銀共四十二萬九千四百四十七兩三錢九分二厘八毫九絲九忽七微二纎共計引九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六引 引目 順治元年計正引七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道應征課銀一十九萬一千二百二十兩四錢一分二厘五毫 又按鹽法考順永正河四府并采育營地連邊海私販盛行以致課派地畝人丁后召募土商包納課銀給引認地行鹽順天府屬之薊州遵化豐潤玉田寳坻平谷香河三河八州縣歲改行引八千七百六十三引永平府屬之灤州盧龍遷安撫寧樂亭昌黎六州縣歲改行引五千八十七引正定府屬之冀州深州南宮武強饒陽安平衡水武邑八州縣歲改行引一萬五千九百引河間府屬之滄州獻縣靜海青縣鹽山慶云六州縣歲行引三千七百零三引采育營歲行二千引共計三萬五千四百五十三道歲征課銀一萬一千一百十九兩六錢六分九厘六毫五絲七忽一微四纎每引征銀三錢一分三厘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河南道御史髙而明題増永平六州縣薊遵八州縣共引三千六百道 康熈元年七月御史髙而明題準照兩淮附銷積引例納三引之課行二引之鹽每三引銃毀一引存司繳部內(nèi)包課改引三萬五千四百五十三引仍照舊例一引一鹽其正引七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引至 康熙七年八月二十九日限滿仍行一引一鹽 康熙五年三月御史李粹然題開封府屬儀封杞縣通許太康蘭陽五縣向食河東之鹽請改歸[長蘆]每年増課銀一千六百四十余兩計引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九道 康熈九年御史呉賽余縉題明懸引四萬三千七十九引又康熙十二年御史哲備題明懸引四萬六千三百三十九引二項共八萬九千四百一十八引康 熙十七年御史邁色題準各商分認營銷于十八年起將此項入各州縣額引每年奏銷冊內(nèi)考成 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直隸廵撫于成龍疏稱[長蘆]新増引八萬六千九百六十二引內(nèi)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三道課銀一萬五千三百七兩二分八厘七毫七絲八忽三微八纎詳請題豁部議不準奉旨豁免計免趙州滑縣寧津灤城棗強晉州藁城元城東明南樂清河內(nèi)黃祁州肅寧十四州縣綱引二萬八千四百一十二道減課銀一萬三千二百五十一兩九錢二分五厘四絲南宮鹽山慶云三縣正河引四千八百五十一道減課銀二千五十五兩一錢三厘七毫七絲八忽三微八纎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直隸廵撫于成龍會同御史江蘩疏稱十七年天津新設鹽引四千道內(nèi)酌留七百道應征課銀二百九十六兩三錢五分一厘七毫六絲六忽外三千三百道課銀一千三百九十八兩二錢九分七厘五毫五絲題請豁除奉旨豁免 康熙四十二年直隸廵撫李光地疏請停止大宛二縣代銷之例增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道以符舊額一十萬五千九百三十七引之數(shù)歲征兩縣余引課銀一萬六千四百七十兩六錢八分九厘四毫六忽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御史桑格會同直隸廵撫趙弘爕議増薊遵等八州縣引課銀四千二百三十六兩零計引一萬道又七月戸部行令將永屬火鹽改斗為秤準用筐籃委員監(jiān)收余鹽報部因永平府鹽商王謙吉多收耗鹽照數(shù)合引每年加五百七十二引課銀二百四十二兩零自四十七年為始入額征收 貢鹽額例 天下產(chǎn)鹽之省八兩淮兩浙山東河東福建廣東四川云南而貢鹽獨責之[長蘆]者以[長蘆]屬京師內(nèi)陸就近取給故明制于每年正課一十八萬余引內(nèi)進五十三萬四千六百六十九觔零二兩計二千六百七十三引零灶丁之煎辦白鹽其勞倍于青鹽必十余丁始能煎辦一包在南北場則有往來運載看守伺候交納等費其總催解京交納又有沿途起運車船大小使用[長蘆]土地瘠薄各灶差役浩繁故灶丁所出解京腳價曽經(jīng)題準盡數(shù)蠲免又議僉審丁糧近上之家充當各場白鹽上戸于本司所轄場分每丁派白銀六分共銀二千四十兩每年三月內(nèi)依限征完解司貯庫呈詳廵鹽御史委首領官一員場官二員動支前銀南場一千三百二十引每引銀六錢五分該銀八百五十八兩北場一千三百五十三引每引銀五錢五分該銀七百四十四兩一錢五分給與首領官責令利民富國等場見年總催南赴海豐嚴鎮(zhèn)等場北赴[蘆臺]越支等場買鹽筑包運赴小直沽批驗所坨內(nèi)聽掣一應蘆席繩索雇船搬運包筑看守人工俱取足前銀數(shù)內(nèi)其運鹽腳價并赴京上納費用即于司貯庫銀內(nèi)動支銀一千七百七十四兩六分給總催等役同委官解京上納外給總解官路費銀四十兩分解官各給銀十兩一應常例盡行裁革余銀三百九十三兩八錢五分每總催解鹽一引補給銀一錢以賠補不敷之數(shù)再有多余存作都察院食鹽動支其各灶該辦額鹽仍派與引商闗支即后到之商亦一體支課無致拖欠此前明貢鹽舊制也我朝定鼎順治元年八月戶部請定御用鹽斤數(shù)目行文[長蘆]運使每年解納鹽斤供用庫青白鹽二十四萬一千六百六十六斤內(nèi)官監(jiān)青白鹽一十三萬四千五百斤光祿寺青鹽一十二萬斤內(nèi)鹽磚二百七十七塊每塊重十五斤白鹽三萬二千斤鹵水二千四百斤神樂觀食鹽六千五百二斤務于九月中旬解納以供御用順治七年題準光祿寺鹽交本寺收貯順治十五年題準供用庫鹽歸并宣徽院收貯康熈元年題準各監(jiān)庫鹽仍交戸部收貯三年題準光祿寺鹽仍交戸部收貯二十八年議準[長蘆]運司煎辦貢鹽九十余萬觔內(nèi)務府光祿寺每年取用三十余萬觔自二十八年為始止令煎辦四十萬觔其余五十余萬觔停其煎辦每包折價銀七錢五分報部三十三年覆準將[長蘆]三十三年三十四年額解鹽觔停止俟用完再照例移解五十一年議準[長蘆]運司解送備用青白鹽十萬觔磚鹽一萬觔于五十一年起至五十五年止停止解送折價解部俟五年后每年止解青白鹽六萬觔磚鹽四千觔交光祿寺仍將每年應折價銀報部查核 食鹽額例 明初在京府部院寺科監(jiān)等衙門俱有食鹽至萬歴八年盡數(shù)裁革惟戸部堂上及十三司官吏都察院堂道官吏并鹽院書吏尚有歲支食鹽多寡不等俱以六百觔浄鹽為一包候部院札到本司差官下場支領于庫貯私鹽銀內(nèi)動支夫馬腳價等費給與差委解官裝運至京各衙門交納我朝順治元年八月題定御用鹽觔行司納解部院等衙門食鹽仍照前數(shù)每年辦解戸部官吏食鹽四萬九千一十六觔都察院堂道官吏食鹽一十五萬六千九百四十觔鹽院官吏食鹽三千二百五十觔交納戸部查收貯庫給散各旗順治四年題定給發(fā)宗室及官員兵匠人役鹽觔額數(shù)順治十一年題準諸王各旗官員按俸銀每兩給鹽一斤 供用庫原額白鹽二十四萬一千六百六十六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該耗鹽七萬二千四百九十九觔十二兩八錢 內(nèi)官監(jiān)原額白鹽六萬二千觔青鹽七萬二千五百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該耗鹽四萬三百五十觔光祿寺原額青白鹽一十五萬二千觔 內(nèi)扣鹽磚一萬觔 實青白鹽十四萬二千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共該耗鹽四萬二千六百觔 神樂觀食鹽六千五百二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該耗鹽一千九百五十觔九兩六錢 戸部官吏食鹽四萬九千九百一十六觔每百觔加耗鹽十觔該耗鹽四千九百九十一觔九兩六錢 都察院堂道官吏食鹽一十五萬六千九百四十觔每百觔加耗鹽十觔該耗鹽一萬五千六百九十四觔 鹽院官吏食鹽三千二百五十觔每百觔加耗鹽十觔該耗鹽三百二十五觔 閏月加食耗鹽一萬九千二百九十七觔十一兩二錢雍正五年議準天津駐札水師營官兵所食鹽觔商人將就近灘場生鹽百包運至該處交與該同知呈明都統(tǒng)按名分給以濟官兵食鹽每包定價銀五錢其鹽價銀兩官兵初到令該同知于俸餉內(nèi)照數(shù)扣交鹽法道庫至明歲官兵駐札已定令該御史照依天津附近軍民食鹽之例行文該都統(tǒng)將官兵水手人等查明戸口若干應用鹽觔若干造具清冊飭令分司聽其自備鹽價買食如有不肖兵丁混雜灘場偷竊以及串通商人夾帶行私等弊該御史即行查拏治罪 白鹽折價 順治十八年八月起至康熙元年八月止一年之內(nèi)內(nèi)庭各處用鹽僅十萬觔今現(xiàn)在貯庫鹽觔尚足取用令[長蘆]運司額解內(nèi)官監(jiān)供用庫正耗等鹽照依時價并腳價自康熙元年為始改折三年以充兵餉至三年之后該運司聽候部文取用本色照數(shù)解納轉(zhuǎn)送內(nèi)務府以供 內(nèi)庭之用其余下剰鹽觔仍行改折每年將改折銀兩照時價并腳價先行報部酌定數(shù)目以便載入年額考成如起解稽延照鹽課未完例叅處 康熙八年以后[長蘆]歲辦貢鹽照例奉文煎辦余鹽折價解部其煎辦鹽觔除奉文取解本色外所有存剰余鹽收貯津坨來年額辦鹽觔或征本色或征折色咨部酌定 歲辦貢鹽正耗原額共九十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五觔每年照例煎辦解赴津坨候部文取解如有余剰存坨鹽觔久貯不免消耗照依時價并腳價每包重二百二十五觔改折價銀七錢五分發(fā)商變賣今除光祿寺內(nèi)務府鹽二十六萬觔外共該征解折價銀二千三百七十七兩二錢八分三厘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三埃三三漠三糊載入年額考成一體奏銷 閠月白鹽折價銀六十四兩三錢二分五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六渺六漠六糊 鹽磚折價 鹽法考載前明鹽磚二百七十六塊每塊重十五觔至本朝順治五年因不足用行令運司添造鹽磚三百九十一塊連前共六百六十七塊共計一萬觔自順治二年起至十六年止每年照額征解本色順治十七年分光祿寺題請每塊鹽磚折價銀二錢八分共折價銀一百八十六兩七錢六分 鹵水折價 [長蘆]貢鹽則例光祿寺定額鹽鹵二千四百觔俱行折價明制已然 本朝因之每年鹽鹵二千四百觔每百觔折價銀一錢六分共折銀三兩八錢四分運司捐解奏銷 貢鹽節(jié)省 康熙四十年六月戸部準據(jù)光祿寺呈稱額解鹽十八萬四千六百觔一年所用不至十萬觔嗣后每年只解送十萬觔以備應用減省鹽八萬四千六百觔每年折價倘有賓客多來鹽觔不敷應用酌量移取 鹽觔變價 康熙四十一年六月戸部題準四十年分鹽觔煎辦三十萬觔備用余鹽六十余萬觔已經(jīng)折價解部除解過鹽二十二萬五千七十觔零尚余鹽七萬四千九百二十觔零應變價送部其康熙四十一年分鹽觔仍令煎辦三十萬觔備用余鹽照例變價至每年額解鹽磚光祿寺庫存無幾不敷應用仍解本色 康熙五十一年六月題準光祿寺每年[長蘆]鹽運司解送備用青白鹽十萬觔磚鹽一萬觔一年各處只用青白鹽五萬二千余觔鹽磚三千余觔歴年除用下存青白鹽三十二萬四千十六觔零鹽磚四萬四千十五觔零因省存剰鹽觔將[長蘆]鹽運司每年所解鹽觔暫停五年此停解五年青白鹽五十萬觔鹽磚五萬觔折價交部俟五年后每年解送十萬斤青白鹽內(nèi)減去四萬觔止解六萬觔鹽磚一萬觔內(nèi)減去六千觔止解四千觔備用此減去四萬觔青白鹽六千觔鹽磚亦應折價交部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戸部議準[長蘆]廵鹽御史孫塔自康熙五十二年起至康熙六十年止尚有存剰鹽八十余萬觔尚未變價解部應將康熙六十一年分應辦鹽觔毋庸煎辦俟有咨取即將歴年存剰鹽觔解送其康熙六十一年應煎辦鹽觔照例折價解部 雍正二年三月戸部議覆[長蘆]廵鹽御史莽鵠立雍正元年分煎辦內(nèi)務府鹽二十萬觔內(nèi)除雍正元年三月至十一月奉文取解內(nèi)務府交送和碩怡親王多羅果郡王多羅理郡王借商鋪鹽四項共計一十一萬七千五十觔續(xù)即差官起解補還商鋪外其余存剰鹽八萬二千九百五十觔計筑三百六十八包一百五十八觔應否照例變價查[長蘆]運司每年額解本寺青白鹽六萬觔鹽磚四千觔貯庫備用今 雍正三年分額解鹽觔應作速解送 雍正三年二月戸部議準[長蘆]廵鹽御史莽鵠立雍正二年煎辦本色鹽二十萬觔內(nèi)除雍正二年八月十月兩次取解內(nèi)務府借商鋪鹽觔共計九萬四千五十觔續(xù)即批解補還商鋪余剰鹽十萬五千九百五十觔計筑鹽四百七十包二百觔飭商照例領運變價其雍正三年分內(nèi)務府鹽觔遵照舊例煎辦 邊布銀兩 鹽之有邊名也昉于宋雍熙間其法募商輸芻粟塞下而官給之鹽明代循之成化以后稍更矣使商人于邊代間輸芻粟與金各半報中給引是曰邊鹽成化六年御史林誠以深州海盈及益民阜財富民富國海豐海阜海潤越支濟民石碑恵民歸化十三場陸路窵逺商人不支鹽課遂致鹽觔堆積年久消折請自本年為始每鹽二大引合為四小引共重八百觔折闊白布一疋長三丈二尺議價銀三錢征解通州通濟庫交納以備折俸支用是曰布鹽此邊布所由名也至嘉靖九年御史傅炯題請青州分司所屬濟民石碑恵民歸化四場離小直沽批驗所窵逺商人支掣實難請將本色盡行折價每引折銀一錢嘉靖二十九年御史趙鏜援例議將深州海盈場除鹽山縣近場一十三戸照舊辦納本色其余居住正定府衡水縣等戸照例折色每引納銀一錢折色貯庫本色入坨俱聽倉勘到日支給計每丁納鹽四引二十觔此又邊布折價之所由來也我朝因之每年實征邊布銀六千三百三十七兩九錢八分八厘三毫一絲七忽三微一纎四沙一埃三渺三漠入冊奏銷照額征解新増邊布銀十五兩二錢五分二厘四絲二忽四微六纎三沙一塵七埃七渺五漠六糊 京山 京山者乃前明京山順慶柘城汝寧嘉定新昌太和景寧建德太康陽夏徳平榮陽慶云十四藩府每年各給鹽若干引每引折銀一兩三錢三分三厘派于[長蘆]運司按年征給我朝定[長蘆]鹽法課額廵鹽御史王秉干以此項原系舊例正名京山每年應征銀七百五十四兩六錢九分八厘派各場地丁 灘價鍋價 [長蘆]之鹽有由煎而成者其舊有四場曰阜民曰石碑曰濟民曰歸化是也今則阜民場荒矣有由曬而成者其舊有九場曰興國曰利民曰富國曰富民曰海豐曰深州海盈曰阜財曰利國曰嚴鎮(zhèn)是也今則富國富民深州海盈亦荒矣若豐財越支[蘆臺]三場其舊半煎而半曬今則[蘆臺]如故而豐財曬越支煎矣煎者何灶丁秋日采草于所分場中至十一月間鑿海氷蔵之春暖以后淋其鹵于鍋煎之周十二時為一伏火凡干六鍋每鍋約得鹽百觔詰旦出坑灰曬于亭場俟鹽花浸入灰內(nèi)仍實灰于坑以取鹵其試鹵也投石蓮鹵中沉而下者為淡鹵浮而橫側者鹽淡半焉煎之則耗薪必浮而立于鹵面者乃為鹽鹵以此入鍋可頃刻成鹽將成時又須投皂角數(shù)片鹽始凝至于積灰則以年久者為良鹵水浸潤其成鹽尤多久旱則潮氣下降土燥而鹽不生花久雨則客水浸滛亭場沾濕曬之反致銷蝕故以灰取鹵必雨旸時若而鹽乃豐也曬者何灶丁于近海之區(qū)預掘土溝以待海潮浸入復于溝旁堅筑曬池九層或七層自髙而低俟潮退后兩人繩系栁兜挽溝中鹽水傾入最髙一層池中注滿曬之然后放入第二池又灌髙池使?jié)M逐層放至末池投石蓮試之咸矣于是趂晴曝一日以木扒把起堆貯池旁隙地如髙墉然泥封覆其上待商至而批發(fā)之凡鹽由曬成者其形顆名曰盬鹽由煎成者其形散名曰末鹽末味髙而盬次之曬必資于灘故灘有價煎必資于鍋故鍋有價半煎半曬則灘鍋兼征焉若今之不煎不曬而聽其荒者務別業(yè)以包課課則仍其舊名明時征法每灘一畝科鹽三引每引折價三分五厘補給逃亾額數(shù)及給與各灶償其排浚等費余銀解司報部本朝則照舊額征價而聽各場灶戸自為批發(fā)其批發(fā)也南北之場不同南場以四百二十觔重為一包其價隨時低昻每包約略一錢以外北場以二百四十觔重為一包其價至八九分而止南場之運鹽也由陸而至滄州北場之運鹽也由水而至天津未運入坨之先曰生鹽既運入坨之后曰熟鹽熟鹽改包另筑以三百觔為度轉(zhuǎn)運各商行鹽地方運司每年額征灘價銀六百兩解部至于鍋價則自順治十二年廵鹽御史題請清查各場鍋面分別逺近以上下其科則每年額征鍋價銀四十五兩七錢八分解部 各場錢糧額征 興國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一十六兩二錢三分 額征新増邊布銀八分一厘五毫二絲二忽 額征京山銀一十七兩一錢五厘 額征灘價銀六兩九錢六分六厘 額征白鹽八千九百五觔 額征白鹽折價銀七十四兩五錢六分六厘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八渺七漠六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厘 額征鹽磚折價七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四十五兩二錢三分二厘遇閠加銀一兩七錢一分六厘二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厚財場歸并興國場 額征邊布銀一百六兩五錢三分二厘二毫三絲一忽一微七纎 額征新増邊布銀一錢五分六厘八毫二微 額征京山銀二十三兩三錢三分九厘 額征灘價銀六兩四錢八分 額征白鹽四千九十九觔八兩八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三十四兩三錢三分五厘一毫六絲三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四渺六漠七 糊遇閠加銀一兩六錢五分 額征鹽磚折價銀六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三十八兩七錢九分遇閠加銀一兩四錢一分五厘九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征裁并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富國場 額征邊布銀三百七十四兩六錢四分 額征新増邊布銀二兩三錢八分八厘七毫七絲九微一纎八沙四塵 額征京山銀四十一兩六錢九分 額征灘價銀二兩一錢八分六厘 額征白鹽一萬七千一百四觔一兩六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一百四十三兩二錢三分六厘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四渺五 漠六糊遇閠加銀四兩一錢二分五厘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八十九兩四錢九分九厘一毫遇閏加銀五兩九錢四分四厘三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豐財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四十五兩五錢一厘 額征新増邊布銀七分一厘四毫四絲八忽 額征京山銀五十五兩九分四厘 額征灘價銀一百四兩三錢九分二厘六毫六絲 額征鍋價銀二兩八錢 額征白鹽九千六百七十三觔四兩八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八十一兩五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一渺七漠二糊遇閏加 銀三兩三錢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六十七兩三錢四分七厘遇閏加銀二兩八錢二分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蘆臺]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八十七兩四錢四分八厘五毫 額征新増邊布銀一兩六分九厘六毫八絲一忽二微 額征京山銀六十一兩一錢二分四厘 額征灘價銀二百一兩三錢九分三厘三絲 額征鍋價銀二兩一錢七分 額征白鹽九千二百二十四觔十二兩八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七十七兩二錢五分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一渺九漠五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六十七兩九錢一分七厘遇閏加銀二兩五錢八分六厘七毫九絲二忽七微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濟民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二十九兩四錢一分三厘三毫 額征京山銀四十二兩九錢一分 額征鍋價銀一十一兩五錢五分 額征白鹽七千七百五十一觔四兩 額征白鹽折價銀六十四兩九錢一分二厘四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六渺三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厘 額征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四十四兩九錢七分五厘遇閏加銀一兩八錢六分七厘七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越支場 額征邊布銀三百五十三兩六錢二分六厘三毫五絲 額征京山銀一百七十三兩六錢七分 額征灘價銀三十五兩三錢五分八厘六毫六絲 額征鍋價銀六兩八錢六分 額征白鹽三萬二千七百三十九觔十三兩六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二百七十四兩一錢六分七厘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七塵八埃三渺三 糊遇閠加銀六兩六錢四分 額征鹽磚折價銀五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一百八十三兩六錢四分七厘遇閏加銀八兩四錢三分八厘四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豐潤縣 額征邊布銀一百一十九兩四分 額征新増邊布銀八錢七分四毫七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三塵五埃六渺五漠 石碑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九十一兩三錢三分八毫五絲 額征京山銀七十六兩三錢四厘 額征鍋價銀六兩五錢八分 額征白鹽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一觔 額征白鹽折價銀九十六兩五錢六分三厘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七渺四漠一 糊遇閏加銀二兩五錢八分五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六渺六漠七糊 額征鹽磚折價銀五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九十三兩三錢二分七厘八毫遇閏加銀四兩六分七厘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歸化場 額征邊布銀八十四兩五錢七分九厘七毫 額征京山銀二十兩七錢一分 額征鍋價銀八兩三錢三分 額征白鹽二千六百九十觔五兩六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二十二兩五錢三分二厘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五渺二漠九 糊遇閏加銀一兩六錢五分 額征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四十九兩六錢一分二厘遇閏加銀一兩七錢七分二厘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恵民場歸并歸化場 額征邊布銀八十五兩九錢三分八厘三毫 額征京山銀二十七兩六錢六分 額征鍋價銀七兩四錢九分 額征白鹽四千一百觔三兩二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三十四兩三錢三分二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四五漠七 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厘 額征鹽磚折價銀七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四十八兩六錢二分八厘遇閏加銀二兩四分六厘六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征裁并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利民場 額征邊布銀八百一十八兩七錢九分三厘九毫 額征新増邊布銀五兩八分七厘四毫三絲七忽三微六纎四沙八塵八埃三渺五漠 額征京山銀一十九兩九錢一分一厘 額征灘價銀四十兩六錢五分一厘六毫九絲五忽 額征白鹽一萬九千七百三十六觔九兩六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一百六十五兩二錢七分七厘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八埃九渺八 漠九糊遇閏加銀三兩四錢五分八厘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三埃三渺三漠三糊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九十二兩三錢八分一厘六毫七忽 遇閏加銀三兩八錢五厘五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阜民場 額征邊布銀四百一十六兩八錢二分二厘九毫九絲六忽九微七纎五沙七塵一埃三渺 額征新増邊布銀六錢七厘二絲九忽九微一纎四沙二塵五埃 額征京山銀一十七兩九錢九分二厘 額征白鹽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二觔十三兩六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一百一十五兩三錢四分四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二渺九漠四 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征鹽磚折價銀七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九十二兩九錢五分五厘三毫遇閏加銀三兩七錢八分九厘三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利國場 額征邊布銀三百二兩六錢八分九毫八絲九忽一微六纎八沙三塵三漠 額征新増邊布銀一兩三錢五分五毫一絲八忽一微六纎六沙八塵五埃二渺五漠 額征京山銀一十一兩六錢七分 額征灘價銀五兩三錢一厘 額征白鹽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四觔三兩二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一百二十三兩三錢八分五厘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二渺四漠五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征鹽磚折價銀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八十七兩一錢六分六厘三毫二絲三忽遇閏加銀三兩二錢七分七厘五毫 額征裁減書辦工食銀六兩 海豐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三十六兩九錢六分七厘四毫 額征新増邊布銀五錢二分一厘七毫九絲二忽 額征京山銀一十三兩七錢九分三厘 額征灘價銀三十五兩六分二厘六毫五忽 額征白鹽八千七百七十六觔四兩八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七十三兩四錢九分五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二渺一漠七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厘 額征鹽磚折價銀七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八十一兩四錢七分六厘遇閏加銀三兩五錢一分六厘五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海盈場歸并海豐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一十九兩六錢二厘四毫九絲一忽四微 額征京山銀一十五兩八錢七分 額征灘價銀一十一兩五錢二分六厘三毫 額征白鹽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五觔五兩六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九十七兩九分八厘八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七渺三漠八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征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七十八兩四錢二分七厘遇閏加銀三兩四分四厘四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征裁并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富民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九十一兩四錢六分五厘一毫 額征新増邊布銀三錢八毫七絲八忽五微 額征京山銀一十六兩一錢七分 額征灘價銀一十九兩八錢四毫五絲 額征白鹽二萬九百四十八觔三兩二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一百七十五兩四錢二分二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五埃五渺九 漠三糊遇閏加銀四兩一錢二分五厘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一百一十一兩二錢三分一厘遇閏加銀四兩五錢一分一厘八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深州海盈場 額征邊布銀三百一十一兩五錢九分三厘三毫 額征新増邊布銀七分九厘一毫四絲七忽一微九纎五沙五塵七埃八渺 額征京山銀四十四兩六錢七分四厘 額征灘價銀四兩六錢三分五厘 額征白鹽九千五百四十五觔四兩 額征白鹽折價銀七十九兩九錢三分二厘四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五渺一漠一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厘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六十二兩四錢二分九厘遇閏加銀二兩三錢七分五厘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阜財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六十二兩三錢七分五厘七毫 額征新増邊布銀七錢一分七厘一毫八絲四忽四微一纎六沙一塵七埃七渺六糊 額征京山銀一十兩九錢七分四厘 額征灘價銀五錢四分 額征白鹽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一觔十四兩四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一百一兩九錢二分六厘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三渺七漠七 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八十九兩三錢七分五厘八毫遇閏加銀三兩六錢六分三厘三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海潤場歸并阜財場 額征邊布銀二百七十二兩七錢三分九厘一毫 額征新增邊布銀三錢五分三厘三絲八忽九微八纎七沙六塵八埃 額征京山銀一十一兩九錢八厘 額征灘價銀四十五兩六錢九分三厘 額征白鹽一萬四千四百一十三觔十二兩 額征白鹽折價銀一百二十兩七錢四厘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五埃九渺二漠八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征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七十六兩二錢四分遇閏加銀三兩二錢六分六厘九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征裁并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嚴鎭場 額征邊布銀八百一十兩六錢六分七厘一毫八忽六微 額征新増邊布銀一兩五錢九分六厘三毫一絲三忽六微 額征京山銀五十二兩一錢三分 額征灘價銀八十兩一分三厘六毫 額征白鹽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觔三兩二錢 額征白鹽折價銀二百二十一兩七錢九分五厘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八埃六渺四漠二糊遇閏加銀四兩六錢一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六渺六漠六糊 額征鹽磚折價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厘 額征俸糧銀一百六十六兩一錢一分五厘四毫遇閏加銀七兩五錢九分一厘六毫 額征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部運 舊例部運銀四百八十四兩一錢四分南北各場額編有鹽磚銀一百八十六兩七錢六分如不奉文提取鹽磚則將此銀解部如奉文提取鹽磚即將此銀發(fā)[蘆臺]場焼造委官領解所有運送水旱腳價等費南北各場共解銀四百八十四兩一錢四分給發(fā)解官收領名曰部運康熙三十年八月運司李法祖念灶戸苦累倡先捐銀八十兩青州分司捐銀六十兩滄州分司捐銀十兩經(jīng)知各捐銀五兩共銀一百六十兩給發(fā)解官以為運腳將部運名色永逺革除 幫包 南北各場每年煎辦內(nèi)務府光祿寺鹽解官每鹽一包給腳價使用等銀一兩名曰幫包出之場中致吏胥朦朧滋弊雍正十一年鹽道彭家屏詳請本道自行捐給永逺通飭不得派累灶戶 量蚊 明萬歴二十二年戸部題量蚊贅髟慫舅尬長蘆]有之初以刮取亮薌宄裳喂ち『蠛3蓖淳鬮吣松嵫味婧槲溆覽旨洳槌黿3》執(zhí)還┌旖諭ㄖ菸淝逑卣卟θ敫孟鼐蹲園炷杉尉付十九年御史題準[長蘆]運司利國等場先年奉例認納課米歲征本色赴各原定倉口輸納近年征收屢后應將利國等場原征天津等倉課米每石折征銀五錢司收解部至我朝則歸天津清軍同知每年征收銀二百一十七兩八錢六分四厘七毫五絲轉(zhuǎn)解布政司交納 關請引目 明制[長蘆]引目每年五月運使委官赴部闗引領回驗發(fā) 本朝順治元年令寳泉局刊鑄銅板刷印鹽引每引納紙朱銀三厘共銀二千七百六十四兩六錢三分八厘附同正課解交以供刷印各商赴部先納課而后領引御史未出亰之先運司差管引經(jīng)承赴京候御史出具印領到部闗引領回收貯俟各商領運順治十六年御史田六善題請照淮浙例先發(fā)引而后納課順治十七年科臣蔣蔭修因逋欠愈多疏請仍舊赴部先納課銀后按銀給引康熙四年戸部題定長蘆引目仍照淮浙例先發(fā)運司給商納課永為定例十二年定[長蘆]每年四季鹽引豫支戶部庫銀刷印交新差御史帶往俟解到紙朱銀補庫項三十五年覆準鑄銅板刷印[長蘆]十一塊 支買鹽觔 明制中鹽于邊其鎭有三曰宣府鎭曰大同鎭曰薊州鎭宣府倉厫五十二大同倉厫十八薊州倉厫十一各商赴各邊鎭報中鹽引撥派倉場納完米麥豆粟草束各該倉場出給倉鈔場鈔實收將收過糧草數(shù)目申報該鎭管糧郎中隨將各商報到倉鈔場鈔比對勘合皆同聽商支運 本朝引不邊中各商領引赴批驗所截去右邊第二角封固具申運司運司又截去右邊第一角左邊第二角印葢付商支運運司又出結支單內(nèi)開某商派支某場鹽若干限以入場出場月日送院印發(fā)給商入場支鹽行文場官稽查買鹽數(shù)目出場日期行文批驗所稽查入坨數(shù)目務要依限筑運如過期不繳支單并出入違限指名報院將引目銷毀入官仍治以罪在場支買謂之生鹽到坨筑包謂之熟鹽聽候秤掣 秤掣鹽觔 舊制商鹽堆垜在坨赴司告掣運司發(fā)批驗所查驗果與引目相同即具結申司呈驗聽掣南所有內(nèi)外兩坨北所有新舊兩坨未掣者在外坨舊坨已掣者在內(nèi)坨新坨南所六引為一堆北所九引為一堆每堆為之一十謂之一垜南所秤掣鹽觔自外坨抬入內(nèi)坨謂之旱掣北所秤鹽觔自舊坨抬入新坨謂之水掣其秤掣之法各商引鹽少者幾次多者幾十次每掣一包過小籌一根掣二十包過大籌一根是為一次委官就籖筒二十根內(nèi)信手掣一籖系第幾號則掣第幾號包若額外多出鹽觔作多出數(shù)算原每引共二百二十五觔康熙十六年部議將割沒等名攤入正項每引加鹽二十五觔加課七分每引共二百五十觔雍正元年九月部議將[長蘆]現(xiàn)行鹽觔每包再加鹽五十觔以三百觔為一包加鹽而不加課[長蘆]積欠一百數(shù)十余萬新舊錢糧乃得按限征收報部 水程驗單 舊制凡行鹽地方該運司備查州縣里分歲用食鹽若干開申廵鹽衙門照數(shù)批行運司壐絳辛罡魃糖巴醒蔚胤椒⒙袈敉曛脹懇徊⒔剎看娌 本朝定例商人運賣官鹽本商先行具呈鹽院掛號半印給發(fā)某字某號水程驗單運司開壸員淞可堂「歉隊肷倘四郴錛頗吃爍暗胤椒⒙粞偉餃嶄霉芄偎窘倘慫此桃考把櫚ゲ槎浴≡凇∶胨逃「恰≡ 闕 同方許發(fā)商自行貨 原闕 盡價足畢日該州縣即將引目截去一角同水程一并繳司驗單繳院查銷以定考成如有留匿舊引夾帶影射及無運司印蓋水程并無鹽院驗單或鹽觔號名不同或越境貨賣等弊即系私鹽地方官即行申報治罪至所在官司若有抽取引牙給票繳引等稅淹滯鹽貨與賣畢不繳退引者俱以違法科斂論 循單環(huán)照 往例京鹽系商人各自領引運京照依時價發(fā)賣后在京議立[長蘆]館挨賣名曰輪勾日久司事不均課欠累累康熙五十四年覆準將[長蘆]京館永行禁革令合綱保老成之商在廣渠門張灣催課登賬又委員發(fā)鹽收課設立循單環(huán)照循單給發(fā)京商凡遇鋪戸買鹽即將某縣鋪戸某于本年某月某日某商某字幾號引鹽若干包壸⒚靼贅敫悶虘跏罩辭案罷磐邐俅ν痘換氛棧ぱ斡曬闈門掛號進京循單交委員收繳運司環(huán)照給發(fā)委員凡有鋪戸執(zhí)循單領鹽者該員驗收仍照單開商鋪姓名鹽包號數(shù)壝骰氛漳諢桓虘躉ぱ謂└迷閉盞ゲ櫸⑺俅咂鷦瞬恍磽A粢嗖壞媒瓚藪躚癰悶虘躒粑藁氛棧蛉頻瀾遣⒀偉攀環(huán)嘸詞羲椒費贗緩e役人等查拏解赴運司按律治罪其環(huán)照著鋪戸即呈該縣限月終彚繳運司 閱坨放闗 舊例四季秤掣后因夏水漲而冬水涸改為春秋二闗春闗不過三月秋闗不過八月故廵鹽差期例于九月二十三日更替舊院差滿封關直待新院蒞任批驗所備具各商在坨引鹽清冊申送運司轉(zhuǎn)呈鹽院示期閱坨親行秤掣如有多出鹽觔當即懲治各商于秤掣后將水程先赴天津道及清軍廳掛號然后赴運司及北分司批驗所掛號仍造冊呈送鹽院聽候親臨鹽關開放船只間或抽包秤掣重輕有無私弊近日司鹽政者隨時驗放不拘春秋二闗商尤稱便 征收起解 明制征收錢糧上有限期每限庫大使照部頒法馬同交課商人當堂估兌貯庫其起解錢糧分作上下半年兩次先期運司擬定解員呈請鹽院委令解納其經(jīng)過地方廵捕官督兵護送出境其解費商人于交課時即照自變量每年帶輸銀一分五厘先期完足貯庫以為正兌添兌解官解吏盤費鞘木鐵篐鑿字工價并雇車騾等用計引派征所征即供所解 本朝因之惟征解隨時不立限期至于追比逋課乃立限期如起解若干運司委官一員備具連環(huán)批回詳請鹽院掛號起解報明天津總鎭撥兵護送出境沿途州縣亦各撥兵遞相護送到京赴戸部交納領回批文運司驗明呈鹽院銷號如奉部文提解某省某處兵餉若干兩限何月何日起解則赴直隸廵撫衙門請領勘合報眀鹽院具題即遵照部限起解某處交納亦領取批回勘驗附卷 奏銷限期 鹽法定例按年銷引完課每年奏銷限以五月為期設有未完有司按分數(shù)議處至于歲有豐歉或至鹽壅課逋又或御史更替不克依限奏銷題請展限 繳銷殘引 各商引鹽賣完督銷之州縣將引目拆封截去左邊第二角封固同水程申繳運司驗單申繳鹽院運司將殘引發(fā)該吏查明仍貯架閣庫俟一年殘引催齊運司具批差役仍繳戸部掣批附卷存案康熙十四年部咨題報銷引之日務將節(jié)年殘引查明年分已未繳數(shù)目盡行彚同奏銷冊解部 通融代銷 康熙二十九年議準[長蘆]廵鹽御史江蘩直隸廵撫于成龍會題各商積引難銷情愿告運別屬易銷之處通融代銷康熙四十二年直隸廵撫李光地題近來積鹽銷完請停代銷雍正元年議準[長蘆]廵鹽御史莽鵠立題[長蘆]商人行鹽地方苦樂未均仍照代銷之例通融運賣 分年帶征 康熙三十五年覆準將三十四年運米朝鮮海船給與[長蘆]綱商運鹽使用其造船帑本五萬六千五百有零自三十六年為始分作五年帶征三十七年覆準三十三三十四年運送盛京米石商人急公將二年水腳盡行捐助又不得行鹽殊為竭力本年鹽課銀十九萬八百余兩分為四年于明年為始每年帶征一分四十三年題準將眾商應交四十三年鹽課銀四十四萬兩分為五年帶征五十年題準本年引課二十一萬二千六百四十八兩零亦分作五年帶征五十四年覆準將歴年商欠五十四萬余兩分作十年帶征又五十九年商欠九萬五千七百九十余兩自六十年起亦分為十年帶征六十年議準歲旱鹽船阻運本年課餉暫行停征雍正元年題準自康熙五十四年起至六十一年止商欠一百一十七萬六千兩零又本年應征課銀四十三萬二千余兩共一百六十萬九千余兩將本年正課照例完納其歴年積欠分作十二年帶征自雍正二年起每年應完銀九萬八千余兩 京城引窩 康熙五十八年覆準商欠課銀現(xiàn)在征解京城窩引商人歴年積欠向有該御史衙門余銀每年捐出補還其包課余引著落[長蘆]眾商綱均勻分認營銷至五十九年間題準宛大兩縣包課余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道令眾綱商分認營銷六十一年覆準宛平八州縣引窩價值銀兩分作九年帶完 收買場鹽 雍正元年題準[長蘆]課銀留官本五萬兩委滄州分司收買場鹽陸續(xù)發(fā)商告運官本隨課兼收按年造報所得羨余銀令運司詳明接濟京引窮商 場灶由單 康熙十六年題準將[長蘆]各場灶戸地丁錢糧十八年為始刋刻由單分送戸部戸科查驗給散各灶戸二十八年議準場灶向無全書刊刻易知由單易于稽核不必改造賦役全書 贓罰 贓罰之設因各商所掣鹽包內(nèi)有額外多筑者割其鹽而沒于官復計其贓罰之其贓罰分數(shù)酌量地方大小納贖多寡為定[長蘆]贓罰有二一曰廵鹽贓罰一曰開歸贓罰明萬歴九年戸部議覆[長蘆]御史曹一夔題稱本衙門例有贓罰銀兩解部舊額新加共解銀三千四百兩此廵鹽贓罰也萬歴十七年河東御史秦大夔題稱河南開歸所屬三十七州縣原隸河東者俱改食蘆鹽原額解部贓罰銀一千七百兩所屬州縣已分割強半贓罰亦應照數(shù)減半部議將河南贓罰銀一千七百兩內(nèi)九百兩仍歸河東其八百兩行令[長蘆]御史照數(shù)解部此開歸贓罰也其后廵鹽衙門贓罰歴年増減不一開歸贓罰止八百兩 本朝順治十二年廵鹽御史王秉干題定廵鹽衙門贓罰銀二千三百兩開歸贓罰銀仍舊八百兩共贓罰銀三千一百兩 坨租 坨租者堆鹽地租也南北場皆有坨地南場坨地在滄州西門外西北隅有鹽坨一區(qū)界址相連而坨分內(nèi)外凡各商在場做筑生鹽運赴鹽坨謂之外坨各商將生鹽改筑熟鹽配引掣出堆貯鹽坨謂之內(nèi)坨南場坨地向系各商自買非官地也故無地租北場坨地在天津河口有新舊兩坨立石碑為界石碑以南至李家樓止謂之舊坨各商從場運到生鹽堆貯舊坨石碑以北至鹽闗口止謂之新坨各商告運秤掣熟鹽提貯新坨此坨租在順治年間原系鑾儀衛(wèi)庭燎廠所征金燈火把葦?shù)劐X糧后庭燎廠裁葦?shù)亟慌c商人堆鹽于康熙元年改作坨租銀四千零二兩其征收坨租順治九年令青州分司管理續(xù)改歸天津餉司又改歸天津道康熙六年七月戸部議準青州分司掣運放闗無時不蒞于坨應仍歸青州分司征收解部 皇鹽廠房租 皇鹽廠在天津城北前明堆貯貢鹽之地原有官廳數(shù)間因此地與鹽關相隔缷運不便凡運到貢鹽本司自行捐資就近賃卸商坨堆貯此地遂廢而屋亦傾至順治十三年有窮民小腳人等搭葢草棚棲身康熙八年附近居民相續(xù)筑草房一百二十間每年官收租銀五十八兩五錢以為賃坨堆鹽之用 西沽白鹽廠房租 白鹽廠官基一段在西沽地方前闊五丈二尺后闊六丈長二十七丈原系堆貯 御用白鹽之地日久不用為正藍旗佐領下侵占前后蓋房三十間又占空地一塊康熙二十五年運司楊霖查出照天津官地民人蓋房納租之例前面門房每間租銀九錢后面住房每間租銀七錢空地一塊租銀二兩共租銀二十五兩三十二年燒毀門面房五間后面房七間應除收租銀九兩四錢尚有房一十八間至今征收租十五兩六錢 私鹽贖變 私鹽贖變原系州縣廵役現(xiàn)獲私販鹽徒招擬定罪許其納贖并鹽物變價銀兩貯庫抵解更名食鹽變價以及支發(fā)門皂工食如其不敷運司捐足若有余銀則另解刑部 更名食鹽變價 更名食鹽原系前明趙藩食鹽也因康熙八年御史孟戈爾代題本內(nèi)有趙府二字奉旨飭行故改為更名食鹽字様應變價銀一百零六兩六錢四分八厘八毫 昌平牙稅 昌平房山良鄉(xiāng)順義懷柔密云延慶七處之鹽先年俱在通州發(fā)賣前明定額每引納牙稅二分一厘六毫小余鹽銀五毫共二分二厘一毫年終彚解后因小民不便聽商人徑裝昌平等處自行發(fā)賣不納牙稅萬歴年間戸部題請七處之鹽仍歸通州發(fā)賣行之未幾諸商苦告不便于是戸部據(jù)廵鹽御史條議七處之鹽仍聽商運其牙稅悉照舊額責令運司征收解部濟邊 本朝順治六年起定額昌平等七處牙稅應征銀三百兩仍照舊征解永為定例 懷屬賑濟鹽丁 河南懷慶府屬河內(nèi)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溫縣原食河東之鹽其賑濟鹽丁銀數(shù)即照額引多寡為定自康熙二十四年戸部奏請懷慶六屬俱改食蘆鹽其賑濟鹽丁每引納銀一分二厘四毫三絲九忽四微三纎六屬共納課銀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八厘九毫三絲六忽五微應該納賑濟鹽丁銀四百六十三兩三錢八分一厘二毫六忽九微三纎俱令[長蘆]新招商人照河東引課認行 陳西輸租 河南陳州西華項城沈邱舞陽商水等六州縣原食淮鹽后因淮運維艱引壅課絀于康熙二十七年改食蘆鹽隨經(jīng)河撫咨稱懷慶等屬向食河鹽于康熙二十四年改食蘆鹽仍照開封之例入店輸租今陳西等屬改食蘆鹽亦因照開懷二府一例由衛(wèi)輝輸租康熙二十九年議準陳西等屬向食淮鹽原無輸租之例應由浚縣立廠不便強其繞道衛(wèi)輝以輸額外之租仍令該商照額輸租就近納于運庫以裕國賦陳西等屬共額引二萬四百十九引照衛(wèi)輝輸租之例每引該征銀八厘共該征銀一百六十三兩三錢五分二厘征收報部 裁汰俸工規(guī)例 [長蘆]運司各官俸糧銀兩自順治十四年裁其所裁之銀每年征解一百九十一兩四錢一分二厘至運司各衙門書辦工食銀兩自康熙元年裁其所裁之銀每年征解銀二百四十兩雍正元年都察院題準[長蘆]鹽差筆帖式并無繕寫事件應照闗差例停其差遣將伊分內(nèi)應得銀兩交與運司解送廣儲司 裁汰俸糧心紅紙張工食 康熙七年四月戸部題定鹽院運司運同運副運判心紅紙張銀及門皂等役工食銀量留足用其余全裁康熙十四年戸部奉旨將運司運判俸銀心紅紙張銀并各役工食銀暫行減半至康熙十六年戸部刊刻由單內(nèi)開南北十六場額征俸糧心紅紙張裁汰工食等銀一千九百五十九兩五錢七分二厘遇閏外加俸銀六十九兩七分九厘六毫九絲二忽七微照額彚征解部 吏班銀 吏班銀兩原系候缺吏典所出后本司吏典俱系遵例召募并無候缺者順治十二年廵鹽御史王秉干題定吏班銀三十六兩每年遵俸征收解部 銅觔腳價 康熙十八年九卿會議各省鹽差闗差一體買銅長蘆派二十五萬觔動支課銀一萬兩采買十九年御史羅秉倫條奏停止四十一年部議準照十八年舊例動支課銀辦買每銅一觔開銷銀一錢外腳價照各闗例出銀五分[長蘆]派銅二十五萬觔廵鹽御史按引均派[長蘆]派認三分之二山東派認三分之一[長蘆]派銅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觔應捐腳價銀八千三百三十三兩三錢鹽院運司青滄兩分司同捐四十三年部議増派各省鹽差[長蘆]派銅十五萬觔廵鹽御史亦照前按引均派[長蘆]派銅十萬觔應捐腳價銀五千兩鹽院運司青滄兩分司公捐四十五年部議索柱等買銅銀兩準于江蘇安徽布政司庫支領采買其各鹽差應捐腳價銀兩俱入正項錢糧額內(nèi)奏銷五十二年部議分派各省鹽差[長蘆]派銅十七萬觔廵鹽御史亦照前按引均派[長蘆]派銅十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三觔應捐腳價銀五千六百六十六兩六錢五分以上前后共捐腳價銀一萬八千九百九十九兩九錢五分鹽院捐銀九千一十一兩一錢八分運司捐銀三千八百六十五兩八錢一分青州分司捐銀五千四百二兩六錢二分滄州分司捐銀七百二十兩三錢四分 解送河工銀兩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總河于成龍大學士伊桑阿等奉上諭兩淮[長蘆]兩廣河東福建各鹽運使每年應得者盡足用度存留余銀著解送河工若伊不將余銀交出濫派商人從重治罪本年[長蘆]運使靳襄解余銀一萬兩 捐除重耗 [長蘆]等處各鹽場大使從前分要簡缺以給養(yǎng)亷有三百兩二百兩不等其銀無別項可充俱取足于火耗在場官胥以火耗既抵養(yǎng)亷借詞舞弊任意加増每兩有重至二錢三錢者雍正十一年鹽道彭家屏親歴各場訪查確實念民灶俱 朝廷赤子征收火耗灶戸豈得獨重因為畫一每兩止許加耗銀一錢五分違禁私増按律叅治重耗既除灶戸獲蘇而場員之養(yǎng)亷無給不得不別為區(qū)畫除各場員養(yǎng)亷銀有在商人領引運鹽交課時支收可足三百二百兩之額無庸別議外其[蘆臺]海豐嚴鎭三要缺興國富國越支濟民石碑歸化等六簡缺共該養(yǎng)亷銀二千一百兩并無別項補充惟本道養(yǎng)亷原銀一萬兩分司養(yǎng)亷原銀五千兩在各商完課及引鹽過闗時交納行之已久家屏與分司運同委曲酌量于此一萬五千兩內(nèi)每年共除銀二千一百兩以足九場員養(yǎng)亷之數(shù)重耗永革詳請鹽院鄂禮題逹于本年三月十四日奉旨是欽此 計典考成 定例直省鹽課每年廵鹽御史及兼理鹽法廵撫開列屬官職名分數(shù)具奏其州縣原額并完欠細數(shù)運司及管鹽法司道彚造清冊送部查核 康熙七年題準廵鹽御史所轄官員如有貪酷不時糾叅外其舉劾一年一次 [長蘆]所轄方面官三十七員應薦一員有司官三百四十四員應薦五員如但有薦舉而無叅劾者將所薦之官不準如薦舉過額及濫舉貪酷官員并不干鹽政而舉者或有錢糧盜案未結而薦舉者照例分別降調(diào)康熙十五年題準[長蘆]運同運判首領屬官止從本衙門運使注考徑送撫按 雍正元年吏部題定嗣后大計之期除卓異八法仍照舊例舉行其不入舉劾各官知縣知州運同運判系經(jīng)征錢糧之員注其管收除在實數(shù)若干委無虧空居官注其操守才具若何年力政事若何該管司遵照新頒考語冊式出具并無虧空印結報部御史運使分司及各州縣考成興販私鹽各官失察均有定例不備載 鹽禁 定例凡場灶照額煎鹽大使親驗按月開報運司如有隱匿以通同治罪其商人不許混派雜役行鹽水程壝髀糲胤酵耆脹剎椴壞酶娓幕蜓我倌縟【叩胤接〗岵焓擋孤 順治十七年題準鹽場設立公垣場官專司唘閉凡灶戸煎鹽俱令堆貯垣中與商交易如藏私室及垣外者即以私鹽論商人領引赴場亦在垣中買筑場官驗明放行倘有私販夾帶等弊該場官役一并重處 順治十八年題準廵鹽御史親歴場分清丈灶地歸還灶戸不許豪右隠占 又題準夷鹽不許侵入[長蘆]行鹽之地如有違越照私鹽叅處 康熙五年題準天津大沽鹽船出口廵鹽御史印給號票填明人數(shù)地方防汛官查驗放行如無印票及人數(shù)不符并夾帶違禁貨物者拿獲治罪地方文武官疎縱者照所定出境例處分康熙十五年題準各官該管界內(nèi)有私煎販買者系衙役革職系軍民人等降三級調(diào)用如旗下人私鹽販賣本主自行拿獲者免議 康熙六年閠四月戸部覆準裝鹽船只別無小河可通必從天津大沽出口由海邊行走仍照順治十三年定例令船戸領廵鹽御史印票赴海防大沽營將驗明出入船到東省令海豐縣掛號并會東省河口汛防官兵廵檢司查驗放行如無印票及夾帶私貨等弊嚴查拿解治以重罪該管文武各官不能查獲者俱照順治十八年所定出境之例處分 康熙五十一年戸部覆準[長蘆]廵鹽御史穆哈連疏稱每歲回空糧船買載私鹽自徳州直抵江南任意售賣請勅漕運督臣遴選能員協(xié)同徳州衛(wèi)弁専司盤查私鹽如有夾帶事發(fā)將地方官即行題叅送部照新例嚴處雍正元年八月廵鹽御史莽鵠立等遵旨會議小民興販私鹽其始不過希圖小利或十余人或二三十人結伴興販原無強橫迨至日久利之所在即有地方光棍出為幫頭或稱將頭將人鹽引入村荘按戸口大小灑派約時收價肆行無忌人愈眾而鹽愈多地方文武各官雖嚴行廵緝莫可如何今欲絶私鹽必先令地方官密訪本地為首之人緝拿務獲按法重處余皆開釋既無領袖則所販私鹽不過零星分賣其勢已孤斯緝獲自易部覆允行 私煎攙和私販拒捕等俱有定例不備載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八 兵制 成周之制天子之六軍皆取于六鄉(xiāng)其余甸稍縣都之師大都以備守衛(wèi)其有征伐雖各以師從而大司馬所帥六鄉(xiāng)之賦為多征以甘誓之召六卿管子之參國五鄙則是乃三代之通制也唐之府兵通天下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在闗中者二百六十有一所以強干弱枝建威銷萌故論者咸謂三代而后兵制惟茲為善幽燕突騎自古為天下雄自宋以前常為北州重鎮(zhèn)遼金之興并以為根本設兵益眾元明一統(tǒng)皆建都于茲所置畿內(nèi)之兵據(jù)險要守列城者與各路等凡有征伐皆調(diào)各路之兵而都下之兵不過以備宿衛(wèi)久而軍政弛縱冗濫滋多本末并弱終以不振我朝定鼎聚重兵于京師而總理畿內(nèi)軍務則有提督四鎮(zhèn)各置總兵官天津則有水師都統(tǒng)郡及州縣將校以次分守而凡征討不庭皆大出禁旅以控馭諸軍是以天戈所揮應時掃蕩威棱逺抗精神折沖實與成周司馬九伐之法盛唐闗內(nèi)府兵之制先后同揆故具列本朝軍政而別録自漢以降畧可考者附志于后云 京營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tǒng)領一員 左翼步軍總尉協(xié)理三營一員 右翼步軍總尉協(xié)理三營一員 按舊制九門步軍系兵部職方司漢主事専管康熙十三年改設提督九門步軍統(tǒng)領一員兩翼總尉各一員舊設三營各叅將一員游擊一員把總五員原屬督捕管轄康熙三十年改歸九門提督統(tǒng)轄于各營員額又増設守備千把等員 京城內(nèi)九門 正陽門城門尉二員 滿洲官 以下同 城門校二員 滿洲官 以下同 千總二員 緑旗官以下同內(nèi)外十七門原設指揮千百戶順治四年改為千總 八旗甲兵共二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安定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黃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徳勝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尉二員 千總二員 正黃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東直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正白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西直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正紅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朝陽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白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阜成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紅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崇文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正藍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宣武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藍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京城外七門 東便門城門尉一員 漢軍官 以下同 城門校二員 漢軍官 以下同 千總二員 緑旗官 以下同 鑲黃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西便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黃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廣渠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白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廣寧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紅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左安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鑲白旗鑲藍旗甲兵共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右安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鑲紅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永定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藍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南苑門 總管一員 防御八員 巡捕三員 中營 叅將一員 游擊一員 東南二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西南一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外正東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東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正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海子墻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分防大通橋把總一員 南營 叅將一員 游擊一員 東南一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西南二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外南一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南二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南三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分防大通橋二閘把總一員 南營分防 暢春園 原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康熙五十一年増設額外守備一員 守備二員 把總一員 南營分防 浄明園 把總一員 南營分防 圓明園 雍正元 年設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北營 叅將一員 游擊一員 內(nèi)北東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內(nèi)北西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外東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西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西一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分防大通橋把總一員 按三營經(jīng)制兵共三千三百名內(nèi)馬兵一千二百名步兵二千一百名俸餉銀兩草豆或支本色或召買折干俱由戶部支領康熙四十三年議準三營兵丁應支米石令倉場侍郎照八旗兵丁給米之例在京支給 四路捕盜 康熙二十七年設雍正十一年各増外委把總一員十二年改步戰(zhàn)兵二十名 東路 駐札 通州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zhàn)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南路 駐札 黃村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zhàn)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西路 駐札蘆 溝橋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zhàn)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北路 駐札 沙河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zhàn)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分守 陵寢各設總管一員副總管二員每旗拖沙喇哈番世職二員八旗防御十六員筆帖式二員 豐潤縣 孝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又總管隨身甲一名每歲應支銀二千八百九十二兩 孝東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每歲應支銀二千八百八十兩 遵化州 昭西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每歲應支銀二千八百八十兩 景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又總管隨身甲一名頂馬三名每歲應支銀二千九百二十八兩 多羅郡王下甲兵二百二十五名每歲應支銀八千四百六十兩米四千九百五十石 輔國公下甲兵五十三名歲支米一千一百六十六石 薊州 妃園寢每旗拖沙喇哈番世職一員八旗防御八員雍正二年増設筆帖式一員甲兵四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四百四十兩 駐防 順治二年分遣八旗官 兵駐防厯年更置増設 采育里 正藍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良鄉(xiāng)縣 正紅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固安縣 鑲紅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東安縣 鑲藍旗防守尉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三河縣 正白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驍騎校二員 康熙三十 四年設 甲兵一百名每歲應支銀三千六百兩米二千三百石 寳坻縣 鑲白旗防守尉一員 康熈十 二年設 防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昌平州 正黃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順義縣 鑲黃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霸州 正黃正紅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各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古北口 正黃鑲白正紅正藍四旗防御四員 原設二員康熙二十三年 増設 二員 筆帖式一員 甲兵一百名每歲應支銀二千四百九十六兩米二千三百六十五石五斗 獨石口 鑲黃正白鑲紅三旗防尉三員 原設二員康熈二十三年増二員五十年以一員 移駐千家店 甲兵一百名每歲應支銀二千四百四十八兩米石在宣屬屯糧內(nèi)支給 千家店 防御一員 康熙五 十年設 甲兵四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兩米石在宣屬屯糧內(nèi)支給 冷口 正黃正藍二旗防御二員 康熈九年設一員二十三年増設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二百二十四兩米一千一百石 羅文峪 正白鑲藍二旗防御二員 康熈九年設一員二十三年増設一員 甲兵四十名每歲應支銀九百八十四兩米八百八十石 喜峰口 正黃鑲紅二旗防御四員 原設二員康熙三十二年増設二員 甲兵一百名每歲應支銀二千四百九十六兩米二千二百石外寛城驛舊設甲兵二名雍正九年拔補把總歲支俸干銀一百二十二兩四錢 永平府 鑲白鑲藍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驍騎校二員 康熙三十 四年設 甲兵一百名每歲應支銀三千六百兩米二千三百石 玉田縣 鑲黃正白二旗防守尉一員 康熙十二年設 防御二員 驍騎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灤州 鑲白正藍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各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山海關至威逺堡等邊八門每門 守御一員 撥什庫一名兵十名 保定府 正紅鑲紅二旗城守尉一員 防御四員 驍騎校四員 甲兵四百一名每歲應支銀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五兩四錢米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二石二斗 雄縣 鑲紅鑲藍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御二員 筆帖式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歲應支銀二千一百一兩七錢米一千二百九十九石 天津水師營 雍正四 年設 都統(tǒng)一員 協(xié)領四員 佐領四十八員 防御四十八員 驍騎校四十八員 以上俱 滿洲缺 協(xié)領二員 佐領十六員 防御十六員 驍騎校十六員 以上俱 蒙古 領催前鋒甲兵二千名炮手一百四十四名馬二百匹每歲應支俸餉馬干等銀六萬六千九百二十三兩米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七石四斗五升截漕支給 附載教習守備二員千總七員功加五員捕盜正舵工四十名伙長十六名副舵工押工正繚手正椗手正阿班正舢班共一百二十名副繚手副椗手副阿班副舢班共六十名水手三百名每歲應支俸薪工食等銀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九兩一分一厘九毫九絲二忽米一千九百二十九石六斗截漕支給 滄州 正白鑲白二旗城守尉一員 防御四員 驍騎校四員 甲兵三百一十一名每歲應支銀七千八百三十六兩米六千八百四十二石 宣化府右衛(wèi) 滿洲將軍一員 康熙三十 三年設 左右翼副都統(tǒng)二員 鑲黃旗協(xié)領一員 八旗總 一員 八旗滿洲佐領各五員 防御各五員 驍騎校各五員 八旗蒙古佐領各二員 防御各二員 驍騎校各二員 八旗新蒙古佐領各四員 驍騎校各四員 漢軍火器營 鑲黃旗協(xié)領八旗總一員 佐領各一員 防御各一員 驍騎校各一員 滿洲蒙古兵二千名漢軍火器營兵一千名其俸餉銀米俱由戶部支領 張家口 總管一員 防御八員 甲兵一百六十名其俸餉銀俱由戶部支領惟每歲應支官兵俸月米三千九百七十石五斗在萬全縣倉支給 熱河 雍正元 年設 總管一員 副總管二員 佐領十六員 驍騎校十六員 甲兵八百名其俸餉銀米俱由戶部支領 鄭家口 雍正元 年設 城守尉一員 佐領六員 防御六員 驍騎校六員 甲兵六百名其俸餉銀米俱由戸部支領 鎮(zhèn)戍 保定督標營 總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員 左營 中軍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 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左哨千總一員 右哨千總一員 左哨把總二員 右哨把總二員 右營 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哨千總一員 右哨千總一員 左哨把總二員 右哨把總二員 兩營共馬戰(zhàn)兵二百名守兵七百四十四名每歲應支俸餉米折馬干等銀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七兩二錢九分六厘四毫 前營 雍正十一 年増設 逰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后營 雍正十一 年増設 游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兩營馬戰(zhàn)兵八百名步戰(zhàn)兵一千二百名每歲應支俸餉米折馬干等銀六萬六千九百五十八兩四錢九分四毫 保定城守營 轄易水新雄二營雍正十二年添把總一員馬兵二十三名步戰(zhàn)兵六十九名 守兵二 十五名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原設三員順治七年裁二員 千總二員 把總五員 原設四員雍正十 二年増設一員 馬戰(zhàn)兵二百五十三名步戰(zhàn)兵六十九名守兵五百七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九兩八錢四分五厘二毫 易水營 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十一年増設千總一員馬兵十名守兵四十名又十二年増設把總一員馬兵 四名步戰(zhàn)兵二十一名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雍正十一 年增設 把總二員 一員駐防蠡 縣分汛髙陽 馬戰(zhàn)兵五十八名步戰(zhàn)兵二十一名守兵二百三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六千四百兩七錢九分三厘六毫 新雄營 原設守備一員雍 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zhàn)兵七十九名守兵一百七十九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六千二百八十二兩三錢九分三厘六毫 紫荊闗 原設副將一員康熙三十二年移駐正定營其正定營叅將移駐于此轄白石口廣昌營 浮圖峪烏龍溝 寜靜安五營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五十四名守兵三百五十四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八千二百一十兩二錢四分五厘二毫 白石口 原設守備一員雍 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十五名守兵一百九名每歲俸餉馬干等銀二千五十九兩五錢九分三厘六毫米二百九十七石六斗豆二百二十三石二斗 廣昌營 雍正十二 年新歸 都司一員 馬戰(zhàn)兵一十五名守兵六十五名每歲俸餉馬干等銀一千四百五十兩五錢九分三厘六毫米一百八十四石八斗豆一百三十八石六斗 浮圖峪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二名守兵五十四名每歲俸餉馬干等銀七百七十二兩八錢米一百三十四石四斗豆一百八石 烏龍溝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二名守兵五十四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九百七十四兩四錢 寧靜安 馬兵一名守兵二十九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三百八十二兩二錢米七十二石豆五十四石 馬水口 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十年裁改設都司轄大龍門金水口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七十三名守兵二百八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七千四百九十兩七錢九分三厘六毫 大龍門 把總一員 守兵六十一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八兩 金水口 守兵三十名每歲兵餉米折等銀四百六十八兩 沿河口 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 年改設都司轄平羅營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五名守兵一百五十一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二千七百八十三兩一錢九分三厘六毫 平羅營 原設守備一員 順治十年裁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五名守兵五十三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七十二兩二錢 泰寧營 雍正八年設 轄水東村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 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zhàn)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三百六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萬六千五百二十二兩一錢八分七厘六毫 水東村 雍正八 年設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原一員雍正十 年増設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zhàn)兵二十名守兵八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二千四百六十一兩九錢五厘九毫 天津河標營 總督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員 左營 原通協(xié)之務闗路營雍 正十年改撥河標左營 副將一員 原設游擊康熙四十年改設叅將雍正十年改設副將 中軍守備一員 康熙四十年將漷縣營守備移歸于此 千總一員 楊村千總一員 原守備康熙四十年裁改設千總 把總三員 香河把總一員 原守備康熙四十年裁改設把總 馬戰(zhàn)兵一百一十三名守兵四百四十一名每歲俸餉馬干等銀一萬四百八十八兩七錢六分三厘九毫九絲二忽米折銀一千九百九十四兩四錢 右營 原通協(xié)之張灣營雍正 十年改撥河標右營 游擊一員 雍正十 年増設 都司一員 原設守備雍正 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雍正十 年增設 把總六員 原二員雍正十 年増設四員 馬戰(zhàn)兵八十名守兵二百七十二名每歲俸餉馬干等銀七千八十兩四錢四分五厘五毫九絲六忽米折銀一千二百六十七兩二錢 武清營 游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內(nèi)一員分 防鳳河營 馬戰(zhàn)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每歲俸餉馬干等銀三千五百八十四兩七錢三分九厘九毫九絲六忽米折銀六百五十一兩六錢 按舊制武清營原系通協(xié)所轄康熙四十年改屬天津鎮(zhèn)雍正十年撥河標營轄 寶坻營 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 六名步戰(zhàn)兵二十四名 都司一員 原設守備雍正 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寧河]]縣把總一員 雍正十二年増 設歸寳坻營轄 馬戰(zhàn)兵三十九名歩戰(zhàn)兵二十四名守兵一百三十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三千七百四十六兩四錢五分七厘四毫米折銀六百九十四兩八錢 永定河道 千總二員 雍正八 年増設 把總二員 原一員雍正八年 増一員駐石景山 河兵六百名石景山河兵三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九千九百零九兩六錢 古北鎮(zhèn) 康熙二十九年設總兵官一員雍正元年改設提督轄三屯石匣山永三協(xié)昌平河屯二營原設中右兩營兵一千四百名九年増設左 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六百名十二年裁并石匣協(xié)改設提標前營左 右兩軍又裁新増馬兵二百四十名步兵三百 六十名 古北口提督一員 中營 中軍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左營 雍正九 年増設 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右營 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看守 行宮千總二員 原設五員雍正 二年裁三員 三營新舊馬戰(zhàn)兵六百五十名步兵一千七百五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七萬二千九百八十七兩七錢一分四毫米四千三百二十石豆二百六十四石 薊協(xié)三屯營 原設總兵官一員順治四年裁改設薊州副將原屬天津鎮(zhèn)轄康熙二十九年撥屬古北口改為三屯營轄遵化城 守薊州城守喜峰路潘家口四營 副將一員 左營 中軍都司一員 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五十八名守兵一百三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五千三百二十三兩六錢五分一厘五毫九絲六忽 右營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三十六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四千七百六十八兩九錢五厘六毫 遵化城守營 原設副將都司各一員順治六年裁都司十年裁副將改設游擊 游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zhàn)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二十名每歲應支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四千一百一十七兩二錢五分七厘六毫 羅文峪 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兵五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八百四十一兩二錢 按舊屬松棚路都司所轄之羅文峪大安口鲇魚闗康熙二十九年改隸遵化城守營雍正二年將羅文峪等營改屬馬蘭鎮(zhèn)轄十年復將羅文峪歸還薊協(xié)原營 薊州城守營 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叅將十一年裁守備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zhàn)兵七十三名守兵一百五十一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五千六百七十七兩五錢九分三厘九毫九絲六忽 按舊制薊州營兼轄黃崖口將軍闗二汛雍正二年改屬馬蘭鎮(zhèn)轄 喜峰路 原設叅將都司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改設游擊守備康熙二十三年守備裁 游擊一員 千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三十六名守兵一百二十九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三千八百三十九兩七錢三分九厘六毫 李家峪 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墩兵四十六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七百七十八兩八錢 青山口 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墩兵五十一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八百五十六兩八錢 太平寨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都司千總各一員康熙二十三年都司裁 千總一員 馬戰(zhàn)兵六名守兵五十一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一百一十兩 白羊峪 把總一員 守墩兵二十九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五百一十三兩六錢 擦崖子 把總一員 守墩兵二十九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五百一十三兩六錢 榆木嶺 白羊峪擦崖子榆木嶺原各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元年俱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墩兵二十三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四百二十兩 潘家口 原設守備一員雍正 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守兵五十一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四百七十六兩六錢五分七厘七毫九絲九忽 松棚路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都司千總各一員康熙二十九年將都司移駐玉田營 千總一員 馬兵五名守兵五十六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一百四十七兩八錢 按松棚路龍井口康熙二十九年改隸雍正四年將松棚路改屬馬蘭鎮(zhèn)轄十年復改歸薊協(xié)原營 龍井關 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兵三十四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五百九十一兩六錢 提標前營左軍 康熙二十九年設石匣協(xié)轄石匣城守密云城守順義營石塘路古北路 曹家寨六營雍正十二年并石匣營改為提標前營左軍轄密云城守石塘路曹家寨三營裁 副將改游擊一員又裁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共裁馬兵四十三名步兵一百七十三名 游擊一員 原設副將雍正十 二年改設游擊 都司一員 原設守備雍正 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二員 原設二員康熙五十三年調(diào)駐河屯營一員雍正十二年裁并石匣營増設一員 把總三員 原設四員雍正二年裁二員十二年裁并石匣營増設一員 馬戰(zhàn)兵九十一名歩兵一百四十七名守兵二百一十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萬七百四十九兩一錢三厘二毫本色米三百三十一石二斗豆二百九十九石七斗 按舊制石匣協(xié)原屬宣化鎮(zhèn)轄康熙二十九年撥屬古北鎮(zhèn)雍正二年將所屬之墻子路撥屬馬蘭鎮(zhèn)轄石匣城守營原設密云總兵官一員駐札石匣城順治五年裁改設副將六年増設守備二員康熙八年裁副將改設游擊并裁守備一員雍正七年將游擊守備改駐新設順義營十二年將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全裁并歸石匣協(xié)改為提標前營左軍 密云城守營 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十六年叅將裁雍正十年守備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馬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五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共四千一百一十五兩九錢一分三厘五毫本色豆一百一十六石一斗 石塘路 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白馬闗把總一員 大水峪把總一員 馬兵四十九名守兵一百九十五名臺兵一百一十四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七千一百七兩三分四厘六毫本色豆一百六十四石七斗 曹家路寨 原設游擊一員 順治六年裁 都司一員 原設守偹雍正 十年改設都司 把總一員 黑峪闗把總一員 吉家莊把總一員 K吉家莊原各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 元年俱改 設把總 馬兵二十八名守兵一百一十名臺兵五十六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四千八兩五錢一分三厘六毫本色豆一百二石六斗 提標前營右軍 原設古北路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改設都司雍正十二年改為提標前營右軍 轄順義漕河二營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司馬臺把總一員 潮河川把總一員 馬兵四十五名守兵一百七十九名臺兵四十二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五千五百二十五兩一錢九分三厘六毫本色豆一百四十八石五斗 順義營 雍正七年設將石匣營游擊守備移駐于此増設把總一員雍正十二年裁游擊將把總改歸昌平等原營裁馬兵三 十六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 守備一員 馬兵二十四名守兵九十六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六千五百九兩七錢二分五厘六毫本色豆一百九十四石四斗 漕河營 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十六名守兵五十九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五百八十五兩九錢二分本色豆四十八石六斗 昌平營 原設副將一員中左右前后五營順治八年裁副將改設叅將止留守備一員轄湯泉營 黃花路居庸路鎮(zhèn)邊路 懐柔城鞏華城六營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原設千總把總各一員康熙五十四年裁雍正二年復設 把總一員 湯泉營守備一員 康熙五十 四年設 把總一員 馬兵八十四名守兵三百四十四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九千五百六十五名一錢五分一厘九毫八絲八忽 黃花路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都司千總把總各一員康熙三十六年調(diào)鞏華城將鞏華城守備把總移駐于此増設把 總一員分防慕田峪黃花鎮(zhèn) 守備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zhàn)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六十三名臺兵十八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四千六百五十四兩九錢五厘九毫九絲六忽 居庸路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 八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原設一員雍正十二年順義營改歸一員 八達嶺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五十三名守兵二百九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五千八百一十四兩三錢九分三厘九毫九絲六忽 鎮(zhèn)邊路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 六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橫嶺城把總一員 長峪城把總一員 橫嶺城長峪城原設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熈元年改設 把總 馬戰(zhàn)兵三十八名守兵一百六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四千五百八十一兩三錢九分三厘九毫九絲六忽 懐柔城 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康熈六年復將八達嶺守備移駐于此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zhàn)兵十七名守兵六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九百八十一兩五錢九分三厘九毫九絲六忽 鞏華城 詳前黃 花路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zhàn)兵四十九名守兵一百四十八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四千六百六十五兩九錢九分三厘九毫九絲六忽 居庸驛 甲兵一百名每歲兵餉馬干米折等銀三千九十兩 榆河驛 甲兵一百名每歲兵餉馬干米折等銀一千五百六十兩 山永協(xié) 原設游擊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副將轄山海石門燕河建昌四營 副將一員 左營 中軍都司一員 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原設二員康熙三 十二年裁一員 馬兵四十三名守兵二百二十名每歲俸餉馬干銀四千四百八十四兩三錢八分九厘九毫二絲本色米九百四十六石八斗豆三百四十石二斗草一萬七千二百六十二束 右營 守備一員 把總二員 馬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九十九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三千九百九十二兩二錢九分七厘九毫六絲本色米九百石豆三百一十八石六斗草一萬六千一百六十六束 按舊制山永原屬天津鎮(zhèn)轄康熙二十九年撥屬古北鎮(zhèn)轄 山海路城守營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一十八名墩兵三十二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三千二百四十五兩四錢八分一厘九毫六絲本色米六百九十四石八斗本色豆二百七十五石四斗本色草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四束 石門路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 六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九名守兵七十六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一千九百六十九兩八錢四分九厘九毫六絲本色米三百七十八石本色豆一百九十九石八斗本色草一萬一百三十八束 義院口 原設副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副將添設把總一員十七年守備裁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三名墩兵二十八名每歲俸餉馬干銀四百七十兩四錢九分六厘本色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八束 大毛山 原設提調(diào)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五名墩兵二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銀四百八十二兩五錢六分本色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束 黃土嶺 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一名墩兵三十名每歲俸餉馬干銀四百七十兩五錢六分本色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束 燕河路 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一名守兵二十九名墩兵四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一千六百九十二兩五錢三分七厘九毫六絲本色米三百四十九石二斗本色豆一百四十五石八斗本色草七千四百五十二束 臺頭營 原設副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都司千總把總各一員十二年俱裁改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八名守兵二十三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五百四十兩四錢本色米一百一十一石六斗本色豆五十四石本色草二千八百束 界嶺口 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三名守兵三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五百七十兩一錢二分本色米一百四十四石本色豆二十七石本色草一千四百一十束 建昌營 原設叅將一員順 治六年裁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七名守兵九十三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二千一百一十八兩四錢七分三厘九毫六絲本色米四百三十二石本色豆一百八十九石本色草九千五百九十束 桃劉口 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九名守兵三十二名墩兵三十三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一千七十二兩四錢本色米二百六十六石四斗本色豆五十九石四斗本色草三千八十束 冷口闗 原設副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四名守兵十名墩兵二十名每歲俸餉馬干銀五百一十三兩八錢四分本色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本色豆三十二石四斗本色草一千六百八十束 榛子鎭 把總一員 馬兵九名守兵十七名每歲俸餉馬干銀四百九十六兩四分本色米九十三石六斗夲色豆五十九石四斗本色草三千八十束 熱河等營 河屯營 康熙五十三年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八員又將石匣左營千總一員右營把總一員移駐屬古北口轄雍正九年設叅將一員 守備改為中軍轄東河西河十二汛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原設一員雍正 九年増設一員 馬兵九十名 原額四十名雍正九年増五十名 步兵一百五十名 原額四十五名雍正 九年増一百五名 東河汛 守備一員 駐札八溝雍 正九年設 千總一員 原設把總雍 正九年改設 馬兵五十名 原額十名今 増四十名 步兵五十名 原額十名今 増四十名 七溝汛 外委千總一員 即于八溝汛內(nèi)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二溝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 原額十名 今増十名 中六溝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 原額十名 今増十名 丫頭溝 把總一員 馬兵十五名 原額十名 今増五名 步兵二十五名 原額十名今増十五名 龍須門 千總一員 馬兵二十名 原額十名 今増十名 步兵三十名 原額十名今 増二二名 暖泉 外委把總一員 即于龍須門汛內(nèi)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茅溝 把總一員 雍正九 年設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 俱雍正 九年設 西河汛 守備一員 駐札唐三營 雍正九年設 千總一員 雍正九 年設 馬兵五十名 步兵五十名 俱雍正 九年設 十八里汰 外委千總一員 即于唐三營汛內(nèi)撥馬步兵各五名巡防 喀拉河屯 千總一員 馬兵二十名 原額十五名 今増五名 步兵三十名 原額十五名 今増十五名 七間房 外委把總一員 即于喀拉河屯汛內(nèi)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喇嘛洞 把總一員 馬兵十五名 原額十名 今増五名 步兵十五名 原額十名 今増五名 紅旗營 外委把總一員 即于喇嘛洞汛內(nèi)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大店子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 原額十名 今増十名 虎什哈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 原額十名 今増十名 馬圏子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名 原額十五名 今増五名 步兵二十名 原額十名 今増十名 三道梁 外委把總一員 即于馬圏子汛內(nèi)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按河屯營東西河十二汛原設官九員新設官四員改設官一員外委官六員共二十員新舊馬兵三百三十名步兵四百七十名共兵八百名每歲俸餉馬干米折等銀二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兩四錢五分六厘四毫 |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經(jīng)典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