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
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在過去世叫做儒童,當時是燃燈佛在世為教主,有一天,儒童看見一個叫瞿夷的女子拿著七枝青蓮,心生喜歡,因此用五百金錢買其五枝,瞿夷見他花高價買青蓮,覺得奇怪,就問他,買青蓮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瞿夷聽了,十分感動,對儒童說道:“原來如此。愿我來生能與君做夫妻,永不相離?!宾囊挠謱θ逋f道:“請君將我此愿令佛知曉。因我身為女子,不能近佛前求愿?!闭f罷,瞿夷將手里剩下的二枝青蓮花遞給儒童:“此二枝青蓮花,請代獻佛?!比逋卮饝?yīng)了。
儒童來到燃燈佛處供七枝青蓮,又見地上泥濘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脫下衣服鋪在地上,見還不夠,又解開頭發(fā),以發(fā)鋪地讓燃燈佛履其衣發(fā)而過泥濘,燃燈佛因而對儒童授記說,由于你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過了九十一劫后,劫號為賢劫時,你將成佛于世間,名釋迦牟尼?!保ㄒ姟斗鹫f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
當時的儒童,就是后來的釋迦牟尼世尊,瞿夷呢?就是太子釋迦牟尼之妻、溫柔賢淑的太子妃耶輸陀羅。耶輸陀羅后來也被授記,將來成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見《妙法蓮華經(jīng)》)。
釋迦牟尼佛與其妻子的夙世因緣這是一段世間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不知經(jīng)過了幾千幾萬億世的輪回轉(zhuǎn)世,他們一再結(jié)為夫婦,在悠長的歲月中始終不背棄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諾,以及對自己許下的誓言,貫徹到底的真愛,直到圓滿成佛超越所有世間苦難。 這個橫跨萬億世時空,歷經(jīng)轉(zhuǎn)世的超凡愛情故事,主角不是別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根本導(dǎo)師——釋迦牟尼佛! 民間傳說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腸蕩氣?然而七世以后,一切灰飛煙滅,彼此的愛戀逐漸淡化消失,直到后來縱使相逢也不相識。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過…而今天許多昨日宣布彼此相愛的人卻在短短時日過后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連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諾都無法完成… 放眼周邊,我們看到:情侶相戀或夫妻結(jié)合時,常彼此許諾要為對方帶來幸福,然而就連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么的迷茫眾生又如何牽引自己的伴侶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變成了互相埋怨對方為自己帶來苦難的結(jié)局。佛陀的愛如何貫徹始終,是如何真正“將愛情進行到底”,直至實現(xiàn)了生命的終極幸福?實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無限向往! 翻開佛經(jīng),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與瞿夷夫人同發(fā)菩提心,同行菩薩道。不論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時何地,從來不以相互間條件的有無,而變易他們純潔的真愛。不知經(jīng)過了幾千幾萬億次的生命歷煉后,釋迦牟尼圓滿成佛了,先一步徹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種種的婉轉(zhuǎn)接引,用耐心、堅持和親身示范,畢竟度脫了瞿夷夫人(即:耶輸陀羅),幫助她解脫牽絆,離苦得樂;而耶輸陀羅在歷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種種體諒支持,助成了釋迦牟尼的道業(yè)…要說世間最有情、有義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誰?愛得最深、最長久的妻子,舍瞿夷還有誰? 所以說:尋找真愛,不能不學(xué)佛! 這個磅礴動人的愛情故事是從七莖蓮花開始的… 話說定光佛住世時有一位修行人名叫:“儒童”。修行菩薩道,一心自利利他的儒童聽說佛陀即將到來,他將有機會當面向這位智慧導(dǎo)師求教,接受這位“過來人”的親自指導(dǎo)和確認,于是他歡喜地進入城中,準備面見佛陀。儒童想要在見面時以鮮花供養(yǎng)定光佛,來表達內(nèi)心的敬意。這時,他遇見了一位女子:瞿夷。她手持七莖青蓮花,經(jīng)過了他的面前。儒童從瞿夷手中購得了蓮花,也將自己買花的用途告訴了瞿夷。儒童志求正覺的決心和仁慈和藹的風(fēng)度感化了瞿夷,她希望自己生生世世能以他為依靠,追隨他直到終極的圓滿幸福。純潔善良的瞿夷勇敢坦率地表達了自己心中對儒童的愛慕,許下了生生世世嫁他為妻,與他一起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誓愿;同時托儒童帶著另外兩莖她自己發(fā)心供養(yǎng)的青蓮花,請儒童一并獻給定光佛。儒童答應(yīng)他了。當時的儒童,就是后來的釋迦牟尼世尊,瞿夷呢?就是溫柔賢淑的太子妃耶輸陀羅。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定光佛授記”就發(fā)生在此時。據(jù)《佛說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的記載,儒童菩薩獻上七莖蓮花,洞察他心意的定光佛授記時說了一段贊嘆的話。以下就是這段經(jīng)文:佛知至意,贊菩薩言:“汝無數(shù)劫,所學(xué)清凈,降心棄命,舍欲守空,不起不滅,無猗之慈,積德行愿,今得之矣?!币蛴浿唬骸叭曜允呛?,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 正如那著名的譬喻:“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庇腥嗽趦尚躁P(guān)系中滅頂,有人卻在愛情中發(fā)菩提心,種成佛因-我們知道:耶輸陀羅后來也被授記,將來成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見《妙法蓮華經(jīng)》)。難怪釋常惺法師會說:“我佛善用愛情而成大悲心”!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jīng)》記載了釋迦牟尼對耶輸陀羅談起往昔因緣的一幕情景。這位夜半離家出走,出家苦行的夫君要對始終對他忠貞不二的妻子說甚么呢?是道歉?或是一番大道理? 讀著經(jīng)文,我的耳邊仿佛聽見了這么一個溫暖的聲音,敘述著:“耶輸陀羅!您還記得往古多生多世前我們共同許下誓愿時的事情嗎?當時,追尋覺悟,探索生命真諦的我,以五百銀錢,從您那兒買得了五莖蓮華,上供給定光佛。當時您對我表達了內(nèi)心的求愿:祈望世世生生,與我共為夫妻。我本來表示不接受,即對您表白了自己的心跡:我自生命錯綜復(fù)雜的感情糾葛中覺悟過來,自生活中紛亂難理的情緒中清醒過來,在漫長時間的實踐和觀察、理解中越來越清楚地發(fā)現(xiàn):生命的內(nèi)容和目標,唯有體會一切眾生的需求,理解他們的心意,廣大普及地為他們奉獻與服務(wù),滿足大家的意愿…您能接受這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嗎?您愛的是這樣的一個我嗎?您知道您是被這樣的一個人:他如此的生命情懷,如此的生命表現(xiàn)所吸引嗎?您清楚知道:您是要和這樣的一個人共度人生,甚至是您祈愿的生生世世那每一天、每一夜、每一分、每一秒、每一言、每一行嗎?您若能明白這些的話,才可以成為我的妻子,才不至于讓自己置身于總是埋怨的日子中。” “您點點頭,立下了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自身的一切,您都歡喜隨我布施奉獻,無怨無悔。那是因為您也了解:世間無常,本來就沒有可以被我們永遠擁有的事物,一切只是緣來緣去、緣生緣滅,無所謂得到或失去…一切總在經(jīng)歷著、演變著…而您明白:只要努力播種,明天因緣聚會時,就有收成。這就是布施得福的道理。與其為了擔憂明天的生活而慳吝不舍,不如廣結(jié)善緣,幫助一切眾生,創(chuàng)造明天的福分!把握時間,發(fā)揮生命的功能才是生命的真諦。而今…您是為了甚么緣故,愛惜我們的孩子羅睺羅,不讓他出家學(xué)習(xí)圣道呢?”本來就善解人意的耶輸陀羅聽了這番話后,霍然回憶起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善行因緣,往事明了,有如昨天剛剛發(fā)生的那樣,一一出現(xiàn)眼前。 原文:“爾時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汝頗憶念往古世時誓愿事不?釋迦如來,當爾之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銀錢,從汝買得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為菩薩,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身,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不令出家學(xué)圣道耶?耶輸陀羅,聞是語已,霍然還識宿業(yè)因緣,往事明了如昨所見。”于是,羅睺羅隨佛出了家,后來也證得阿羅漢果,名列十大弟子之一。 瞿夷,又作瞿毗耶,瞿比迦、瞿波、瞿婆,憍曇彌或喬答彌,意譯為明女、守護大地。她是舍夷長者的女兒,悉達多太子的夫人。古來對于悉達多太子之妃,說法不一。有說瞿夷僅為三位太子妃中的第一夫人。據(jù)《丁福保佛學(xué)大詞典》:憍曇彌為瞿曇Gautama之女性名詞,也就是瞿曇的妃子之意。如此來看的話,則瞿夷與耶輸陀羅應(yīng)為同人異稱。至于太子有三位妃子之說,雖以三時殿為根據(jù),然而三時殿的建筑是由于印度的氣候:雨時居秋殿,暑時居涼殿,寒雪時居溫殿,就如避暑的行宮情況相似,并非如東宮、西宮為不同后妃的住處。 《大寶積經(jīng)》中記載:瞿夷在燃燈佛住世的時候,曾經(jīng)許下誓言:“從今已后-直到這位修行人證得一生補處——愿他常為我的丈夫,我為他的妻子。”當時菩薩即從她手中接受了七枝優(yōu)缽羅花,并且許下諾言:“我雖然本來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現(xiàn)在我應(yīng)當滿足這位善女人的愿望!”今生今世成佛前的悉達多,為了讓瞿夷發(fā)菩提心,再次和耶輸陀羅結(jié)為夫妻。(“瞿夷本于然燈佛時,作如是言:從今已后愿為此梵志,乃至一生補處,常為我夫,我為其妻。爾時菩薩,即受七枝優(yōu)缽羅花已。作如是言:我雖不受,今當滿此善女人愿。作是愿已,不離七花善根。是故菩薩納以為妃。復(fù)次一生菩薩成就示現(xiàn)處于宮殿婇女之中。爾時菩薩成就妙色。諸天供養(yǎng)成就出家。釋種女悉見如是眾事具足,其心專一作如是愿發(fā)菩提心:愿我具足如是眾事。是故菩薩,為令瞿夷發(fā)此心故,納以為妻。”)當時,瞿夷以兩莖供佛的青色蓮花許下了這樣的心愿:“我愿在未來的生生世世,常為您的妻子,不論境遇美好或窮困,身處順境或逆境之中,始終互相扶持,絕不互相離棄!一定要將這個愿望放在心中,令佛知道!我現(xiàn)在只是一個弱女子,不得親自走到佛的面前,請您代我將這二莖香華,帶到佛的面前,供獻給佛。”(見《佛說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卷上》原文:“愿我后生,常為君妻,好丑不相離!必置心中,令佛知之!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華,以獻于佛。”(見《佛說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卷上》) “愿我后生,常為君妻,好丑不相離!”多么動人的誓言,恰恰與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的民間諺語意思完全相反。有人或會覺得這只是一種浪漫的說法,難以有實現(xiàn)的可能,現(xiàn)實生活迫人,從經(jīng)濟來源的匱乏到思想的歧異,乃至情緒問題的不能及時調(diào)理…種種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可以成為夫妻生活間的導(dǎo)火線,日積夜累,就帶來了離婚的結(jié)局。我們要問一句:“瞿夷是如何做到生生世世不變的相守?佛陀從一開始時的不愿意接受婚姻的束縛,經(jīng)歷了甚么樣的心路歷程,到最后在完全沒有占有或希求回報的情形之下,以惜情念恩的心情諄諄善導(dǎo),幫助這位生生世世為自己守候、付出的女子解脫了輪回的束縛?為何帶著女子瞿夷拜托的蓮花來供佛的儒童,在應(yīng)許了與她的婚約后依然得到燃燈佛的授記?這些有趣的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綜觀上述各段經(jīng)文的敘述,“菩提心”三個字顯然就是關(guān)鍵。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我們要在婚姻中覺悟甚么呢? 民國初年釋常惺法師作的一篇《(佛化夫婦)徹底的真愛情》這么說到:“大乘菩薩觀苦起悲而發(fā)菩提心,廣學(xué)一切法門,而廣度一切眾生,同至涅盤覺岸。將私我條件的愛擴充而成無條件的同體大悲。沒有人我的界限親疏的關(guān)系,沒有時間的遷流空間的變化,赤裸裸的將此心保育一切有請,究竟使之離苦得樂。所謂純潔高尚無代價的真愛。庶幾近是。”(見陳海量編撰《在家學(xué)佛要典》)人生多苦難,因為感受到了苦,也因為體會到眾生多苦難,油然生起了與樂拔苦的慈悲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能夠體諒別人、護念他人,一點一滴地破除私心,擴大心胸,關(guān)懷的范圍擴大乃至無邊界!更因為對緣起真相的了知,內(nèi)心篤定平靜,安樂無求,付出的是一份不會帶給接受者壓力的愛。這樣的覺悟和認知就是菩提心的萌芽。從此后,一切的學(xué)習(xí)、一切的提升和努力,永不疲厭,日常生活唯一的作用就是自己和他人苦難的熄滅。因為自己內(nèi)在貪嗔癡慢的減弱,正是減少自己對別人所造成的壓力和困擾的同步進程。要幫助別人就得先改善自己,要改善自己就必須多體諒和顧念別人,減一分私心就多一分慈悲、添一分智慧,感恩的心生出源源不絕的力量,平靜的心則如水清月現(xiàn),使心眼明亮,洞察萬事萬物。 常惺法師道:“在極果上說:平等普視一切眾生,雖沒有男女兩性的關(guān)系,在初發(fā)心的菩薩,亦不妨從兩性愛上做起?!睂e人的關(guān)愛越深,對自我的執(zhí)著就相對地越減少。特麗莎修女說過:“如果您沒有能力令很多人飽食的話,那就從提供食物給一個人開始吧!”反過來說,如果連對自己身邊的人都不能真心忘我地去愛護的話,兼愛天下的大慈大悲豈不是連個起點也沒有嗎? 釋迦和瞿夷之間,“不像一般在某種條件下則愛,超出某種條件則不愛”,這是這份橫跨萬億世的愛能夠維系不斷,始終如一的原因。 常惺法師將“不徹底愛的條件”歸納為四類:一、性情的契合;二、思想的接近;三、體態(tài)的優(yōu)美;四、經(jīng)濟的豐裕。建立在這些條件上的“愛”隨著條件優(yōu)、劣的轉(zhuǎn)變,當然也就產(chǎn)生“變化”,造成離異。當然還有另一種:“現(xiàn)在幾十年則相愛,彼此‘報終’后,則睹面成不識?!边@一生也算是“白頭”到老了,一旦大限來到,也就只能感嘆一句“花落人亡兩不知”了! 常惺法師的開示發(fā)人深省,堅定的意志,負責到底的氣魄,不畏艱難的勇猛精進,單純專一的實踐力,如果不能具足、保持,則任何承諾、誓愿都成空談。難怪法師會贊嘆道:“釋迦純潔的愛耶輸陀羅,在無量劫中不變其真愛,最后使她得到究竟安樂處;復(fù)能推此愛耶輸陀羅的心,而普愛一切的有情。在空間上是平等普遍,無有親疏;在時間上,則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所以說我佛善用愛情而成大悲心,方是徹底的真愛。”好一句“善用愛情而成大悲心”!且看多少人在愛河中沉溺,幾許眼淚、多少辜負?直看得叫人心驚膽跳!佛教徒結(jié)婚者多,愿同學(xué)我佛,實現(xiàn)徹底的真愛! 悉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公主的愛情故事 圣嚴法師著 (一) 釋迦世尊未出家時,既是一國的太子,他的生活和經(jīng)歷,也就與一般的太子一樣。但是他的父親凈飯王,時時擔心他會應(yīng)了阿私陀仙人等的預(yù)言:“在家當為轉(zhuǎn)輪王,出家必將成佛道?!惫实结屪鹗艢q那年,凈飯王便為太子建造三時宮殿,讓太子分別于不同的季節(jié)住入不同的宮殿,一為冬宮,一為夏宮,另一為春秋宮。這也是為太子納妃而做的準備工作,用來防止太子走上出家的路。
太子成年之后,從經(jīng)中的記錄看,他先后娶了三個妃子,并建三個宮舍,第一宮納耶輸陀羅妃,第二宮納摩奴陀羅妃,第三宮納瞿多彌妃。其中以瞿多彌的年齡最大,可能與釋尊相似,耶輸陀羅的年齡最小,可能幼于釋尊十來歲。但是釋迦族重視本族的婚姻,故將摩耶夫人之兄所生的耶輸陀羅,立為正妃,后來也僅耶輸陀羅為太子生了一子。
瞿多彌也是釋迦族的女性,她是一位名叫檀荼波尼的女兒,她很有男孩子的性格,她也不喜歡帶有脂粉氣的男人,比如在她選擇結(jié)婚對象的集會上,許多男孩子為了吸引瞿多彌的注意,將他們家里能夠穿戴的掛起來,眩耀財富,增加姿容、助長體態(tài)的種種高貴衣服及瓔珞等珠寶飾物,都呈現(xiàn)了出來,但是,瞿多彌看了之后的評論是這樣的:
“這些男孩,打扮得花枝招展,倒像是待嫁的女孩了,這是婦女們媚惑式的裝飾,是膽怯懦弱的表示,缺少勇敢精進的大丈夫氣。男子漢不應(yīng)假借外物莊嚴,自身的氣質(zhì)和相貌,才是最好的莊嚴,正好像悉達多太子一樣,他雖貴為太子,富甲全國,也沒有打扮得珠光寶氣,所以我已決定要嫁悉達多太子了?!?/strong>
悉達多是釋尊出家成佛之前的本名,從年齡的考察而言,瞿多彌應(yīng)該比耶輸陀羅更早進入迦毗羅衛(wèi)城的王宮,她在宮中,對于太子的協(xié)助很多,并且輔佐其他的妃子,管理和照料宮中的女子們。
另外一位妃子摩奴陀羅的事跡,經(jīng)中的記載不詳。
有緣的,必定相會,雖然是修行到了最后一生馬上就要成佛的階段,仍有三位女性,要嫁給他成為夫妻,經(jīng)中當然也由釋尊自己說明了這些女性之所以要嫁給他的原因──往昔生中所發(fā)生過的事跡因緣。
(二)
釋迦世尊時代的印度社會,對于男婚女嫁的風(fēng)俗,相當開明,凡是待娶或待嫁的男女青年,均有自由選擇終身伴侶的權(quán)利和機會,通常的方式是父母為他們已成年的男孩或女孩,發(fā)布消息,舉行一次為期數(shù)天的集會,就在聞名而來的與會者之中,物色理想的對象作為適當?shù)呐渑肌H绻龅綉?yīng)徵者或求婚者超過一人以上時,便以競技斗藝、比試學(xué)問的方法,來確定最優(yōu)勝者是誰。
近代的學(xué)者之中,雖有人以為釋迦世尊并未以競技求婚的方式娶得耶輸陀羅,但在佛傳的資料中,有著如此的記述,這也反映了佛陀時代的印度社會,曾經(jīng)有過競技求婚的風(fēng)俗。
耶輸陀羅是天臂城主善見王的公主,她的美麗聰慧,一經(jīng)傳出擇偶待嫁的消息之后,便瘋狂了全印度的王子與貴公子們,紛紛前來求婚,她成了未婚青年們戀愛和追求的夢中美人,她像一朵高潔清雅而散放悺酢趺彩編蓮花,玉立在風(fēng)光綺麗的池中,風(fēng)靡著無數(shù)賞花觀景的人。
因此,發(fā)生了一場空前的競技求婚的大會。其實,在競技之前,耶輸陀羅的芳心,已經(jīng)屬于悉達多太子。 那是凈飯王為悉達多太子舉辦的征婚集會上,從全印度各地各國來的少女們,不論美丑貴賤,都能從悉達多太子手里,得到一分珍貴的禮物。當大會已將結(jié)束,太子已將所有準備好的禮物全部送光之時,耶輸陀羅才從天臂城趕來看熱鬧,她根本沒有準備來應(yīng)徵,所以也沒有像其他少女們那樣盛裝赴會,她沒有要做太子妃的心理準備,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少女們,在悉達多太子面前出現(xiàn)時,心慌意亂的混身不自在,羞澀得抬頭正視的勇氣都沒有了。耶輸陀羅來到太子跟前時,好像天天生活在一塊兒的妹妹見了大她幾歲的哥哥那樣,毫不忸怩地說:
“怎么地?大家都有禮物,就是沒有我的分嗎?太子?”
“真對不起,美麗的公主,只因為你來遲了一步,準備好的禮物,剛才已經(jīng)全部贈送完了?!碧涌吹竭@么一位氣質(zhì)高潔而又美麗明朗的少女,在七天以來的征婚會上,這還是第一次。
“難道我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嗎?否則就是你欺侮我了,太子?!?/font>
“請別生氣,我不敢欺侮你的,這是真的,因你來遲了,所有的禮品已經(jīng)送完了。”太子說完話,便隨手脫下一只價值連城的寶印指環(huán),贈與耶輸陀羅。
“我對于你,就只值這么一點東西嗎?”耶輸陀羅接下太子的指環(huán),同時輕蔑地一撇嘴說:“哼!還是欺侮我?!?/font>
太子遇到這么一個俏皮的、爽直的、敏慧的、美麗的少女,便情不自禁地非常喜歡她,于是便說:“好了,你可以把我現(xiàn)在身上所佩戴的一切,全部拿去。”
“算了吧!我豈能剝光你的身體?!闭f著,她便現(xiàn)出很不高興的樣子走了。
其實,這一次的會面,在彼此的心田中,都種下了互相愛慕的根,所以經(jīng)中的形容是:“其女后來,太子共語,數(shù)番往復(fù),兼且微笑。停住少時,調(diào)戲言語。太子彼女,二顏俱悅。彼此對答,四目相當?!?/font>
(三)
可是,當悉達多太子派人去向善見王求婚之時,卻遇到了困難。善見王的答覆是:“照我們釋迦族的古規(guī),如果誰能以技藝勝過所有的競爭者,他便有資格娶我的女兒。不過,我僅聽說太子從小生長于王宮深處,嬌生慣養(yǎng),只知耽于游戲玩樂,未曾聽說也學(xué)過任何文藝、武術(shù)、兵書、弓箭等事,總不能叫我女兒嫁給一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低能兒吧。相反地,倒有幾位已來求過婚的青年之中,例如提婆達多的硬弓,難陀的烈劍,是我所知道的事?!?/font>
這等于是說,悉達多太子,根本沒有可能娶得耶輸陀羅為妃子了。然而,悉達多太子是充滿信心的,耶輸陀羅則在為太子的優(yōu)勝而禱告。競技快到的前幾天,耶輸陀羅見到了悉達多太子,并且鼓勵著說:“太子!為了我,你也得勝過他們哪!”
“請放心吧!公主,我不會怯場的,請你準備著做我的妃子好了?!碧游⑿χf得非常地輕松而又那樣的真切。
競技的日期,即將來臨,釋迦族的王子們,以提婆達多及難陀為首,都在努力著練習(xí)騎術(shù)、弓箭與技擊等的武功,其中包括難陀在內(nèi),都覺得這次的優(yōu)勝者,八成是提波達多,他們只是趁此機會,多一次鍛練學(xué)習(xí)和比賽的經(jīng)驗而已,因為他們一向覺得提婆達多是他們之中最強的一位。
他們幾乎把悉達多太子將成為這場競技中勁敵的事,沒有估計在內(nèi)。因為這時的太子也沒有練武功,反而靜悄悄地在森林里的石頭上,盤起腿子,打坐冥想哩!太子的心里很寧靜,他想:“真是奇怪的事,為了爭娶一位女孩,轟動了這許多男人,來參加競技角斗,究竟是何苦呢?”
然而,悉達多太子,還是加入了這場競技大會。當他進場的時候,善見王伴著耶輸陀羅早已在座,提婆達多等諸王子也各就各位。太子受到了群眾熱烈的歡迎,也受到了善見王禮貌的接待。接著,太子便退到競技者的席位。大家都在猜測議論:“這次的優(yōu)勝者,究竟會是誰呢?看樣子,大概是提婆達多,或者是難陀罷?至于太子,大概不會真的參加比賽的吧?”
首先,善見王騎著由侍從人員牽引著的高大威猛的白象,出現(xiàn)場的中央,高聲宣布:“技藝超人者,即以吾女耶輸陀羅嫁與為妻。”
接著,在場地一頭的高墻上,出現(xiàn)一塊大布告,上面寫著斗大的字:競技項目:書藝、算術(shù)、跳躑、箭術(shù)、劍術(shù)、馬術(shù)
同時公布了各項技藝比賽時的評判官,那都是當時各項目中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
然在太子的感受,總覺得這是一樁無大意味的事,所以在競技開始前,太子突然向善見王請教,能否讓他退出比賽者的陣容。他說:“我們的祖先建立了國家以來,為了國族的安全有保障,我們必須勤練武藝;練武藝的目的,應(yīng)該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尚未相愛的女性,來與其他的競爭者角力斗狠?!?/font>
這是太子對于釋迦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提出了修正式的建議。然在其他絕對多數(shù)的人而言,是無法理解的事。于是大眾又起了一陣子的議論,認為太子臨場怯弱,所以找了藉口作為下臺階。
舊風(fēng)俗,古習(xí)慣,根深蒂固,在無法避免的情形下,太子還是參加了競技比賽。
競技場上,高潮屢伏,喧騰之聲,此起彼落,唯有耶輸陀羅,閉起了眼睛,虔誠地向帝釋天為太子的勝利而祈禱。悉達多太子雖是場中最受人矚目的一位,也是最被大家擔憂的一位,因為提婆達多和難陀等人,平常的成績均極優(yōu)異,幾乎樣樣都是破了歷史記錄的;悉達多太子,則是靜靜地坐著不動聲色,不知他是有著十二分的把握呢?還是早就準備著做棄權(quán)的打算?
但是,競賽的項目,沒有一樣能夠難住太子,比賽書藝之時,太子雖是最后一個上臺,無論是書寫的速度、優(yōu)美,以及文字的章法結(jié)構(gòu),連試幾種不同語言的古文及今文,都使得擔任評判官的大學(xué)者們,驚嘆不已,也驚奇不已。再試算術(shù)的課目,普通的求婚者,能夠算到億字數(shù)位,已經(jīng)是了不起的。太子的算術(shù),卻是從億字數(shù)位算起,依次累進而為十億、千億、十萬億、千萬億;十兆、千兆、十萬兆、千萬兆;十京、千京、十萬京;千萬京;十垓、千垓、十萬垓、千萬垓;十垓、千垓、十萬垓、千萬垓;十壤、千壤、十萬壤、千萬壤;乃至十溝、千溝、十萬溝、千萬溝。這是天文學(xué)家也不常用的大數(shù)字,如是用這樣高深精微的數(shù)學(xué)計算法,就是須彌山的斤兩分厘毫末,也可算得出來;四大海水的每一個分子的總計,也可提供答案了;用來推算百千萬億的恒河沙數(shù),也不是辦不到的事了。這使得當時擔任評判官的大算術(shù)家額瑞那,也覺得太子是一位不出世的天才算術(shù)家了。
不過,書藝及算術(shù),是靜態(tài)的項目,對絕多數(shù)的觀眾,既然無法觀戰(zhàn),也無從了解真相,大部分的群眾只是高興得情不自禁地說:“像太子這樣聰明的人,應(yīng)該要得到冠軍的,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幸福,全國人民的幸福?!?/font>
提婆達多卻在一邊,下著注解說:“慢著哩!誰勝誰敗,等著瞧吧。國家的強弱,要靠武藝的精粗來決定,我們剎帝利階級的民族,文藝高明,不算什么,武功的優(yōu)劣,才分高下?!?/font>
說著,提婆達多便躍上了射術(shù)比賽的靶臺。射擊的武器,當然是用弓箭,力大的用強弓硬箭,弓強弦緊,才射得遠,箭硬簇剛,才能穿透堅軔的標靶。箭靶有用木制或皮制,有用銅、鐵等金屬所制。所射的距離,也有遠近,最近的是一千弓的長度,最遠為五千弓。每一個標靶座后,均以兩箭箭身的距離相間,一直線地安置兩只到十只同樣的標靶,用以測驗射手的勁道,看他們一箭能夠射穿幾只標靶。大家都知道提婆達多的硬弓,是有名的,所以他現(xiàn)出一派狂傲而睥睨一切的態(tài)度;他果然不同于眾,從一千弓的距離,增加到一千五百弓,再到二千弓、三千弓,靶靶中的,起初穿透數(shù)靶,最后僅僅射中標靶,差一點箭簇沒有掉下。但僅如此,他已成了場中的英雄人物。觀眾們給他的歡呼及掌聲,已如海嘯雷震。
等待大家稍后安靜下來之時,悉達多太子安詳?shù)刈呱狭税信_,拿起提婆達多剛才所用的弓,挽了一下,便退下臺來,走向善見王。他這一舉動,使得提婆達多暗喜,也使敬愛他的人們吃驚,認為他將要說:“棄權(quán)不參加比賽了”。
但他沒有使耶輸陀羅失望,他是向善見王請求給他一把像樣一點的弓。
“那里不是準備著各式不同的良弓嗎?”善見王說。
“不,大王,那些只是兒童們當玩具用的貨色?!碧诱f得很誠懇。
善見王本身就是一位射術(shù)的高手,他的最高射程記錄是四千弓的距離,所以把他自用的名弓借給太子。太子接過手,輕輕地挽牽一下,又還給了善見王,仍說:“這也好像是孩子們的玩具?!?/font>
“好了!那么派人把寶物殿上供在祖神之前的一把寶弓取來。那是你的高祖師子頰王,歷史上第一位射術(shù)大師所用,又硬、又重、又長,除他之外,尚無第二人敢于接觸它的傳國之寶,也是釋迦族的全族之寶?!鄙埔娡踝鰤粢参聪氲剑瑫幸晃荒贻p人的箭術(shù)超過他。如今快要使他對悉達多太子由好感而起欽服之心了。
當太子把獅子頰弓取到手里之后,群眾的心里都緊張得摒住了呼吸,因為太子真的把那面神弓,拉成了幾乎是滿月的形狀,然后“嗖”的一聲,一枝箭射向了遙遠遙遠的前方,何止五千弓或一萬弓,根本那枝箭就像越出地平線而進入了無際的太空一樣,誰也不知它的著落點是在何處。
像這樣的事,包括善見王在內(nèi),沒有人不覺得,這是夢中才會發(fā)生的事。
是,以耶輸陀羅為首,甚至提婆達多等諸爭婚的對手們,也都來向太子報以敬慕佩服的辭句、表情、掌聲和歡呼。
接著是劍術(shù)和馬術(shù),不用說,最后是悉達多太子獲得全勝。這一場空前熱烈的求婚競技大會,就在善見王向大眾宣布結(jié)果,并將一串瓔珞授與太子,以表示耶輸陀羅的終身所屬之時,又在一片薄海歡騰似的人聲中,結(jié)束了。
(四)
作為菩薩眷屬,作為悉達多太子妃子,太子的要求是,必須具備如下的資格和條件:
一、年紀要輕,身有威儀,不因姿色秀麗而起慢心,不生嫉妒,不諂媚,不誑語。
二、經(jīng)常質(zhì)樸誠實而有慈心,憐愍苦難的眾生如愛自己的兒子而好行惠施;雖然夢寐亦無邪心,經(jīng)常不因有智而師心自譽;執(zhí)意謙卑而不貪美味及欲樂。知慚愧,不害物。
三、不歸一切外道邪師,心常依于真理的道理,身、口、意三業(yè),恒常清凈。遠離昏沈和睡眠。所作皆善,不從思惟。經(jīng)常不舍善行。
四、承事翁姑,要如父母;愛護左右的人如同自己;睡在夫后,起在夫前。能解諸種義理。
以上四條要求,耶輸陀羅是具足了的,像有這種資格的女性,在一般家庭中實在不容易求得。許多人僅注意到耶輸陀羅的美麗聰慧,悉達多太子則更重視她的內(nèi)在賢德。因為太子畢竟不是追求物欲享樂的人,而是生來就有厭離五欲傾向的人。所以,當他贏得了這場求婚的競賽而完成了與耶輸陀羅的婚約后,唱出了這樣一首歌:
欲過無限??鄲烙纱?。宮中樂事多。常如住敵陣。獨入林深處??勺∮诙U定
由此可見,得到愛妃的同時,他已萌起了出家修道的意念。
(五)
太子十九歲結(jié)婚后,在王宮又住了十年,十年的歲月,使他從人間現(xiàn)實生活景像的深入觀察之中,發(fā)覺了人生的虛幻和痛苦,眾生界的弱肉強食,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自利與紛爭磨擦,各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問題,使他覺得非要親身去出家修道,便無法幫助眾生以達成離苦得樂的目的了。
此時,耶輸陀羅已為太子懷著身孕,快要生產(chǎn)了的樣子。凈飯王給太子所設(shè)的欲樂享受越來越多,太子想要出家的意念則越來越強烈。終于在耶輸陀羅誕生了羅侯羅小王子以后不久,太子便趁著星夜,毅然越城出家去了。
這對迦毗羅衛(wèi)城的宮中而言,是一樁比天塌下來還要嚴重的變故。當太子的馬童車匿,牽著太子的座騎,帶著太子平日穿著披掛的寶衣寶飾,回到王宮,報告國王說,太子已經(jīng)削發(fā)易裝出了家,一直向南方山林里去了的消息,傳到耶輸陀羅的耳邊時,使她悲痛驚恐得幾乎大發(fā)癲狂,她毒罵馬童車匿,說他不該不報告她而送太子去山林出家;又責罵太子的馬,說它不該不發(fā)一點聲息而偷偷地負著她的丈夫去出家。經(jīng)車匿說明,不能責備他,也不該責怪馬的原委之后,耶輸陀羅躺在地上,號哭一陣,便訴說了她對于太子出家的感想和意見:
“我的圣主丈夫啊!我正努力著做一個妻子應(yīng)該做的事哪,為何把我拋下了,一句話也不說,就走了呢?我的丈夫啊,怎么沒有聽說過去諸王欲入山林修道,也把妻兒隨身攜帶的事呢?那些國王,也沒有因此妨礙了修持而不得道呀!我的夫主啊,豈不知道:曾有些人與太太一同剃發(fā),出家修道,精勤苦行,并將所騎的好馬、寶飾、財物等,作大施舍,到未來世,兩人同得上妙果報的事嗎?你為甚么吝嗇,竟把我拋下,而獨自去修行了。難道你希望用修行功德來生到三十三天,享受天女與你共同生活的快樂嗎?”
耶輸陀羅乃是一位貞烈和堅強的女性,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女性。悉達多太子正因為她不是一位需要操心的女性,所以娶了她,又悄悄地離開了她。
當耶輸陀羅把胸中的氣悶發(fā)散之后,突如其來的沖擊感,漸漸地平息之后,她便理智地立下了這樣的誓愿:
“從今日起,直到再見到太子那天為止,我不再睡原來的臥榻。不以香湯沐浴,不飾身,不磨身,不化妝,不穿著寶衣美服,不用寶石、香水,不以香油涂身,不戴花曼瓔珞。舌不沾美味,不進美食,也不飲酒。不修飾頭發(fā)。雖然,此身仍在宮中居住,我也要過住于山林一樣的苦行生活了?!?/span>
嗣后,太子在山中苦行六年,耶輸陀羅在宮中,也苦行了六年。這種圣潔的心行,正好就是她所說的與太子“一同剃發(fā)”、“精勤苦行”的信仰,是吻合相應(yīng)的圣者行為。
(六)
佛陀成道后,到處游化,普度有緣,他的名聲,早已傳到迦毗羅衛(wèi)城的釋迦王族的耳里,以凈飯王為首,大家希望成佛之后的悉達多太子,回國來讓親族們供養(yǎng)一段日子。到了第五年,釋迦世尊終于率領(lǐng)著他的大批出家弟子們,應(yīng)凈飯王的召請,回到了闊別十來年的祖國。
這時的悉達多,已不再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他是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大宗教家,是圓滿究竟的大覺悟者,是人間天上的大導(dǎo)師,是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智慧的最高人格的完成者。但是,他的生活,非常簡樸,雖然凈飯王給他準備了上好的衣食及住處,釋尊依然過著沿門托缽的乞士生活。凈飯王見了釋尊,頗不以為然地責問他說:“悉達多!你這樣做,不怕?lián)p壞了釋迦族的名譽嗎?至少大白天,不要去到處乞食才好。再說,你好像沒有想到,你的愛妃耶輸陀羅,及愛子羅侯羅,正在等你進宮去呢。悉達多,你的愛情,難道已變成石塊了嗎?”
“凈飯王!我早已不是悉達多了,我是佛陀,正像古印度所有偉大的圣者那樣,我已滅了私心,所想的是如何度脫眾生的苦惱?!贬屪鹞⑿χ卮稹?/span>
在宮中等待著的耶輸陀羅,知道佛陀回國已有數(shù)日了,就是還沒有進宮看她們母子兩人。她有山那般多的話語,海那般深的委屈,希望伏在太子的跟前,抱住太子的膝蓋,哭訴一個痛快。可是,佛陀還沒有想到來探望她。
其實,釋尊這次回國的目的,是為了化度釋迦族的男女老少。他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自然的攝化力,他智慧的談話,慈悲的心量,尤其他雖披著普通苦行僧一樣破舊雜色的袈裟,他的面容卻如滿月那樣的明朗和藹。他雖不像國王大臣那樣地發(fā)號司令而一呼百諾,他的一言一語,乃至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都能使人敬服、信仰、和全心的皈依。所以,佛陀回國一共七天,除了為父王說法外,使其證到初果,還度了阿那律、難陀、提婆達多、優(yōu)波離、羅侯羅等人,加入僧團,出了家。
至于羅侯羅隨佛出家的因緣,與其母耶輸陀羅極有關(guān)系。因為最后,釋尊進了王宮,見到了耶輸陀羅與羅侯羅,本來準備著千言萬語,要向太子傾訴的耶輸陀羅,一見到佛陀的威儀和慈祥的光明,就像雪花遇到了陽光,一下子就全部銷溶了。她只是教羅侯羅對佛陀做了幾樣事:
一、佛陀入宮應(yīng)供之際,她教羅侯羅手持她自制的一枚大歡喜丸,送交釋尊,表示羅侯羅是佛陀的親子。
二、釋迦正在入宮省親探望妻兒之時,耶輸陀羅先在樓上,遙見釋迦及諸比丘,即跪下頂禮,然后悲喜交集地飲泣不已。羅侯羅見她哭泣,問她何故,她便指使羅侯羅下樓去迎接父親,攢入佛陀的懷里。
三、釋迦入王宮,應(yīng)供并說法事畢,宣告離去之時,耶輸陀羅又教羅侯羅向父親索取遺產(chǎn)。
在短短的數(shù)小時內(nèi),耶輸陀羅指使羅侯羅連續(xù)地親近了三次父親,使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父親面的少年,很快地認識了父親,并且信賴了父親。所以,當羅侯羅跟著已走向?qū)m外的釋迦,邊跟邊求著說:
“父親!我一定要你給我東西,你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請把父親一生的遺產(chǎn)給我吧,無論如何請父親給我好嗎?”
釋迦知道,這是耶輸陀羅安排的杰作,所以一邊伸出手來,牽著這位少年,一邊微笑著告訴他說:
“羅侯羅,你想從我求取世上必定消滅的東西嗎?那是不可以的。讓我給你永遠不會亡失的東西吧!那是我在菩提樹下聚集到的財寶,是我可以永遠留給你的遺產(chǎn)?!?/span>
就是這樣,釋迦已將這位少年,帶離了耶輸陀羅,帶出了王宮,結(jié)果,便把他交給了釋尊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教育他如何出家修道,變成了釋尊教團中的第一名沙彌。
佛陀回到迦毗羅衛(wèi)一趟,他的攝化力,像一陣龍卷風(fēng),受他的化度而隨他出家的青年達數(shù)百人。接著佛的姨母也帶領(lǐng)了一大批釋迦族的女性,追隨佛陀出家去了;耶輸陀羅即是其中的一位,另外一位妃子瞿多彌,也出了家。由于她們精苦修行的結(jié)果,都證入了圣位,耶輸陀羅也以神通知名,最后她在佛陀之前入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