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年11月由本人整理輯錄的《黃煌經(jīng)方醫(yī)學言論》 發(fā)表在經(jīng)方醫(yī)學論壇http://www./jfbbs/read.php?tid=3132&fpage=2。隨著黃煌經(jīng)方醫(yī)學之論與言在網(wǎng)絡的廣泛傳播, 言論中首句為“舌苔不必過于在意。在雜病中,舌質比舌苔重要;體型體貌比脈象重要;精神狀態(tài)比主訴重要?!焙芏嘀嗅t(yī)人認為黃教授在否定或輕視傳統(tǒng)中醫(yī)脈診,進而提出質疑和詰問。本人學習經(jīng)方醫(yī)學,近3年有幸得與黃煌教授侍診抄方,故有責任就黃煌教授與脈診談一下個人看法。 一、黃煌教授在《經(jīng)方的魅力》一書“談中醫(yī)學的繼承與超越篇”繼承的內涵一節(jié)中談到:“切脈,常被人視為中醫(yī)的擺設,理由是無法辨病。實不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脈浮、脈沉、脈微細、脈沉遲等脈象,本來就不表示某種病,而是患者全身的反應狀態(tài)。即后世比較重視的舌診和日本的腹診,其本質也是辨體質狀態(tài),辨寒熱虛實?!?/span> 二、黃煌教授在《十大類方》一書中談到:“脈象是中醫(yī)切診的主要內容。血管的搏動與心輸出量,血管壁的性狀,血液的性狀與流量,血管運動神經(jīng)的機能,精神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有微妙的關系。中醫(yī)通過切脈,可以判斷全身陽氣是否充沛,患者體質是否強健,特別是心血管機能的狀態(tài),脈象能比較清楚的反映出來。如《傷寒論》中的“脈沉”、“脈微”“脈微欲絕”“脈微細”“脈沉微”“厥逆無脈”“利止脈不出”“脈暴出”等,均反映患者的陽氣微弱,體力衰退,其心臟機能也是比較差的。當然,若檢查血壓的話,可以見到血壓下降,或較平素血壓為低。聽診則可聞及心音低弱?!?/span> 三、黃煌教授說過:中醫(yī)本不求每證必有脈舌相應,黃芪證就不看脈,附子就可以不看舌,但必看脈。 四、黃煌教授總結出的附子脈與龍骨脈: 1、附子脈:脈微弱(脈形極細,按之若有若無),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細弱(脈細如絲,無力),或脈突然浮大而空軟無力。形象地說,附子脈就像漏氣的皮球,顯得無力、干癟、細軟。 2、龍骨脈:作為客觀指征的脈芤動,為脈浮大而中空,輕按即得,重按則無。一些大出血、大汗出或大驚大恐后,可見此脈象,一些體形羸瘦的患者也可見此脈象。 五、“在雜病中。。。。。。體型體貌比脈象重要”。我想這句話的原意是希望大家尤其是初學中醫(yī)的同道要重視體質辨證。在雜病中,體質與脈象相比較則體質較恒定而脈象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體質的辨識較客觀而脈理不易規(guī)范和通約。進而希望大家能重實證! 六、黃煌教授在門診切診中常用腹診、腿診外,常規(guī)切脈有時用秒表計算脈率、有時還雙手同時切脈以作對比。。。。。。從不鄙視和拋棄脈診。其實,望診是黃教授的另一擅長之處,咽診外通過望形體察言行與望神真是一絕!真正做到了四診合參、綜合辨證,當然這個辨證是辨識與尋找用方、用藥的證據(jù)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