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從修筑堤坊的工程技術(shù)發(fā)展來的。《禮憶"月令》有“修利堤坊,導(dǎo)達溝瀆”的記載,可見春秋時代已積累了豐富的筑堤經(jīng)驗,至戰(zhàn)國時代較前規(guī)模為大,工程較前堅固。諸侯割據(jù),又往往所筑的堤坊“以鄰為壑”,甚至采用水攻襲擊對方。如智伯水淹趙都晉陽,卻被趙聯(lián)合韓、魏用水反攻而亡。齊、魏、趙洞黃河也經(jīng)常利用河水作為武器與對方角逐。由于戰(zhàn)爭規(guī)模的擴大和運動性進攻戰(zhàn)術(shù)的出現(xiàn),防御手段也跟著進步。各國都在國境上把原有的大河堤坊加以擴建或利用險要地形,建筑大規(guī)模的防御工程,其中較長的就稱為長城24。如被楚臣屈完稱為“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的“楚方城”,就是利用山嶺高地再連接河流堤防而形成的,故或稱“連堤”,秦的塹洛長城即是擴建北洛的堤防。齊長城、魏長城,也都是連接和擴建堤防而成的。因趙氏在晉陽與智伯的較量中深知利用水攻的利與害,所以秦王堤作長城具備堤防拒水患的功能是存在的。故昔人也有稱長城為“堤”或“長垣”。至于稱作“邊墻”,“邊界嶺”則是《明史》對長城的表述。 注釋: 1郁進:《長城》,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2張之:《安陽考釋"秦王堤小考》,新華出版社1997年版。 3、4、5、6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 7、8、22、23、26、27、30、31、32羅哲文:《長城》,北京出版社1982年。 楊世鋒、鄭軍:《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南粵出版社1998年。 蓋山林、陸思賢:《陰山南麓的趙長城》,《中國長城遺跡調(diào)查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山西省內(nèi)長城簡記》,《中國長城遺跡調(diào)查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上編),中華書局1979年。 李文信:《中國北部長城沿革考》(上),《社會科學(xué)輯刊》1979年1期。 9中國歷史地圖輯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地圖出版社1974年。 10《管子》第二十《小匡篇》 《國語》卷六《齊語》 11《史記"魏世家》 12《漢書"溝洫志第九》。 13《漢書"地理志第八下》。 14《史記"正義》。 15、16《韓非子》第三十二篇《外儲說左下》。 17《史記、孔子世家》 18張習孔、田鈺:《中國大事編年》,北京出版社1989年。 19《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20《史記"六國年表》。 2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4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25筆談《戰(zhàn)國——秦漢長城調(diào)查》,《文物天地》1986年2期。 項瑞松:《昭烏達盟燕秦長城遺址調(diào)查報告》,《中國長城遺跡調(diào)查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28馮興祥:《林縣的地質(zhì)構(gòu)造和最近十年的地震活動》,《開封師院學(xué)報》1976年1期。 29張增午:《林州史志反映的地震情況》,《林州文史資料》第九期,1999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