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一九六四年第一次拜見洪師,在洪師家中,他問我能否背誦王宗岳《太極拳論》,我很尷尬地搖搖頭。接著,我用了三天的時間《太極拳論》已能倒背如流,之后一有機會我就向洪師請教其中的意義。
王宗岳《太極拳論》答問一文,系先師洪均生先生在世時,由作者筆錄整理寫成。后經(jīng)洪師校定、十易其稿,方才寫成。當時答問的情景歷歷在目。驗證的結(jié)果,終生難以忘懷。尤其是1996年五月與洪師最后相聚的十余日,我又進一步請教王宗岳《太極拳論》的理法深義。洪師都是身演口授的一一解答。其中身演驗證之處,精微巧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時的情景不可再現(xiàn)。為了這一寶貴遺產(chǎn)不被淹沒和訛傳,謹就記憶所及,采用洪師原稿文字,屏息凝思,力求真確,真處見真,以報先師諄諄之教矣!
王宗岳《太極拳論》答問正文
問:王宗岳何時何地人、他的著作有哪些?
答: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在世。據(jù)考,乾隆五十六至六十年,他曾寄寓在河南洛陽和開封一帶,當過塾師,一生酷愛武藝,精拳法、劍法、槍法,研究數(shù)十年而頗有心得,著有《太極拳譜》、《陰符槍譜》等書。
問:《太極拳譜》最初何人所得、內(nèi)容包括哪些文章?
答: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河北永年人武霽宇中了壬子科的進士,出任河南舞陽縣知縣,后在舞陽鹽店偶獲王宗岳所著《太極拳譜》?!短珮O拳譜》的內(nèi)容包括《太極拳論》、《打手歌》、《十三勢行功歌》、《太極拳釋名》等四篇。其中《太極拳論》與《太極拳釋名》兩篇文章的體裁為散文,而其余兩篇都是七言歌訣。說明此處的“譜”字含有廣義的準則或規(guī)范的意思,而不是專指“拳架套路的各式動作名稱及順序”。后者則為當今民間所通稱的“拳譜”。
問:《太極拳譜》是從何人之手流傳下來的,研究成功的代表人物是誰?
答:是經(jīng)武霽宇的幼弟武禹襄之手流傳下來的。據(jù)說武禹襄從師陳清平學練陳式太極拳,結(jié)合《太極拳譜》實踐鉆研,由此發(fā)悟,獲益不淺。遂發(fā)揮王氏舊譜之義,寫成《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功心解》各一篇,又歸納練功要領(lǐng)為《身法十要》。
武禹襄拳勢緊小,深得王氏舊譜之義,學而后化,自成一家,是研究《太極拳譜》成功的代表人物之一。
問:《太極拳譜》對后世的影響及后人對它的評價?
答:百余年來,它對于后世太極拳的實踐和理論,在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方面,都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大凡太極拳學者,對《太極拳譜》普遍表示贊賞,尤其對《太極拳論》一文,一致公認它是太極拳學中最重要的一篇經(jīng)典著作。
問:《太極拳論》是否有人作注,注釋是否符合原意?
答:太極拳流派日多,教者、學者的認識方法、功夫水平各有不同。雖亦有人曾作注解,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仍然莫衷一是。即如本文“顯非力勝”、“快何能為”之語,原是批判“先天自然之能”,提醒學者重視“學力”并非否定“力”與“快”的“能”,用意在于學科學的用力方法,善于用“四兩”的小力撥動“千斤”的大力。力小、力省則時間自然隨之而“快”。有些文人習太極拳者由于實踐不足未能理解原意,遂強調(diào)“意”、“氣”而排斥“力”字,甚至創(chuàng)出“以慢勝快”的奇談怪論。竟將科學的技術(shù)變成唯心的玄學。
問:學習太極拳的人通過對《太極拳論》的學習研究,技藝水平能否得到提高?
答:《太極拳論》論述精辟,言簡意賅,久為各式太極拳家奉為經(jīng)典,其文從陰陽動靜之理,學用之法,由外形運動的分合曲直,無過不及的界限,與對抗的剛?cè)?,效果的順背,以至如何由著熟達到懂勁,都講得有條不紊。學者果能善解其意,照其規(guī)矩,持久鍛煉,則愈練愈精,從心所欲的神明階段,亦非不可企及。
但,此文雖非古奧難解,卻非粗讀所能理解的。其中術(shù)語必須從實踐中細加揣摩,方能正確認識。如雙重與懂勁的問題,雖文中解為:“欲避此病,須知陰陽”,又說明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卻沒說出具體方法。雖說:“無過不及”,“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卻沒指出以何為界。都不免使學者讀后茫然,無從知曉實際運動中的要領(lǐng)。
問:我們應該以什么為根據(jù)來深入探究《太極拳論》中沒有說出的具體方法呢?
答:我初學吳式于劉慕三先生。先生即承示以《太極拳論》手抄本。后從陳發(fā)科師學習陳式,漸悟文中“隨曲就伸”之語,即螺旋運動,通過推手散手試驗,又悟“左重則左虛”是講手的配合不許上下全實,以避免雙重。也從而理解怎樣“牽動” 才能做到“四兩撥千斤”。因此就個人從實踐中的體會曾撰文“王宗岳《太極拳論》臆解”,以告學者。但從陳式理法作為論據(jù),或許有人認為我有偏見。其實王論寫在楊式創(chuàng)行之前,因而我認為王論應同陳論,以陳式理法解釋王論,正如以鑰開鎖,恰恰吻合。是否得當,愿識者鑒之。
問:“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痹鯓永斫猓?/FONT>
答:極是頂點,極限。加一“太”字,猶如我們習慣說的原始。我國古代所謂“太極”,含有一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開始之意。無極是無的終點。說太極是由無極發(fā)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俗語常說:“無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從“無”中發(fā)生的。宇宙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過人的知識受到生理和環(huán)境等等條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預先見出來。必須從不知之“無”而有所發(fā)現(xiàn),然后才能有所發(fā)明,進一步而有所創(chuàng)造,達到有所前進。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前進,又都是依靠科學知識而獲得的。但這是外因。它的內(nèi)因離不開陰陽二氣,陰陽之氣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動,而又互相制約的,能推動變化,所以說為“陰陽之母”。
問:“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敝负味??
答:這幾句是說明動靜的方向為開、合。開、合的限度要適當而無過、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動靜的基本規(guī)律為“隨曲就伸”,正是表達出螺旋形的運動形式。
按說動靜的分合,只是自然現(xiàn)象,“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則是科學的方法。我們聯(lián)系陳式太極拳的順逆纏絲,可以體會“隨曲就伸”中必然包括著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人的動靜開合,連初生的娃娃都會,同時也自然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這是人類的本能。也就是內(nèi)因。至于開合、曲伸的無過、不及,卻必須通過學與練,才能做到十分恰當。
但是,本文只講出“無過不及”,卻沒有說明以何處作為標準,未免使人迷惑。陳氏十六代后裔陳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提出:“兩手各管保護半個身體,以鼻為界?!边@就比王論講得清楚些。不過手部運動線路,并不經(jīng)過鼻前。因此我教學生是以手心斜對心口為界。陳鑫先生又提出運動中自轉(zhuǎn)的纏法有順、逆之分。我根據(jù)陳發(fā)科師示范動作的變化,在自轉(zhuǎn)的順逆變化之中,同時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轉(zhuǎn),而找出公轉(zhuǎn)正旋、反旋的規(guī)律,并從實踐中體會出“過則勁頂,不及則勁丟”的規(guī)律。
按照以上情況來看,又可以體會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處處都要嚴格掌握無過不及的規(guī)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謬以千里。
問:“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怎去理解,怎樣去應用?
答:這兩句是說推手、散手的規(guī)律。對方用剛勁來進攻,我方必須以柔來走化。乍看起來,似乎不難理解,但在初學者以柔應剛,雖然不頂了,但又易出丟勁。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如何用剛用柔?怎樣是柔?怎樣是剛?以及剛?cè)崛绾闻浜献兓??沒學過陳式拳法,或?qū)W陳式拳不懂纏法,他所用的剛和柔都不免直線進退?;蛘叨米吖D(zhuǎn)的弧線,而不會用自轉(zhuǎn)配合公轉(zhuǎn)。所以在本身的感覺用剛則頂,用柔則丟。陳式太極拳的動作不論大小都在旋轉(zhuǎn),如果轉(zhuǎn)半個圈,便是180度的弧線和點組成的(實則應是由點成線)。與對方接觸之處,遇線則感覺到是柔的,遇點則感覺到是剛的。但我方的點碰到對方的線則必然滑過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點對點,方能顯出剛來。如果雙方都是正面的點,又會形成頂勁。誰的勁大,誰的動作快,就會贏;而勁小的、動作慢的就被頂出去。陳式太極拳雖然需要用自己的點碰對方的點,卻用的是旋轉(zhuǎn)中的輻射的點,所以勁發(fā)而不覺頂。
但又怎樣使人背我而順呢?我認為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轉(zhuǎn)配合有關(guān)的。概括地講,便是自轉(zhuǎn)要因敵變化順逆,公轉(zhuǎn)要因敵變?nèi)切?。不論是手與手、步與步、或手與步的配合,都應當是三角形的。
又,“人剛我柔謂之走”,必須用自轉(zhuǎn)的方法使對方失去平衡。而“我順人背謂之粘”,就是要使對方處處形成背勢,我方順勢隨意進擊。
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睂ζ渲小凹睉焙汀熬忞S”如何去理解?
答:這兩句講到時間也要因敵變化,當然同樣要求“無過不及”。太極拳交手的規(guī)律:“彼不動,己不動”。這個方法是有理有利的,無過不及則是有節(jié)的。因為太極拳雖然也可以說是比較高深的一種武術(shù),它的戰(zhàn)略卻以自衛(wèi)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這就是有理的。不先動手,對方無法看出我方的動向,豈不是有利?無過不及,不發(fā)著則已,一旦發(fā)著,則所攻擊的目標必然準確。同時又可保證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較安全。
由于動作的時間因敵應快則快,當慢則慢,所以練拳也應快慢相間的運動。但陳式太極拳要求快慢相間的練法,是指全套慢全慢,快則全快,并非一式的動作忽慢忽快。并非如某所講的:“轉(zhuǎn)關(guān)宜慢,過了轉(zhuǎn)關(guān)則加快”。更不可誤認為太極拳是能夠以慢勝快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