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作為世界茶源中心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茶與云南民族關系十分密切?,F(xiàn)在大量的研究成果己表明,世界最古老的茶農當屬古代濮人。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野生茶葉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栽培和種植茶的云南少數民族。 “濮人”是云南瀾滄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先民。唐樊綽《蠻書》卷四載:“撲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撲子蠻”,即是 “濮人”。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沿瀾滄江居者號‘普蠻’,亦曰‘撲子蠻’”。方國瑜在其《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考證說:“蒲蠻,一名撲子蠻”,“在景東、景谷、普洱、思茅、西雙版納、瀾滄、耿馬、臨滄、鎮(zhèn)康、云縣、保山諸處居民,都有蒲蠻族,自稱‘布朗’……” 居住在瀾滄江沿岸一帶的古代濮人,是今天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捌铡币彩恰板А钡拿褡宸Q謂同音異寫,“普洱”即是“濮兒”。故普洱地名和普洱茶也因“濮兒人”而得名。 一、誰是古茶樹的主人? 20世紀80年代,在瀾滄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現(xiàn)許多新石器,屬“忙懷類型”,而“忙懷類型”屬“百濮”的“文化遺存”。再次證明居住在瀾滄江沿岸一帶最早居民是古濮人。1975年在布朗山老曼峨山出土了一些1000多年前古濮人種植茶樹的工具及布朗先民在此安鍋扎寨的遺跡。在古茶山深處,凡布朗族居住過的地方,有著零星或成片的古老茶園。今天,在布朗山巴達村和附近南糯山,除還存有一些約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樹外,還有許多樹齡達800多年的人工種植的古茶樹、古茶園。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載:“布朗族和崩龍族(德昂族)統(tǒng)稱仆子族,善種木棉和茶樹……瀾滄芒堆寨佤族布饒人種茶,昔日土司制度時,傣族土司專門規(guī)定芒堆人上交的貢品就是棉花和茶葉?!苯浹芯?,瀾滄邦崴過渡型千年古茶樹,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馴化、栽種成功存活至今;歷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前栽培型大茶園,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稱為“蒲滿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種下的。瀾滄景邁栽培型千年萬畝古茶林,是傣歷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種的,首領叭巖冷最先把野生茶稱為“得責”,把栽培茶稱為“臘”,為傣族、基諾族所借用。據布朗人傳說,西雙版納的茶樹籽種還是從景邁帶過去的。勐臘縣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據當地農民說,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種茶已六代人,茶樹在石屏人來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漢族對當地布朗族的稱呼)種的。 位于西雙版納西雙版納景洪市大勐龍鎮(zhèn)布郎山,因布朗族而得名。 布郎山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是研究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核心區(qū)域。布郎山為瀾滄江下游西岸(亦稱江外)以佛海(今勐海)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達、景邁等六大古茶山之一,其與瀾滄江東岸(亦稱江內)以易武為中心的倚邦、蠻磚、攸樂、莽枝、革登等六大古茶山共為普洱茶的十二大茶山,亦是同一歷史時期的普洱茶主產區(qū)域。近代普洱茶貿易集散地和生產地隨以易武為中心的江內六大古茶山的衰落,逐步西移到江外以佛海為中心的六大古茶山。民國以來,江外古六大茶山成了延續(xù)、傳承和光大普洱茶歷史文化的主茶區(qū)。勐海成為中國普洱茶又一中心。 西雙版納州茶葉種植面積43.8萬畝。茶葉采摘面積35.7萬畝,年產于毛茶1.86萬噸,占全省茶葉總產量的20%左右。西雙版納是國際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帶和茶馬古道的發(fā)源地,有最適宜茶樹生產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有上千年的茶葉種植歷史。據2004年西雙版納古茶樹古茶園資源普查的結果表明,西雙版納州境內古茶樹、古茶園面積達13萬畝,其中植株連片、集中、百年以上古茶園共有82234畝,其中分布于勐臘縣有27793畝、景洪市有8225畝,勐??h有46216畝,勐??h占全州古茶園面積50%左右,是西雙版納州兩縣一市古茶園面積最多最大的縣份。以勐海為中心的江外古六大茶山的現(xiàn)存中國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園面積超過了以易武為中心的江內古六大茶山的現(xiàn)存面積。而在勐海古茶資源又集中分布于南糯、勐宋、布朗山、巴達、景邁等大茶山。 二、世界最古老的茶 三國時的吳普在其《本草》一書中記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今云南)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碧拼b在《蠻書》卷七中記載:“茶出銀生(今云南景東)城界諸山,采無時,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唐代 “銀生城”即“銀生府”,是唐朝南詔六節(jié)度使之一的駐地,即今云南省景東縣,所轄地域為西雙版納、臨滄和思茅?!般y生城界諸山”,當指有茶的哀牢山、無量山及六大茶山。“采無時”是說“采茶不分季節(jié),這正是西雙版納、臨滄和思茅等地熱帶亞熱帶氣候茶葉生產周期的真實寫照?!懊缮嵝U”包括“濮蠻”,“雜椒姜烹而飲”是云南少數民族較普遍的飲茶方法,至今仍在布郎、佤族、德昂等民族有沿用。 明萬歷年間的謝肇制在其《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边@是普茶第一次見諸文字。公元1644年由方中通所著《物理小識》中有:“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普洱茶一名有了正式出處。今普洱茶的制作仍保持著“蒸而成團”,這不僅是延續(xù)著古老的制作方法,更是云南民族茶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也正是這一民族傳統(tǒng)才構成了今天普洱茶的文化內涵特色及今天普洱茶的文化之源和根本! 三、最早的普洱茶制作 在制茶方面,布朗族不僅最早種茶,且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一套加工食用方法。許多布朗族的聚居地,至今沿襲著最古沿襲著最古老的采制茶葉方法: 酸茶:明代萬歷年間李中立輯《本草原始》中載:“兒茶出南蕃,系細茶末人竹筒中,緊塞兩頭置入污泥溝中,日后取出,搗汁熬制而成?!边@里的茶名,省略了一個“普”(濮)字,而只稱“兒(耳)茶”?,F(xiàn)在思普區(qū)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著古老的“酸茶”制作法。這種方法沿襲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竹筒茶:方法是將鮮竹砍下,制成一頭有節(jié)的竹筒,將新鮮茶葉裝入烘烤。茶葉遇熱變軟,水分蒸發(fā),體積縮小,邊烤邊用木棒舂緊再加新茶葉,至壓緊填滿為止。用蕉葉塞好,放在火塘上再烘烤,待竹筒表面起泡,流黃油為止??局竦南銡鉂B入茶葉,使茶帶竹香。飲用時,取少量放人碗中,沖入沸水,即可飲用。竹筒茶久儲不變味,便于攜帶儲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