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077)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zhèn)夏門村

夏門鎮(zhèn)位于靈石縣城西南部10公里處,是大運路和東夏縣交叉之地,這里文明交匯、文脈深厚。夏門鎮(zhèn)的古堡文化可謂別有風情。
在山西有個典故叫“打開靈石口,控干晉陽湖”,說的是上古洪荒時期大禹治水的故事,這里所說的靈石口就在夏門鎮(zhèn),夏門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夏門的興盛與梁氏家族的發(fā)跡有著密切的關系。梁氏家族仕宦傳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為官,生前死后授贈榮譽者達102人次,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成為靈石縣乃至山西晉中顯赫的名門望族。其中,鐵面御史梁中靖。一舉破獲趙二姑大案,轟動朝野,清史留名。
夏門古堡內(nèi)的古建筑群絕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為止經(jīng)歷了400余年的風霜雨雪,雖然有部分人為的拆毀、自然的侵蝕,但始終沒有改變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墻、堡門等?,F(xiàn)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門外院落、道臺院、百尺樓等。夏門古堡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渾之氣勢,又有南國園林玲瓏秀雅之風韻,堪稱北方漢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絢麗的奇葩,一顆璀璨的明珠——靈石古八景之一“夏門春曉”的所在地,是靈石唯一在汾河以西的古八景,也是八景中唯一有人題匾的古景觀。
夏門古堡文化中蘊涵有高雅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通俗的風水文化、禁忌文化,具體的裝飾文化、匾額文化,吉祥的龍文化、鳳文化、獅文化等。
百尺樓為梁家七世梁樞所建的民樓。該樓以峭壁為屏,以峻嶺為靠,以汾河為險,以磐石為基,修建于清乾隆年間,樓為四層,一、二層為三孔窯,三層為四孔窯,四層為云廳。樓長15米,寬4米,高40米,故稱“百尺樓”。樓下部為磚石結(jié)構(gòu),上部為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奇特而雄偉。
夏門古堡的歷史街巷主要有九條。東西走向的街有三條,分別為東街、中街、西街;道有一條,后堡道;巷有兩條,分別為堡九巷、梁家巷;南北走向的巷有兩條,分別為大夫巷、御史巷;先南北后東西走向的一條,為天九巷。古堡所有九條主要的街、道、巷都完整的保存下來,且景觀連續(xù),街、道、巷兩側(cè)的建筑均屬歷史傳統(tǒng)建筑,基本保存了原有建筑的外貌與風格,同街、道、巷協(xié)調(diào)一致。
百尺樓(清朝御史府)、關帝廟(清朝知府院)、對碑灘摩崖石碑三處歷史文化遺產(chǎn)于1974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韓信墓、秦王嶺、老生寨、雀鼠谷、魯班纏、子夏祠等多處歷史遺跡,獨具特色,保存完好。
夏門古堡
建在秦王嶺的龍頭崗上的夏門古堡歷時已三百余年,累積建成以城堡式為核心區(qū)的民居建筑群。
古堡依山傍水,負陰抱陽,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前對峭壁以為屏,后倚峻嶺以為靠,下臨汾水以為險,底坐磐石以為基;確乎是一處位置優(yōu)越、環(huán)境優(yōu)美、可居可賞可御可逸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不論從民居科學角度衡量,還是從陽宅風水講究測看,都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