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五為“中秋”,此詞早在《周禮》中就有了,但當(dāng)時并不是個節(jié)日,只表示時序。每當(dāng)此日,先王們對“月神”行祭拜之禮,百姓并沒什么活動。到了《唐書·太宗記》時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記載,但當(dāng)時這個節(jié)以賞月、玩月為主,沒在民間廣泛流行,更沒后來唐玄宗時代的“千秋節(jié)”、“天長節(jié)”隆重。唐肅宗登基后不久,為了合并兩個節(jié),八月十五便被改成一個舉國歡慶的大節(jié)——“天長節(jié)”。到了中唐后期,隨著王朝的衰頹,“天長節(jié)”不再舉辦什么活動,“天長節(jié)”便逐漸淡出了百姓的視野,“中秋節(jié)”又慢慢在民間尤其是文人間復(fù)活。 【李隆基與“千秋節(jié)”】 最早提議將農(nóng)歷八月初五設(shè)為“千秋節(jié)”的,是大唐著名宰相宋璟。因為那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 將自己的生日設(shè)為全國性節(jié)日,在唐以前尚無先例,但唐玄宗喜歡上表中“千秋萬代”的寓意,便有意設(shè)立,還戲稱這是“自我作古”。但李隆基覺得僅僅因一個人的表奏便設(shè)一個全國性的節(jié)日,欠妥。于是,第二年過生日時,他在“花萼樓”下大擺宴席,賞賜麾下的文武百官。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張說等百官為感謝皇恩浩蕩, 便聯(lián)合上表,一致要求將其生日設(shè)為“千秋節(jié)”。于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jié)日——“千秋節(jié)”便誕生了。 開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楊貴妃在“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大的“千秋宴”和樂舞表演,慶祝第一個“千秋節(jié)”。據(jù)《樂府詩集》等記載,為慶賀該節(jié),唐教坊第一部(最優(yōu)秀的歌舞創(chuàng)作、演奏人才集中在此部)專門創(chuàng)作了一部大曲(即大型歌舞)《千秋樂》(后演變?yōu)樵~牌《念奴嬌》)。此曲作者是隋煬帝時的首席樂官白明達。 【“千秋節(jié)”與“千秋鏡”】 開元十七年,在首屆“千秋節(jié)”慶祝活動結(jié)束后,大臣們曾紛紛向唐玄宗敬獻各種精美銅鏡(也稱“金寶鏡”、“金殿鏡”),并表示每年要進貢。唐玄宗甚悅,并決定每年在鑄鏡業(yè)最發(fā)達的揚州定制一定數(shù)量的銅鏡,回賞給四品以上的官員,并將這些銅鏡命名為“千秋鏡”,還親自書寫了“千秋”二字。 所以,從開元十八年起,每逢“千秋節(jié)”,唐玄宗都要登上“花萼樓”對四品以上的臣子每人賞賜一面“千秋鏡”。當(dāng)時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官員約有400人左右。唐玄宗本人曾就此事寫過《“千秋節(jié)”賜群臣鏡》:“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瑞露垂花綬,寒冰澈寶輪。對茲臺上月,聊以慶佳辰?!?/P> 后來每年,王公大臣們自然都要鑄造一面“千秋鏡”在“千秋節(jié)”上進獻給唐玄宗,并對之大唱頌詞。只有宰相張九齡對此事不以為然,認為皇上已由早年的勵精圖治轉(zhuǎn)為貪圖奢華,在一次“千秋節(jié)”上,他便上了一篇《千秋金鑒錄》作賀儀,委婉祈盼皇上及早醒悟。唐玄宗閱后當(dāng)時口雖嘉獎,而心中不悅,后來依然如故。 【“千秋節(jié)”與“千秋縣”】 時間到了公元742年,這年,唐玄宗采納大臣們的建議,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為與誕日“千秋節(jié)”相應(yīng),又于此年即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 另外,還規(guī)定,每逢“千秋節(jié)”辦“千秋宴”,均要請“千秋縣知縣”參加。唐玄宗還曾在該宴上作過一首詩,詩名即叫《千秋節(jié)宴》:“蘭殿千秋節(jié),稱君萬壽觴。風(fēng)傳率土慶,日表繼天祥。玉宇開花萼,宮縣動會昌。衣冠白鷺下,帟(yì)幕(帳幕)翠云長。獻遺成新俗,朝儀入舊章。月銜花綬鏡,露綴彩絲囊。處處祠田祖,年年宴杖饗。深思一德事,小獲萬人康?!?/P> 設(shè)過“千秋縣”后的每個“千秋節(jié)”,依然是歌舞升平,盛況非凡,詩人顧況曾形容說“率土普天無不樂”。 設(shè)了“千秋節(jié)”,辦了“千秋宴”,作了“千秋樂”,鑄了“千秋鏡”,劃了“千秋縣”,寫了“千秋詩”(開元十八年,朝廷還詔全國寺觀建“千秋節(jié)祝壽道場”。據(jù)《續(xù)仙傳》載,當(dāng)時國都還有“千秋殿”,里面有“千秋節(jié)齋”),“千秋萬代”的意思得到了多次強化,至此,讓大唐江山“千秋萬代”的文章已經(jīng)做得差不多了,可以劃句號了。 【“天長節(jié)”與“天長縣”】 但事情沒完,六年后,即天寶七年(748)發(fā)生了一件奇特之事:據(jù)記載,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靈芝,并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宮里的“興慶池”上也有祥云繚繞。當(dāng)時,文武百官目睹這一奇景后,一致認為這是圣恩感動了上天,是上天在昭示吉祥。幾經(jīng)斟酌,他們在五月壬午日便聯(lián)合上了一個奏折,尊唐玄宗為“開元天寶‘圣文神武’應(yīng)道皇帝”(后來杜甫將之簡稱為“圣文神武皇帝”),認為“千秋萬代”畢竟有限,希望皇帝順應(yīng)天道、順從天意,將“千秋節(jié)”改為“天長節(jié)”,讓大唐的江山“天長地久”。 玄宗一見,龍顏大悅,于是在天寶七年八月己亥日(初一)頒詔將“千秋節(jié)”改為“天長節(jié)”?!扒锟h”亦隨之易為“天長縣”。天寶七年第一次慶?!疤扉L節(jié)”時,著名詩人王維還應(yīng)制了一首詩,在其詩中,他也提到了“靈芝”、“慶云”:“德合天兮禮神遍,靈芝生兮慶云見。”另外,為了與“天長節(jié)”、“天長縣”相應(yīng),唐玄宗還特地設(shè)了一個“天長節(jié)使”職位(相當(dāng)于天長節(jié)總導(dǎo)演),由鄂州刺史韋公擔(dān)任。 后來每年的“天長節(jié)”自然同“千秋節(jié)”一樣,非常隆重、喜慶。 【“天長節(jié)”與日本國】 那時的中國,可謂是亞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中心,所以,“天長節(jié)”的影響也很大。每逢“天長節(jié)”,亞洲、非洲乃至歐洲的一些國家都要派人來朝賀。特別是鄰國日本來得最多、最勤。他們派來的人都有一個名分,叫“遣唐使”。這些人回國后,個個都受到了重用,并把學(xué)到的東西一個個付諸于行動,還把“天長節(jié)”一字沒改地移植了過去,并將之設(shè)為級別最高的一個國慶之日,只是在慶賀的日期上作了修改,以天皇的生日為“天長節(jié)”。因該國先后有幾十個天皇登基,所以其“天長節(jié)”日期也隨之作過多次改動(明治天皇時為9月22日,采用太陽歷后改為11月3日,昭和天皇時改為4月29日),但不管日期如何變化,他們始終如一地將天皇誕日叫作“天長節(jié)”。 這里特別要一提的是,當(dāng)時那些遣唐使還把唐教坊大曲帶了過去,其中有一首叫《天長寶壽樂》。此歌在我國已失傳,而在日本至今還傳承著。 【“天長節(jié)”與中秋】 然而,好景不長,“天長節(jié)”慶祝了14年后,發(fā)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唐玄宗的親信、邊將安祿山、史思明興兵造反,其愛妃楊貴妃也在那次兵變中被賜死。次年,即756年,唐玄宗退位,唐肅宗李亨繼位。登基后,他效法玄宗,將自己的生日農(nóng)歷9月3日也設(shè)成了一個節(jié)“天成地平節(jié)”(又稱“地平節(jié)”)。即位之初,唐玄宗還在世,做太上皇,所以,他的“天長節(jié)”與肅宗的“地平節(jié)”在一段時間便并存著過,每次慶祝時,自然是舉國同歡,十分熱鬧。但由于經(jīng)過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元氣大傷,所以,其時的排場與先前相比已稍遜一籌。 由于這兩個節(jié)靠得比較近,八月初五才慶祝過“天長節(jié)”,九月初三又要慶?!暗仄焦?jié)”,一個月的時間都沒有,朝廷便有意進行改革。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八月十五正好處于這兩個節(jié)的中間,而那天是中秋,一年中月亮在該日最明、最圓,很吉祥,便決定將這兩個節(jié)折中為一個節(jié)——“天長節(jié)”,把慶賀的日期改到八月十五。 唐玄宗歸天、唐肅宗退位后,唐代宗李豫于寶應(yīng)元年(762)繼位,他沒有將自己的誕日另外立節(jié),延續(xù)的依然是八月十五過“天長節(jié)”的傳統(tǒng),每逢此節(jié),他“猶受四方進獻”,并舉辦歌舞活動慶祝,只是場面遠不如唐玄宗之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