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把信息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新關注】zgjjzyw--c1927-81--whpwnn--whdl33

《1979對越戰(zhàn)爭親歷記》增訂版
王志軍著 初版前言
過去30年來,每當更深人靜,我常常想起那似乎十分遙遠、但又好像近在眼前的烈士陵園。每當雷電交加的夜晚,我常常想起30年前的2月17日早晨那轟隆隆的炮聲。就是那一場戰(zhàn)爭,從此改變了我們的一生!它奪去了我們的歡樂,奪去了我們的天真,更奪去了我們的戰(zhàn)友??晌也缓蠡?!我想,我們163師全體將士都永不后悔!因為我們是軍人! 我們從來就不是英雄,因為只是一個軍人,只是一群曾經和英雄們一起報效祖國母親的士兵。我們從來就不想當英雄,我們只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子孫,只是曾經和英雄們一起在戰(zhàn)場上并肩奮戰(zhàn)的普通公民,為此,我們永遠感到自豪。我們都恪守軍中一句名言:"雖然我們是高呼著為祖國而戰(zhàn)的口號走上戰(zhàn)場的,但其實在戰(zhàn)場上我們卻是為身邊的戰(zhàn)友弟兄而死。"當年走上戰(zhàn)場雖然不是我們的決定,但相信我們已經盡了一個士兵對國家的責任。雖然現(xiàn)今很多人說這是一個敏感話題,但我不愿讓國人忘記我們的烈士。 日本戰(zhàn)后為什么能在一片廢墟上迅速崛起?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和民族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他們的政府和人民始終沒有忘記為國家利益而戰(zhàn)斗過的軍人。84歲的成都老人梁家佑,60多年前在滇緬抗日戰(zhàn)場上曾經是孫立人新一軍的士兵,他在回憶錄里寫道:"我突然明白為什么鬼子兵能那么勇敢,視死如歸。因為他們感到自己是受全日本人民的囑托,他們的死會被全體日本人民感謝和永遠紀念。我同情日本人對他們戰(zhàn)死沙場的親人的敬重和懷念,更希望我們的人民也能對自己的為國戰(zhàn)死的英魂年年表示一下敬意。"這是一段多么發(fā)人深省的感想??!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1999年編撰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事記》(1978—1998)中,有"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批準寶鋼建設"的條目,卻沒有2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記載,這對烈士們是何等的不義,對戰(zhàn)場的生還者又是何等的不公!再看看越南人,同樣是1999年,在戰(zhàn)爭20周年期間,官方傳媒上發(fā)表了連篇累牘的報導,聲討中國軍人當年的"燒殺搶掠",號召越南人世世代代永遠不要忘記。1990年,當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在傳統(tǒng)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將"駐守在云南、廣西的邊防部隊指戰(zhàn)員"從一長串例行的拜年對象中刪除的時候,在云南某邊防哨所那些因痛心而憤怒的士兵端起自動步槍,將負載著自己失落心情的子彈全部傾瀉到小小的電視機上。 難道我們是一個不知感恩的民族嗎?好像又不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正是我們信守的格言嗎?市長擠了一回公車,我們會感恩;無端坐了一回冤獄后被平反,我們會感恩。但對那些為了國家獨立和人民幸福獻出青春乃至生命的老兵,我們?yōu)槭裁床桓卸髂兀?/p> 1984年,當年廣西前線總指揮許世友將軍曾對我們55軍老軍長、戰(zhàn)時的廣州軍區(qū)參謀長周德禮說:"這一仗是我軍抗美援朝以來打的最大的一仗。對于我來說,可能是今生今世最后一仗。這一仗地形特殊、氣候特殊、對手特殊、民情特殊,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一下。我們應當用回憶錄的形式,把經驗教訓寫出來,給后人留下點有用的東西。這是我們的責任。" 盡管多少年來我一直提不起勇氣回憶這段歷史,但活下來的戰(zhàn)友和倒下去的弟兄是我記下這段人生經歷的原動力。寫下這段既痛苦、又自豪的歷史,我一不求名,二不為利,只為真實地、盡我所能地把這一段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在祖國母親為了分娩那名叫"改革開放"的新生嬰兒而面對陣陣劇痛的時刻,所發(fā)生在祖國南疆的戰(zhàn)爭歷史記錄下來,留給我們的后代;只為讓國人知道,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有千千萬萬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為了民族利益,為了身邊的戰(zhàn)友,在祖國南疆獻出了鮮血和生命。我只希望更多的年輕一代能了解這場戰(zhàn)爭;只希望國人永遠不要忘記那些烈士;只希望國人永遠不要忘掉那些經歷九死一生的傷殘軍人—他們中很多人現(xiàn)在還過著貧困的生活,很多人每天還在為從戰(zhàn)場上帶回的槍傷病痛受折磨。他們實在已經失去了太多本該屬于他們的東西,他們就在你們身邊!如果有機會,如果有可能,如果有能力,請多關心一下他們。盡管是一句真誠的問候,他們已感到溫暖。 這一段血與火的煉歷,把我們這些戰(zhàn)友永遠地連在了一起。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感情。感謝養(yǎng)育我長大成人的父母親!父親那段投筆從戎、抵御外敵的歷史給予我在戰(zhàn)場上的勇氣。感謝我的妻子兒女的支持,是他們一向的鼓勵才令我決心記下這段歷史。感謝一位犧牲了的戰(zhàn)友的妹妹鄔鳳英,是她那深邃的觀察感動了我。她在拜祭犧牲了的親哥哥、我們的戰(zhàn)友鄔四毛烈士后寫了一篇文章,她在文中說:"人潮散盡,午后的陵園寂靜如初。行走在陵園,有句話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在他們面前,在一個個稚氣未脫的生命面前,在終年十幾、二十的壯麗青春面前,你會知道什么叫一個民族,什么叫"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你會知道什么叫傷痛。有許多新戰(zhàn)士入伍才幾個月就長眠于此了。他們還來不及享受愛情、享受人生的快樂,就把熱血灑在他鄉(xiāng)。墓碑前,遠道而來的烈屬在祭拜自己的親人,嫋嫋香煙中是"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無奈,"一度思卿一愴然"的哀傷。無法抑制的錐心之痛壓得我透不過氣來。躺在那里的多是工農子弟,多是普通士兵。一個個毫不起眼的名字,在千千萬萬中國人當中,有如滄海一粟。遠在邊遠山區(qū),一輩子沒出過門,白發(fā)蒼蒼,滿臉滄桑,方音濃重,衣著寒酸的親人們,每次去我都能見到這樣的身影,每次我都會想,他們歷經怎樣的艱辛,才來到這個邊陲小鎮(zhèn),才看到了他們的孩子——一塊小小的墓碑。可還有多少父母至今心愿未了,因為沒有路費而無法看一眼別了27年的孩子。" 最后,我要感謝一位年輕的中國人陳健勇,雖然他從來沒有上過戰(zhàn)場,但是十多年來一直堅持關心和幫助在這場戰(zhàn)爭中活下來的士兵和烈士遣屬;我也要感謝西南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硏究生蔡明岑,他博學的歷史知識不亞于任何軍事院校敎員。我們雖然素未謀面,但他的支持使我更詳細地了解當年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我還要感謝提供素材和資料的各位戰(zhàn)友。本書採用了部分網站的照片和資料,也一并在此表示感謝! 我們有責任把自己用鮮血和青春書寫的歷史留給下一代。 愿我們曾經為之浴血奮戰(zhàn)的祖國永遠繁榮強大。 愿天下永遠不再有戰(zhàn)爭,太平萬萬年。 本書收入將全部捐給有困難的戰(zhàn)友和烈士親屬。 2008年4月
【觀后感】好文轉發(fā)共享是粉絲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