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這是三毛寫的詩歌嗎?反正鹿鹿全家人都極其愛念這段。 鹿鹿出生在北京,5歲就隨父母親來德國黑森州的KASSEL留學(xué)。爸爸讀博士,媽媽讀碩士,她上小學(xué)。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年,來德的留學(xué)生不多,同城的華人彼此全部認識。那時候她就有了好朋友,叫杭杭,除了比她大一歲, 也跟著媽媽在讀書。 日月如流,如今鹿鹿已是一位電力工程師,在漢堡工作。小姑獨處的她,生活得有聲有色,一年有六周休假,周游各國,去得最多的是美國,因為杭杭現(xiàn)在在舊金山工作。每個月她還會找個周末,坐ICE——德國的城市高鐵回法蘭克福與在那里定居的父母親小聚一下。 2013年,與鹿鹿是不尋常的,先是衰老讓在成都的外公去了天堂,而吃苦耐勞、身體健康的爸爸也突然被查出癌癥。盡管德國醫(yī)療發(fā)達,卻也沒能戰(zhàn)勝死神,媽媽一下子失去兩位親人,痛不欲生。 生命的每一歷程,都曾盛極一時,卻不能亙古永存。鹿鹿受了完整的德國教育長大的,思維嚴謹,比媽媽理性很多。她深知,出生在重慶山區(qū)的爸爸喜歡青山,他想回歸大自然,身后不留任何東西,不要墓碑、花圈和鮮花,尤其是要遠離冰冷的墓地圍墻。因此,她選擇樹葬,把爸爸葬在森林墓地。 所謂森林墓地,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從瑞士傳到德國的,環(huán)保主義的新文化產(chǎn)物。墓區(qū)就是森林,沒有墓坑和墓碑,唯一的標記是樹上可以掛一塊姓名小木牌。骨灰盒也BIO,有機的,玉米粉制作的,它很快能在森林中分解,骨灰融入大地。人和自然共存,永久滋養(yǎng)大樹,這種墓葬方式很受德國年輕一代喜愛,現(xiàn)在全德境內(nèi)已有20多處森林墓地了。 鹿鹿花了4000歐元,在離媽媽家30公里處的黑森州陶努斯山脈的FriedWald Weilrod,選了一棵BUCHEN——歐洲山毛櫸,高大,挺拔,生長良好。九十九年內(nèi),可在這棵樹周圍,安放十個骨灰。那里山清水秀,樹木根深葉茂,森林日夜在凝聽鴿子小鳥的唱歌,觀看松鼠野兔的嬉戲,凈化著空氣。樹葬那天,中德30多位友人參加了。德國牧師吟唱圣歌,神圣肅穆,朋友發(fā)言回顧她爸爸一生, 大家潸然淚下。 后來,發(fā)小杭杭從美國來德出差,倆人既高興又傷感。她們同病相憐,杭杭爸爸早年就轉(zhuǎn)去加拿大讀博,是母親錢錚一人留在KASSEL一邊讀博士學(xué)位,一邊帶她讀小學(xué)中學(xué)的。父母親歷盡八年分居才一起移民美國。正當家庭團圓,杭杭媽媽卻肝癌突發(fā),前后三個月就去世了…… 兩個發(fā)小來到鹿鹿爸爸樹葬的那一片樹林中。森林內(nèi)一派清涼,陽光照耀著大樹,她們依偎在樹干上,共同回憶童年,交流彼此之間父母相同又不同的故事。 鹿鹿默默撫摸爸爸樹葬的這棵大樹,輕輕地說,爸爸他仍在世上,他扎根的這棵樹下,營養(yǎng)著這樹,為他生活過的大自然繼續(xù)作貢獻,他是永存的。生命的精彩真不在于它的長度,而在于它的亮度,她自己,也終將會在這樹下。
王心佳(德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