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軍 帶著滿腹感慨從岳陽樓下來即按預定計劃向黃鶴樓進發(fā)。 由渡輪橫渡長江后在洪湖住了一晚,第二天冒著寒風細雨繞洪湖周游了一圈,想尋找一下當年洪湖赤衛(wèi)隊戰(zhàn)斗的足跡??上В楹习酌C5囊黄?,除了一些養(yǎng)蝦養(yǎng)蟹的設(shè)施外,什么也看不見,只能想象韓英他們是怎樣在這片水上同敵人戰(zhàn)斗的了。 車到黃鶴樓下,天色已晚,所以,真正登上黃鶴樓,已經(jīng)是初六的早上了。 其時氣溫零度,天空中飄灑著冰粒,奇冷。望著高高矗立在蛇山上的黃鶴樓,我們同絕大多數(shù)游客一樣,將車停好后走捷徑從側(cè)門登山。未至黃鶴樓,一幅狂草的崔顥《黃鶴樓》詩首先映入眼簾:“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當這首在中學課本上讀過的詩在其原創(chuàng)地展現(xiàn)在眼前時,那種感覺與讀課本是截然不同的。就在這首壁詩的對面,建有一座亭,名為“擱筆亭”,據(jù)說中國詩壇執(zhí)牛耳的領(lǐng)銜人物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周圍的景致興致勃發(fā),提筆就要賦詩。不料,就在提筆要落下之時,猛一抬頭看見了崔顥的《黃鶴樓》詩,寫盡了黃鶴樓的風流韻致,不由得呆若木雞,擱筆長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崩畎走@種謙虛的精神態(tài)度被后人廣為傳頌,遂建擱筆亭以紀念。萬沒想到,他這一擱筆一嘆息,成就了文壇上的一樁千古美事,不僅崔顥因此名聲大躁,黃鶴樓也隨之美名遠揚。著名戲劇家曹禺親筆手書清人的楹聯(lián)如今懸于亭柱兩側(cè):“樓未起時原有鶴,筆從擱后更無詩?!睒O為有趣。 由于寒風夾著冰粒不停地灑落,同伴們急急忙忙都奔往附近的黃鶴樓,我則沉浸在這段穿越時空的美麗故事中心扉激蕩。進而,我又想起了岳陽樓,想起了范仲淹和滕子京,如果說岳陽名樓是范仲淹和滕子京打造出來的話,那么,黃鶴名樓是不是也可以說是李白和崔顥打造出來的呢?不同的只是,范仲淹和滕子京是經(jīng)過策劃之后聯(lián)手打造的,而李白和崔顥則是無意中以自己的文采和胸懷成就了黃鶴樓的千古傳奇! 進入黃鶴樓,果然見到氣勢非凡,從規(guī)模上講,遠非岳陽樓可比。弟媳不停地贊嘆:“黃鶴樓果然值得一看,壯觀!”資料顯示,自唐時起,黃鶴樓歷經(jīng)宋、明、清至現(xiàn)代,命運多桀,1700多年來七建七毀,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期間近百年沒有重建?,F(xiàn)在人們看到的黃鶴樓重建于1985年,是據(jù)清代黃鶴樓藍本景區(qū)建成。據(jù)說古黃鶴樓有三層,高九丈兩尺,再加銅頂七尺,為的是合乎“九九之數(shù)”。如今的黃鶴樓,由古時的三層加建為五層,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確實輝煌壯觀。 黃鶴樓四周,有奔騰不息的長江,有氣勢恢弘的武漢長江大橋,登樓眺望,視野開闊,遠山近水一覽無余。因此,雖然是在寒冷的天氣中觀賞四周的景色,卻仍然是興致勃勃的。讓我勃發(fā)的興致驟然變?yōu)楸涞?,是登樓的過程中,我猛然發(fā)現(xiàn)黃鶴樓上居然裝有一臺先進的電梯!我想,我見到電梯那一刻的驚愕,可能絲毫不亞于李白見到崔顥的詩作時的驚愕,完全可以用呆若木雞來形容。盡管實實在在地見到了,我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步跨了進去,我想檢驗一下。我希望檢驗的結(jié)果能夠推翻我看到的場面。結(jié)果,電梯準確無誤地將我?guī)У搅?/span>5樓,又從5樓送回1樓,來去如風,安全平穩(wěn)!我一下子懵了——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雖然最近的重建是1985年,但她是以古代名樓的名義重建的啊,怎么可以在這座千古名樓里安裝這么一臺現(xiàn)代化的電梯呢?! 眼前的黃鶴樓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立時一落千丈。由千古名樓立時跌落至一座普通建筑物的地位。我甚至想,如果我有錢,如果武漢市政府允許,我也可以建得起這么一座高樓,甚至比這座樓建得更好…… 于是,在樓上,我只是呆了很短的時間,就匆匆地離開了。 回頭經(jīng)過擱筆亭的時候,我又駐足了一會。在這里,我的心情才好起來??纯创揞椀念}詩,想想李白的擱筆,覺得這才不虛此行。如果說,黃鶴樓景區(qū)里沒有這一塊而只有一座裝有電梯的黃鶴樓的話,那我驅(qū)車千余公里專程前來,一定會把腸子悔青! 感謝李白!感謝崔顥!他們的才華和胸襟讓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黃鶴樓曾是那樣美麗。佇立擱筆亭中,似乎能夠感受到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縮影。而那帶電梯的黃鶴樓,在我認為,不僅不能給人這樣的感悟,而且,那絕對是這個景區(qū)的一大敗筆! 因此,我對自己說,今年春節(jié),我開車去了黃鶴樓,但不是黃鶴名樓。我心目中的黃鶴名樓,是李白和崔顥他們攀爬過的黃鶴樓,那絕對是一座沒有電梯的樓。 (2006/2/22) |
|
|
來自: 昵稱22434031 > 《散文》